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筑学课程体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本文从建筑学专业自身特点出发,针对现行建筑学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指导目标,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优化,提出适合建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措施,为国家培养更多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建筑学;课程体系
1引言
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人才[1].相较于学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更强调以能力为中心,注重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掌握.建筑学专业作为应用型专业,学生的培养能否适应社会的发展,能否快速适应职业化要求,成为衡量建筑学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是一所典型的工科类院校,2004年被国家教育部首批批准确认的独立院校,2015年被吉林省政府首位纳入吉林省高校应用型大学整体转型试点,得天独厚的优势为该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筑学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作为应用型独立院校的建筑学专业面对建筑职业化对建筑教育的影响,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既是社会的需求,也是对建筑学的更新与期望.为了培养更多高质量、综合化的应用型人才,必须将改革落实在教育上,因此对当前的教学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2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为了能更准确的对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能更好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题针对现有情况进行了系列调研.分别以实地调研,发放《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表》、《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表》及电话调研的形式对长春三家省内同专业院校、省内10家企事业单位及100多名建筑学专业历届毕业生进行调研.通过对调研回收的有效数据进行对比和分析,反应出现行课程体系建设存在各年级部分课程与实践类课程脱节的情况,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改革中没有发挥应有的方向和指引作用.建筑学作为一门应用型综合类学科,需要兼具创新与实践的双重特性,尤其需要进行系统化梳理.
2.1理论课与实践课联系不足
现有设计主干课程主要以年级为单位横向组织教学,虽然兼顾一定的纵向衔接,但是大多体现在理论与理论、理论与实践的课程衔接上,实践与实践方面的衔接稍显不足.教学体系建构与教学内容的合理化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导致教学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断层,不能让学生自主的、创造性的学习,无法满足今后就业市场的竞争需求.现有课程体系中的理论课程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二者相互脱节,过渡强调了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不具有实际的应用性.其中课程设置过于强调知识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实践能力恰恰是学生独立完成设计、适应职业需求的必要保证.同时,理论教学还暴露出技能训练强度、重复性不够的问题,而实践教学也缺乏应用性,使得教学过程沦为经验式教学.因此调整和完善设计主干课程的纵向教学体系,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和切入点.
2.2教学手段单一
建筑学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职业教育,需要针对市场的需求,不断更新、完善专业课程内容和培养手段.这就需要在教学体系、内容、方法上逐步与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求和建筑学专业接轨,并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专业教育特色与优势.然而现有的教育形式仍停留在以教师为主导的被动式教学手段上,学生缺乏自主性及思维判断的能力,知识的掌握只局限在教师讲过的方面内.同时设计主干课程的设计选题固定单一,设计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设置的互动情境不够,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课堂教学气氛沉闷,[2]大大局限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磨灭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固化了学生的思维.
2.3评价体系僵化
理论课程考核以闭卷考试形式为主,平时成绩为辅.考试题型多以填空题、名词解释、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为主,这些题型答案固定,均为课本上明确的知识点.考试侧重对学生知识点记忆的考查,具有较强的应试性.且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小,分值的确定也多以学生的出勤情况为依据,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建筑设计课程以“一图定乾坤”,过度重视最终的设计成图,在设计过程中忽略对学生调研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的评价,忽视对设计过程的阶段性考查.
3建筑学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措施
建筑学专业系列课程建设体系分为设计主干系列、专业学科系列、基础教育系列三个类别.着重将原有的刚性教学向弹性教学转变,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长的学生进行分层、分流、分段、分地的培养制度.为了使各系列课程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在专业学科体系中要加强能力导向的理论教学,在设计主干系列中要着重开展综合技能与创新导向的实践教学,在基础教育系列中要推崇具有素质导向的开放性教学.同时,为使各系列课程体系成系统性的建立,还应注重各系列课程模块内的纵向知识递进以及模块间的横向知识互补与融合.从而,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独立创新能力和知识运用的融会贯通,促进学生向应用型人才的发展.为了满足建筑学课程体系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加强学生应用型综合能力培养作为主要的教学改革目的,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
3.1“一横多纵”课程体系
“一横多纵”教学体系在纵向上将一年级至五年级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训练阶段,这一阶段由一年级和二年级组成,仍采用横向教学负责制度,以教授专业基础理论和基础设计能力为主,达到人才培养的宽口径要求;第二阶段为深化阶段,由三年级组成,也依然采用横向教学负责制,其教学内容偏重学生的思维训练、能力训练和理论指导实践能力训练;第三阶段为综合提高阶段,由四年级和五年级组成,采用纵向教学负责制,教学内容以实习、实践为主,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专门性人才.从而达到强化专业课程体系,加强不同阶段的纵向衔接.四年级和五年级的纵向教学组是此次改革的重点,其拟成立2到3个纵向教学组,并组织以主持教授为首的“梯队式”框架,在原有传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纵向导师组,进行特色化、选择性的课程教学,实行师徒制,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师承的认同感、归属感.同时以科研或教研为基础形成教学团队,发挥教师特长,将科研、教研、设计实践与教学相结合,既有针对性的培养专业化人才,又进一步推动教、科研团队的建立.
3.2“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
“模块化”教学就是以能力培养为关键,以小组为单位,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把知识和技能、能力的培养为一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3]建筑学毕业生大部分从事与建筑设计相关的工作,为满足就业单位对初级员工的专业知识需求,学生通过4-5年的学习后需具有民用建筑方案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能力.为此,在实践教学课程安排中,紧密围绕建筑专业学生面向社会应用型的需求,根据建筑学实践课程特点建立了“公共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基础实践教学”“专业技能综合实践”和“专业综合”四大教学模块.其中,针对低年级学生加强模型制作、建筑参观、建筑测量等“公共基础实践模块”和“专业基础设计实践模块”的学习.针对高年级学生则加入施工图实习、认知实习等“专业技能综合实践模块”和社会调研、实习实践、毕业设计等“专业综合实习模块”的学习.同时以这四大模块为依托进行梯级式深入,组织特色课堂教学、建立新的教学成果评价体系,使学生更好地将知识技能与实习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应用型实践能力.
3.3拓展教学手段
建筑学专业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分为理论课、设计课及实践课,在教学中应注重加强课程间的联系,因材施教,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现已聘请重点高校的优秀教师、设计院的优秀设计师参加设计课的教学与评定,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最新的设计理念带入课堂.在教学中通过加强课堂指导、分组讲评、公开展评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设计思维能力.同时将实践类课程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各环节的学习都能更直观、更形象、更全面地掌握理论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在毕业设计阶段,注重搭建校内外实训基地,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实行产教一体化.
3.4优化评价体系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教师教授为辅,引入教学评价环节,加强过程管理,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例,通过不断的讲解、讨论、研究及持续进行的设计过程,提高学生在实践调研、设计创新、独立思考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从而加强学生应用型综合素质.
4总结
本文从课程体系构建的整体视野出发,本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理念,通过合理组织各课程间的支撑关系及对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优化改革,强调培养学生掌握应用型及高层次专业技能,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能更快的进入职业建筑师的角色,达到教学体系建设效益最大化的目的,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英华.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5.
〔2〕范莹莹,宋梦岚.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会计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安徽省三本院校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02):222-224.
〔3〕谭晨.基于模块化教学的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
作者:王乔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