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专业产学协同育人模式探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软件工程专业产学协同育人模式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软件工程专业产学协同育人模式探究

摘要:在当前新工科、国产化的背景下,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软件工程专业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政策,从教学内容、模式、方法以及实现路径上进行了持续改革创新,构建了“一头两尾带中间”和“双证融通”的校企协同育人教学新模式。该教学模式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彰显了“本科水平,技术特长”特色,实现了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大幅成长,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校企协同育人;产教融合;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

1引言

2019年7月24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在当前新工科、国产化的背景下,应用型院校机遇突显,在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前提下[1],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对标工程认证,人才培养目标瞄准软件开发与软件测试行业领域的补位,深入实践,从教学内容、模式、方法和实现路径上持续改革创新,构建了“一头两尾带中间”和“双证融通”的校企协同育人教学新模式,落实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形成了一系列成果。

2软件人才培养现状

在大数据应用、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软件行业迅速发展,软件开发已经成为这些新兴行业的核心技术之一,在为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为人才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随着新型信息产业的发展,社会需要大批高质量计算机人才。但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昂的培养成本已成为巨大障碍[2]。因此寻求提高人才质量和降低人才培养成本的方法,以更好地实现工业界与教育界之间的人才供应、对接,是现阶段企业需求方与教育界人才供应方双方面对的共同挑战[3]。从适应行业需求以及学生自身对所学知识在企业应用情况的了解需要出发,迫切需要结合学校、企业的资源,对学生的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对为发展目标不同的学生指定不同的培养方案,实现因材施教,制定适应产业需求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现阶段我国校企合作项目繁多,但是真正能够做到一定程度的校企合作的情况其实并不多,其中存在的学校积极、企业不积极的现象恰恰反映了现在校企合作普遍还停留在低水平、浅层的阶段[4]。这一现象发生的因素包括政策条款尚未足够完善、覆盖范围不完全、企业收益等[5]。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目前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不能满足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在人工智能产业兴起后,传统的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方案已大大滞后于产业更新,教学内容、模式和方法没能够快速跟进,与产业岗位能力要求相对脱节,主要表现在:(1)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岗位定位欠精准,与产业要求存在差异。(2)软件工程专业培养体系不能完全满足产业的技术需要。(3)软件工程专业产教融合不够充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较弱。(4)目前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条件不能跟上产业的发展。

3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计算机行业发展越来越专业化,岗位划分粒度越来越精细。这对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的人才定位和目标要求越来越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软件工程专业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依据CDIO教学模式,借鉴OBE教学理念,探索“一头两尾带中间”+“双证融通”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实现课程内容向职业标准对接,实现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相对接。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是构建“一头两尾带中间”和“双证融通”的教学机制。该人才培养模式核心理念为产教融合,校企互动。企业把行业发展动态及时反馈到学校,学校根据产业、社会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企业把产业资源带到学校中,与学校一起商讨学生的教育内容、最终要达到的知识水平,共同为学生授课、指导学生进行实践。企业可以根据学校的科研成果,把成果转化用以优化技术,推动技术进步。学校为企业提供企业需要的人才,降低企业培养人才的成本,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学生获得学校教育资源、企业技术资源、企业实习岗位资源等,能够紧随产业发展方向。通过产教融合、校企互动,学校以社会需要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基础、具备精湛技术水平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建立社会、企业、产业认可的人才培养标准,推动学术界与工业界对接。

