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教学改革研究(共5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建筑学教学改革研究(共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建筑学教学改革研究(共5篇)

第一篇:建筑学课程教学设计

1课程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包含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分析与描述、方案设计以及对方案进行缺陷分析与改进的操作过程,这一系列操作的目的是建造一个能满足要求的教学系统。关于教学设计的模式,乌美娜教授提出了比较宏观的教学设计一般模式,余胜泉先生等提出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则从微观的角度来进行教学模式的设计。而在“建筑设计基础Ⅱ”课程教学中,我们主要尝试着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尝试设计、对所设计的方案进行结构化分析、教学方案的优化、方案的缺陷分析与改进4个阶段进行。

1.1教学内容设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师引导为主,激发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基础,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建筑学专业知识的兴趣,为高年级的专业综合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采用循序渐进的专题设计训练,让学生能够由浅入深地深入学习,并与后续专业设计课的专题设计相衔接。“建筑设计基础Ⅱ”主要包括4个专题设计:第1个设计专题——食品亭设计,主要训练学生对建筑与外部空间环境的理解和认识,选取大理学院古城校区内的4块地段,让学生在进行专题设计时,不仅对自己生活和学习的环境进行思考,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出美化校园的小品建筑,为学校的师生营造一个休闲、游憩和交流的场所。第2个设计专题——品牌专卖店设计,主要训练学生对建筑单体的设计能力,包括建筑造型和室内设计的相关内容。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地进行不同特点专卖店的设计,任务书所给的地段是一块虚拟的理想场地,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进行设计和表达。第3个设计专题——外部空间体验分析,主要培养学生对已建成的实际建筑和外部空间进行分析。通过食品亭设计和品牌专卖店设计的训练,学生基本对建筑与外部环境、建筑单体(建筑造型、室内设计)等有一定的基础和认识,结合本专题的实际调研,使学生对建筑方案与实际建成建筑之间进行分析和比较,进一步理解建筑的设计知识,用徒手画钢笔画、色彩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不仅加强学生的绘图表达能力,同时为高年级的建筑测绘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外部空间体验分析专题选取了大理地区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地段,如:大理学院古城校区第一教学楼前广场、大理古城洋人街、大理古城红龙井街区、大理古城玉洱公园、大理古城人民路、下关人民公园广场、下关明珠广场、下关全民健身中心广场等,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也对大理地区的地域特色有更进一步的认识,通过分组的方式(2~3人/组),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第4个专题设计为——别墅设计,主要培养学生对一个专题训练周期的掌握能力,为后续专业设计课程的专题设计起到衔接的作用。该任务选择了溪边、山地、海滨地段(虚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并结合不同地段的特点进行分析,实地调研已建成的别墅案例进行分析,设计自己理想的别墅,通过调研报告、图纸、模型等方式进行设计和表达。别墅设计作为一个重要的专题设计,是对学生设计和表达综合能力的训练,结合清华大学关于别墅设计宝贵的教学经验,我们也尝试着运用在教学过程的教学设计中。

1.2教学过程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从第1周到第13周,理论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在第13周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学生综合表达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活动分为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部分,理论教学部分包括任务布置、不同类型的设计专题讲座、针对各个设计阶段出现问题的讲座、请专业教师进行的专题讲座等组成;实验教学部分由任课教师根据各个专题设计进行小组辅导,并针对不同专题进行教师轮换,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得到各位老师的辅导;实践教学部分则主要包括上板和全班评图两个部分。

2课程的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以学习活动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一些反思,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教学内容与教学周期的一致性

由于“建筑设计基础Ⅱ”课程在2011级的教学中主要安排在2012至2013学年的第1、2两个学期,期间还包括了小假期的时间,因此,4个专题设计的时间相对充裕,学生完成的效果相对较好;而2012级同学的学时主要为2012至2013学年的第2个学期,总共13个周次,4个专题设计的周期相对较短,学生完成的作业情况,相对要差一些,教学内容应该结合教学周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进行设置,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要求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2.2学生的图纸表达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几个专题作业都需要学生将前期的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并综合地进行模型、图纸的表达。但是,通过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的模型、图纸交流,发现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具有很大差别:有的同学已经可以用计算机建模、手工建模,而有的同学还停留在简单的草图阶段。但是,一个总体存在的问题很明显: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同学都考虑了很多,也做了很多的工作,最终的模型制作也不错,但是在最终的图纸表达中却不能把自己设计中最精彩的部分展现出来,也不能够把前期的设计表达知识灵活地运用在自己的设计中,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2.3指导教师之间及时沟通的重要性

