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建筑学课程生态设计教育建议,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针对当前环境恶化、能源短缺的现状,结合我国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课程设置特点,探讨了在建筑学专业教学中提高学生生态设计意识的必要性,建议把生态设计教育融入到建筑学专业各门课程之中,并提出相应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
生态意识;建筑学;建筑设计;教学改革
引言
目前,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各种极端气候不断出现,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在2015年11月30日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主席明确指出,要以“最大的决心”推动绿色发展,越来越多的群体开始逐步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经济的发展方式、城市规划的布局、建筑设计的形式,各个行业都在提倡生态思想,呼吁相关的专业人员具有生态设计意识。生态意识简单来讲是指对生态知识及生态系统正常运转意义的认识和维护心理,包括认识生态规律、维护生态平衡、抵制生态破坏等。它注重维护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强调从生态价值的角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生目的。建筑生态设计意识就是要以复合生态学的思想,认识人、建筑、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关系,树立一种新的建筑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以生态思维意识指导建筑设计,建立自然生态价值观、人类经济价值观、道德与审美价值观[1-2]。
一、传统建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生态课程设置不合理,相关知识获取途径不完善
建筑学是一门涉及室内外环境的学科,需要设计人员从规划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到场地环境设计的各项指标和因素,在建筑单体设计时更要考虑到是否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消耗多少能源等。所以,对于建筑学学生而言,树立生态设计思想,建立牢固的生态意识尤为重要。目前,在大部分建筑院校的建筑学教育中仍以传统建筑教育方式为主,相关的生态类课程很少,即使有也多为学时很少的选修课,通常都在高年级开设。而这段时间,学生忙于找工作、考研,他们选修这类课程,主要是为了拿学分,并不重视对课程本身的学习。而且现在实施的建筑类课程教学体系,学生生态设计知识主要通过网络文献、公开讲座获得,对生态设计理论的学习不够系统、充分,一旦在课程设计中应用的时候,往往是一片茫然,无从下手。
2.生态设计思想落后,设计手段噱头大于创新
在目前日常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学生并没有将生态设计思想真正融入到每个设计环节中,使之成为一种自发的设计行为。一部分学生虽然体现了一定的生态设计思想,但不是从设计初期就开始考虑生态问题,而是在设计后期生硬、牵强地加上去的技术手段,更多的是把生态设计当作了一种口号。这样的教育结果直接导致在工程实践中,建筑师也不具备生态设计思想,仅仅将生态设计作为后期的一种装饰性、补救的技术手段,所谓的“生态”更多成为了设计院、开发商宣传的一种“噱头”。因此,有必要对建筑学本科生的课程教学体系与模式进行思考和改革。
二、创新教学改革内容和措施
五年制的建筑课程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渐熏陶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多强调的是建筑的功能性和美学性,而生态设计思想要求我们在设计的始终都把“生态”当作与功能、美学同等地位的一个设计要素来对待。建立全面的生态思想,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从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的设计,这就需要在建筑课程教学体系和培养模式上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1.调整低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要求
一直以来,茶室、俱乐部、幼儿园等小型建筑是低年级课程设计的重点。时代在进步,建筑在发展,资料获取途径增加,绘图手段提高,低年级建筑设计考核的重点也应与时俱进。课程设计可以适当缩短每个小设计的周数,增加设计的广度。不同的设计任务要求侧重点不同,比如有的侧重建筑单体设计、有的侧重建筑与环境整体关系、有的侧重景观设计等,通过多样的设计主题,丰富学生的设计理念。在低年级阶段,采取轻形式、重思想的培养方式。
2.加强生态理论知识的讲授
目前,我国一般院校较重视学生基本功和图面表现技能训练,注重建筑功能和美学,对学生生态设计理念培养不够重视。经过调研发现,很多学校相关课程开设比较少,大多在大四、大五阶段开设“城市生态学”、“绿色建筑概论”等选修课程,这时学生才开始意识到要在设计中体现生态概念,严重影响了所学生态知识与设计的结合。因此,应适当调整这类课程的选修学期、协调课程之间的衔接、调整考试形式,提早培养学生的生态设计意识,使之能主动地思考改善建筑环境的方法,探讨可行的解决方案[3]。
3.更新完善生态理论知识体系
随着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建筑生态技术日新月异,但由于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一些新的设计理念和意识在教材中没有体现,新的理论知识无法系统地进行讲授。而学生为了考试,又普遍重视对教材内容的掌握。因此,适当编写相关主干课程的内部辅助教材,穿插在课本内容的讲授过程中,在期末考试适当增加这部分内容的比重,使学生在学习教材的同时,也能掌握新技术、新思想。
