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古镇民居建筑的形式美阐述,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直线美
直线隐藏于建筑的墙体、柱梁和门窗等。例如长扇落地窗中的边框线、门板线、窗棂线。以窗棂为例,窗子作为建筑的眼睛,在民居建筑中起的主要作用为采光和装饰。窗棂由长、短、粗,细不同的木线条构成,形态各异,长短不一。建筑中的线条构成既抽象,又直观,这些线条看似简单,但其结构设计巧妙、合理,同时寓意深刻。例如常见的冰裂纹窗棂图案(如图1-3所示:)。冰裂纹的来历为数九寒冬,冰冻三尺,执棒槌或石头砸其上,冰面就会嘎然一声,出现许多炸裂开的白色纹路,这种纹路人们称之为冰裂纹。[3]冰裂纹最初在瓷器上呈现,应用于家居设计和建筑设计中用短直线交错构成不规则的几何形构成窗棂形式,居住者们借此寄托一种美好的愿望。梅花纹饰的运用也较为常见,其花纹主要是榫接和透雕的技术加以制作,用简洁的几何形构成犹如梅花片片,层层叠叠,强调居住者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此外,还有菱形、井字纹、丁字纹、万字纹、夔纹等,其中万字纹和夔纹分别承载着万寿无疆和望子成龙的心愿。这些图案均由精巧、挺直的木线条构成,事实上,是追求实用价值的结果。因为窗子作为建筑内部的采光通道,在不失美观的前提下必须最大可能地引进光线;与此同时窗子起着借景的作用,每个窗棂中呈现的风景不尽相同,窗棂便成为沟通人与自然的媒介。直线简洁、刚毅的特点在马头式风火墙的设计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浙北古镇地少水多,古代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以水为生的水乡古镇,寸土寸金,在鳞次栉比的建筑中,为保护自家建筑免收火灾,在建筑山墙上建起阶梯式的墙壁(如图1-4所示)。这些墙壁就是现代意义上的风火墙,其阶梯性的延伸至屋脊之顶给人们有视觉的稳定性和上升感,在与垂直地面的墙角直线形成呼应,长短错落分布,打破了白色墙面的平静,使得建筑简单的造型变得丰富,建筑中一排排的直线如同五线谱,风火墙的延伸如跳动的音符,前后左右有节奏地变化,与流淌的河水形成静与动的对比,一直一曲,虚实相间。
(二)流线美
流线的美来自于自然的造型。流线本身代表着曼妙柔和、雅致。在浙北水乡古镇民居建筑中的流线主要体现在建筑中的山墙上。山墙的构造形式常采用在墙头上盖瓦做背平面的形式,主要特点是在山墙顶部做成半圆形罩于山墙上,高出屋顶,顺着山墙的坡度变化而逐渐缓缓下行,至屋檐处挑出,放眼过去犹如一条飘带在半空中,充满了生命张力。因为形式样子像观音菩萨的帽子,俗称观音兜[4]。有吉祥之意。在浙北水乡古镇建筑中常见有两种观音兜形式:一是传统式观音兜,其特点是线条简洁,顺着硬山顶山墙的形状构成一条完整的曲线,其特点精巧、修长,有飘逸之感(如图2-1所示);二是巴洛克式观音兜。巴洛克式观音兜流行于清末民初宁波建筑中,是中西合璧的写照,清朝末期受西方建筑的影响下,商人思想开放,开始逐渐接受外国文化,在建造私宅时请欧洲设计师进行设计,这些外来的建筑师根据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把观音兜做成带肩式、加入装饰小雕塑,变得浑厚而略显粗壮,缺点是形成的线条不够流畅、略显笨重(如图2-2所示)。民间一说观音兜来自于传统捕鱼的网兜,因为形状像观音戴的帽子,俗称观音兜,用于建筑上有祈福丰收;同时起到隔离火的作用。观音兜在屋顶形成的曲线是浙北水乡古镇民居建筑群中的一大特色,其与建筑形成大量的整体方正、棱角分明形成对比,同时与河流的自然曲线相得益彰,起防火作用的观音兜曲线变化使建筑有了动感,条条曲线凌驾于屋宇之上,像展翅飞翔的凤鸟,翩翩起舞,为朴素而宁静的古镇增添了活力。
(三)弧线美
在西晋时期建筑师就将弧线应用在石拱桥上,目的是减轻桥面的承重。浙北水乡古镇建筑在使用弧线应用主要是用于拱券门和山墙,主要为了实用和承重的作用;其次才是美观因素。拱券门中弧线是应用最多的,如出现在廊棚的下的过街门,随着廊棚的高低而弧线不尽相同(如图3-1所示)。另外在建筑屋檐山墙上还运用了弓形弧线(如图3-3所示),主要是因为建筑第二层向外伸展,需要缓解房梁的压力而建造,它的设计原理与桥拱和大型建筑中斗拱的作用类似,但比斗拱简单、用的材料以砖为主。弓形弧线处在建筑的山墙之下端,一般为对称而立。在建筑造型上增加了弧线的运用,一是丰富了建筑的造型和视觉语言,二是扩充了古镇民居建筑的使用空间。
