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校深基坑支护方案优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结合深圳某大型改扩建学校工程,阐述了深基坑的总体情况以及两期基坑的情况,分析了基坑支护的设计难点。从基坑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基坑支护方案进行了初步设计,并对初始方案的选型、平面布置及剖面进行了研究。针对初始方案存在的问题,从费用和工期的角度进行了优化,最终形成了安全稳定、经济合理的基坑支护方案。
关键词:深基坑,支护方案,支护选型,优化设计
1工程概况
1.1项目概况
本工程是政府投资建设的原特区外村办学校改扩建工程,通过整体拆除、分期建设、校内腾挪的方式将原36班小学升级为72班九年一贯制学校。项目用地面积为32632m2,拆除面积13959m2,新建总面积83096m2,其中地上6层共48386m2,地下2层共34710m2。
1.2周边环境
工程场地较为平整,场地内及周边道路有雨水、污水、给水、电力及燃气管线。基坑周边环境:北侧为现状道路和排洪渠,距坑边最近8.3m,距排洪渠最近15.8m;西侧为在建道路,距坑边最近11.0m;南侧为现状道路,距坑边最近11.6m;东侧为自建民房,大多为3层~7层建筑,距坑边最近13.8m。支护结构距红线不小于2.6m,最近处位于东南角。
1.3工程地质情况
根据岩土地质勘探揭露,场地内分布的地层自上而下分为第四系人工填土层Qml、第四系冲洪积层Qal+pl、第四系残积层Qel、下伏基岩为三叠系泥质粉砂岩T。各岩土层工程特性指标建议值表如表1所示。
1.4工程水文情况
根据地勘地下水属潜水,赋存于第四系各地层中。地下水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顺地势向北侧地势低区排泄,水位变化因季节而异。部分地下水属基岩裂隙水,赋存于三叠系泥质粉砂岩节理裂隙中,其补给、径流及涌水量大小受地质构造及节理裂隙控制。除杂填土①1、中砂②1、粉砂②4和粗砂②6为强透水性,其他地层均为弱透水性。勘察期间处于雨季,地下稳定水位较高,埋深1.7m~4.2m,标高介于2.93m~5.4m。根据区域水文调查及场地地形,稳定水位变化幅度0.5m~2.0m。
2基坑概况
2.1基坑总体情况
场地内除西北侧局部区域为地下1层,其余均为地下2层。项目分两期施工,一期范围为西侧原操场区域,二期范围为中部及东侧原校舍区域,施工顺序为:保留中部及东侧校舍,启动一期建设;一期建成后,将师生腾挪至一期建筑内;拆除中部及东侧原校舍,启动二期建设。一、二期基坑总面积约24250m2,两期之间采用排桩分隔墙。一期基坑坑边距现状教学楼不足一倍挖深,且坑深大于12m,安全等级为一级,其余均为二级;二期基坑坑边距东侧民宅大于一倍挖深,小于两倍挖深,按二级考虑。
2.2一期基坑情况
一期基坑呈南北向矩形,周长约405m,北侧约2050m2为地下1层,南侧约6050m2为地下2层,总面积约为8100m2。北侧地下1层区域挖深为6.10m,局部为地下庭院,挖深为6.35m,南侧地下2层区域挖深10.05m,中部及西侧局部存在游泳池和机房落深区,挖深分别为12.10m和14.20m。一期基坑及周边如图1所示。
2.3二期基坑情况
二期基坑呈梯形,周长约500m,西北侧约2180m2为地下1层,其余范围约13970m2为地下2层,总面积约16150m2。二期西北侧地下1层区普遍挖深为6.1m,局部为地下庭院,挖深为6.35m,其余范围地下2层区挖深为10.05m。二期基坑及周边如图2所示。
2.4基坑设计难点
