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软件工程专而优新工科特色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传统应用型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往往注重“大而全”的培养理念,导致“杂而不精”的问题,因此,提出了一种面向地方新经济发展的软件工程专业“专而优”的新工科建设体系。该体系的核心要求是:以市场、行业需求为导向,结合地方新经济发展,凝练专业特色,以软件工程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为目标,对应用型软件工程“新工科”进行结构调整,探究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专而优”的“新工科”的建设模式。
[关键词]新工科;应用型院校;软件工程
引言新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工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兼具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新工科人才不仅在某一学科专业上学业精深,而且还应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不仅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现有的问题,也有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去解决未来发展出现的问题,对未来技术和产业起到引领作用,可以说,新经济的发展呼唤“新工科”。
一、应用型院校的工科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很多应用型院校的工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并不清晰,应用型的工科教学理科化、学术化、对于通识教育与工程教育、实践教育与实验教学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存在模糊认识,工程教育与行业企业实际脱节太大,传统工科的专业结构与培养体系已经阻碍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新工科学生迫切需要凝练、专一的工程素质与交叉的学科知识结构,而新工科项目的启动为高校工科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是培养新时期创新型工程型人才的有力举措。荣成学院作为哈尔滨理工大学的一个分校区,坐落于胶东半岛地区,其软件工程专业建设过度依赖总校的人才培养与发展模式,没有立足于、服务于胶东蓝色半岛地区新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仍然无法与区域经济的行业、企业需求接轨,对机构培训的依赖性很强。近年来,随着新经济的发展,荣成市乃至整个胶东地区企事业单位对于“互联网+”系统开发(比如海产品营销、全域旅游导向、智能物联网)的需求不断提高,但是,荣成学院的软件工程专业并没有针对该形势做出相应的专业结构调整或定向培养,人才培养的模式与课程体系依旧凸显“大而全”,没有抓住“专而优”的专业新结构,导致周边各企事业的软件系统开发多数依赖于一线城市的高校或公司,校区的软件工程专业“新工科”并没有发挥其对地方新经济应有的支撑作用。总体来讲,合理的“专而优”的新工科专业结构,能够大幅加快地方院校与当地经济的融合与共同发展。构建应用型院校的软件工程的新工科,应结合行业、地方企业的新经济发展需求,建设特色凝练的专业新结构,这既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也是新工科专业持续发展的根本。
二、当前软件工程新工科改革需要解决的关键矛盾
(一)专业设置的综合性与市场需求的“专而优”之间的矛盾问题。传统应用型院校的专业教学,往往注重“大而全”的综合性课程设置,例如,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既要学习Java环境下的系统开发、Android开发、VC++开发等多种应用型技能,又要学习过重比例的数理化课程,为学术发展奠定基础。这种专业设置虽然达到了全覆盖、全交叉的目的,但是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杂而不精,在就业实习时,其素质很难满足企业的要求,仍然需要一定强度的技术培训方能上岗。为了解决专业教学“大而全”的综合性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在高校的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遵循“专而优”的设计思路。针对到软件工程专业,一方面,适当降低数理化等理科通识课的学时比例。另一方面,对于专业课可采取细分的改造模式,比如在大一入学时,设定“Java/Android+Windows软件开发专业方向”“Python+Ubuntu大数据专业方向”,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进行不同的定制培养。
(二)专业设置的学术性与工程教育理念的应用性之间的矛盾问题。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培养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在综合性大学里一直存在矛盾。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工程硕士的培养一致,为社会提供的是工程师;而学术型人才培养,与工学硕士的培养目标一致,为社会培养的是科学家。工科专业建设,既强调工程技术,又兼具学术积淀,这样模式培养出来的“综合型”人才很难适应与企业、行业发展的需求。在新工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应明确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应用型地方院校应以“卓越工程师”为根本培养目标,区分于研究型大学的“科学家”的培养目标。比如,对于软件工程专业,部分学术类课程可以在第一学年以通识基础课的形式开设,第二学年以后的课程中,对于学术类相关课程,则应该适当缩减,降低学生学术课程的负担,给予学生更多参与专业技能实践、实习的磨练机会。
