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实践与探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实践与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实践与探索

摘要:以后疫情时代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为载体,将疫情时代线上教学模式与后疫情时代线下教学模式相结合,将突出学生主体与保障教学质量相结合,记录了以项目为导向的线上线下教学过程,进行了教学实施过程与教学改革的论述,反思了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教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0引言

目前,国内疫情已从爆发期过渡到与长期共存的后疫情时代。面临学生大范围返校学习,高职院校一次性完全恢复至疫情前的教学状态已不现实,因此,在后疫情时代中如何保障前疫情时代与后疫情时代在线上线下教学过程中的进度、教学质量等问题,是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难题。本文立足线上线下教学的过渡和衔接过程,以《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为例,抓住后疫情时代变革契机,辅以教学与实训实践相结合,保障后疫情时代的教学质量与进度,同时通过教学改革实践展开思考。

1教学实施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理实一体核心课,本文选取本课程中的混凝土工程施工子项目为载体,围绕完成“混凝土工程施工”总任务进行。本着突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的目标,并以国家现行的建设工程标准、规范、规程为依据,根据工程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对整个课程进行“理实一体”的项目化教学设计。结合实际施工流程、企业调研和毕业生岗位分析,依据“施工员”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确定子项目包含的七个任务,即:任务一,编制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报告;任务二,混凝土骨料筛分实验;任务三,混凝土和易性检测;任务四,编制混凝土的运输方案;任务五,编制混凝土的浇筑方案;任务六,编制混凝土的振捣与养护方案;任务七,混凝土强度检测评定。因知识点细而密,实训操作复杂,根据教学目标及内容确定教学重点为混凝土的制备、工艺及强度检测;再根据学情确定教学难点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制备、混凝土浇筑、混凝土强度评定。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掌握,通过借助于云平台等技术手段,充分分析学情与教情,以学生为中心,将所有教学内容项目化、任务化,融入实际工程案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通过动手实训,与实际工程操作“零距离”,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以适应职业的发展。因任务的实践性强,难度高,要求学生具有极强的综合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课前学情调查中发现,学生基础差,很难掌握繁杂的计算,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不感兴趣,教师往往是在唱“独角戏”,花费时间和精力效果却很差。但学生喜欢动手,学习新技术能力强,喜欢基于实践的团队学习方式,认为自己缺乏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和沟通汇报等能力。同时,学生对云班课基本功能模块功效的认可度较高且总体实施效果较为明显[1],故采用以下策略解决重难点问题:1)将课程内容进行项目化改造。传统的教学重理论轻实操,结合施工实际工作,进行项目化改造。如将重点知识混凝土工程施工改造为“编制混凝土施工方案”;将难点知识配合比设计改造为“填写配备比设计报告”和“混凝土和易性检测”,让学生以完成任务为目的,把知识和技能贯穿其中。2)采用信息化手段。由于混凝土浇筑现场对学生而言有距离感,他们“看不到、不好看”,特别是隐蔽工程,故通过虚拟仿真、安全计算软件、自制教学视频、小动画、施工闯关小游戏、直播、录播、轻直播等信息化教学手段辅以解决。3)理实相结合。通过后端的实训实验,验证前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是否合理;通过混凝土强度检测实验以验证前端混凝土浇筑养护操作过程是否合理。既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又以实际验证理论。同时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除了要掌握任务要求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还要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创新精神”,追求精益求精,养成团结协作的习惯。

1.1疫情时代线上教学举措。调整授课顺序、定制个性化、差异性的教学方案。针对个别学生网络不稳定或无法长时间实施线上教学的情况,教师将大量的动画视频等资料编辑为文档,推送给学生,并且全天候在线交流、答疑解惑。同时采用更加多样的授课手段:依托云班课建立课程的专属群组,实时无障碍沟通交流,利用腾讯课堂、雨课堂、蓝墨云班课平台组合方式,以直播+微课,即时测试、在线小组活动、在线作业等方式综合运用[2],引入学生与喜爱的“主播”连线、闯关学习、流水互评、另类签到式、学习预警等增加课堂活跃度。

