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艺术院校建筑学教育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论文介绍了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城市与建筑方向毕业设计的概况,包括毕业设计的命题与目标、教学与训练方法、课程设置与各阶段训练重点;在艺术院校的宏观背景与条件下,尝试从自主式研究型设计中寻找一种“艺匠并重”的建筑学教学方法,既充分考虑艺术生的特点,又回归到建筑学学科本身的讨论.
关键词:
自主研究型设计;艺匠并重;艺术思维;匠人精神
1建筑师培养的两种教育模式
纵观历史,建筑师是一种古老的职业,同时也是一个模糊的身份.古埃及法老身边全能全知的大祭司其实具备着建筑师的职责与技能;文艺复兴时期完成《建筑十书》的阿尔伯蒂开始把建筑师逐渐与雕塑家、画家等分离出来;直到20世纪初,伴随着现代主义运动涌现了一大批现代意义上的建筑师.建筑师始终在技术与艺术间徘徊与游走.而造就建筑师的建筑学则是一门涉及艺术、科学、技术和人文等领域,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具有职业实践性与艺术创造性并重的特征.在我国的建筑学教育体制下,根据笔者的观察与了解,如果按建筑院校的背景来分类,近年来的建筑学教育似乎徘徊于两种“教育模式”之中.
1.1工科学校背景下的建筑学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经过院系调整和重新部署,当时全国有八所建筑系,也就是建筑“老八校”.由于解放初期大建设的需求,建筑学基本都建立在工科院校中,拥有着极其浓厚的工程技术特色与传统,培养了许多功绩卓越的建筑大师.后来国家改革开放,在这一轮建设大潮中建筑人才开始供不应求,许多其它工科院校也效仿“老八校”开办建筑学专业,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提供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导致建筑师的培养与教育似乎仅限于工程技术培养与训练,而另一方面艺术思维能力的训练似乎没有得到重视.
1.2艺术院校背景下的建筑学
环境艺术专业是艺术院校体系下发展出来一门的环境空间学科,包括了环境设计、空间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等等.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与建筑学专业同属空间设计类学科,但由于学科分类的设置,难以在同一平台上交流对话.在大约十年前,中央美术学院打破壁垒,首次在艺术院校中开设了5年制的建筑学专业,从此建筑学专业开始走进各大艺术院校,成为了一门新的课题与探索方向.基于艺术院校的大背景,其中某些建筑学教育部分陷入了完全艺术思维的“误区”,过分强调创意概念,在教学中淡忘了建筑师重要的一面———对工程技术的了解与训练,导致艺术院校毕业的建筑专业生似乎只擅长绚丽的效果图与排版,学生难以融入真正的建筑设计实践.广州美术学院是全国重点传统艺术院校,建筑艺术设计学院中的建筑学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学科,学制5年,设置于2004年,2008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3届毕业生.毫无疑问,年轻的广美的建筑学还处在探索期,笔者基于以上两种教育模式的观察与反思,试图在毕业设计中引入自主研究型设计教学方法,在“艺匠并重”双重训练标准的要求下因材施教,为广州美术学院的建筑学教学模式探讨投石问路.
2毕业设计命题的两种建筑学观念
毕业设计作为学生本科的结业课程与最终学习检验,笔者采用自主性研究型设计:题目只规定场地背景,对具体功能选择和类型不设限,在学生自主确定方向后,对题目进行研究与深化,独立推导出设计方法并完成设计.笔者的研究方向隶属城市与建筑工作室,题目有意侧重于城市更新与改造中的空间设计.本次毕业设计选题为广州荔湾区泮塘村改造设计,原因有二:第一,泮塘村位于荔湾区公园内,与其他的城中村不同,村落肌理清晰,周边有着丰富的人文历史信息,是广州城内仅存的具有传统历史肌理与风貌的村落.第二,告别了过去30年粗暴扩张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后,中国城市已经进入了内向的城市更新与改造发展阶段,如何在城市更新的环境下面对建筑设计是未来建筑师必须面对的最重要课题.考虑到以上两点,选题试图给学生提出建筑学最基本的两个观念:观察日常生活与场地解读.希望学生运用自己独特的观察视角,细微的记录当地日常生活中衍生出来的空间形态,并深入的进行研究解读.同时,学生必须建立城市———乡村这种边界空间的阅读能力,在两种尺度相差巨大的碰撞中找到空间营造之法.