三、实施“专而优”软件工程新工科的主要优势
(一)新专业结构布局,更好地服务于地方。荣成学院的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没有突破传统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禁锢,而且长期依赖其他重点高校的培养模式,缺乏针对地方经济发展的特殊考虑。提出的方案,旨在有效改善软件工程学科专业布局,提高新专业与市场行业需求的吻合度,在提高专业竞争力的同时,使得新专业兼具地方特色,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地方,实现新专业与地方新经济的融合。
(二)培养紧缺领域、精英软件工程师,提高就业质量。致力于市场紧缺的小领域工程师的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区别与以往的“大而全”的学科专业建设,如果改革方案能够顺利开展,必然能够增强学生在某一小领域独当一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信心与就业质量。
(三)引领新工科专业改造,为其他新工科结构调整提供思路。软件工程专业本身属于新兴工科,相比传统工科,具有很多“新”的优势,包括新的双师型师资、新的授课模式、以及不断更新的新技术。因此,在软件工程学科开展新工科的结构改造创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专而优”的新工科建设举措,不仅能够对其他计算机类的专业建设起模范作用,而且可以为其他的新工科改革提供思路。荣成乃至胶东半岛地区海产品加工制造业、旅游业相对发达,在“互联+”形势下,这些产业对于智能化、信息化的系统需求非常高,在“新工科”建设的趋势下,荣成学院如果能够充分考虑这些产业的市场需求,对软件工程新工科专业进行合理调整,凝练新专业特色,不但能够有效地服务地方、带动地方新经济的新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打造荣成学院一流的新工科专业。
四、规划“专而优”软件工程新工科的创新要求
(一)“专而优”的专业新结构。传统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定位虽然也是应用型,但定位偏向“综合性”,过多的理科知识,偏向培养学生的学术性;过多的专业方向课,没有聚焦小领域的精英素质,与卓越工程师的塑造相悖逆。提出的软件工程专业的新结构,注重“专而优”,突出强调人才培养的紧缺专门领域、精英培养。
(二)“特色凝练”的校地共同发展要求。提出的“专而优”的新工科改革,要求与区域新经济、行业新需求充分结合,注重新工科专业的“特色”凝练。地方应用院校办学过程中,工科教学改革容易过多依附、套用其他院校的培养模式,而忽略了当地新经济的发展需求。而提出的软件工程新工科改革,要求结合地方新经济的发展,集中有限资源追求打造一流特色软件工程新工科,从而谋求学校与地区的共同发展。
五、应用“专而优”软件工程新工科的基本策略
(一)明确新经济对软件工程“新工科”的人才需求。软件工程行业发展、更新极快,及时跟进市场需求并调研、与时俱进的技术更新对于软件工程“新工科”额外重要,因此,首先需要研究周边地区乃至整个行业对于紧缺型软件工程师的具体需求,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新工科专业方向取舍与调整。
(二)构建软件工程“新工科”课程体系的新结构。在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之后,软件工程“新工科”的课程体系需要做相应调整,新教材的选用,新教学方法的采用,以及新师资的配备,共同搭建起新的课程体系结构。新的课程体系不但要考虑行业要求,同时应兼具一定地方特色,保证与周边企业发展的一致性,这一环节,是重点研究内容,对整个新专业的人才培养起到支撑作用。
(三)强化软件工程“新工科”与新经济型企业的深度合作。实训、实习是软件工程“新工科”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脱离了地方需求的新专业,在教学实践、实训实习方面均会受到很多阻力。寻求学校与周边区域新经济模式的企业的长期深入合作模式,是应用“专而优”软件工程新工科需要强化的又一事项,不但有利于学生教学过程、实训过程中的工程素质的培养,同时也是完善促进软件工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
六、结语
以“需求导向、项目引领、服务地方”为基本思路,对荣成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学生,开展“专而优”新工科的创新研究与实践,是一种针对性较强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改革立足于校区软件工程专业创新特色的凝练,通过与区域新经济企业在实践、实习方面的深入合作,提高学生在新的智能化时代的就业质量和理想达成度,同时,也为荣成及胶东地区新经济的创新发展提供科技服务与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龚胜意,应卫平,冯军.“新工科”专业建设的发展理路与未来走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38(4):24-28.
[2]胡平,汪军,刘涛,严楠.面向新工科和全栈工程师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12):32-35.
作者:王进科 孙勋成 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