地下室面积约34710m2,基坑面积约24250m2,基坑普遍挖深10.05m,局部达14.2m,为较大规模深基坑。基坑支护工程存在难点:1)主体结构分两期施工,基坑工程同步分两期施工,三年左右才能完成,对周边影响较长。2)原校舍大多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建成,天然基础,房屋鉴定报告显示需加固,且一期施工期间约2700名师生仍需在原校舍正常教学办公,不能出现任何安全问题。3)场地内存有淤泥质黏土、强风化岩等特殊性土,场地地下水位埋深较浅,尤其是较大范围内存有较厚的强透水性砂层。在深基坑的土方开挖、支护、降水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有基坑失稳、基坑渗水和地面沉降。4)强风化岩遇水易软化,遇水承载力急剧降低。场地基岩起伏较大,强风化中存在中风化夹层,对桩基持力层判断和施工均会带来不利影响。5)项目用地进入地铁规划控制预警区约900m2,且地铁线位尚处于规划阶段,仍存有变化可能,要求基坑支护工程锚索等支护结构不得侵入。
3基坑支护初始方案
3.1初始方案
拟建建筑物设有2层地下室,初始方案采用桩—撑结构,其中:1)基坑围护采用旋挖桩+外侧三轴搅拌桩止水帷幕形式;2)支撑体系北侧地下1层区域设一道混凝土支撑,南侧设两道混凝土支撑,西侧局部落深区设钢管换撑。两道支撑平面采用对撑+角撑的布置形式,钢管换撑采用对撑布置形式;3)立柱采用钢构柱+坑底旋挖桩基础形式。
3.2初始方案平面示意图
一、二期第一道支撑平面布置如图3所示。一、二期第二道支撑平面布置如图4所示。
4基坑支护方案优化
4.1初始方案分析及问题
基坑面积较大,开挖较深,周边环境相对复杂。当地常用支护形式首选排桩+锚杆。由于一期基坑施工期间,中部及东侧校舍处于正常使用阶段,安全要求高,变形控制要求严格,同时由于二期东北侧受规划地铁线位的限制,也无法采用锚杆,因此选用排桩+内支撑。由于工程资料及地区经验的原因,采用经典法进行了初步设计,选择了两道支撑,整体安全,过于保守。1)按照基坑的初始方案,造价估算很高。初始方案可靠性好,受力合理,变形易于控制,但成本较高,支护面积单方造价过高。2)地下1层区开挖面积约2100m2,挖深6.1m~6.35m,采用一道角撑,支撑设计过于复杂。3)一、二期支撑平面总体以桁架对撑为主,且布置较密,不利于土方开挖。
4.2基于费用优化
按规定,方案进行了专家评审,专家也提出针对性意见:1)取消西北角支撑,采用悬臂桩支护,一二层地下室高差部位考虑采用放坡或悬臂桩形式;2)加大支护桩间距;3)优化支撑平面布置,尽量采用角撑并减少桁架撑体系。鉴于基坑深度介于一道支撑和两道支撑适用深度之间,且初始方案支护面积单方造价高出经验数据约45%,考虑将初始方案中的两道支撑改为一道支撑进行设计。
4.3基于工期优化
内支撑设置和拆除较为麻烦,施工水平要求较高。初始方案过多过密的采用桁架对撑,不利于施工,严重影响工期。一期基坑由于靠保留建筑一侧不宜使用锚杆,只能选择对撑,考虑优化榀数。由于落深区深度达14.2m,考虑使用锚杆进行补充。二期基坑平面较为规则,且近于方形,考虑对平面进行优化,改对撑为环撑,利用拱效应及中心对称,使土体压力传递给圆拱且自身平衡[1],从而利于中心开挖。
4.4优化后支护体系
优化后形成了“桩—撑—锚”支护体系[2],能够满足较高的变形要求。优化后基坑平面布置如图5所示。优化后“桩—撑—锚”典型剖面如图6所示。至此支护方案的选型及平面布置优化完成。为确保基坑安全,基坑方案优化后,邀请专家进行了二次评审,评审意见认为选型合理,安全可行。施工图深化设计后,顺利通过施工图审查。基坑开挖时序必须与设计要求一致,遵循“开槽支撑、先撑后挖、分层开挖、严禁超挖”的原则,确保深基坑施工安全。参建单位须建立应急预案,提高对突发情况的处置能力,保证基坑开挖安全。
5结论
结合以上初始设计及优化过程,最终形成了安全稳定、经济合理的“桩撑锚”基坑支护方案。1)据初步测算,优化后方案的支护面积单方造价比初始方案降低了约25%。2)本文对大型改扩建学校深基坑支护方案优化过程进行了总结,可为今后类似深基坑工程支护设计及优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周健,罗筱波.圆形支护结构的拱效应等效支撑计算方案[J].岩土力学,2003,24(2):169-172.
[2]肖萌.超深基坑开挖对支护结构与周边环境影响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7.
作者:许俊青 单位: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