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艺术类院校建筑学专业办学特色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建筑学教育需要多元化发展。艺术类院校中的建筑学专业教育应抓住建筑设计范畴中与自身办学特色契合的关注点,充分发挥艺术类院校人文艺术特长,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提高学生在建筑文化、艺术方面的造诣。
关键词:艺术类院校;建筑学;办学特色;人文艺术素养
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后迎来了知识经济时代。著名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吴良镛先生在《北京宪章》中称:“这是一个人类从未经历过的伟大而进步的时代,又是史无前例的患难与迷惘的时代。”首先,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资讯快速互通,各种设计理论、案例信息呈爆炸式增长,使人应接不暇。同时,安藤忠雄、隈研吾、扎哈等国外优秀、成熟的建筑师来到中国施展才华,建筑领域开始呈现出全球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中,中国建筑师拥有更广阔的创作空间,也面临更严峻的挑战。那些具有全球化视野和极高专业素质并且具备终生学习能力的人才能在未来的建筑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本科教育作为建筑师培养的起点,须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并探索出一套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提升教育与社会和时代的同步性。艺术类院校中的建筑教育尤其应该重新审视、调整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优势特长,培养具备较高人文艺术素养兼具技术能力的特长型人才。
1.时展需要多元化的建筑教育
1671年,巴黎皇家艺术学院成立的时候,其教学重点在于研究和描绘古典建筑样式。建筑设计以模仿和传承为主,旨在培养为宫廷和贵族服务的建筑师。工业革命以后,这样的建筑学教育已不能满足新兴资产阶级审美需求和工业化生产的要求,新的建筑教育模式应运而生,这就是著名的包豪斯学校。到了20世纪50年代二战结束后,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建筑学院的教师在古典主义建筑教育和包豪斯之外提出一套以空间设计为核心的建筑教育方法,史称“德州骑警”。在我国,20世纪20年代,欧洲、美国及日本学成归国的留学生把学院派建筑教育带回中国,就是巴黎皇家艺术学院“布扎”体系。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属社会主义阵营的前苏联也对我国的建筑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到了改革开放时期,1980年代,作为东南大学前身的南京工学院展开了本科一年级的教学改革,引入苏黎世高工的教学模式。总之,每一次建筑教育改革都与时代和社会背景息息相关。如今,全球正处于高度信息化和多元化的时代,建筑市场空前开放和包容,各种建筑形式百花齐放,建筑教育也理应百家争鸣。在2017年全国建筑学本科教学改革研讨会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克成老师提出,各建筑教育院校应像一个“江湖”,各自开宗立派、著书立说并坚持己见、自圆其说,促进建筑教育领域的多元化,从而进一步促进建筑设计多元化。我国开办建筑学专业教育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最早的建筑学科是1923年成立的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后于1927年成立的东南大学建筑系是我国第一个正式成立的建筑院系。之后,许多大学陆续开办了建筑学科。在经过多年发展和扩招后,建筑学专业队伍得到了壮大。截至2017年5月31日,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名单,全国共有高等学校2914所,其中有289所大学开办了建筑学专业,约占10%。值得一提的是,在这289所大学里面,有六所院校是教育部批准的独立设置的本科艺术院校(截至2017年)。它们分别是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在所有开办建筑学专业的院校中约占2%,可谓数量稀少。这些为数不多的艺术类院校有的办学历史悠久,例如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这两所院校开办建筑教育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928年,属于国内第一批开办建筑教育的院校。后经过一系列合并重组,分别在2002年和2003年正式成立建筑系。有的属于年轻的探索者,例如四川美术学院建筑系成立于2000年;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04年开办建筑学专业;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成立于2010年9月;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2010年新增建筑学专业。因此,这些小众院校中的建筑学专业应在当下的多元化教育洪流中担负起差异化教学的任务,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对建筑学人才培养目标范畴进行有益补充。
2.艺术类院校建筑学科的人文艺术特色
艺术类院校的建筑学教育应如何在这样一个宽泛的领域找到自己的关注点与各校的优势特长、师资力量密切相关。比如农业大学,其主要学科是农科,其建筑专业就可以向农业建筑方面发展;再比如理工科院校可以侧重参数化设计、建筑节能、新型材料等方向,因为他们有强大的技术力量作为后盾。目前国外的建筑院校本科教育或注重建造及工学教学内容或注重城市空间营造,都结合院校自身教学传统和优势特色。[1]艺术类院校则应依托学校各专业的人文艺术优势,大胆地把空间与形态的人文艺术性当作自己的专长,重点培养学生人文和美学素养,作为对建筑行业人才培养缺口的补充,利用自身优势在建筑行业占有一席之地。因为:
(1)建筑本身具有强烈的人文艺术属性