课程的理论、实验和实践部分由几位任课教师和建筑学专业教研室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完成。教学过程中每位教师结合各自指导的实验小组,针对不同专题设计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交流与沟通,例如:在食品亭设计中发现学生在设计中,不能够将前期所学的设计知识和绘图知识灵活运用于设计当中,老师根据各个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进行辅导,并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在理论课上进行相关专题的讲座——设计方法的运用、空间构成与设计的知识等,不仅巩固学生的前期知识,也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进行设计。教学过程中,几位教师共同探讨设计任务书需要改进的方面:教学的目的、设计周期、设计地段的选择、计划进度的安排,以及评分标准等,并向教研室里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通过给学生的专题讲座、综合评图等方式,共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改善教学效果。

2.4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与维护是整个教学设计中关键的内容。把学习动力作为一个系统进行设计,通过引起学生兴趣、正面鼓励、利用认知冲突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将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促使学生成功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等。设计专题中选择学生熟悉的校园内地段,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去思考设计;外部空间体验结合大理地区的特色——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古城)的街道、空间(洋人街、红龙井、人民路),当代的建筑外部空间(下关),还有学生自选的沙溪古镇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实地调研、分组测绘、绘制图样、制作图册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并引导学生思考与设计,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发挥重要的作用。

3总结

“建筑设计基础Ⅱ”课程已经在建筑学专业的3个年级进行了教学,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积累了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例如能够引导学生把前期所学的抽象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设计专题相结合;学生也开始学会结合自己所处的环境条件综合考虑进行设计;能够在教学过程及时调整专题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努力改善教学效果;将学校的实际环境引入专题设计中,使学生能够到实地踏勘,对熟悉的环境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等。但是通过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反思,我们也发现了还有一些需要调整的方面:例如建筑学作为新开设的专业,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教学体系和模式,通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培养计划进行调整与改进,而教学周期则与培养计划的学时相一致,因此在教学周期与教学内容方面,还需要通过教学改革等方式进行调整。学习活动中不同的主体,由于基础知识和接受能力等差异,导致学习效果也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的学习主体进行辅导,针对出现的不同问题进行教学,努力改善教学效果;学生还不能很好地运用基础知识去表达自己的设计图样和制作模型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对建筑有一些感性认识,并具备一定图样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基础之上,以大理学院建筑学专业的培养计划为指导,与专业的主干课紧密联系。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重点通过对教学内容中的不同设计专题、学生表达设计的能力(图样与模型)、教师针对教学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及时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善。首先,在教学内容中结合不同的专题,突出训练的重点,选择学生较为熟悉和感性趣的环境,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其次,培养学生的设计表达能力,在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学会如何运用表现技法表达自己的构思,通过图样和模型的方式,为高年级的设计表达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该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深入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相信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教学反思,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本门课程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杨荣彬 谭粤 平志勇 胡丹 单位:大理学院工程学院

第二篇:高职房屋建筑学教学改革

1《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1.1教学内容庞杂与课时不相匹配

一般《房屋建筑学》教材分为建筑设计原理基础、民用建筑构造和工业建筑构造三部分,根据教学内容主要讲授前两部分。建筑设计部分有建筑平面设计、建筑剖面设计、建筑体型与立面设计三部分内容。建筑构造部分内容繁多,需要学生掌握基础与地下室、墙体、楼地层、阳台及雨篷、楼梯与电梯、屋顶、门窗、变形缝等民用建筑构造原理与组成方法。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与目前高职院校紧凑的课时安排不相匹配。

1.2大量课堂理论授课,学生缺乏兴趣

由于教学内容与课时量的严重不协调,使得教师不得不加大课堂的授课内容,教师一味想多传授知识,但忽略了高职生的生源特点,教师只顾讲,学生被动地听。缺乏师生间知识桥梁的良好搭接,必然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1.3实践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房屋建筑学》中民用建筑构造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综合性技术学科。紧靠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通过语言表述让学生直观的联想实际工程施工中的各节点构造。如地下室、墙身、屋顶都会讲到防水构造,大部分学生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建筑工地,仅凭学生的生活见闻很难掌握卷材防水、水泥砂浆防水等一系列的内容。从学校所能提供的硬件条件来说,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实践条件满足不了教学的客观事实。教师带领学生参与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少,使得学生对大部分知识的掌握仅停留在理论环节,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得不到相应的提升。

