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软件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针对民族院校自身特点和教育教学中的情况,文章分析了民族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新形势下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特色。通过讨论和实施了在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强化教学体系建设、大力开展实践教学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教学改革举措,构建了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发展思路,并给出了我校教学实践的人才培养成果。该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主动性与实践性,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民族院校软件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民族院校;软件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一、概述
软件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发展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当今软件产业和软件应用领域大规模快速发展,对软件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尤其是具有拔尖创新型软件人才,因此,软件人才培养对实现软件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显得尤为重要[1]。国务院在2000年和2011年连续两次印发《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00]18号)和《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2011]4号),明确指出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和软件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全国成立了三十多所示范性软件学院,各高校也增设了软件工程专业,大力开展软件工程专业建设,培养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提高软件工程技术创新和工程创新综合能力。中南民族大学是国家民委直属的六所综合性高等院校之一。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面向全国三十多个省份招收少数民族学生,生源涵盖56个民族,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达到近60%,其中在湖北等12个省份按一本招生。然而,这也使得学校生源的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来自边疆民族地区的学生,语言基础和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由于计算机学科具有知识结构新、发展速度快、重实践操作等特点,这也对来自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把普通高等教育的普遍性与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相结合,既遵循高等教育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普遍规律,又尊重民族高等教育计算机人才培养的特殊性[2],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改革培养模式,构建适合民族院校自身特点的软件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大意义。
二、民族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民族院校有较高的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其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偏远的民族地区或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教育水平和教育资源与内地存在较大差异,这使得其计算机基础相对薄弱[3]。这对软件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尤其是针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挑战。目前民族院校在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制定、教育教学模式、课程体系设置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上存在诸多问题。
(一)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模糊
目前国内各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有着较大的发展规模,而计算机相关不同专业之间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较大的同质性,这也使得软件工程专业存在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不清晰的问题[4]。由于民族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实际发展的原因,在软件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上往往存在不顾自身实际而盲目追求高目标,缺乏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层次性,致使人才培养特色不鲜明和培养质量达不到预期。因此,专业定位模糊和培养目标模糊不仅会使民族院校失去办校的地域优势,而且也不能达到民族院校服务少数民族地区的办学宗旨,这也使得所培养的学生在其民族地区的人才市场竞争中缺乏竞争力。
(二)培养方案制定不合理
软件产业及其涵盖相关学科具有发展更新快、知识体系新、实践应用性强等特点,目前国内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多是在计算机传统课程基础上拓展而来,在其培养方案中增加数学类、电子类和大学物理这样的课程,使得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地位没有得到突显[5]。民族院校往往照搬综合性大学示范性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用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没有依据自身条件及特色设置系统化、层次化和模块化的培养方案,很难形成针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特色。
(三)教育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滞后
在教育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的规划和建设中,国内大多民族院校仍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这些滞后于当今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需求[6]。例如,随着程序规模与复杂性的快速增长,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已成为程序设计主要的发展趋势,而多数院校还是从传统的最基本的C语言的教学开始,再进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教学。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不仅跟不上软件产业及其学科的飞速转变,又浪费了教育教学资源,阻碍了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培养。
(四)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软件工程专业是具有很强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新兴专业,尤其对实践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多数院校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重理论轻实践[7],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理论学习中,忽略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样无法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无法培养和积累学生软件开发的工程素养和项目经验,不能达到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也更不能培养出现代企业所需要的拔尖创新型人才。
三、中南民族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近十几年来的蓬勃发展,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在2006年推出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简称专业规范2006),研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发展战略,制订专业规范和相应的教育办学评估方案,并将人才培养的规格归纳为三种类型和四个专业方向。软件工程专业方向是这新划分出来的四个专业方向之一。同时,专业规范2006鼓励不同的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不同人才培养类型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为了适应软件工程专业发展的新形势,创建优质特色专业,更好地为民族地区培养所需人才,中南民族大学根据教育部专业规范2006的指导性意见和其他大学的办学经验,进一步落实服务少数民族、服务少数民族地区的办学宗旨,探索软件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也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不断积累经验。
(一)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特色
根据教育部专业规范2006指导性意见和其他大学的办学经验,结合民族院校自身特点,中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面向民族地区并结合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需要,实施侧重强化基础、突出能力、注重素质、面向创新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与软件产业和计算机科学紧密结合的特色鲜明的软件工程专业。通过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特色,培养扎实的软件基础理论、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可从事高层次软件研发、项目管理与产品服务等工作的实用型、复合型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二)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强化教学体系建设
结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整合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突出社会和企业所需的软件工程基础类和技术类课程的比重,构建侧重强化基础、突出实践能力的课程培育体系,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教学内容强调基础性和拓展性,尤其侧重数学类和编程语言类相关课程的理论讲授在后续专业课程上应用性与衔接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体系建设上采取了以下主要具体措施:
