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建筑学基础教学思路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本文介绍了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本教学改革方案是由建筑学院刘克成教授提出并由日本早稻田大学丸山欣也教授协同实施的。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是建筑学五年制本科生专业课教学的第一环节,除了对学生进行建筑学基本技能培养之外,还是从义务教育学习阶段到专业型研究学习的过渡环节。本文详细介绍了此次教学改革的教学内容以及所思、所为与所感.
关键词
观察;认知描述;感受;创新意识;方案逻辑
根据近期的数据表明,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6.1%,从此角度来看,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已经过半,再加上宏观经济形势放缓,城市建筑刚性需求锐减,改善需求增多,此现状对当代建筑师的要求也从普遍追求效率逐渐转变为更加崇尚品质。也就是说要求建筑学本科教育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专业基本技术素养,还应培养其优秀方案设计以及实际项目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培养学生观察力、思维力、创新力、专注力、逻辑能力以及语言表述与图纸表达能力来提升学生对建筑学内涵属性以及文脉沿革的深度掌握和理解,从而达到培养目的。本教学改革方案紧紧围绕上述内容展开,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观察意识与独立分析能力,通过肉眼对自然物的极致观察与绘制建立基本的空间意识。教学环节包括:自然物观察、自然物形态描述、发现空间、创造空间、工具测绘、尺度认知这六个组成部分。建筑物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人类或者使用者提供可容纳其发生生产生活行为的空间,从这里可以看出空间营造即为建筑设计的根本目的,建筑师通过其学习与实践以及对生活产生的经验和理解创造出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空间。据此,在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中,第一步就是如何引导学生产生空间意识和形态设计初步能力。
1.改革所思
1.1原设计初步课程基本内容
在执行多年的建筑设计初步课程教案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学环节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是工程制图抄绘制,此环节中,要求学生根据工程制图规范使用绘图铅笔和针管笔分别对一张图幅为A2的工程图纸进行抄绘;第二是建筑物测绘,这个阶段要求学生在完成抄绘学习之后进行实地测量并且初步掌握绘制建筑物的平面图、立面图以及剖面图的技法;第三是平立转换,在本环节中要求学生先完成色彩原理、平面构成以及立体构成的课程内容,再完成平面和立体构成的转换训练;第四部分是名建筑解析,在此环节里要求学生对世界建筑大师及其名作进行初步了解之后择一进行解析。以上经典教学环节着重形态构成,而今看来,建筑物日趋复杂化、综合化以及大体量化,形态的负形——空间营造能力则更为重要,更需要在专业初步环节对学生加以培养。
1.2改革课程基本内容
由于学生刚刚进入大学进行专业学习,知识面较为宽泛,几乎未对单一专业进行过系统性学习,对空间与形态没有充分的学习和直观的概念,故改革课程摒弃了之前直接进行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的课程,而其教学策略为体验式学习模式,由教师带领学生从观察、分析和感悟事物到绘制其视相图(双眼所见的静物绘画)、物相图(深度观察后的有目的性绘画)和心相图(通过观察感悟之后的创意性绘画)的三步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能力和表达创造能力。
2.改革所为
此次改革课程的主要框架分为四大部分。首先是基于生活的想象能力,基于形态分析的空间营造能力、建筑选材与建构组织能力以及场所探究与文脉沿革四条的梳理能力。在本教改小组中,由我负责的是基于形态分析的空间营造能力。
2.1抽象空间想象与表述能力
设计源于生活,但是设计语言却来自抽象思考。在设计的完整思考过程中,对建筑设计教育里空间表述与形容的能力培养应放在首位,因为这样才能够使学生获得设计推理,设计表述,与教师探讨方案等基本能力。所以在这一阶段,准确描述抽象空间带来的客观感受就成为了学生的首要任务。该教学环节分为两个步骤:
2.1.1抽象空间语汇
为了使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想象,首先我们抛开空间这一抽象的辞藻,尝试用一些常见特定建筑的风貌区引导和激发他们想要描述建筑物的欲望。例如:庄重的纪念馆、威严的法院、高耸的大厦、压抑的地窖、神秘的寺庙等等,学生通过这一阶段的锻炼之后大量积攒抽象空间语汇,提升词汇量的同时调动心理感受和生理感官,从而更进一步培养空间感知能力。
2.1.2空间属性要素分解
空间之所以抽象是因为限定和约束其的要素种类非常丰富以至于设计初学者无法简单、概括地对一个空间进行研究和分析。那么我们要做就是将这些约束空间属性的要素分门别类地提炼出来以供学生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理解被分解之后的抽象空间属性。在此阶段,教学组会拿出一些空间实例:例如哪些要素构成了圣彼得大教堂建筑的威严和神圣感。这时,学生就应当从以下一些可以定量或定性的要素进行单项分析:数量,形式、比例、尺寸、颜色、材质、光影关系等等,这一步是让学生总抽象空间思维向具象空间思维转化的重要环节,应加以重点引导。
2.2抽象空间的观察与再创作能力
抽象形态与空间营造创作能力是此阶段教学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从应试教育到设计理论专业教育的重要过渡环节。良好的创作来源于细致的观察,在此阶段,要求学生对常见自然物进行观察与记录,并改变视角和进行观察对比从而得出在不同视角下抽象空间给予人的主观和客观感受的差异。本教学阶段可总结为两条递进的线索,一条是有自然物(自由形态)到几何体(标准几何形态)再到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形态)最后到小建筑(建筑形态)的目标物递进,具体则是从树叶到树枝到台灯再到小博物馆;另一条则是从视象图(观察感受)到物象图(分析理解)再到心象图(想象创作)的描绘逻辑递进。
2.3具象空间的观察与再创作能力
本环节为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一的最后一个环节,亦是对之前所学的知识要点以及思维方法的总结和具象化的核心阶段。教学大纲要求本环节须解决三个建筑设计基本能力,即:建筑测绘、工程制图抄绘以及建筑物解析。在本环节中,学生将对建筑物从三围立体形态到二维图纸表达进行初步了解,并体会及学习掌握平立转换能力。除此之外,还要求学生对小型建筑物的场地设计、形态构思、功能布局以及流线分析等建筑设计初期所需考虑的各个方面进行探索与解析。
3.改革所感
后城镇化时代对建筑行业的新需求以及在全国建筑院校本科教学改革大潮下,建筑学学生良好的观察感悟能力和设计创作逻辑思维能力,则是当下建筑学本科教育的新方向与新目标。在建筑设计初步课程当中,教学组将在满足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培养学生设计兴趣,启蒙学生创作认知,调动学生观察与记录积极性以及提高学生手绘表达基本功和审美感知力。本次教学改革计划的实施,较好地达到了的预期成果,同时也获得了高年级教师对参与本次教改学生专业能力以及高低年级教学衔接度的认可。然而,在此次教学改革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最主要的是如何将增加教学改革的可复制性。由于现在的教学模式强调自在具足,所以就导致了学生想法多样、各有不同,增加了教师团队指导的难度以及时间,降低了通识指导效率,在接下来的教学法活动中,教学组将在此方面进行思考与改善。
作者:张天琪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参考文献:
[1].顾大庆,柏庭卫.空间、建构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蒋晓风.从建筑的本质看建筑学教育[J].建筑教育,2009
[3].索尔所等.认知心理学(第7版).邵志芳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丸山欣也.丸山欣也造型教室.东京:建筑资料研究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