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工程技术应用解析(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工程技术应用解析(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工程技术应用解析(3篇)

第一篇:高职机电工程技术学生学风建设

摘要:

学风是学校事业长久发展的命脉,因此,学风建设的探讨也是各级学校永恒的话题。笔者通过在机电工程技术学院师生中的问卷调查、学生座谈、走访班主任、辅导员等学生管理人员形式,了解我院学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根源,充分结合自身学生管理工作经验,积极探索构建良好学风的有效途径,并以机电工程技术学院学风建设为例,浅谈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感想。

关键词:

高职;学风建设;研究与实践

一我院学风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走访等形式了解到,目前,我院学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学习目标模糊,学习动力不足

在对机电工程技术学院的4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有68%的学生认为学习就是为了将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剩余的32%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非常模糊,茫然,甚至个别学生没有人生目标。

(二)学习兴趣缺乏,学习态度不端正

对学生旷课态度的调查发现,有50%以上学生认为有事可以旷课或旷课不影响学习,可以允许旷课,这充分说明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极度缺乏。在我院存在个别学生基础文化知识底子薄、文理专业录取不对口、对所录取的专业不感兴趣等是他们学习态度不端正的主要原因。

(三)就业压力小,缺乏紧迫感

目前,在政府承诺的“全区西藏籍大学生全部实现就业”政策下,学生就业压力小,缺乏就业紧迫感,几乎所有学生不愿意到企业就业,不愿意寻找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都在虎视眈眈地准备应战公务员考试,据上面的问卷调查中发现,57%的学生选择将来毕业后直接考取公务员就业作为学习的目的。

(四)学风建设的理念陈旧

要营造优良的学风就必须有先进的学风建设理念,并随着学校事业的发展,学风建设的理念要不断的更新与创新,而当前我院还是两所中专学校合并组建不到十年,处在深化内部体制机制建设、规范化运行阶段,学校很注重各类制度的建设、修订、补充完善,但针对学风建设主体学生的引导与人性关怀方面做的还不够。

(五)学风建设制度存在滞后

据上面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我院学风方面制度的建设情况,43%学生认为制度较完善;有23%学生认为学风方面的制度不太完善,学生总体对学风制度建设是满意的,但是,目前我们重视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行政管理等单方面的制度建设,各类制度建设比较齐全,但缺乏考虑制度的科学性、统一性,执行力度也存在参差不齐。

(六)教师在学风建设中发挥作用不大

一所学校的学风好坏与诸多因素有关,其中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也是影响学风的关键因素,而我院个别教师在课堂上存在教学过程组织管理不严谨,教师只管传授专业知识,对授课过程的其它事项视而不见,存在只管教不管会,个别教师认为我教我的,学不学是你的事情,只起到了授业解惑忽视了重要的传道。据上面的问卷调查中一道“你认为学院加强教学环节学生出勤考核的效果如何”中,有38%的学生认为部分教师和学生不能认真负责实施课堂考勤。这说明个别教师对学生迟到、早退、旷课、上课聊天、玩手机、看其它书籍的现象不管不问。

二学风建设采取的措施

笔者以机电工程技术学院在学风建设中所采取的措施为例,谈几点个人见解。

(一)营造良好的学风,就必须高度重视班风的建设工作

班集体是学校组织的一个很小的细胞,校风与班风是紧密相连的,不可分开的,就像一个细胞组织离不开每一个很小的细胞一样。因此,要想创建良好的学风,就必须重视每个班级的班风建设工作。那如何创建一个同学关系亲切和睦,师生关系融洽和谐,教室卫生干净整洁,文化氛围浓厚的班集体,笔者认为:

1.建立统一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

古人云:“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我院综合科牵头制定了统一的班级管理规章制度。从班级日常管理、班团集体建设、素质教育引导三个大的方面对班级实行周考核、月考核、月表彰奖励。其中班级日常管理包括作息纪律、卫生整洁、财务管理、班级例会四个方面;班团集体建设包括班团组织建设、班级文体活动、主题班会活动三个方面;素质教育引导包括对五类学生的素质教育情况、班级每月的素质引导会召开情况。

