某地水利工程的问题与措施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某地水利工程的问题与措施,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某地水利工程的问题与措施

1现有水利工程存在的问题

辖区内有河道9条,累计长度121km。现有河道堤滩耕种现象比较严重,有的河坡也被耕种,加剧了水土流失,降低了河道的排水和蓄水能力。全区现有大沟39条、中沟277条、小毛沟逾1000条。现有沟壑排水能力不高,原因如下:一是部分大中沟亟需治理,如姬沟、吴陵沟、灌沟等;小毛沟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按规划小毛沟间距在300m左右1条,20世纪70年代田间小毛沟配套在80%。目前50%被平覆,以致发生大中沟无水田间淹的现象。二是水系混乱,没有划清分水岭,少数沟有串流现象。三是沟堤坡耕种现象严重,造成水土流失,沟壑淤积[2-3]。四是部分桥梁修建年代已久,有的属孔径偏小,有的已到使用年限,不可再用;再者目前汽车荷载过大,原农用桥设计荷载标准低,不堪重压而毁坏。由于这些毁坏桥梁阻挡水流,降低了沟壑的排水能力。

水工建筑物包括桥、涵、闸、过路涵、渡槽等。据调查,全区桥梁毁坏率占35%,无法通行的约占10%,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受损,因此人大、政协提案涉及修桥的最多。防洪涵闸毁坏率占45%,有的挡土墙倒塌,有的闸底板冲毁,有的闸门损坏启闭不灵,甚至没有闸门,是防洪的极大隐患;4座河道节制闸,其中团结闸为病险闸,青龙山闸由于维修费用不足,长期带病运行,造成汛期无法启闭,已基本报废;过路涵、渡槽等渠系配套建筑物,除少数使用的站外,几乎损坏殆尽。灌溉工程主要有站灌和井灌,20世纪80年代原有70多座固定机电排灌站,进入90年代大部分站灌因为水源枯竭而报废,部分站由于组织不力、管理不善而遭破坏,还有部分站由于河道水质污染无法使用而长期锈坏。井灌工程是全区灌溉工程的主体,目前已拥有机井1860眼,主要分布在全区平原区,山丘区相对较少。由于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机井灌溉能力大幅度降低;2009年大旱时,全区就有部分机井无法正常供水,东部山丘区大旱期,40%左右的浅井干枯而导致当地人畜饮用水困难,耕地大面积受灾。

水库引水灌溉集中在全区的东部山区。东部山区共有在册水库4座,华家湖水库为中型水库外,龙须坞、田家窝、小李庄均为小Ⅱ型水库。4座水库总设计灌溉面积0.16万hm2。田家窝、小李庄水库可正常运转,华家湖书库正在建设中,龙须坞水库渗漏严重,无法正常运转,亟需维修。由于工程管理单位内部机制不活,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排灌水费征收到位率低,工程运行困难。集体管理的小型水利工程,很多是无专门管理人员,无维护资金,设施毁坏严重,直接影响了水利工程效益。

2烈山区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做法和成效

建后管理是农田水利工程能否长期发挥效益的关键,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工程最终的成败。为实现农田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烈山区水利工程管理按照“统一管理,分级负责,专管与群管相结合”原则设置管理机构。烈山区的大中型水利工程为国家所有,归政府管理;对于部分中小型水利工程借鉴外地成功经验,采取承包制、股份制等形式进行经营管理。加大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力度,通过改革将小型水利工程,如机井、塘坝、小抽水站等交由集体或农户管理使用[4]。切实加强各级水管单位的管理职责,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加强培训,提高技术业务水平。积极探索管理新路子,力求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3工程管护对策

根据近几年的工程管护情况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应借鉴以下经验:一是明确工程的产权归属,才能确定工程管护责任单位。一般的形式是:在项目实施期,工程的管护者由水务部门行使,当工程完成并通过验收后,及时地进行产权移交,同时落实管护责任单位或个人。二是实行有偿服务,落实管护资金。首先是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对受益人收取费用,使收取的管护资金既能支付管护人员的必要开支,又能满足工程正常维修和设备更新的要求,使管护单位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道路。这部分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有偿服务,以工程养工程;其次是由财政、水利等部门从有关经费中补助一定资金,作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维护的补充资金[5]。三是加强技术培训,全面提高项目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积极采用行之有效、适合当地建设和管理条件,以及经工程时间验证和鉴定合格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四是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提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农田水利工作的认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项目的实施。

作者:赵雪松 单位: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水利工程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