2《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2.1转变教学观念

《房屋建筑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课程,长期以理论教学为主的的观念显然不适合,应转变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观念。安排课程时从固定的教室授课跳出来,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教师根据已有的教学条件,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课堂外学习机会,带领学生经常到建筑施工工地参观并现场教学。这样极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2.2优化课程内容

年复一年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新课程体系及教学目的,适时的修改教学大纲的内容,使课堂教学紧跟工程实际变化具有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教材上的内容远远跟不上社会实际工程变化发展的脚步,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适当删减教学内容,一些老式的甚至已经淘汰了的构造做法少讲或者不讲,反而增添新材料、新技术、新的构造做法及设计理念。同时适当的复习建筑识图与制图、建筑材料等相关课程的内容,实现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交叉运用。

2.3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板书有其独到的授课魅力,但《房屋建筑学》知识点多,所需图片资料庞杂,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复杂难以现场作画的图形直观的表现出来,添加施工照片、录像等视频影像资料,让教学内容生动直观地再现与课堂,并注重课堂上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如启发式教学、现场演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项目驱动教学法、实地参观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4加强实践教学

《房屋建筑学》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深入力度。组织学生参观在建工地,现场实践教学,理论讲解,同时请工程技术人员边工作边讲解某一节点的具体构造做法,讲解工程的设计施工等情况。学生实地参观的学习效果往往比教师在课堂将很多遍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使学生了解到自己将来可能从事专业的职业素质要求,也能扫除学习中的困惑,提高对自己专业的学习兴趣。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不能直接进工地是也可以通过参观模型,使学生直观的看到建筑构造的各组成部分及细部节点做法,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5调整考核方式

虽然课上教师一直强调《房屋建筑学》课程在整个高职学习过程中的重要贯穿性作用,但作为高职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已经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以往闭卷考试为主一卷定乾坤的考试模式,学生很难考取较好地成绩,更有甚者连考试成绩也无所谓。为督促学生的学习,宜将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结合,以综合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按5:5或6:4的分值标准,并将平时成绩细化为大作业、小作业、上课表现等多方面,培养学生在构造理论知识、工程图识读、建筑设计及学生对任务分析、解决、团队合作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作者:曹春娜 单位: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第三篇:房屋建筑学教学改革

一、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在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房屋建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学习本课程让学生具有从事简单的建筑方案设计和建筑施工图设计的初步能力,这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需要在学习房屋建筑学得基础上结合建筑工程制图和建筑材料等相关课程来实现,但是在学校的教学培养计划中,房屋建筑学课程却安排在大一的下学期或者大二上学期,是先于或者同步与工程制图和建筑材料课程的开展,这样设置不利于房屋建筑学实践的开展,很多学生不能准确运用工程语言来表达建筑构造和建筑设计方案。从房屋建筑学实践课的成果可以看出,绘制出来的施工图,很多不符合制图规范要求,制图功底欠缺。

2.教学方法中上存在的问题:目前房屋建筑学还是沿用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课堂中多采用PPT幻灯片展示和板书相结合的形式,这种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对于一些构造做法,构造组成以及所用的材料特性都没有直观的认识,都停留在课本上的文字和示意图上。例如,屋面做柔性防水所用的材料SBS防水卷材,这到底是什么?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想象去理解,这就出现了毕业后学生进入实际的工程中所见到的与所学知识对应不上,所学不能所用,工作上手慢,还要通过认识学习来将课本知识转化到实际工作中去,不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3.教学内容上存在的问题:房屋建筑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建筑构造原理和构造方法,另一方面是建筑设计。但内容相对较陈旧,许多教科书中的内容部分将滞后于当前的技术规范后面,不能很好的与现代社会的工程实际情况接轨。由此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学完以后,走到工作岗位上,发现所学的内容已经过时,会对于大学基础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否有用画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会对教育产生误解,认为大学学得知识并不重要,由此忽视对基础学科的学习。造成教学的恶性循环。

4.对房屋建筑学实训有所忽视,很多专业仅开了房屋建筑学课程,没有实训课程,这样的安排是不合理的,房屋建筑学实训是对房屋建筑学所学知识的系统运用,也是是房屋建筑学主要的培养目标,能通过学习看懂并会绘制简单的房屋建筑学施工图。

