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研究

摘要:在水利建设过程中,存在由于不重视生态环境而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现象。在本文中具体分析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的破坏,总结国内外针对这些破坏现象所提出的措施,并介绍四种利用环境指标建立对环境状态的检测系统。环境既是我们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又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为加快实现祖国的现代化,清洁的自然环境是我们的保证。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

一、水利工程对环境的破坏

(一)土地资源的破坏

在兴修水利时必然会占用大面积的土地,施工过程中乱堆弃渣、乱修临建等,严重的还造成土地浪费、水土流失、淤塞河道等,其中影响较为恶劣的是由于居住地环境的改变,原有的居民搬离曾经的居住地,尽管政府的安排得到了居民的同意,但是土地受到的伤害经过破坏后积极的治理后依然无法与之前的土地情况相媲美,甚至成为这片土地永远的“痛”。

(二)水体污染

有些水利工程如堤坝、渠道等基本设施来控制水流,其施工对河流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肆意的人为行为破坏河流的泥沙含量和水质,对河流中生物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据不完全统计,三峡工程严重影响了长江中游和中下游的鱼类的栖息环境,数千种珍稀鱼类受到波及。

(三)大气污染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会因相关施工设备、各类运输材料的车辆在施工过程中排放大量尾气与产生灰尘,水利施工的现场道路一般是泥土路且来往车辆较多,不仅仅是对空气的污染更多的是对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的危害,造成“尘肺”等疾病。

二、水利工程对环境破坏的措施

(一)土地破坏措施

对于类似地基开挖等工程需要产生大量的废石以及土方,应加强废物利用,变废为宝方面的工作,尽可能减少成本,对于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质,在施工现场应分类存放,分别处理并严格防止该类物料的跑、冒、滴、漏,以免对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以保证周边环境[1]。

(二)水体污染措施

1.物理措施

截污是河道治理的前提,截污可以有效地控制污染物的来源,从根本上解决水体污染的问题。[2]其中,引水冲污是较为常见的河道治理方法之一,因为它的方法简单,易操作,并且它的治理效果较为显著,大大改善被污染水域的水质问题[3]。

2.生物防治

河道水体中的污染物的降解大多依靠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强化技术包括人为创造适宜环境条件和投加微生物菌制剂两大主要方法,而河道污染物的降解作业中可以利用的微生物包含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

(三)大气污染措施

空气问题的解决,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法,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主要产生粉尘污染,根据施工地点和施工时间进行实际的措施来防范[4]。例如,施工单位注意将施工材料分区域堆放,根据施工地区,因地制宜地处理好扬尘的问题,减少二次扬尘的污染,对于地基施工及土方作业时,应及时洒水,尽量减少尘土飞扬的情况。

三、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大多学者采用“压力-状态-反应”模型做了大量的有益探索,随着生态环境的科学研究进步,其评价工作在进一步吸纳各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基础上,在方法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最常用的方法有多属性决策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人工神经网络法、综合指数法等[5]。

(一)多属性和多目标决策法

多属性和多目标决策方法[6]:通过化多为少、分层序列、直接求非劣解以及重新次序法来对研究对象进行排序和评价。其方法擅长的地方是评价对象描述比较精确,可以处理多决策者、多项指标、动态的研究对象。但是其不足则是无法解决非确定性问题。

(二)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上世纪60年代由美国自动控制专家查德(L.A.Zadeh)教授提出,其目的是表达事物的不确定性,一种与多属性与多目标决策方法相对立的综合评价方法。它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优点,能更好的解决模糊且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

(三)人工神经网络法

人工神经网络法是一种较为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它尝试着从微观上解决人类认知功能,通过探索认知过程的微结构,并在网络层次上模拟人类的思维方式的一种科学方法。通过合理的样本训练、学习专家的经验以及模拟专家的行为,并通过引入非线性转换函数来求解各种复杂的非线性问题,从而使ANN具有很强的模式识别能力[7],进而代替传统分析研究对象。

(四)综合指数法

综合指数法是用一个较为简单的数学公式整合大量的环境特征的信息,最终采用一个数值来反映研究区域环境质量的总体水平。它是通过选择并固定合适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对研究区域环境质量进行时空上的比较,这种比较是依据数值大小、结论明确的计算结果进行的[8]。

四、结语

水利工程是国民赖以生存的保障,然而生态环境却是我们生存的根本,因而我们在水利工程施工的时候应当环境的保护,不应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来提高我们的施工进程。在我们奔赴全面小康的路上,我们需要科学地分析和评价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本文具体分析了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总结针对各种破坏现象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同时也介绍了利用评价指标对生态环境的评价体系,更利于我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了提醒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武德,刘素君,孟繁斌等.浅淡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中的环境保护设计[J].水利规划与设计,1998(02):14-15

[2]宋钊.城市河流水污染治理及修复技术[J].工业用水与废水,2013,44(4):6-8

[3]张学勤,曹光杰.城市水环境质量问题与改善措施[J].城市建设与发展,2005,5(4):35-38

[4]尚淑丽,顾正华,曹晓萌.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综述[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4(01):14-19,48

[5]施晓清,欧阳志云.城市生态安全及其动态评价方法[J].生态学报,2005.25(12):3237—3243

[6]张小斌,李新.我国水环境安全研究进展[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3.20(1):122-125

[7]蔡自兴.人工智能及其应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4-25

[8]贾玉霞,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评价方法的应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6(增刊):10-11

作者:张赛亚 勾俊芳 单位:河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