2.重视班干部队伍建设与考核工作

一个新的班集体成立后,如何组建一支团结向上,凝聚力强,敢于管理的班干部队伍,选好一个品学兼优、责任心强、工作有魄力的班长,对班风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方面我院采取的措施有:一方面执行班委例会制度,每周定期召开班委例会,班委例会由班长或团支书轮流主持,通过例会班主任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班级情况,及时应对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对班干部实行考核制度,每学期末对所有班干部进行考核,按照考核办法通过民主评议,测评,确定等次,兑现奖惩。通过这种考核制度的坚持执行,在无形中对班委工作也起到促进作用,形成相互竞争、相互协助、团结合作的精神。

3.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工作

班级文化在班风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浓厚的文化氛围可以熏陶学生个人素养,可以锻炼学生的个人能力的提高,可以营造良好的班风。我院班级管理规章制度明确要求每个班级每月必须开展一次班级活动,主题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选择,形式可以采用演讲、歌舞、知识竞赛等多种多样。这样可以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凝聚班级人气,增强班级活力,压邪匡正,弘扬正能量。

(二)营造良好的学风,就必须强化制度管理,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

注重制度管理,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是创造优良学风的基础和保障。

1.在学校《学生管理手册》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笔者结合二级院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又制定了《机电工程技术学院学生日常作息考勤办法》、《机电工程技术学院教室、宿舍5S管理办法》、《机电工程技术学院关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机电工程技术学院学生干部管理办法》等十几项,更加规范学生管理,做到有规可循。

2.从新生入校起,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主题班会等渠道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各项规章制度,利用宣传橱窗、黑板报等进行大力宣传,对学生中易发的违纪内容,及其违纪的处罚规定,组织学生进行考试,总之做到人人知晓,人人敬畏。

3.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对触犯规定者一视同仁,严肃处理,并结合各种违纪的典型案例,组织学生再次学习规章制度,从正反两方面教育和警示学生严格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风气。同时,对品学兼优的同学按照《学生学籍管理》中有关奖励机制,及时给予表扬与物质奖励,并在同学中大力宣传,树立榜样。

(三)营造良好的学风,教风是至关重要

我院建校历史较短,从两所中专学校合并组建不到十年,学院各领域需要全面深入的改革,起初重视了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的规范运行与招生等工作,对教风建设方面重视不够。而教风与学校整体师资队伍的素质有密切关系,目前,我院师资队伍建设起步较晚,整体素质不高,一方面是个别年轻教学过程中主导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强,备课不充分,教授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多数教师是来自本科院校毕业,缺乏较为系统的企业工作经历,个人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加上参加工作之后,缺乏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不能完全胜任高职教育工作。因此,少数教师的高职教育理念、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及管理水平还难以满足高职教育的需要。

1.师德建设是教风建设的核心。加强师德教育,就是要让教师爱岗敬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作为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别,其具有与本科院校不同的区域性、专业性,特殊性,因此,师德标准也应具有自身的特点。而我院师德建设方面,在贯彻实施好教育部《规范》的基础上,结合西藏地区的特殊性,对教师的师德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特别在政治觉悟与政治责任方面有特殊性,并把这些要求进行了量化,每年对教师进行师德考核,考核结果与年度考核,职称评聘直接挂钩。

2.课堂是教风建设的抓手。对那些优秀的教师来说,为了让每堂课讲的精彩,让学生获得更多收益,主要采取:一是以改革为先导,不断优化课堂,教师结合课程性质,结合专业特点,结合实训条件对授课做到内容最前沿、手段最先进、方法最得当,形成教师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二是在课堂的组织、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授课手段上,能够充分结合学生个性化的特点,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特点和职业发展出发,组织好每一节课;从学生的终身受益出发,把能力培养始终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中;三是能够彻底改变传统的满堂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模式,结合课程的性质,能够运用项目化、教学做一体化、案例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模式;四是能够恰当的做好课堂的管教,教师不仅授课,还要善于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管理好课堂纪律,从而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严格的教学管理可以促进形成良好的教风。教风建设与教学管理密不可分,必须做到以制度来管教风、以管理来促教风,这方面我院采取:一是建立健全各项教学规章制度,如建立校级、院级领导听课制度,通过听课发现的问题,可以在学校重大会议上提出形成共识,及时应对措施,做到边整改、边巩固、边提高;如建立“以老带新”制度,对新引进或毕业的教师,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传带,与老教师一同参与听课、参与教研活动、科研工作等,从而提高新老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二是由学院教务处对课程标准、实训操作标准、教案等进行了科学、规范的统一格式制定并组织任课教师制定课程的课标、实训操作流程、教师教案;三是完善教学服务,积极推进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对全院教师提供综合、便捷的教学信息服务;四是充分发挥群众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通过教代会、工会组织召开的各种会议,倾听一线教师的呼声,倾听他们在教学、工作、生活中的具体困难,同时,以工会组织名义组织教职工开展丰富的业余活动,让广大教师真正感受到被需要、被尊重的快乐和自豪。