二、针对问题,提出几点教学改革建议

1.对于教学体系设置的问题,由于房屋建筑学和工程制图的联系很紧密,是需要相辅相成的,我建议可以将建筑工程制图和房屋建筑学合并教学,可以从培养计划和教材入手,将两门课进行整合。首先,内容体系上,将两课程知识融合,房建的相关章节学习完毕后,加入对应的工程制图知识,最后再通过课程内的实践进行加强。其次,调整学时数量,由于在房屋建筑学教学中加入了工程制图的教学时间,从而要增加房屋建筑学课程的学时数。最后的课程实践环节不仅是对房建知识的实习,同时也是对制图技能的一种实践,完全可以合二为一。

2.教学方法上,建议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实践认识教学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针对建筑设计部分,老师可以利用学校里面的建筑,带学生一边看一边讲,不要将教学局限于教室,可以走出去,例如讲教学楼设计,完全可以带学生在每天上课的教学楼内实地教学,去看我们教学楼的建筑空间组合,看我们教学楼的外立面,看我们屋面的处理,等等。这是一个不难做到的实践,但是却让我们学生对课本知识加深理解,对书本上的文字有一个立体的感受。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刺激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针对建筑构造部分,我们可以通过学校跟建筑施工单位建立认知实验室,组织学生分批次去实际工地进行认知实习,请工地上的工程师为学生进行实地讲解。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提高学习兴趣。

3.针对教学内容过于陈旧的问题,一方面尽量选择出版日期较新的教材,另一方面对老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平时多涉猎,不仅看一些专业杂志,还要关注专业网站的新论文新言论,跟上先进的理论和方法。要求老师在备课过程中,不断更新和深化教学内容,在原有的传统知识体系下进行延伸,让课本上的理论跟上时代的进步。始终保持与国内外先进建筑技术水平的同步增长。

4.房屋建筑学实训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进行的第一次实践,是将其所学的房屋建筑学知识和建筑制图、建筑材料等课程结合起来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又是后续课程的基础。同时,房建实训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过程,是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集训。在实训中,采用真题假作,让学生逐步接触实际工程,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所以要重视房屋建筑学实训,只要开展房屋建筑学课程必须要配以相应的实训课程。

三、结语

以上几点,是我通过多年讲授房屋建筑学课程的经验,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的几点教学改革建议,期望我们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能朝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靠近,随着社会的进步,就业压力不断攀升,对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望其将来进入社会能够很快进入工作状态,房屋建筑学作为工程类专业基础学科,一定要打好基础,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铺好路。

作者:赵冉 单位:陕西西安陪华学院

第四篇:建筑学力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建筑力学课程教学和评价体系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建筑学专业开设建筑力学课程的目的与土木类专业存在很大差异。建筑师掌握力学和结构知识的目的:一是使其新颖的建筑设计方案具备明确的结构意义,二是与结构工程师进行专业层次的交流,而不像结构工程师那样专注于局部的构件分析或精确的数值计算。虽然大多数建筑力学课程的授课教师对这一差异有一定的认识,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采用了与土木工程专业完全相同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进行授课。其次,教学学时被削减,为保证建筑力学课程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建筑力学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改革。虽然建筑力学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概念提出已有三十多年,但其所涵盖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三个知识板块之间仍然存在着系统性差,缺乏相互贯通和渗透的问题,造成部分内容重复。此外,由于教授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师大多出身于工程力学专业甚至结构工程专业,出于专业习惯,有过多重视定量分析,忽视定性分析,过分强调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技巧,而忽视力学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实际应用的倾向。最后,现有的由期末考试成绩评价教学效果的单一模式亟需改革。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未来建筑师的基本力学素养,理解建筑形式与结构骨架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这一目标与结构工程师通过理论分析和精确计算确定建筑体系的结构细节完全不同。传统的书面考试难以对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力学知识的水平及其实践能力作出有效评价,亟需改革。

