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人工智能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人工智能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类的专业,在当下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背景下,软件工程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软件工程是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专业之一,教育部对工程科技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软件工程专业需要培养更具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如此才能进一步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

一、当前软件工程专业双创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双创教育的意识薄弱,对双创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意识依然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国内传统的教育观念将教学重心放在理论知识层面,虽然在当下实践教学已经慢慢和理论知识的课程教学有所结合,但是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毕竟起步较晚。许多高校虽然有意识地培养双创人才,但是并不清楚双创到底要以什么样的目标或标准培养人才,也不清楚培养人才的过程以及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学生是否是“人才”,导致高校虽有培养之心,但是并没有落到实处。同时,学生学习的课程繁多,时间较紧,许多高校也认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双创教育很难在时间上进行分配和结合,从而导致双创教育并没有做到位。另外,软件专业要学习的内容比较多,高校如果对软件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定位不准确,就无法抓住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点。目前来说,有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与软件工程课程并没有经过高校的教师以及行业内的专家一同商定,培养计划中学分的设置显得不太合理。因为软件工程的课程较多,因而每科的学分就比较少,学生并不能对一门课程有深入的认识,通常对一门课程初步了解之后,这门课程也就结课了。导致学生会产生明明学了很多知识,但是感觉又没有学到什么,对许多知识更多是一知半解,这样的培养计划所培养出的学生与所谓的人才相差甚远。由于对人才的培养定位不够准确,导致学生无法在某一课程上有比较突出的技能,从而缺乏核心能力,导致学生缺失双创的能力和动力。

(二)教学模式有待改进

一些高校依然还在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诚然理论知识很重要,但是理论知识的课程并不代表学生就需要坐在教室里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学生在灌输式教育下不会动脑思考,双创人才的基本素质需要动脑思考能力,在灌输式教育下,是不可能培养出双创人才的。虽然有些高校已经逐步采取措施在学生的课程培养计划中加入对双创能力的培养,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加上没有跟传统课程有所关联,因此很难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操作相互结合,难以助力于提升学生的双创能力。

(三)实践教学不充分

当前的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设置实践教学,但是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在理论知识熟悉的基础上运用到实际的操作中,这种实践教学的限定性较大,学生都是按照课堂要求展开实践操作,并不能培养学生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而导致学生无法提升双创能力,也不符合人工智能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双创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大四时期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实习机会,但是时间较短,目标也不明确,无法达成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双创人才培养策略

(一)明确培养目标

明确目标是培养的基础,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就不可能培养双创人才。高校应当根据软件工程专业的要求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并对毕业条件作一定的要求。高校要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毕业要求形成明确的关系,保证过程是对目标的实践,过程最终要达到毕业的要求,要求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具有比较突出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有一定的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能够适应软件工程相关的工作岗位,尤其是人工智能背景下,对 AI 技术岗位的胜任。毕业时要求毕业生能够熟练掌握软件工程的理论知识,能够通过所学知识分析现实工作问题,能够拥有较强的双创能力。

(二)改进教学模式

高校需要改进自身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并没有把双创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可以采用 OBE 教学模式,更好地通过教学输出学习结果。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的素质和学习潜能为教学成果,能够让高校不断提高其教学质量。高校教师首先要站在人才培养计划和毕业要求之下,围绕计划和毕业要求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活动的相关设计,并要对所投入的资源有所预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形成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由学生自主启发、自行获得为主,因此应当更多地把课堂留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专业课程上充分发挥能动性,成为专业课的主人,教师更多扮演一个引导角色,在适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点拨,有助于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同时,高校可以对课程设置重新编排,增加教学实践的课程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通过实践操作和自由学习,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充足的时间针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动手操作,从而提高其双创能力。

(三)优化课程体系,完善实践环节

人工智能背景下,要想更好地培养双创人才,高校需要将原有的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将课程内容重新调整、设置,形成更符合培养双创人才的课程体系,让学生结合理论和实践,并在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理念,让学生能够在全新的课程体系中,潜移默化地将理论、实践操作、创新创业理念不断结合,从而为学生未来创新创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同时,许多学生之所以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主要是因为实践机会比较少,以及距离真实的软件工程工作比较远,还是以理论知识和学校教师限定的实践操作为主。对此,高校需要构建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因此,高校可以加强与企业、互联网行业的深度交流和合作,尤其是在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可以有选择性地加强与 AI 行业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可以邀请软件工程行业的专家、人工智能的相关从业者到校进行合作和交流,为学生提供实践和交流的机会,打造出一个多渠道、多平台的实践体系。通过校内结合实习的方式,增加实践活动环节,丰富实践内容,让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能够通过校内外的联合实习,形成更扎实的创新创业能力,让学生在校外实习的过程中,通过实习基地、企业的实习,培养自己的创新创业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结语

人工智能的时代正在不断推进,软件工程专业将在人工智能时代扮演重要角色。因此,高校要立足于人工智能背景下,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素养,让软件工程学子能够顺应时代背景的发展,提高双创能力,推动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于晓婷 吕志峰 潘魏 单位:哈尔滨华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