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以本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提出,要求对本科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目标重新思考,探索IE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可能路径。为有效支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发展,IE人才培养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市场需求导向的动态性、发展性、层次性与高校人才培养周期性的冲突,可以借由职业规划导向和大学精神导向缓解。本文提出,工业工程本科人才培养,应积极引入实践导师制、职业规划导师制和“类师徒制”的校内学术导师制。
关键词:以本为本;IE人才培养;职业规划导向;“类师徒制”
2018年6月,教育部要求大学人才培养要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培养过程,实现培养目标,因此,这一根本性教育理念的提出,必然需要对大学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彻底性的思考。对于处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地方高校而言,其本科专业定位、毕业生就业能力、实现就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开展课程的平台都是需要探索和研究的新问题。
一以本为本的核心思想
本科为本,要求回归常识,将高校的教学资源向本科教育集中,提高在校生的学业难度,进而提高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表面上看,增加本科专业总学分、教授授课课时,提高教师课堂授课质量,严抓学生的到课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以本为本的转变,但并不能实现内涵建设,并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用人市场要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基于以本为本的指导思想,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彻底地重新思考,才能找准适合院校自身资源优势的,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激发学生自身学习热情的特色专业建设之路。
二工业工程专业人才需求
工业工程可以被看作是一门技术与管理交叉的工程专业,其研究领域拓展性强,以追求系统的综合优化为专业标志[1]。工业工程宽泛的研究领域和系统综合优化技术使得高校偏向于乐观地估计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倾向于培养普遍适用于各行各业IE人才,从而造成专业同质化、就业不理想等困境。基于以本为本的指导思想,正确认识IE人才需求,首先应客观评价区域经济对本科专业人才的需求,聚焦就业领域,加深能力认知。
(一)从正确认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入手
最初,高校对工业工程专业定位往往通过走访区域周边企业来获取人才需求的大致信息,宏观上看,IE人才需求数量持续上升、IE人才学科知识要求不断增加、IE人才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2]。在就业环境的复杂化及产业变迁等环境因素影响下,对IE人才需求分析开始向区域产业集群的特殊性靠拢,如温州大学面对轻工产业集群的生产特征和岗位需求,确定其IE人才培养模式[3]。以佛山市为例,随着广东省呼应“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新体系,佛山市作为广东乃至中国制造业重镇,提出要在十三五规划期间“建成中国制造业一线城市”。佛山高校培养IE人才,对工业工程专业定位,必须紧跟珠三角产业转型及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为制造业产业升级输送智能制造综合应用人才。
(二)科学解释就业能力
廖斌等构建出工业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解释结构模型[4],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探究影响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的因素及其层次模型。从表层看,用人单位招聘时的侧重点主要有创新能力、方案设计和成就欲,再深入地探究,观察能力、学习能力和团队意识是工业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基本素养,会持续影响其专业技术能力及人格的塑造。IE人才素质的层次性及关联性,提供了识别人才发展制约因素的路径,也就提供了人才培养具体指标,为IE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刘胜等通过比较研究法,对国内外高校的IE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横向比较,发现在企业要求的能力及素质中,国内培养模式善于细化培养目标,但未能系统地培养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及社会责任感[2]。同时,针对企业急需的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团队意识、创新能力,国内高校的培养方案明显落后于国外高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专业定位和本科人才需求分析,必须基于高校可以紧密联系的区域产业集群的中短期人才需求,同时采用科学的方法,系统性解释各项就业能力及其相互联系。
三工业工程专业建设的困境
当前,国内工业工程专业建设困境的主要原因有:一、导向过于宽泛。尽管大方向来看,工业工程专业应以为培养制造业所需的专业人才为己任,但随着制造业的升级转型,制造业急需人才究竟应当具备怎样的能力、学生投入制造业的意愿、其职业的中长期发展方向,都成为当前IE专业定位、专业建设绕不开也解决不好的问题。二、资源先天不足且投入不平衡。受制于高校自身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实践环节投入不足、教育资源整合能力弱等约束条件,专业建设困境难以缓解。具体表现在,工业工程专业定位同质化、课程设置偏人文与管理理论、理论与实践脱节、教育手段单一,整体办学现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三、先进教学方法和理念水土不服[5]。国外高校的工业工程专业建设历史长、方法多、理论丰富,但往往不能照抄照搬,具体教学方式、培养模式的引入往往因条件不具备或系统性差,而水土不服,收效不明显。实行以本为本的教育理念,短期看要尊重本科毕业生及家长的意愿,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同时也要考虑制造业急需人才缺口问题,中期看要引导IE人才的职业规划向制造业升级的大方向靠拢,长期看要引导学生从本科阶段就树立大学精神,以优秀人格为终身奋斗目标。具体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看,由于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设计都必须在学生大一进校之前规划设计好并固定下来,本科四年尽量不进行大的变革,这虽然保障了人才培养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但高校在执行过程中,鉴于资源约束,往往以自身师资条件为导向、以降低教学成本为导向、实行以本为本,必须时刻可以从资源投入上解除专业建设的先天不足,加大对本科教育环节的资源投入,提升本科教学环节在高校工作中的地位,引导高校教师积极思考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四以本为本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策
高校IE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既要聚焦在市场需求上,还要适当超前于当前需求,把握行业发展的趋势,做到不仅为学生的职业规划和个体发展着想,更能承载社会历史的责任。这要求人才培养模式中既要有科学性和规范性,又要有灵活性和创新性,而封闭的校内培养系统必然无法有效实现。因此,孔繁森提出IE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三个导向并行:市场需求导向、职业生涯规划导向和大学精神导向[6]。以本为本,联系职业规划导师,化解职业生涯规划空谈理论的困境。在教育部的提倡下,人才培养方案里都会设置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但存在偏重理论教学、大课堂单向灌输、授课教师认知不深入等问题。尽管一部分学生会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职业规划大赛,但覆盖范围窄,与行业实际需求脱节,与个人发展结合不紧密。因此,有行业实践经验的,对IE专业人才的适用性和前景有较深理解的职业规划导师,是确立生涯策略、激发个人潜能、落实社会需求的有效手段。以本为本,建立“类师徒制”夯实师生关系,扎牢传承大学精神的纽带。师徒制因善于隐性知识传递、促进新教师成长、提高组织绩效,在高职院校和企业中掀起应用的热潮。而本科教学的课程体系对师生的正式交流碎片化,大学精神的传递更倾向于依赖科研团队形式,因此,有必要尝试“类师徒制”,尽早通过参与教师科研团队或者科研项目的方式,确立本科学生的校内学术导师,鼓励师生加强非正式交流,将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提前到大一分配,便于学生在进行团队大作业、校内外学术和技术竞赛项目时熟悉学术研究的工具、方法、流程,逐渐培养学术研究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赵涛,牛旭东,路琨.我国工业工程专业教育研究[J].工业工程,2004(01):61-64.
[2]刘胜,林红,杨育,等.复杂就业环境下的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87-190.
[3]陈亚绒,周宏明,付培红,等.面向区域产业集群的应用型IE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模式[J].工业工程,2009(02):122-125.
[4]廖斌,杨琴,杨雪莲.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因子分析——以工业工程专业为例[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6(16):19-27.
[5]孔繁森.高等学校工业工程本科专业类课程体系模型框架[J].工业工程,2016(06):131-137.
[6]周文慧,张俊.基于QFD的工业工程本科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27):5-8+13.
作者:王昕 邹安全 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经济与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