二、解决方法和改革措施

(一)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教学理论体系改革

如前所述,建筑学专业开设建筑力学课程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自觉在建筑构思与设计过程中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和结构布置方案;二是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如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和建筑施工技术等打下所需的力学基础知识。前者要求建筑力学课程所涉及的力学知识范围要有足够的广度,了解建筑结构和构件在各种荷载及非荷载因素作用下的受力特征,在建筑构思时自觉地融入结构分析概念,对结构形式作出合理的选择。为实现这一目的,在建筑力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定性分析能力,让学生准确把握基本的力学概念和力学原理,掌握从力学和结构设计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基本流程,了解最前沿的力学分析方法和计算软件。从后者的角度看,建筑结构课程的学习需要预先掌握结构的计算简图、物体的平衡、构件的内力计算与内力图的绘制等力学知识;建筑材料课程的学习需要预先掌握材料的拉压特性、应力和应变分析、强度理论等力学知识;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学习需要预先掌握荷载的简化计算、连续梁的内力分析以及强度、刚度、稳定性的校核等力学知识。由此可知,在某些基础内容和重点内容上,建筑学专业的建筑力学课程还要有一定的深度要求。因此,在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定量分析能力,让学生了解定量分析的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准确应用相关定理和公式作出精确无误的计算分析。此外,由于建筑师的工作被认为更倾向于艺术范畴,建筑学专业开设的课程大多强调艺术修养和感性思维方式。作为建筑学专业难得的强调理性思维和形式逻辑的建筑力学课程,在建筑学专业学生长于感性思维的头脑里植入理性思维的种子,使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在一个较高层面达到平衡与和谐,这对于未来建筑师设计出具备创造性和艺术性的建筑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不应当完全回避逻辑严密、数学基础要求较高的公式推导过程。在建筑力学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详细讲解个别公式的推导,一方面可以防止力学课程的教学完全变成解题方法和解题模式的简单传授,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了解力学学科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综上所述,在教学理论体系方面的改革要注重拓展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力学知识覆盖的广度,根据学科特点的要求保留和深化必要的定量分析和精确计算,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二)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体系改革

基于前述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教学理念,对建筑力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侧重点进行调整。

(1)教学内容整合

根据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力学学科内在的系统性,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静力学部分,包含物体的受力分析与结构计算简图、平面力系的简化、物体系统的平衡三个章节。第二部分是静定结构部分,包含平面体系的几何组成分析、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多跨静定梁和静定平面刚架三个章节。第三部分是结构强度与稳定性计算部分,包含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力学试验、杆件的应力分析与强度条件、稳定性基本概念与压杆稳定性、梁和结构的位移四个章节。第四部分是超静定结构部分,包含力法、位移法、力矩分配法三个章节。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的目的,一方面是根据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将原有三门力学课程中一致或相关的内容归并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理顺逻辑主线,缩减学时;另一方面是根据建筑学的专业特点,调整各章节授课的侧重点,使各部分知识深度、广度和能力培养要求与教学目标相吻合。

(2)举办专题讲座

建筑学专业开设建筑力学课程的目的之一是使建筑师在建筑构思时自觉地融入结构分析概念,对结构形式作出合理的选择。这就要求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力学知识要有足够的广度,对前沿的力学和结构分析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但目前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却止步于经典的结构分析理论,未能实现与现代结构分析方法的接轨。为弥补这一缺陷,可以在完成建筑力学课程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开设拓展学生力学知识的认知性讲座。目前广州大学开设的相关讲座包括:“结构动力学知识初步”,简要介绍结构动力学的研究思路和基本分析方法;“建筑新材料及其力学行为”,从力学的角度介绍建筑用新材料的性能特点和适用结构;“地震与工程结构抗震”,简要介绍工程抗震的一般概念;“有限元方法与有限元软件”,介绍有限元基本原理和常用的大型有限元软件。通过举办这些专题讲座,使学生对力学和结构工程专业的研究方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知晓结构工程师进行结构设计的一般流程和分析重点,奠定与结构工程师开展对话与合作的专业知识基础。

(3)鼓励并指导学生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组队参与各类建筑设计项目及竞赛

为增强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建筑设计的实践能力,各开设建筑学专业的高校都会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级别的建筑设计项目和竞赛。以广州大学为例,仅2012年和2013年就有“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绿色建筑设计竞赛”、“五校建构大赛”、“天作杯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大奖赛”等多种设计竞赛项目供学生选择。这些设计项目和竞赛的开展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锻炼了建筑设计实践能力。但是,一个共同的缺陷在于,学生和指导教师在选择成员组队参加竞赛时,往往将眼光局限于建筑设计本身。设计中所关注的热点也局限于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方向的问题,完全忽略了力学和结构的概念,以至于设计出的作品毫无结构的考虑,甚至出现造型独特美观的结构“站不起来”的窘况。为了培养学生在建筑构思时自觉形成结构概念、养成与结构工程师开展对话合作的习惯,建议充分利用已有的项目和竞赛资源,鼓励建筑学专业和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合作,组队参赛并予以指导,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和理解力学和结构学科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一般方法。