1.2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教学探索。1.2.1共性实施流程。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中心,引入实际工程的工作任务,通过课前准备、课程实施、课后互评和考核评价的教学过程的探索[3],让学生以完成任务为目的,把知识和技能贯穿其中。本子项目上述的7个任务,每个任务的实施流程分为任务领取、任务实施、任务评价三个环节,每个任务的成果可评测,过程可监控,学习效果可检测。1)任务领取。首先在云班课上学习引导单,在引导单上注明本学习单元所不发的所有期刊、微课、规范等资源,并在任务单中注明资源的数量、应用方法和后期的考核方式,明确本学习单元需完成的任务。以学习任务引导单引导学生逐步查看资源,自学完成任务、测验、笔记,最后通过云班课汇总分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测试的分析结果,对重难点内容进行复核,以便对教学设计进行必要的调整。2)任务实施。课中的知识梳理阶段,教师点评串讲课前任务,学生通过教师的思维导图,将课前独立自学的碎片化的知识串联起来,形成逻辑关系,以便于记忆和应用。在任务导学阶段,引入新知,明确完成课堂任务对应的技能点,以及技能点对应的知识点,有的放矢,目标明确;结合云班课统计的课前任务结果,再次确认教学难点,教师讲授,强化知识点。在任务导思阶段,通过导学阶段重难点的讲授,学生模拟完成施工各过程的任务案例。教师结合案例,详解案例中数据等的来源与应用,师生在“边演边练”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同时通过线上线下的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促使学生能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系统性的知识。在理实结合阶段,疫情期间增加了采用“随堂小实验”、实训操作录屏展示等手段,解决无法在现场授课和无法带学生现场实地踏勘等问题。基于产教融合的大教学背景,实训课程以与实际工程施工“零距离”为主导思想,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精益精神、团队合作等基本素质,基本操作技能、质量检测与评定等职业素养。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学生首先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后梳理实习操作流程,接着通过小组或学生互评查漏补缺完善实训操作。根据梳理完成的操作流程,学生动手实操,教师基于辅助与示范。最后根据实训试验结果,评价理论课中的相关设计与计算结果。在任务分析展示阶段,学生分组汇报,其他小组互评找茬,发现问题,总结原因,最终找到解决之法,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施工方案撰写能力、应用能力、个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本子项目教与学的全过程信息采集,了解教学实施过程的优劣,包括教师活动信息采集,如教学周报,采集教师资源构成和开展活动构成及数量等;还有学生活动信息采集,主要是资源学习时长、经验值获得渠道、经验值较低学生学情分析。3)任务评价。考核评价是全过程的,多维度的差异化考核评价,摒弃以往的期末成绩一锤定音的模式,而提供多种平行的学生成绩获取途径,简称“四个主体、三个大类”:评价主体分为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云班课综评、教师评价四个主体。评价内容与方法分为课堂参与度评价、综合技能训练(案例分析或编写施工方案)完成质量、实训操作成果评价三大类,同时注重素质评价与职业素养评价,可以有效改善过去学生轻过程重结果的错误观念(见表1)。1.2.2实施亮点及特色。1)设置与课堂任务相关的切入点。如在课程编制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报告的任务中,邀请学生分组分享课前观看的视频“学习强国[工匠精神]—混凝土配比”,如在编制混凝土的浇筑方案的任务中引入“长沙混凝土质量问题事件”新闻等内容,由思政点或社会热点作为课程内容的切入点来导入新知。2)以信息化手段解决教学不直观的问题。本文上述任务四、五、六涉及到混凝土施工流程中的运输、浇筑、振捣、养护工序,通过施工虚拟仿真平台让学生身临其境混凝土施工现场解决“看不到、不好看”的问题。任务二、三、七是混凝土制备、使用和检测的三大环节,从制备开始就影响到混凝土的质量问题,使用VR质量展示系统让学生看到混凝土施工质量缺陷带来的影响,让审慎精神、职业操守在学生心中发芽。3)以信息化手段解决教学难点问题。如在编制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报告的任务中涉及大量的运算,这恰恰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学生计算后再通过配合比计算软件验证结果,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同时编制施工方案的任务涉及安全计算及大量文字编辑工作,使用建筑安全计算软件将方案计算和编辑通过数据输入完成,化繁为简。Xmind思维导图、excel表格等软件工具的使用,可以将繁琐的手工计算简化,帮助学生克服对于计算难点的畏惧心理,提高学习效率。4)模拟实际工作模式和流程,开展角色扮演游戏。如上述任务四、五、六需完成的施工方案的编制任务,学生分组分别扮演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以不同的立场和身份,展开不同的思维逻辑,启迪学生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复盘所学知识。这样,线上教学引入实操录屏和随手小实验弥补了没有实训的不足;线下实训阶段,引入理论学习微课,起到了激活旧知的作用。

2教学效果

基于教学设计,优化教学实施。对学生而言,通过对比本子项目改革前后的数据,测试及格分以上比例、参与互动比例、经验值优秀比例均有所增加。通过课后自评、问卷调查等形式,得知学生对书本知识与混凝土浇筑案例相结合、文字与实训实操相结合的方式接受度更高。对教师而言,为了达到更高的教学标准,理论教师不断补充实际案例,通过到校企合作的施工单位现场一线进行学习交流,同时通过企业进行软件培训;实训教师需提高自身技术操作手段,学习前沿技术,解决教师知识单一陈旧的问题。通过课程改革,思政教育也进到课堂,教学的思政效果更加明显。在进行现场实操时,统计的废料率明显降低,学生更加关注绿色环保,精益求精,严谨审慎,符合教师强调的工匠精神。在看到混凝土因施工产生的各种质量问题甚至强度问题给社会带来的巨大损失和代价的一些新闻时,学生对质量为本、安全第一有了更直观的认知,具备更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教学反思与改进

3.1教学特色。1)教学任务设置的过程做到与实际工作一致,讲授及开展任务流程与工艺顺序一致,案例设置与实际工作难点一致,有的放矢,同时通过产教融合丰富教学案例,让教学案例多样化。2)参与式教学模式、任务式教学模式的推进,配合VR技术、配合比计算等工具软件模拟实际工作场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目前的资源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新技术还需要进一步与社会接轨,融入课堂。3)云班课营造信息课堂的教学情境,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增加反馈途径,但督促评价制度还应进一步完善。4)绿色建筑、施工新技术等内容引入教学,拓宽学生眼界。

3.2教学改进。教师应在如何应用网络教学资源和平台以及如何自制信息化资源的路上加强学习,通过促进校企合作,教师定期顶岗,熟悉企业实际工作流程对本专业的教学也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还可以邀请行企业专家参与编制活页式教材、云教材等教学资源。

4结语

本文以疫情前后开展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课程为例,初步构建后疫情时代以学习为中心以任务为导向的混合式教育模式,旨在总结疫情期间留下的经验与成果和探索新趋势下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常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应用时应注意增加云技术平台的使用,丰富数字化的教学资源,花样翻新教学活动,有机融合网络学习环境与面对面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得学生的深度学习、持续学习真正发生[4]。

作者:黎姝洵 廖晨雅 单位: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