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机制探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软件工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机制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软件工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机制探索

摘要:虽然软件工程专业多元协同、校企合作育人培养模式已实施多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在分析了当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以江苏省软件服务外包类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为载体,从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嵌入课程体系、企业教学环节实施监控机制、学生能力成长跟踪与评价机制四个方面对校企合作培养机制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软件工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嵌入课程;监控机制;评价机制

1引言

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我国积极促进多元协同、校企合作机制的创新与实践。教育部于2010年推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江苏省于2014年实施软件服务外包类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2]。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南京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致力于培养富有工程意识的软件工程专门人才,强调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我院软件工程是全国首批卓越工程师计划和江苏省实施软件服务外包类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专业。针对当前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在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2存在问题

虽然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的“多元协同、合作育人”培养机制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其中以如下四个问题最为突出。

1)培养方案并未与行业标准对接

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备相应专业能力的合格技术人才[3-5]。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宽泛,且各课程教学目标并未与相应的行业能力规范对应,从而人才培养过程的各教学活动缺乏针对性。

2)未建立完善的企业嵌入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分为两类:校内教师课程、企业嵌入课程。前者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后者主要包括课程设计、专业选修课、企业认知实习、企业技术实习、毕业设计等课程。企业嵌入课程设置的初衷是发挥企业技术实力强、项目案例丰富的特点,由企业富有项目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授课,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以实践类课程为主作为企业嵌入式课程,但并未建立完善的企业嵌入课程体系。完善的嵌入课程体系应至少具备如下特征:

1)模块化

软件行业具备较强的专业领域细分化的特征,例如主要就业方向有:企业应用开发、移动终端开发、云计算应用等。企业嵌入课程体系应针对主流行业就业方向设置相应的专业选修模块。同时,在企业技术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也需提供相应类型的项目及岗位。

2)延续性

不同的行业岗位或行业领域需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针对职业种类、能力要求,课程设置从专业课、专业选修课、课程设计,一直到企业技术实习、毕业设计应该具备延续性。例如,在企业技术实习环节从事云计算应用方面的项目实践,在专业选修课中就需要有相应的云计算应用方面的课程。

3)企业教学环节实施监控机制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虽然大部分企业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但较为严重的依赖于企业及企业教师的责任心[6-7]。虽然也有学校、学院的督导机制,但缺乏对培养目标达成度的有效考核机制。企业培养环节是培养学生行业专业能力的关键环节,为此,亟需建立完善的实施监控机制,把控培养过程,考核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4)学生能力成长跟踪与评价机制

现在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仍然以知识点考核为主,并未对专业能力要求的具体指标点的达成度进行评价或考核。从而无法判断所培养的毕业生是否达到相应目标职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由于缺乏有效的学生能力成长跟踪评价机制,无法有效评价培养过程各个活动的效果与质量,更无法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和培养。

3改革措施

以中高级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为总体培养目标,以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行业从业人员能力规范为标准,以江苏省软件服务外包类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为载体,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开展“多元协同、合作育人”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实施框架如图1所示。依据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和行业从业人员能力规范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建立较为完善的企业嵌入课程体系和企业教学实施监控机制,通过学生能力成长跟踪与评价机制驱动课程教学。

1)构建与行业标准对接的培养方案

建立与行业规范和用人单位需求对接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各教学活动及课程与细化指标的对应关系,作为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各教学活动进行监控、评价的依据。

(1)确立合格毕业生达到的职业资格等级

明确合格学生毕业时达到的职业资格等级。例如:所有合格学生毕业时必须达到ITSS[8]职业资格2级(初级软件开发工程师或初级软件测试工程师)标准,部分学生要达到3级(软件设计开发工程师或软件测试工程师)标准。毕业5年后所有学生应至少达到ITSS职业资格3级标准,30%的学生要达到ITSS职业资格4级(高级软件设计开发工程师或高级软件测试工程师)标准。

(2)细化知识与能力考核指标

针对各课程和培养环节建立明确的知识和能力考核目标,此为进行教学活动监控和效果评价的核心依据。

(3)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确立的职业资格等级总体培养目标,以及细化的知识与能力指标,完善现有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行业能力规范-课程细化指标关联矩阵。合理确立合格毕业生达到的职业资格等级,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教学活动及课程与细化指标的对应关系。在达到基本职业资格等级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培养合格毕业生达到更高的职业资格等级。

2)建立完善的企业嵌入课程体系

企业嵌入课程的设置能够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实力强和项目案例储备丰富的优势,同时企业嵌入课程体系具备模块化、延续性。在分析主流行业领域的基础上,构建具备延续性的专业领域课程模块。开设不同专业领域的专业选修模块,例如企业应用开发、移动终端开发、云计算应用等模块。在后续企业技术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同样设置不同的专业领域方向,学生可以从专业选修模块至最后的毕业设计,其选择的行业领域得以延续。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坚持专于某专业领域,同时也对其他领域有所了解。因此,在建立完善的企业嵌入课程体系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引导和培养过程的监控。

3)企业教学环节实施监控机制

针对企业教学环节建立明确可依的教学目标,对其教学过程能够实施有效监控是保障企业教学成效的关键。为实现企业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可控,教学效果达到要求,能够激励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建立完善的教学过程监控机制、合作企业的激励与淘汰机制,以及企业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机制。

4)学生能力成长跟踪与评价机制

通过建立学生能力成长跟踪与评价机制,把握学生能力成长过程,推动学生个性化培养与发展。依据总体培养目标及各教学活动细化培养指标,针对每个学生建立动态的成长曲线和当前能力评价矩阵,并以此为核心建立能力成长跟踪与评价机制。首先,根据行业从业人员能力规范进行指标分解,明确校方课程和企业课程指标点;然后,各课程结束后针对每位学生对指标达成度进行评价;最终,形成学生能力成长跟踪与评价数据。通过跟踪与评价机制能够动态把控学生的能力成长过程,便于判断最终培养目标的实现度,并推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4结论

我院在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多元协同、校企合作培养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取得了良好成效。为确保人才培养机制的实施,已经制定了《行业能力规范-课程细化指标关联矩阵》《企业嵌入课程体系》《企业教学环节实施监控机制》《学生能力成长跟踪与评价机制》《学生行业能力评估方法》等规范文件。今后,我院将依托江苏省软件服务外包类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继续深化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多元协同、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的改革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陈希,林蕙青.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EB/OL].[2010-06-23].

[2]王晖,闫玉宝,杨亚南,等.软件服务外包类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福建电脑,2017,33(9):81-82.

[3]曾岳.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以金陵科技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为例[J].计算机教育,2014(18):8-10.

[4]薛羽,潘锦基.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4):144-145.

[5]李健利,董宇欣,兰贺,等.校企协同的软件工程人才实践能力立体化培养体系[J].计算机教育,2016(5):32-35.

[6]宗亚妹,汪木兰.“卓越计划”企业培养阶段的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4(3):47-48.

[7]朱秀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模式下校企教学共管机制的构建[J].现代教育管理,2013(6):71-75.

[8]崔静.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能力标准解读[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6(6):35-38.

作者:彭焕峰 徐金宝 曹欲晓 单位:南京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