(三)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评价体系改革

与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理念相适应,其对应的课程评价体系应当包含力学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的深度考核、力学知识了解和应用的广度考察,以及自觉将力学和结构概念应用到建筑设计的过程性评价。基于这一思想,对建筑学专业现有的建筑力学课程评价体系进行改革:(1)必须掌握的力学概念、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的考核,占60%,采用闭卷考试方式进行。(2)建筑设计相关力学知识广度的考查,占20%,采用大作业的方式要求学生自主观察建筑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力学现象,运用所学力学知识进行讨论分析并给出定性结论。如果在分析时遇到建筑力学课程未能涵盖的力学知识,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相互讨论自行解决,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3)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力学知识应用,占20%。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建筑设计竞赛,在设计中有意识地融入力学和结构概念,并将其分析过程和设计理念写成研究报告,进行评分。未参加建筑设计竞赛的学生可以在完成学校规定的建筑设计大作业时完成此项工作。

三、教学实践

文章所提的教学改革措施和方法紧紧围绕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实践展开,自2011年以来,已经在广州大学建筑学专业2009、2010、2011、2012四个年级267名学生的建筑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除了不及格率和不及格人数有明显下降之外,学生对建筑力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大为提高。在学校组织的匿名教学评价体系中,学生纷纷表示学到了专业知识之外的知识,更重要地是掌握了力学的思维方式和运用力学知识分析、解释工程中的力学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建筑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未来的建筑师,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侧重点与结构工程、工程力学等专业有所不同。根据这一教学目标,建筑学专业的建筑力学课程应当在强调建筑学专业力学知识广度的同时,注重部分基础内容和重点内容的深度要求。在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上,充分认识到力学课程对建筑学专业学生理性逻辑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将力学课程的学习和建筑学专业其他课程的学习相联系,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融入力学和结构的思想;鼓励并指导学生与结构专业的学生组队参与各类建筑设计竞赛,培养学生在建筑构思时自觉地融入结构概念的素质和与结构工程师对话合作的能力。将学生在建筑设计中的力学和结构分析过程纳入教学评价体系,引导其积极利用力学知识解决建筑设计中遇到的力学和结构方面的实际问题,使力学理论知识与建筑实践相结合,最终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作者:燕乐纬 张永山 汪大洋 梁颖晶 单位: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第五篇:建筑学水彩课教学理念

一、必要的理论知识传授及色彩调配训练

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美术基础普遍不好,高中阶段接受的美术训练也不多,因而对色彩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开课之初,讲解与色彩相关的理论知识十分必要,这是进行实践绘画前必须解决的问题。这部分理论知识包括色彩的形成及三要素,色彩的饱和度、邻近色、对比色、补色知识,还有色彩的冷暖、色调知识。这部分知识中,色彩的冷暖是很重要的。冷与暖是相对而言的,红和绿是一暖一冷,红和黄比较还是一暖一冷。即使都是紫色,红紫与蓝紫仍是一暖一冷。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冷暖光源下物体向光面与背光面、投影的不同冷暖变化,要将其作为规律掌握起来。通常自然光线下的物体向光面暖,背光及投影的色彩偏冷;而白炽灯下的物体向光面则偏冷,背光及投影的色彩偏暖。这点规律很重要,是学生进行水彩实践的重要理论前提。色调对于初学色彩的学生而言很难把握,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不断提高动手及审美能力,它是学生综合艺术修养的体现。接下来,就要进行色彩调配训练。通常要求学生用红黄蓝三原色进行色彩调配练习,熟练之后,还要进行特定物体颜色的调配练习,这考验学生的色彩感觉能力。色彩感觉因人而异,但不会差距太大,这要靠学生去观察,再辅以相应的色彩理论知识。一般调色练习对于成年的学生难度不大,训练时间不长。

