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着巨大挑战。为了应对新挑战,适应新时展需求,培养出能够服务于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创新型软件人才,有必要对现有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本文从构建开放式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多层次融合机制、推进多元主体协同机制等方面提出对策,积极探索软件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以期对我国创新型软件人才培养有所裨益。

关键词:创新创业;软件工程;培养模式;融合;协同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1,2]。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高校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软件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关系着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3]。软件产业是汇聚和引领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应用的新兴行业,学科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应用创新层出不穷。随着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孕育兴起,软件技术已经逐步渗透到各个领域,并且在带动以智能、泛在为特征的技术革新中显现出其重要地位。为贯彻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重大战略决策,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软件人才,以人才驱动软件产业创新发展,以软件产业发展驱动科技跨越式发展。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当代社会不仅仅需要掌握了书本知识的人才,更需要能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发现问题并创造性探究问题的人才。正如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的招聘要求:快速学习,不断突破技术瓶颈,乐于探索未知领域,随时准备好去面对新挑战。因此,高校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不仅要立足于软件工程的学科特点及高校本身的定位,更要面向市场,放眼于未来。近年来,各个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和成果[4]。但仍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使得高校培养的软件工程人才在知识及能力等方面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的鸿沟。因此,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束缚,探索新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软件产业需求,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软件人才成为新时代国家和社会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

一国内软件工程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认识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较大偏差,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有自主创业意向的少数人的专利,对创新创业实践参与度不高,未能科学地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本质。教师要么缺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要么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教学方式方法相对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开拓性地提出问题或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缺乏深刻的理解,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不够。实际上,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其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勤于思考、勇于开拓,敢于创新,能够适应不同岗位职责,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缺乏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指涵盖了创业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及创业实践课程等课程,并与课堂、课外活动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体系[5]。目前国内软件工程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摸索探索阶段。虽然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类课程,但这类课程一般都作为通识选修课,课程安排单一,质量得不到保障,缺乏与理论课程配套的创新创业指导平台和实践平台,不能体现出课程的延续性,使得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同时,尚未形成针对软件工程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

(三)缺乏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非是依靠某个学院自身的力量就能完成,需要协调好校内各职能部门、软件企业、实习基地及其他相关机构的关系。目前,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在校内,学院之间、学院与教务处、学工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等各职能部门间尚未形成合力,学院个性化培养方案及教学改革措施往往得不到政策支持,学科交叉在培养软件类创新人才中的优势未充分体现出来;在校外,实习基地、软件企业的优质资源要引入高校也存在一定困难。

(四)缺乏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形式较单一,与专业教育结合不够紧密;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缺乏动态及时的专业设置调整。教师在专业教育时未能充分发掘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创新创业教育也不能将软件行业最新发展趋势、最新研究成果、最新技术动态融入教学中。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各自为政”、“两张皮”的问题较为突出。

二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学生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

(一)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应具备宽厚的专业知识

为顺应信息时展潮流,迎合软件产业市场需求,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能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及趋势;系统地认识计算机系统、软件系统及信息系统;熟练掌握主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程序设计语言;具备Web应用程序及移动应用开发的基本知识;掌握软件工程与其他学科交叉应用的软件开发技术;能够综合应用工程方法、技术和工具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二)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为响应国家创新型发展的重大战略,顺应“互联网+”这一新的经济形态,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包括需求分析和建模的能力、软件设计和实现的能力、软件评审与测试的能力、软件过程改进与项目管理的能力、设计人机交互界面的能力及撰写软件文档的能力,而且还需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具有创新实验能力、科技研究能力及科技开发能力,养成逻辑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思考方法,能够运用新思维、新方法将软件工程专业知识付诸于实践,形成运用、研究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三软件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以提升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机制,构建分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多主体协同发展机制,软件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框架图如图1所示。