建筑学是一个集人文艺术和科学技术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建筑与社会、时代、环境、气候、结构、材料、艺术、人文等方方面面都有密切联系。这些关系都可以粗略归于艺术和技术两个方面,一个建筑作品只有在达到技术与艺术完美统一的时候才能堪称经典,这也是建筑设计的最大魅力之所在。艺术类院校则可以紧扣建筑设计中的人文艺术这一环节展开特色教学。纵观建筑发展历程,当社会形态处于经济贫困、技术落后时期时,建筑的技术性往往位于主要地位,建设目的以解决最基本的场所需求为主,追求功能适用性、经济性,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资源和减小空间成本。而如今,随着我国国力强盛,基本的功能需求已比较容易得到满足,建筑师和大众视线更多地关注建筑的人文艺术性。建筑师王澍第一个代表中国建筑师获得“普利策建筑奖”,标志着中国建筑师已经跻身世界舞台,与世界建筑大师齐名。王澍的作品注重中国建筑文化,关注空间与人的关系。他的获奖从一个侧面证明强化建筑人文艺术属性的努力方向是正确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王澍所就职的学校正是中国美术学院这样一所艺术类院校,这充分说明艺术类院校办建筑学专业不光可行而且具有很大优势。
(2)艺术类院校具有浓厚的人文艺术氛围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艺术类院校特色鲜明、艺术氛围浓厚,相关专业基本都围绕艺术、设计、人文等方向展开。这一点,正是艺术类院校与建筑设计中人文艺术相契合的方面。在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建筑院校的前身都是艺术类院校,这给我们无比的信心去办好建筑学。例如包豪斯就是由德国魏玛美术学会和魏玛应用美术学院合并而成;前苏联乎捷玛斯学校也是建立在两所历史悠久的艺术学院的基础之上,一个是斯特罗干诺夫斯基工艺美术学校,一个是莫斯科绘画雕塑和建筑学校。正是这两所院校在艺术思想上的深厚积淀造就了乎捷玛斯对现代建筑艺术做出的杰出贡献。在师资方面,艺术类院校人文艺术素养功底深厚,师资力量强大,相关研究、课题、项目开展广泛,在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2017年“全国建筑学本科教学改革研讨会”上,东南大学葛明老师曾指出,各建筑学教学院校应根据各自在某个领域研究的深度、广度和教师优势决定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特色。在课程体系设计中,艺术类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其他专业教师的特长进行授课。例如,中国美术学院一年级的学生要学习水墨渲染课,学生的素描训练课,由油画系很受现象哲学影响的焦小健教授主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或无意识接受着各种艺术形式的熏陶,绘画、雕塑、平面设计等学科都会促进学生对艺术真谛的思考,在耳濡目染中人文艺术素养得到提高。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为例,其办学理念为“以特色求发展”。建立并不断优化设计教育“创新与实践教学体系”,围绕设计艺术教育特色,切实担负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大学使命,为社会输送具有较高人文艺术素养的人才。学校有着浓厚的艺术氛围和人文优势,几乎所有的院系设置都围绕艺术与文化展开。例如人文艺术学院、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等,都与建筑设计息息相关。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04年组建建筑学专业,教师多来源于理工科院校,在教学上基本沿用理工科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思路,力图将学生培养成与理工科院校学生具有同样能力与竞争力的学生。但这与艺术类院校的整体氛围相左,易造成学生无所适从、教师孤军奋战的局面。艺术类院校理应顺应学校特点发展人文艺术特长,不应反其道而行之。应充分利用学校优势形成自身特色,将优势发扬光大。
(3)针对生源因材施教
建筑设计师理应是全面人才,从一级注册建筑师需要通过九门考试之多就可见一斑。但是教育要分层,不是所有人都具备成长为高精尖全科人才的潜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招收的生源不是金字塔顶端的人才,因此,我们不能翻版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名校的教学模式。与其各方面都平庸,不如专心做好一件事,因材施教不能只是一句空话。面对我校的生源结构,我们应针对学生艺术特长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挖掘他们在人文艺术方面的潜力,培养他们在建筑人文艺术方面的创造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专业和人才的作用。必须要指出的是,发展人文艺术专长并不代表放弃技术理论等基本功,并不是只会做花架子的效果图制作,而是激发学生去探究文化、艺术、空间等内涵的动力,使他们始终保持对艺术创作的热忱,在建筑艺术方面具有较高的审美素养和原创能力,在建筑艺术的精神领域有较高造诣。通过以上论述说明,处于小众地位的艺术类院校的建筑学专业教育,不管是基于学校特色层面还是学生特长层面都应发掘自身人文艺术特长,发挥办学特色,走创新教学之路。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提高学生对建筑艺术、人文历史、人性关怀等方面的认知,培养他们具备较高深艺术功底,在建筑设计各个方面中突出人文艺术特长,促进建筑教育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澍.教学琐记[J].建筑学报,2017(12):1-10
2.孙凌波.当下的实践与未来的期望——“全国建筑学本科教学改革研讨会”综述[J].建筑学报,2017(12):112-114
3.李显秋.非主流建筑院系建筑学教育模式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8
4.崔轶.因材施教,因材施评[D]:[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16
5.王旭.从包豪斯到AA建筑联盟[D]:[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15
作者:张静 单位: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