二、教师的示范与各种水彩技法的讲解

水彩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现场示范。教师现场作画,学生看得更加直观易懂,比单纯的理论讲解更有效、直接。教师一般都是一边作画一边讲解,作画的同时,把一些技法和注意事项细致地融入其中。学生围在四周观看,也可提出问题与教师进行探讨。其实,这种教学氛围应该是介于严肃与随意之间的,是师生研究、探讨问题的一个非常融洽的场景。教师一般按照水彩的起稿、着色、局部刻画、整体完成这个顺序进行作画。可以只画一个苹果,也可是一个罐子,也可是整组静物。但画整组静物多要耗费时间,因而教师一般只画静物的其中一个或一个部分。现场示范时,最为重要的是对水彩技法的讲解。水彩技法包括很多,如干画法、湿画法、干湿结合法、撒盐法、喷水法、刀刮法、薄画法、厚画法等。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技法。目前的水彩课教学从传统来说还是采取湿画法的多一些,它既符合传统,又与水彩颜料的性质相符。水彩颜料透明度高,需要以水作为媒介来作画,水分的多少直接体现了画面的水性、意境与情趣,因而作画时对水分的把握至关重要。一般是用铅笔起稿,把具体的形体比例一一体现在画面上,然后用蘸有颜色的笔进行勾线。因为水彩覆盖力弱,学生对形体的把握不是很强,因而建议学生起稿时用铅笔,否则一旦着色,再要更改形体就有难度了。湿画法其实就是调配颜色时水的成分多一些,适用于由浅入深的水彩作画步骤,画面通常有水汽淋漓的感觉。从底层色彩到最后一遍色彩,通常画笔中水的成分越来越少,这样物象才会被逐层加深,细节才能得以刻画,完美体现。但在实践教学中,很多学生都因为调色时对水分的控制把握不好,致使画面出现飘、浅、淡的感觉。这是初学水彩的学生的常见问题。干画法即是水的成分较少甚至没有,以颜料为主的画法。通常水彩画是采用干、湿结合的画法,画面中有干也有湿。但传统水彩教学中,干湿结合画法中仍以湿画居多。因而当人们欣赏水彩画时,总是被那美好透明的水气充盈的意境所感染。还有其他技法,都需要对学生交代清楚。实践证明,在教师示范时,学生的注意力有限,不能涉及过多,因而要逐步讲解、示范。

三、对不同物象的刻画与对色调的把握

水彩教学分为室内写生与室外写生两大部分。教会学生表现各种不同物象十分重要,如对水果、陶罐、瓷罐、玻璃器皿的刻画,对树木、房屋、石头等的表现。这个过程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教师的示范、逐个指导与学生的个人努力。同时,学生的作业一定要达到一定的量,这就对课时有了要求。如果课时足够,教师会将每个教学环节安排得更加详细具体,让学生有充分实践的时间。不同的物象,可以采用不同的表现方法。画天空、白云与画树皮的感觉肯定不同,但却存在着相似性。如果教师不做示范,学生根据常规的作画方法自己动脑也会画出,但如果教师做示范的话效果就更明显了。室内写生光线比较固定,长、短期的水彩写生都比较适合,室外写生则适合快速的水彩写生训练。当然,室外写生最能锻炼学生的色彩感觉,能提升其捕捉大的色彩关系的能力和把握整体色调的能力。学生对具体物象的刻画,在室内写生中能得到很好的锻炼。以一个摆在白衬布上的梨为例,白炽灯下,光源不变,梨的黑白灰、投影几大面也基本不变,冷暖非常明显。要用色彩把原本素描的黑白灰关系、体积感、空间感表现出来的话,学生在固定光源下,就可以长时间进行刻画了。这样非常适合初学水彩的学生进行反复的色彩形体训练。因此,在教学伊始,都是先以室内写生为主,然后再到户外进行各种物象的训练。这样将室内与室外结合起来,能取得较好的水彩教学效果。色调对于初学水彩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学生一般看到什么颜色就上什么颜色。对画面整体的把握能力不够。这自然需要达到一定的作业量,以及教师的示范与讲解。同时,学生临摹优秀作品也可提高对水彩、色调的认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进一定量的色彩临摹课,有助于学生艺术修养的提升。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很恰当的。经过一定量的水彩写生训练,学生对水彩画的作画步骤、技法、色调及意境的表达等会有大幅度的提升。当然,这与水彩写生课时量的多少也有些相关。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建筑学专业的水彩课是一门基础课,但是却对提高该专业学生的色彩知识、造型能力、审美情趣、艺术修养有着较大的影响,上好该专业的水彩课,是学生应该重视的问题,更是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作者:路春娇 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