(四)通过宣传就业政策,增强学习的紧迫感,从而营造良好学风

最近几年,虽然政府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通过公招考试,绝大多数西藏籍大学生能够实现就业,但随着社会上就业岗位的饱和,大学生就业形式依然会更加严峻,多数学者认为我区逐步推进自主择业政策,然而,我院现有的在校生多数还抱着将来政府解决就业的想法,对自己所学专业用功不够,存在学习目标模糊,态度消极。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要以正面教育为主,采取各种措施转变家长和学生的就业观念,另一方面加强政策的宣传力度,让学生从入校起了解区内外现有或将来的就业形式和就业政策,让他们既看到希望又产生紧迫感,从而自觉珍惜难得的大学学习机会,振作精神,以认真的学习态度,刻苦钻研,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就业技能,提升综合素质,从而在全院学生中形成你追我赶,共同进步的良好学习风气。

作者:旦增平措 单位:西藏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杨玉英.高职院校学风及学风建设情况调查报告[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2]何发胜.当前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1):107-109.

[3]战堆.西藏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S1):93-95.

[4]李秋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教风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2013(11):98-101.

第二篇:高职给排水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研究

摘要:

人才培养模式是实践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内容,是专业建设理念和方向的集中体现,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导作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提炼直接涉及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最核心内容——专业建设。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自设立至今已有十余年,该专业教研组工作人员结合多年教学工作经验及与其合作的企业经验,明确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形成了以“双段双循环”工学结合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专业建设取得实效性成果提供了根本保证。

关键词:

高职;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双段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1.1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依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需求不断增长,人才培养从学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战略性转变,推动着高职院校从教育理念、发展战略、学院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重新审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另外,随着全球水资源短缺和水危机的加重,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的服务领域逐渐扩大,专业的功能和发展方向发生着重要的变化。因此,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这对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造就一大批高质量的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为推动给排水工程领域的科技进步、提高我国给排水工程技术的竞争力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给排水工程学科教学改革的历史任务。

1.2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

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是专业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比普通高等教育更需要紧密结合行业、企业的教育类型。我院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制定过程中,深入行业、企业一线,分析行业特点及人才需求规格,了解人才需求现状,剖析人才素质结构,将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为:面向甘肃经济与行业需求,培养给排水工程领域“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定位突出了区域特点。甘肃地处西北内陆腹地,干旱缺水,生态环境恶劣,河西走廊地区又是世界沙尘暴发源地之一,而甘肃中东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则水土流失极为严重;从工业结构来看,甘肃又是以石油化工、有色冶炼、煤炭等重工业为主的省份,环境污染有其独特性,污染事件突发性强,将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服务区域定位为面向甘肃经济发展与行业需求,能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更好地服务社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也综合区域特点,增删部分知识内容,以适应甘肃水资源保护工作的特殊需要。