4一头两尾带中间

学校构建了“一头两尾带中间”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发挥学校和企业这两个支撑的合力,通过课堂教学、企业实践、资质认证与竞赛、国内外交流等四个平台的建设,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有国际视野的计算机专业人才。(1)一头:即注重计算机导论课程学习的授课效果。通过学习使学生做到五个“一”,“树立计算机专业思想”,采用教授、企业家共同授课模式,让学生了解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让学生了解计算机专业知识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和智能制造等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树立稳固的专业思想。举办一次论坛,让学生与家长、企业工程师讨论如何顺利完成计算机专业学习。组装一台计算机,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了解组装计算机的全生产过程。调研一种软件,要求学生调研使用一种常用计算机软件的功能、特点以及不足,让学生了解软件开发的全过程。获得一项资质证书,将计算机专业相关国际初级职业认证融入课程教学与考核,提升学生计算机专业技能,提升学生对职业标准的认识和理解。(2)两尾: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采用学校与企业教师共同指导的模式,以企业实际案例为驱动,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点应用技巧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在毕业设计中,学生第四年被安排在合作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与实践,毕业课题为学生参与的企业实际课题。通过团队合作、独立开发,以企业标准完成毕业课题,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工程师能力与素养,真正做到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与软件项目开发流程对应。吸引企业进入学校,通过双向选择,让学生进入真实的企业体验工作流程。企业工程师手把手地教学生如何把知识应用到真实的开发环节,让学生参与工作流程,并且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与项目开发相结合。(3)中间:组建教授企业家领衔的团队,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组建工程教育团队,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实现校企合作育人,加强教师的双师双能能力提升。每年选派2-5名教师参加教师专业发展工程计划,承担、参加企业的实际项目。学校聘请技术专家定时在学校展开专业知识讲座、定期开设系列课程,向学生宣传主流的技术以及帮助引导学生进行未来职业发展规划。学校将企业对学生的培养方案提出意见作为一个参考,把企业当作学校的顾问,定期咨询企业关于行业的发展趋向以及人才需求情况以不断调整和优化培养方案。年轻教师到企业中进行实践技能培训,让年轻教师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行业的技术前沿,让年轻老师可以不仅在学术研究、教学方面有卓越成果,而且能够精进技术,并且有机会启发他们把研究的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环境中,从而丰富学校课堂的教学内容。学校建立卓越工程师计划。在平时课程教学中,提供一些课时给企业老师进行讲授课程,为学生带来前沿的产业技术知识。企业为学校带来反馈,学校针对反馈做出教育的改革,能够提升学生的技术能力、专业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出适应社会产业发展的人才,拉近学术界与工业界的距离。

5双证融通制度

将资质认证考试、创新创业竞赛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开展学历“+竞赛”、“+职业资质认证”、“+企业项目研发”、“+大学生大创”等活动。每届学生将获得CompTIA认证、Compuware认证、Cisco认证、Java认证、Oracle认证、程序员证书等证书。竞赛与大创将教育模式从传统的学校课堂教学变更成学校课堂、课外自学参加竞赛和考证、到企业单位实习等,学生会享受到学校资源、网络社会资源、企业资源。这种教育模式实现有效推动学生被动接收知识到主动学习,再到输出、使用知识解决问题这个过程。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但需要在课堂上学习扎实的基本功:工程实施能力、编程能力、数学能力、交流沟通能力。除此以外还需要有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没有遇到过的问题,需要运用创新意识,运用现有的方法解决未知问题,或者用新的方法解决现有问题。经历过传统教育的学生的思维普遍是:问题必须是有固定答案。而现实中的很多问题可能都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或者没有标准单一的解决方法。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目前举办的很多计算机类竞赛、数学竞赛都考察着参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赛事并且参加,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在进行参赛过程中,进行的每一步都需要做分析,不断地思考如何让比赛作品变得更具竞争力,还培养与他人的交流、合作能力,思想碰撞激发灵感创造力。近5年来,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累计获得资质证书1014人次,获得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全国人工智能类创新以及中国机器人大赛等大赛奖项100余人次。

6总结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在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前提下,对标工程认证,构建了“一头两尾带中间”和“双证融通”的校企协同育人教学新模式,形成了计算机适用于校企合作能力培养的专业改革;建立了计算机适用于校企合作能力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规划与建设了计算机校企合作能力培养系列教材。校企教育相结合,实现教学过程的“宽、实、新、用”要求,培养了双师型教师队伍。以跨界共育改造传统教学模式、适应应用型新工科的建立,构建了课程协同教学模式,实现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彰显了“本科水平,技术特长”特色。

作者:王栋 刘云翔 王辉 薛庆水 单位: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