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建筑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地方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突出实践性特点。在分析现状基础上,从培养方案、实践平台、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四个方面提出全方位内涵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阐述了具体做法。
关键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管理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一方面,城乡大量的建设项目对建筑学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要求,另一方面,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关注在增加,投入也在加大,出现各种可利用的办学资源,一味秉承原有的单一传统人才培养思路已经无法适应新的社会形势。目前全国有近300所高校开办建筑学专业,大部分的培养体系仍然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虽然构建起培养模式的框架,但是缺乏对培养体系中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进一步深入细致的思考。虽然也有一些学校和教师对课程体系优化的价值取向、优化策略等内容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提出诸如“平台+模块”等课程体系的模式[1]。但是这些研究和实践对课程体系的建构比较简单,缺乏灵活性,无法反映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等多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院校,培养模式构架下的实际操作过程以及整合各方资源的方式亦应该有所不同,各个院校的培养模式缺乏对自身特点的强调。总之,我们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强调内涵特色与地方特点。基于当前的社会需求、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学校和学院自身条件、社会办学资源等各方面因素,我们在建筑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全方位内涵实践特色,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2]。基于此,全方位内涵实践的建筑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主要是指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各个方面贯彻体现实践特色。建立以为地方城乡建设培养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为主,实现与社会行业实践紧密结合互动,整合多方资源,全方位内涵实践特色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探索内容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1培养方案中体现实践理念
培养方案中的实践理念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指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这是常见的做法,这个层次的实践理念,落实到培养方案中,就是除了原有固定的城市建筑认知实习、美术实习、设计院实习等独立课程的实践环节,还要考虑合理增加丰富理论课中的实践环节。我们在培养方案中,适当增加了课程内的实践学时,并在课程大纲中对课内实践部分做了明确的描述,确定了这部分内容与理论授课的关系。例如,要求学生在上设计课的同时,以做模型、现场调研并分析等完成实验学时;在课程设计环节的两周时间中,将原来的整体时间细分为两部分,除了一部分原有的授课内容,另外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增加行业专家的讲座、参与评图等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内容。通过这样的安排,改变了原有对实践环节的认识,促进了学生对理论授课内容的更好理解。第二个层次,我们认为,在培养模式中体现实践的内涵,必须首先在培养方案中表达对实践的进一步认识,实践并不仅仅是一种能力,也应该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素质进行培养。因此,我们对如何在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和素质培养方面贯穿实践理念进行研究与实践。例如,在课程体系中,根据学科定位目标,建构“立足地方,基础与职业结合,突出思维养成与实践训练特点的开放课程体系”。通过课程群的设置,整个体系既涵盖丰富的基础与职业知识内容,也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加强实践训练,并且体现开放性。改革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围绕建筑设计主干课程,将其他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同时,在建筑设计课程中,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以建筑设计项目为中心,展开教学。紧密依托教师的横向科研项目、建筑设计实践单位、学院实习基地展开联合教学。高年级学生直接通过教师工作室、实习实践单位,在教师与设计单位指导教师的联合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低年级学生在高年级学生的带动下,体验实践的氛围。教学项目也直接来源于实践项目,从而全方位的实现结合实践的教学方法。同时,运用网络等信息化手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刻体验实践的熏陶。
2整合资源建设多元实践平台
人才培养全方位的融合实践,需要实践平台的支撑。原有的实践基地仅是其中一个重要但不是唯一的内容。我们认为,实践内容的实施平台应该包括课程平台、实践基地、教授工作室、研究中心等多元化的内容。建设课程平台,主要通过主干课程建筑设计系列课、城乡规划设计系列课程展开。强调其他课程群与主干课程的相辅相成关系,通过设计类课程中的实践内容整合其他课程群。例如,设计题目的选择是实践题目,同时,围绕这个实践题目,展开其他课程的联合教学。使设计类课程更加贴近职业实践过程,使学生在课堂上举一反三,得到全面的实践锻炼。建设实践基地,按照省级、校级实践基地标准,先后增加近十家实践基地。学院与实践基地在师资共享、资源共享、信息共享等方面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学生在实践基地的实习得到设计院设计师与学院教师的双重指导,通过开题、中期检查、期末答辩等环节保障教学质量。成立教授工作室,吸纳高年级学生进入工作室进行科研与工程实践。本科学生在工作室中与研究生一起学习,一起实践,得到了切切实实的锻炼。同时也提高了创新能力。每年都有依托教授工作室完成的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成立研究中心,也为高年级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创造了条件。学院先后申报成立了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州市———广东工业大学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省绿色城市设计工程中心等。
3强调实践过程的多样化教学方法
在一年级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引入挪威卑尔根建筑学校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开放形式(OpenForm)”的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的小练习,培养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培养学生通过图示、材料和身体语言表达自己,并训练学生的基本绘图技巧。引入“建构”训练,引导学生对以设计引领实践,以实践启发设计,使得实践内涵在一年级也有所体现。类似这样完整的采用开放形式的设计训练在国内也并不多见,经过五年的磨合实践,教师的教学越来越成熟,学生的作业水平逐年提高,教学得到全国建筑学专业评估专家的肯定。我们在二三年级顺势进行课程任务的调整,增加或者改进原有的功能性为主的要求,强调设计要尊重场地,尊重人的因素,以此出发回应功能要求,所有设计任务书都来自真实的场地和建筑类型。这样逐步探索其与现有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方式,形成适应国内建筑教育需求的新方法。在四五年级的设计课教学中,引入岭南地域文化、绿色生态技术等理念,紧密结合城乡建设实践,引入工作室的方式,部分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将主体性认识过渡上升到社会文化层面,考虑更加综合的设计因素,并训练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
4考虑实践特点的多手段教学管理
深化改革内涵实践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采用多手段对教学管理机制、师资配备、教学质量监控、成绩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制定措施鼓励教师加强与业界的联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参与设计项目的投标到施工的全面程序,并将实践知识带入课堂。在学校全职教师为主体的前提下,以兼职教师,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客座教授等多种方式引进校外高水平的设计大师参与教学。在教学管理方面,适应教学模式的转变,在教师工作量的考核、学生成绩评定、教学质量的监督等方面制定新的措施。例如,学生成绩评定中,我们将实践环节单独列出,要求教师将实践环节的成绩计入总评成绩。在对独立课程的实践环节,例如,设计院实习课程,通过措施,完善管理机制,学生不再是放羊似的管理,而是通过开题、中期检查、期末答辩等几个过程才能够通过考核。同时,在毕业设计的管理中,也根据学校的要求,教师拟题选题,中期检查,平时指导,全部记录在案,有据可查,以此保证毕业设计保质保量完成。通过这样的管理,使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得到保障。
5结语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我们采取多层次、多角度的多元模式得以实现。包括教师工作室、共建实习基地、签约实践单位、联合培养机构、设计研究中心等多元化的培养方式,以及课堂、单位、网络等多种方法的应用,让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中的实践内涵成为一个整体的结构。同时,实践内涵在办学理念上具有某种形而上的指导意义,实践所具有的不仅仅是“做事”的意义,学生通过实践改变认知的方法,形成专业的思维方式,这才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地方高校重视实践,正是可以在实践基础上探索一条符合自身定位的特色培养模式,这也是我们以后要加深思考,并努力践行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王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筑学课程体系研究————以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2018(3):109-110.
[2]李微微,李曦.四年制城市规划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山西建筑,2013,39(4):238-240.
作者:周祥 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