(一)重点:科学定位软件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了目标笼统、趋同等问题,使得高校所培养的软件类人才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及行业人才需求结构存在较大的错位,缺乏院校特色和行业优势。因此,准确科学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和核心。因此,在确定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综合考虑软件企业用人标准、软件产业市场需求及高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及特色等诸多因素,把培养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作为首要任务。本着突出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特点,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创新为驱动、实践为关键”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软件工程专业要适应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软件工程基础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掌握软件系统设计、开发、测试、维护、运营和管理等软件工程方法及国际上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创新精神,能从事高质量应用软件的产品分析、设计、开发、测试以及编制软件工程项目文档等工作的交叉复合型人才。

(二)关键:创新创业教育多层次融合机制的构建

1.多学科交叉融合。多学科交叉融合是指由两门及以上的学科通过互相渗透和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综合学科体系[6]。突破传统学科专业的设置、超越现有学科的界限,形成跨学科与交叉学科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7,8]。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结构调整、新经济发展,促使高校教育教学要打破传统的学科分类界限、突破传统的专业培养制度的阻碍、营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氛围。软件工程创新创业培养体系的构建需要研究软件产业的未来发展需求,结合高校自身的特色及优势,从跨学科与交叉学科的角度调整学科结构,设置新的学科群,专业群。深入研究软件工程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关联性和相互作用,找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契合点、着力点和支撑点,实现知识的整合。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调整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宽专业口径。2.课程体系交叉融合。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和实现形式[9,10]。通过优化软件工程课程体系,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从课程体系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推进专业课程综合改革,打破原有的分散式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内容的合理分解,建立一系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课程知识单元。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把具体创新创业理论、创业知识等渗透到专业教学。以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为中心,创新创业课程为主线,构建由基本素养、软件工程专业技能、专业岗位拓展、软件工程专业创新创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等模块组成课程体系。尝试建立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式特色课程,树立标杆。3.实践活动的融合。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把专业教学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学研究活动、创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加强专业实践与创新创业的综合体验,建立体验类、竞赛类、训练类和孵化类等实践平台,形成“专业技能+素质拓展+科技创新”的实践体验链。构建层次化的实践体系,按照课程集群特点和学生层次,把创新创业知识与创新创业技能、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模块化,通过不同形式的实践环节实现,分阶段地把实践活动融入专业教学活动,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的原则。4.教学模式改革。推进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专业技能提升为目标,推动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项目教学法等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主导性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落实“以学为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新型思维,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增加实验、实训和实践教学的比重,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完成软件项目任务为驱动,将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

(三)支撑:创新创业教育多主体协同机制的推进

高校、企业、政府、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及其他服务组织等创新创业教育多主体应形成资源互补、信息互补及技术互补的多元多赢格局。主体间组成的利益共同体,应通过协同互动突破各自壁垒,从而架构校-企-政-金等创新主体协同联动的框架,构建立体式的创新网络,发挥各自优势打造多种形式软件工程创新平台,加快创新主体间新知识的传播,推动创新活动的产生从而为软件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汇聚“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支撑要素。在高校内部,要高度重视教师资源的整合,充分挖掘和整合教师资源,构建跨学科教学型团队,跨部门指导型团队,发挥不同学科教师、不同教师个体的优势。同时,要加强教研深度融合,培养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软件行业的新发展、新技术、新成果,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点,吸收有兴趣的学生加入教师的科研项目。搭建本科生科研平台,建立本科生进研究室制度,实现高校内部科研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对于高校内外协同通道,则要积极探索教育主体整合模式下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协同模式及合作机制,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战略联盟,以专业集群或资源共享的方式与企业、科技园等合作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实践基地、创业校友联系平台、素质拓展平台及项目合作开发平台,达到创新创业教育与软件行业的真实对接。同时,政府应努力营造尊重创新、尊重创业、尊重创新创业人才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发挥政府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政策引导、激励和扶持作用。

四结论

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学生个人成长的必然要求。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生态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好校内外的各种关系和资源,形成全员参与、资源整合、融入专业、跨界合作的良好创新创业教育局面。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主动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要求,通过对人才培养体系、多层次融合机制及多元主体协同机制等方面提出对策,培养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创新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

作者:王红玲 李荣 叶志翔 单位:东华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