2.“双段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1“双段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双段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学习应用,由专业基础到专业技能实行两个阶段循环。第一阶段即初级阶段:基础课程理论教学同实践教学有机地穿插进行。本阶段先进行专业认识实践,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工作类别,对给排水工程有一个感性认识。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以必须够用为度,主要学习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为后续专业课打基础,并通过课程实习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实现“理论—实践”的第一个辨证性循环。第二阶段即高级阶段:理论教学同实践教学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上实现高一级的结合循环,实现“再理论—再实践”的第二个辩证性循环。本阶段突出专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的进一步重点培养,有意识地突出专业课—顶岗实习的循环锻炼。“双段双循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以培养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有针对性地应用了当前生产中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相对减少了理论教学时数,增加了实践教学时数,我院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将课程进行整合形成如图1所示的人才培养模式。此教学模式成功做到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渗透与穿插。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学为中心,教学、生产、科研紧密结合,克服了理论教学同实践教学相脱节的弊端,减弱了以往各学科各自强调的学科系统性。随着目前水污染严重和水资源的缺乏,我们急需有懂给排水工程技术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的技能型人才。通过深入走访各类环保公司、大中型企业环保部门、污水处理厂、建筑施工单位等生产单位,组织专业分析论证会议,进行毕业生就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全面分析,确定人才培养模式方向。以培养学生专业基本素质、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目标,根据给排水工程技术专业技能特点和培养要求,构建“双段双循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学资源,通过校企合作,将学生在校课程学习、专业技能训练和在企业工作的职业综合能力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从而实现“教学与生产零距离,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距离”的建设目标。与甘肃汉辅东方职业有限公司、苏圣科技(无锡)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管理系统(包括教学管理、实训基地管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及辅导教师管理制度);制定生产性实训、技能鉴定、职业培训配套的教学文件(包括指导书、音像资料、考核方法、成绩评定等);建立顶岗实习的“工作经历证书”制度;完善学生顶岗实习教师辅导制度;建立顶岗实习管理网络平台;建立以社会为主体的多元化教育评价体系。探索并实施人才“订单式”培养,根据给排水行业企业单位岗位人才需求,签定人才培养订单,基于工作过程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联合开发和设置课程体系,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开展准员工实践锻炼,合力培养和造就素质过硬、技能突出的专业高技能人才。

2.2与“双段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改革

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不仅仅使其具有专业技能,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深入开展专业调研,找准专业面向职业岗位,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通过直接对应、合并、分解,合理确定项目课程,创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制订与企业紧密结合,项目载体,任务驱动,更好地反映实际工作过程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本位,科学制订课程标准,完成整体教学活动设计、课程单元设计,以工作对象或操作程序等为逻辑主线,整合课程内容,构建“工作过程完整”的学习过程,实施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3“双段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保障

“双段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能高效运行,还需设立相应的保障体系。“双段双循环”人才培养的前提是校企合作,为使学生能够最终获得一定的职业岗位能力,学院应加强校企合作力度,确保学生实习、就业岗位需求;其次,师资队伍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还取决于教师队伍的配置。因此,拥有一支专业基础理论扎实、实践应用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也至关重要;最后,校内实训条件建设也应与人才培养所需的岗位能力需求相适应。

3.结语

高职给排水工程专业工程应用性强,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时,需结合专业特色、区域特点,多到企业一线走访、调查、分析专业岗位特点,探索与专业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队伍、人才培养途径、保障体系等。总之,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探索是永无止境的,需要由学校、企业、社会共同努力。

作者:吴亚群 单位: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北京:教育部,2006

[2]郭玉起.探索“双段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

[3]潘安霞.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循环”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4.1

[4]徐宝林.模具专业“学—工—学”多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6

[5]于洋.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3+1”双线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10

项目基金名称:

2015年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自列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第三篇:高职建筑工程技术实训课程开发

摘要:

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实训课程的现状,提出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开发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思路,并介绍了开发实训课程的详细内容,旨在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建筑工程技术;实训课程体系;实践技能;职业能力

建筑行业产值保持快速的发展,可能在未来几年内依然会延续这一趋势,随着国内城市化的加速,建筑行业有着从未有过的良好机遇,据统计建筑业在今后10年还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显然建筑行业的人才需求也将不断增加,各相关高职院校建筑人才的培养规模也在不断增大,企业对建筑人才的质量要求也愈来愈高。为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开发新的实训课程体系,培养具备较高的实践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现状

1.1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

高职院校教学理念是把高职生培养成为知识面广、体系完善、理论扎实的技术型人才。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这种理念的实践效果不佳,教育培养活动存在一定的偏差,如此将使这样的传统优势专业,一直徘徊在较低的教学质量层次上。

1.2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创新能力教育

依据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调查研究,该专业公共基础课程的课时占培养计划总课时的40%以上,专业基础课课时占比为35%,专业课课时比例仅为25%左右,而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中,实训课程低于40%,即实训教学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低于25%。因此导致专业培养计划是以完成理论课堂教学为核心,以培养实践能力的实训教学课程为辅助。

1.3实训设施不足,师资力量短缺,缺少必要的现代教学手段

不确定、不固定的实训基地、落后的实训环境、实验设备硬件短缺或老旧、实训设备的利用得不到最佳,种种问题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障碍,专业教学及学生培养与生产建设实践脱离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相关教师配备不足,加上学校待遇相对较低导致人才流向企业等其他部门。建筑工程中的相关管理工作、工程绘图、工程概预算等方面需要引入计算机系统,而学校在使用计算机教学等方面相对滞后。

