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历程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历程,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科技水平的提升,软件工程逐步进入到大众的视野中,作为一门刚出现的现代技术学科,软件工程在计算机中有较强的实用性,而且该技术的适用范围极其广泛。本文主要讨论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工程技术;软件研发;实际应用

软件工程与计算机技术有着本质的区别,两者是相互独立的。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推广是在1960年代,而软件工程的推广是从三十年前左右[1]。更高级的语言被使用在计算机中,但是使用的效果还不是很明显,一些品质低的软件逐步退出市场,于是软件市场面对极大的危机,专业人士为解决这一问题,开始组建团队进行研发,此时就出现了“软件工程”的定义,他们认为应该从个体行动以及团体协作等方面进行不断完善,所以,软件工程就由此得到快速发展。

1软件工程的发展历程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工程也经历着一系列的改变,其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时期:(1)第一时期:传统软件工程时期,这个时期是在1970年前后,此时的软件项目有太多不成功的案例,而且极易出现错误[2]。除此之外,软件的维护也成为极大的问题,这个时期软件工程就逐步萌芽,大家普遍的愿望就是使软件的研发逐步标准化,而且能更好的应对软件危机。在这个时期,也就出现了软件工程的定义、方式、技术以及框架。(2)第二时期:过程软件研发时期,在1980年代左右,逐渐出现一种分析以及设计方式,这种方式是面向对象的,而在此时也正式出现了全面的技术系统,这提升了系统的利用寿命,比较适合大范围的推广和使用。在这一时期,为使软件的生产效率更高,而且品质得到更大的提升,软件的研发逐步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此时的人们已经清晰的明白应该以软件使用寿命的总消耗费用以及它所产生的价值两个角度进行软件的研发。注重发展软件研发手段之外,研发专家还提出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等定义,软件研发过程逐步由目的管理转变为过程的管理。(3)第三个时期:部件软件工程时期,在1990年之后,软件研发技术的研究主体转变为网络计算以及能够支持多媒体的万维网[3]。此时资源的共享、团队合作的需求日益加大,为满足这一需求就必须要研发更多的分布式处理系统。此时的软件工程的任务不只是提升个体的生产效率,还能打破时空的限制,团队协调共同完成任务,提升团队的工作效率。但由于整体性的软件改变难度大,适应程度第,因此主张以部件的的研发方式为基础,也就是构件之间的互相联系。此外,人们还关注到计算机软件开发的特别之处,不仅要注重软件的研发方式以及研发手段,还应该关注协议、相互操作性等范畴内的重用经历。现阶段,软件的重用以及软件部件手段以及成为软件技术的潮流。

2软件工程技术的发展方向

2.1社区驱动软件托付

这是IT文化逐步演化出来一个结果,人们之间的合作主要是依赖于社区的带领,利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相互作用,指引他们进入到信息的领域内,互相之间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4]。因此,在IT的不断演化过程中,就出现了社区驱动的软件交付,还出现了社区驱动的软件交付工程方式和路径。

2.2全球化软件合作托付

全球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也催生了全球化软件的托付形式。根据数据显示,大多数的研发团队是分布式,有一半左右的开发团队具有2个或者更多的研发区域[5]。此外,企业间的并购进程的不断推进,衍生出更多的开发群体,企业也在逐步强化全球化软件合作托付水平。由于软件外包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软件工程工具的逐步完善,更多的企业逐步开始在美国实现对项目概念的规划,而后在欧洲实现系统的结构规划,然后再国内实现软件工具以及路径的条件下,给予全球化软件托付背景下,他们已经完成了全天不间断的软件托付和支撑业务,在尊重每一个研发人员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的提高软件的托付效率。

3结语

信息化社会的来临,计算机技术水平也得到极大的进步,也是其成为各个领域内必不可少的角色,这为软件工程的市场推广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是软件工程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加强对软件技术的研发力度以及创新速度。在软件投入使用后,注重用户体验,不断完善其中出现的问题,提升软件的使用功能,还必须考虑软件在未来的使用,避免软件危机的再次出现,以促进软件研发领域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郭胜男.软件工程发展状况及前瞻[J].电脑迷,2017,(01):170.

[2]沈雁苇.软件工程技术的研究目的和发展前景[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20):69.

[3]汪子阳.软件工程技术发展思索[J].电脑迷,2016,(01):18.

[4]何春洁.浅谈计算机电子信息技术工程与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36):210.

[5]陈晔.软件工程技术发展的新趋势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19):87-88.

作者:郑宇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信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