二、古镇民居建筑的色彩美
《考工记》十一章讲到“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6]明确了色彩的涵义和色彩运用的法则及色彩搭配原理。色彩的宗教和政治含义也决定了民居建筑色彩的应用法则。色彩艳丽用来形容富贵、华丽;色彩淡雅、用来形容朴素、大方。建筑是人们生活的最为重要部分,在等级制度统治下,建筑也因为身份不同而建造规格有所区别,如清代建筑制度,宫廷用黄色、贵族宅邸用红色、官宅用黑色、民房不着色。严格的用色制度直接影响了现存浙北古镇民居建筑的色调以无彩色系为主,灰砖、黑瓦、粉墙、原木、青石为基调。而且色彩均是建筑主材本色。青砖、黑瓦、麻石、白色的墙壁、灰色的瓦顶格调统一(见图4所示)。建筑中辅材的一次加工、不施粉饰的材料与朴素的建筑造型融为一体,和谐统一,使得水乡古镇房屋显得庄严而肃穆,宁静而自然。与清澈的河水一起建筑整体显现一种清新、朴素、自然之美感。绚丽的色彩赋予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使人们感到紧张;朴素的色彩却赋予了民居建筑淡雅、清爽,给人们轻松愉快之感。黑白灰无彩色的运用,还给古镇犹如国画般的意境,充满了意境和神韵。同时,这些色彩特点决定了水乡古镇那种特有的沉稳和格调雅致;与江南烟雨蒙蒙的天气、宛如玉带的青青河水辉映成趣,相得益彰,颇具诗情画意之美,构成一幅宛若天成的水墨长卷,给观赏者予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古镇民居建筑的肌理美
古镇民居建筑自然,沉稳。没有复杂的斗拱结构,也没有华丽、夺目的色彩,即使在艳阳天下他还是显得那么地宁静,这种外感是由建筑外在的形式决定的。古镇民居建筑材质由原木、麻石、灰砖瓦和白粉墙构成。这些材质没有过多地雕饰,以简洁取胜。工匠和建造师们师承自然,古镇整体上统一,如有原木构成的长廊柱子,虽没有装饰花纹和油漆,但并不粗糙,木材自然纹理却有几分人情味。地面有青砖和麻石构成的铺地,有些砖被磨得高低不一,大小各异,但色泽依旧清新。与粘土烧制而成的砖比较,麻石却经得起时间的磨砺,石头中黑芝麻一样的斑点与当初开凿石头留下的凹凸不平的肌理更加协调。视线从地面转向屋宇之上,历经风吹雨打的灰黑色瓦砾像古老的市河表面激起的涟漪,层层叠叠有节奏地排列着,与经岁月冲刷、黑白相间的斑驳粉墙更加统一,充满了古香古色的味道。建筑材质本身也是古镇沧桑历史变迁的写照,经过历史的沉淀,木材、石材、墙体、砖瓦的色泽和质感变得更加深沉,材质的陈旧使古镇的建筑、小桥、市河也显得分外老成,这些曾经记录古镇生活、百姓故事的古老建筑、街巷、古桥和石板路给人们以无限的遐想和回味。建筑材质朴实无华,不加雕饰,朴素、自然,恰与古镇人们的低调、勤劳和简朴相映成趣。
四、建筑结构设计与形式美的关系
建筑天衣无缝的结构离不开精确的计算方法,而每一处富含寓意的形体不能脱离别具匠心的设计和精湛的制作技艺。浙北水乡古镇建筑中的形式美在于造型结构中窗棂、墙体、风火墙构成的线形、黑白灰色彩以及朴素无华的材质。形式是人们了解古建筑文化及生活方式的一个窗口,古镇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传达着不同的思想情感,蕴含着不同的含义。现代人们通过古镇建筑线条可以身临其境地体会古镇民居建筑的简约和隽秀之美,通过色彩能明白时代政治制度与等级区别,通过材质的肌理和质感能使我们跨越时空感受古镇沧桑的岁月。建筑中的形式与结构是融为一体的,不能抛却形式,独立运用结构;反过来脱离结构的形式反倒使建筑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如果只讲究结构实用而抛弃形式美,那么建筑会失去其最宝贵的生命,无文化可谈,形式与结构是建筑造型的根本,缺一不可,互为支撑。
作者:张新克 单位:嘉兴学院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