1.紧跟教育部软件工程专业建设规范,结合民族地区人才需求形势,定期修改和调整课程体系设置和相应教学计划,使教学内容适应不断变化的产业发展形势。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以及教学实践课、教学实习课和毕业设计等环节组成构成,形成宽、专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2.加强课程教学内容的定期研讨,积极组织教师深入企业了解当前社会和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方向,对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实行每年微调、三年小变、五年更新的教改制度,使课程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这样紧跟专业技术发展动向,提高工程应用型强的教学内容比重,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储备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以项目为驱动、以案例为导向进行工程型启发式教学,成立以学科带头人、教授或副教授牵头的面向实践教学改革的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在教学的过程中,研究和规划专业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开发教学资源,建设专业精品课程,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加强专业内各研究方向之间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研究,逐步建立并形成以精品课程带动的专业课程建设体系。
(三)大力开展实践教学
实践能力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相应的实践教学不仅可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加深,还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教学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采取的措施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创建“两条主线、四个层次”的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在培养体系中坚持拓宽专业口径,充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强化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根据软件工程专业特点和实践教学现状,实施“两条主线、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两条主线为实验、实训,四个层次为基本技能、综合设计、企业应用、实践创新),对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内容每两年重新修订,丰富和充实新的应用技术。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增加典型实践案例教学;在实验实践教学中,从原来单一的重建性实验转变为重建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此外,开设项目设计和软件开发实践课程,学生在项目指导老师指导下完成具体软件开发项目,同时在《计算机图形学》等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开展项目驱动模式下实践教学改革和实践,不断强化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这样通过教学体系改革,推进教学内容调整和整合,形成由基础、提高、再到综合,由课堂教学到项目训练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2.成立软件创新人才实验室,以及大学生创新基地、计算机工程应用综合实践平台等校内实习基地。通过专业实验平台详细对教学案例的设计及实现过程进行演示,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此外,在现有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上,我院新建了软件质量测评中心,软件可用性测试实验中心等实验室,这些特色实验室或实验中心的建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创新设计、毕业设计和科研项目开发的设备和场所,同时也便于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共性错误,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集中指导。此外,依托专业实验室在学生中建立专业兴趣小组,配备专门教师指导学生创新活动(如参加蓝桥杯全国软件设计与创业大赛、数模竞赛、ACM程序设计竞赛等),鼓励学生到实验室从事相关创新实践活动,营造创新实践氛围,努力将实验室办成学生课余学习场所,真正起到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作用。
3.重视和加强广泛联系协作单位,建立专业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长期基地。为了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了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并与IBM、INTER等国内外知名IT企业开展合作,开展依托企业的实习实训、定制培训和毕业实习。在第六个学期结束后的暑假,与国内知名软硬件公司合作,开展为期三周的校内实践实习。在最后一个学期,安排学生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校外实习。这样通过实习实训的方式,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既可在有实际应用背景的项目中得到专业锻炼,也可让学生切实体会企业用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找准个人定位,积极调整自己,培养成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
(四)加强国际合作
为了进一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深化教育改革,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校申请并经国务院批准了教育体制改革项目(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0〕48号文件),成立了软件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实验班依托中南民族大学与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拉克罗斯校区(UniversityofWisconsin-LaCrosse,UWL)优质教育资源,以软件工程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通过国际合作方式,因材施教,五年完成本科至硕士阶段培养工作。为达到中美双方学位要求与高素质创新人才目标,在“厚基础、重理论、强实践”的原则指导下,中美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实验班借鉴西方先进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实际软件工程项目为驱动,高标准全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技文化素质,进一步发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四、人才培养成果
中南民族大学软件工程专业自2005年设立并开始招收本科学生,目前该专业全面实施2013教学新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经过五年的建设和发展,符合教育部关于软件工程专业设置规范的要求,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并进一步于2010年成立软件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实施本专业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培育计划。目前,实验班自2010年已完成六届招生,共计招生133名,共获得各类竞赛奖项86项,其中,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及以上的竞赛奖项79项。特别地,2013级实验班国家级和省部级以上专业学科竞赛(个人赛)获奖率达到63.2%。同时,共21名学生主持或参与承担国家级或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项目共8项,获得的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共3项。在2015年,共2名学生获得2015年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占全院获奖学生数的1/3;共3名学生获得2015年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占全院获奖数的30%。此外,每届实验班均有学生开展参与学生社会创业实践活动。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培育计划落实和开展的过程中,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教育教学方法,鼓励和引导学生创新创业,获得了满意的阶段性人才培养成果。
五、结束语
软件产业及其相关行业在近年来得到了蓬勃快速发展,对拔尖创新型软件人才有着非常迫切的需求。软件工程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专业,其课程体系结构、教育教学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总结发展。结合民族院校实际情况,遵循学科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培养规律,通过实施文章中的教育教学改革举措,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同时,我们将继续深入调研总结当前社会和企业对人才需求出现的新情况,进一步调整改革课程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探索在中西部地区发展民族高等教育模式,不断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和输送拔尖创新型高素质专业人才。
作者:孙阳光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利辉,潘广贞,刘爽英.软件工程教育模式与工业界需求的平衡性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3(24):80-83.
[2]周济.深化改革突出特色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民族院校[J].中国民族教育,2006(3):4-9.
[3]宋海玉,李锡祚,王玲芬,等.民族院校软件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22):3-5.
[4]杨爱民,邓芳,高飞.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6(3):64-67.
[5]田生伟,于炯,帕力旦•吐尔逊,等.软件工程创新创业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1):54-56.
[6]卢苇,蔡圆媛,邢薇薇.国际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76-83.
[7]韦迎春,余平,文俊浩.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1(8):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