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教学跨界设计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建筑学教学跨界设计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建筑学教学跨界设计研究

[摘要]

“跨界设计”是建筑学教学改革的大胆尝试,分为内向跨界和外向跨界两种教学方法,力求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成果展现方面有所创新,其目的是培养人文建筑师。以“跨界设计”为导向的建筑学教学突破了只从建筑学科本身的功能、结构和形态出发的教学理念,寻求建筑与其他艺术形式或者学科思想相融合的新的建筑语汇,使建筑不再只具有建筑的属性,还具备了更为丰富的艺术属性。

[关键词]

建筑学;跨界设计;艺术;教学改革

长期以来,国内建筑教学多采用以功能、结构和形态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重技术、轻人文”的倾向,不能将艺术人文修养与建筑设计实践紧密结合,使得毕业生缺乏必要的人文修养和人文情怀。这些从业者从事城市建设工作,给我们的城市带来的是“千城一面”的景观,使城市缺乏或丧失应有的特色,这一现象反映出国内建筑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如何改变“重技术、轻人文”的建筑学教学倾向,并展开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我们将目光转向了“跨界设计”,希望在教学中实现人文艺术与建筑设计的有机结合,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兼具艺术人文修养和审美情操的建筑师。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们借助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这一大的艺术教学平台,带领学生开展了以“跨界设计”为主题的多种教学实践。如以“音乐”为主题的景观设计、以“音乐”、“绘画”、“电影”和“摄影”等多种艺术为主题的跨界建筑设计、人文艺术视角下的建筑认识实习、注重人文情怀的国际建筑设计竞赛等。通过这些课程,一方面要求学生研究本学科领域以外的人文艺术等学科,增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扩大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建筑艺术与其他艺术的共通性,让学生将建筑设计的原点回归到艺术本身,研究艺术的本质及其审美意向,借助于艺术的创造力重新审视建筑设计观。我们希望借助于以“跨界设计”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把原来“唯一、二元、标准”的课程评价体系转变为“多元、开放、包容”的评价体系。我们所能够给予学生的不光是技法,更多的是赋予他们尽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片天空。

1跨界理念解读

“跨界”一词近几年成了设计界时尚的招牌,大有“无人不跨界、无界不可跨”的趋势。我们认为对跨界本身理念的深刻认识与解读是进行“跨界设计”的前提。

1.1跨界并非只是一种时尚而是一种智慧

跨界是一种时尚,很多设计师的跨界行为和跨界作品是一种FASHIONSHOW,遵从着在过程中逐步完善、逐步更新和逐步被替换的理念。但这些FASHIONSHOW不同于时装模特穿几件漂亮衣裳所代表的那种时尚,它追求的是通过具体的艺术形式所表现出的艺术升华和艺术融合,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折射出人文的风采。它不仅呈现感性美,更呈现出对不同艺术相通性有着敏锐洞察力所焕发出的理性之美。

1.2跨界并非只是一种体验而是一种素养

跨界不易,它来源于对艺术的深刻体验,在体验中审视艺术的独特性,玩味、修正、把握艺术的相关性,踏入艺术综合素质与修养的更高境界。设计本身是由艺术、表达、历史和经验所交织而成的,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跨界设计中,能够理解各门艺术与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厘清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并做出积极反应,即具有我们所说的人文素养。

1.3跨界并非只是一种桥梁而是一种媒介

通过跨界,设计师可以创造出各种奇思妙想的设计作品。可见,跨界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具有艺术创作的桥梁作用。如果只是把相关艺术概念进行简单的嫁接和置换,则很难创作出优秀作品。因而,应把跨界视为一种艺术探索的媒介,它可以让不同艺术之间发生碰撞、交集、荟萃,进而产生新理念、新方法、新艺术。因而,跨界作为媒介所起的反应,不仅是“化学反应”,甚至可能是“核聚变”。以上可见,跨界既是设计创新的源泉,同时也要面临几分冒险。跨界设计能否成功,既无定数,也无定论。它对设计者能力和素养的要求往往更高、更广、更具挑战性。我们敢于尝试跨界设计的原因,是它可以唤起学生们对于未知世界与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渴望,让课程设计的整个过程充满创作激情,并在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中,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与创作灵感。

2跨界方法研究

在我们的建筑学教育中,不能固守学科和专业的壁垒,将某一学科或专业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隔绝学科或专业之间原本融通的联系,关闭跨界之门,禁锢学生本来活泼的思想,束缚其创造力。以“跨界设计”为导向的建筑设计,是将其他艺术和学科的结构组成、生成机理、思想内核、艺术表现、哲学美学内涵应用于建筑设计,是我们进行创新教学的核心内容。根据培养人文建筑师这一教学目标,“跨界设计”从理念到方法,从认识论到实践论,都可以为建筑学教学改革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有助于我们的教育从“重知识”向“重能力”进行转化。通过教学实践和理论探索,我们依据跨界形式的不同,研究跨界的规律性及其主要特征,把跨界方法分为内向跨界和外向跨界两种。

2.1内向跨界

内向跨界是在本学科领域内进行的,内向跨界法要求学生在已经确立跨界研究方向和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跨界主题,吸取其他艺术的创作手法和艺术特征,创新建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在跨界设计课程中,我们引导学生研究音乐、绘画、影视等艺术,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把这些艺术的方法和特征借鉴到建筑设计中来。建筑与其他不同艺术门类表象千差万别、各具特色,它们之间有何渊源?如何联系?能否转换?跨界设计课程需要启发学生找到隐藏在这些表象背后的深层问题,从多种角度探讨建筑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内在联系,完善跨界设计理念。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分别从建筑的视觉表达、感官体验和情感心理出发,研究建筑与艺术的跨界主题、跨界元素和跨界内涵。表1展示了建筑设计课学生基于“跨界设计”为导向,对各自的建筑设计概念所进行的分析。图1~4为跨界设计课程教学成果。