3培养“艺术家”和“匠人”的两个阶段
为了使教学具有一定可操控性与评价共性,笔者在研究方法与设计步骤上有意设置并规定了严格地计划,给予学生比较清晰的方向与思路.教学大致分为“艺术家”阶段与“匠人”阶段,学生自然要扮演两种身份展开设计.
3.1“艺术家”阶段,为期5周.
前2周现场个人漫游:以个人的兴趣点出发观察日常生活并记录.本阶段要求学生如艺术家一般,用身体的感知体验作为基地解读的方法.从个人的关注点开始,深入研究并窥探隐藏在表象下面的真实的“城市--乡村“空间结构与规律.后3周要求学生基于个人体验,运用非空间艺术的表达方式(如绘画、雕塑、版画、音乐、电影、舞蹈等)转译个人对场地的理解与体验,抽象并揭示日常生活中的非常空间特征.“建筑其实是有形的事物.所有设计始于对建筑及其材料物质与感知的假设.以有形的方式体验建筑意味着去触摸、观察、倾听和嗅取.并自觉地运用这些技能正是我们教育的宗旨.“艺术家”阶段是为艺术生的活跃的艺术思维特点所度身定制的,力求充分发挥他们感性思维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对周遭环境的体验感知能力,从中学会阅读城市空间并揭示其内在结构与背后形成逻辑.
3.2“匠人”阶段,为期12周
前8周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艺术表达,在基地中发现“非常空间”的出处与原型,从而确定改造的空间与场地,并确定之适应的功能需求,展开建筑设计.为了建立上一阶段的艺术表达与建筑设计的连接与转换,笔者要求学生在本阶段完成大量的手工模型以确保“艺术化”的空间研究成果的得到充分转译.同时,为了有效控制设计深度,要求作品设计规模小于2000平方米,鼓励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中对空间、材料、构造进行更多的讨论与美学表达,使传统的“匠人”精神在手工制作与材料试验中渐渐得以培养与延续,避免设计作业仅停留在形而上的概念图纸中.最后4周为最终图面表达与展览准备.这一阶段作为艺术院校的学生是再熟悉不过的,作业最终必须以高质量的展览形式作为最终状态,以训练学生在最终的图面、模型制作、表达上的技巧与能力.“早在1919年,建筑家格罗皮乌斯(WalterGropius)在创立包豪斯艺术学校时,就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结合,为未来建设服务的目标.今天,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本质并没有改变,但是二者的具体内涵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二者关系的不同视角的解读,也深刻影响到对建筑教育的认识.”“匠人”阶段是针对艺术院校背景下艺术生的短板而设,大多数艺术生往往缺乏对某种想法的持续研究与实现能力,大多习惯于停留在空泛而虚幻的图纸上.在强调艺术教育与人文培养的前提下,必须让学生意识到建筑学具有极强的技术属性,使学生们具备在理性而严谨的技术范畴中运用敏锐的艺术敏感,发现并创造建筑美.所以,在完成“艺术家”与“匠人”两个阶段的训练后,强调艺术思维的训练与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获得思想的解放和创作的自由,同时也希望通过技术与设计教学中技术意识的建立,使学生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是本次毕业设计课程设计的最根本的目标与期望.
4设计回顾与点评
经过自主研究型设计,学生们从一开始的迷茫、无助到后来清晰、自信.毕业生面对高强度的课程设置,无一例外地找到了具有个人色彩的空间解读与记录方式.窥一斑而知全豹,侧向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对比,无形中建立了城市空间解读的基本视角与方法.但由于个人时间进度的安排差异,就设计深度而言,许多学生还无法满足课程要求,笔者在以后的课程设置与教学中加以改进.
作者:李芃 单位: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2]吕品晶,培养具有艺术家素质的建筑师—————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办学思路和实践探索[J].建筑学报,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