4.注重生态技术与设计的结合
目前,建筑课程设计考核的重点主要是建筑单体的设计。任务书提出的设计要求主要考核建筑功能、空间组织、建筑体型、图面表达等指标,很少考虑基地环境、节能指标对建筑的影响。要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就要改变传统以功能分类的设计模式,体现建筑的“生态”性能与“形式功能”并重的思想。在方案设计的早期阶段,就培养学生关注建筑设计全过程的生态性能指标,将建筑的生态功能和形式作为同等重要的设计要求,研究不同方案的可行性。同时结合某些理论知识点,适当增加对一些技术类指标和意义的讲解,使学生更有针对性、主动地处理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交图、评图、打分等环节,可以要求学生对生态技术的使用及效果做必要的阐述和计算,权衡技术与设计之间的关系[4]。
5.开放式设计教学环节
传统建筑学课程主要由设计专业的教师主讲,更多关注的是建筑设计方案的功能性和美学性。开放式的建筑设计环节,可以吸收建筑技术、城市规划、景观等相关专业人员加入课程设计,组成团队小组,在主讲教师的协调下,发挥各自专业的优势,共同完成设计任务。设计专业教师是课程的主要负责人,负责协调和调动其它专业教师参与到课程设计中,积极快速地解决学生设计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学科交叉、专业互融,发挥相关专业教师的积极作用,共同指导学生完成设计过程,形成最终成果[5]。
6.加强实践教学,体验生态环境
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鼓励学生以模型或者实测的方式表现设计方案,有能力、有条件的可以对模型进行试验模拟分析。模型制作和建筑物理实验课程不仅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实验仪器的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建筑物理环境各个要素对建筑的影响作用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树立生态意识,加强建筑教育的思考
树立生态意识,将生态设计意识和理念贯穿到建筑学专业整个五年本科学习阶段,将生态设计有关课程逐渐渗透到每个环节中,树立正确的生态设计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除了上面提出的改革措施和建议之外,还可以根据各自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采取逐步转变的教学模式[6]。
1.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的建筑概论课程中,适当增加生态建筑、绿色建筑概论部分,树立正确的生态可持续理念,为以后的设计做好铺垫。
2.从二年级开始,学生逐渐接触到一些建筑原理课程和专业课程,可将生态设计基本理念,特别是生态设计意识融入到理论课程的讲解中,注重生态设计意识的培养。
3.大学三年级是集中学习建筑技术类课程的阶段,主要以建筑物理、建筑构造和建筑设备课程为主,协调好建筑技术类课程和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
4.通过三年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定量分析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引入BIM技术,通过相关软件的模拟,结合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定量分析,探讨不同方案的可行性,比如可以通过居住区规划和高层建筑设计,分别研究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单体设计的不同方案。
5.最后一年可以结合设计院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开展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等相关设计专题,系统、全面、完整地从建筑全寿命角度出发,设计与技术结合,体现五年建筑设计教学的成果。
结语
本文以生态设计意识为着眼点,指出了目前我国建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及建议。建筑教育是个复杂的工程,我国的建筑生态设计意识的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理论和方法还处于摸索阶段。通过在建筑教学过程中,以生态意识培养为主要目的,巧妙安排设计教学环节,转变传统设计教学观念,使生态设计理念真正能够渗透到建筑设计教学各个环节中。作者所在学院经过近几年的尝试,积极参加国家、省市的各类建筑、规划设计竞赛等均获得了很好的名次,毕业生的设计能力得到设计院的肯定,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作者:冯巍 周同 单位: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参考文献]
[1] 戴秀丽. 生态价值观的演化及其实践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
[2] 石铁矛. 建立生态意识走向建筑生态设计[J]. 新建筑,1999,02:21-23.
[3] 刘凯. 树立生态建筑意识实现生态建筑设计[J].山西建筑,2004,20:23-24.
[4] 陈?,刘刚,张建. 生态思想与建筑设计教学模式变革[J]. 建筑学报,2007,01:15-17.
[5] 刘少瑜,宋德萱. 生态建筑设计和技术教学新理念[J]. 建筑学报,2000,09:26-30.
[6] 张磊,刘加平. 绿色建筑设计教学研究[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4,04:323-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