2.2外向跨界

外向跨界是跨界于其他学科领域,以其他艺术的呈现形式来表达建筑设计成果。它要求我们研究其他艺术的创作规律和创作手段,借助其他艺术媒介寻求艺术创新的可能性。学生设计成果的表达与展现阶段,是学生超越自身设计局限大胆创新的阶段。在跨界设计课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尝试制作视频(多媒体艺术)、设计宣传册(平面艺术)、宣传海报(平面艺术)等多种形式及新颖的艺术表达语言展现建筑设计成果。对这些成果进行的跨界设计,并非刻意地冷落或放弃自身所擅长的图纸和模型等成果表达,而是择取一种全新的视角,置换一些固定的思维,在图纸和模型表达的基础上,对成果进行一种拓展性表现。经过跨界教学实践,学生体验到一个完整的研究型建筑设计教学过程,增强了学生设计思维的逻辑性,提高了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学习能力。大多学生能跳脱出建筑的一隅,用“学科本无界”的理想思维重新看待建筑设计,学会挖掘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新的设计突破口,让自己的设计作品从形式到功能甚至到散发的气质都产生出更深层次的意义。

3跨界教学改革

为了进行跨界教学、弥补常规教学的不足,我们在具体教学形式上也进行了大胆改革。这些改革有利于我们解决“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问题,让学生在设计中展现出新巧创意,进而形成独特的设计风格。

3.1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以“跨界设计”为导向的建筑学教学是一种主题式教学,以问题为先导,以任务为驱动。课程采取的是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从“以教师为本”转向“以学生为本”,教师从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转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和促进者。①参观调研:在选择优秀建筑设计案例进行参观调研的同时,鼓励学生观摩一些艺术展览、艺术表演等其他艺术的表现形式,增强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认知力,提高艺术修养。②举办讲座:在课程中穿插多种类型与艺术相关的讲座,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艺术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拓展其艺术领域的知识面;又可以启发学生用艺术的眼光、艺术的角度重新审视建筑设计领域的发展前景。③自主学习:更为有效的学习来自于学生之间的交流过程中,而不是老师的备课笔记。在这些课程中,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设计研究工作,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促进每一个方案的生成。

3.2多学科交叉的授课方式

在课程中我们聘请了多位具有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研究方向、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共同参与跨界教学。这些专家和学者有的是艺术家,有的是工程师,他们对建筑设计具有不同的认知度和兴趣点,可以帮助学生建构艺术领域的知识体系,解决设计的技术难题,达到“技术”与“艺术”并重的教学目的。

3.3国际化的教学交流平台

在课程中我们不定期引入多名外教进行教学交流活动,并在课程结束时参与对学生设计作业进行点评。这些交流活动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亲身感受国内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风格,开阔眼界,激发学习热情。同时,国际化教学平台的搭建,可以让老师们通过和外教一起探讨教学方法,学习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与外教们共同寻求建筑学教学的未来。

3.4网络化的共享资源库

信息社会为资源共享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跨界设计课程借助网络优势,整合课外教学资源,开发微信等信息平台。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料,主导学生课内外的学习动向。在知识大爆炸的年代,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获得、过滤、分析和使用信息而非盲从。

4小结

跨界设计课程的实践,是教师把建筑学教学回归人文培养目标下的一种有意尝试,是学生表达自身建筑思想的一次实验机会,对教师和学生艺术修养的检验和提升是一种双重挑战。我们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成果展示方面进行了如下创新。

4.1教学模式创新

采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将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人文情怀、兼备艺术人文修养和审美情操的创新型建筑师,引领学生突破从建筑功能、结构和形态出发的设计思维定式,在学习建筑设计的同时,关注其他艺术门类的发展与变化,借鉴其他艺术的创作手法与艺术特征,丰富自身的人文修养。

4.2教学手段创新

在教学上通过整合教学团队,与其他艺术类专业人士和实践单位进行多渠道、多媒介合作,展开多元化、跨学科的建筑学教学,以弥补任课教师自身的不足,给学生提供多学科、多领域的给养。同时,在这种授课形式中,也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便于教师更快更好地掌握国内外本专业领域及相关艺术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

4.3成果展现创新

在教学成果展现上,突破图纸和模型等常规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其他艺术的表达方式,对建筑设计进行多样化展现,如视频展现和宣传册展现等。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的现代化表现手段和技法,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加深学生对各种艺术形式及其内在联系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设计成果的多元化,可以有助于把学生学习的关注点从只关注“脚下、眼前”转为关注“未来、明天”。通过几次课程教学,我们也总结出跨界设计的某些局限性,在以后实践中我们还有很多课题需要进一步去研究去拓展。例如,我们如何掌握艺术内涵、有效地通过艺术表达展现不同艺术的跨界魅力?艺术表现形式的远近关系是否成为跨界难易和成功与否的尺度?从设计表象到艺术情感再到意境表达,不同形式的跨界设计成果是否都能为大众所接受等等。

结语

总之,建筑学专业虽然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形成固有的教学定式,但我们仍然相信,这些课程如同我们的人生一样,不应该是固有剧本、固有路线和固有程式的表演,而是基于本质与目标的大胆尝试。通过跨界教学实践,可以启发学生尝试去做更喜欢、更擅长的事情,尝试突破固有思维、行动与标准的束缚,并努力创造价值。这样,才能突出和强化建筑学教学的灵动性和开拓性,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作者:林磊 张天翱 田伟利单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