2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相应课程体系

2.1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建设内容

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了更好的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并细化校企合作,开拓工作和学习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从而改善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适应建筑行业的发展。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包含构建基于建筑的设计和建筑的施工过程,满足不同专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建设一支具备教学能力高、实践能力强、师资结构好的实训教学团队;构建结合专业教学、岗位培训、职业能力评定和技术开发于一体的校内综合性实训基地。

2.2以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构建课程体系

适应社会的人才培养需求,实现教学培养目标,必须更好地抓住教学环节,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对专业课程进行针对性改革并基于教学改革进行教学实践。使学生达到并具备优秀的设计能力、合理选择工程材料的能力、较强的文字表达和写作能力、熟练使用相关工程软件的能力、团队协作以及方案招投标等方面的能力。以此来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课程体系,使培养目标和培养能力逐一对应,不断改革进取,吸取新思路新方法,持续改进,加强改进,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2.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

随着科技发展和行业变化,要紧跟时代变化,依据建筑业发展和人才岗位培养需求的变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学培养方案。在注重基础素养的培养上,根据不同的岗位能力需求的不同,制定个性化专业化的培养模式和方案。完善的教学体系才能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才能培养理论技能全方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其关键点是明确能力培养目标,并以此为方向来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3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开发

依据市场调查和跟踪毕业生从事建筑工作岗位的情况,看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有很多不同的工作岗位。结合不同工作岗位的专业要求,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比如首先确定该专业的必修核心专业课程,随后根据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教学活动,其中要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培养学生具备设计中小型建筑方案、绘制建筑施工图、建筑招投标及建筑施工与组织管理等能力为目标,准确安排各门课程,进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力争将该课程体系建设成为校级乃至国家级的精品课程体系。

3.1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的特色

专业教师需要了解建筑行业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质量要求和技能要求,结合实际优化专业课程体系,需要对现行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培养手段进行创新。理论课程教学中重视专业基本理论、专业名词基本概念和建筑基本方法的描述,注重实用知识的传授,避免填鸭式教学,重视实践教学。

3.2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

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切入点,按照突出应用型、实践性、职业技能性原则确定课程项目,以任务驱动为核心,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3.3根据职业工作岗位要求,确定授课内容

关于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岗位要求为导向设计相关课程,构建以证书为引领、项目为带动的课程体系。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项目相结合,首先指导训练学生自主设计建筑构造各个细节让学生逐渐适应这样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课程开发,使得课程体系更加接近岗位工作实际,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关于授课内容的选取,首先是结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对相关知识技能的要求确定课程重点,挑选了与学生建筑实用设计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相关的建筑专业内容;其次是根据实际工程中的最新做法及时调整相应课程内容,删除实际工程中已被淘汰或者禁止的内容;同时增加实际工程中新理念、新技术和新工艺对应的课程内容。

3.4加强与企业合作,结合实际开发课程,确立实训教学目标

建设课程的过程中,相关课程组教师通过调研各地建筑行业以及与建筑企业合作,深入分析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公司、建筑设计单位的岗位需求,开发设计了具备工作和学习相结合的专业教材以及实训指导教材进行教学活动。通过积极与建筑相关企业合作,我们能及时掌握建筑行业的动向,及时了解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开发与建筑实际紧密联系的具备针对性、创新性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学到和了解最新的建筑行业知识。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指导学生练习完成不同的典型建筑相关工作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完整的、接近实际的职业过程,同时使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结合工作实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需要完成的实训课程包含实验课程、设计课程和顶岗实习。其中,建筑材料、测绘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工程力学、计算机绘图等课程的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关键课程;设计课程需要根据当前建筑工地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的创新发展,增加必要的新的建筑工程相关课程,可以将毕业设计改革成为项目实训形式,删除不必要的环节,使得实训课程更加接近建筑生产实际;增加实训课程的学时,利用假期或者学生的课余时间安排实训项目。

3.5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组织教学

按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和基本规律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与组织。在设计方向,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绘制施工图的能力以及绘制细部节点大样图的能力。在施工方向,学生必须具备施工组织能力以及施工技术能力。

4结语

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对建筑类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要从实际出发,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模式,适当扩大培养规模,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注重人才的培养质量,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嵇庆 单位: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郑淑平.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开发及实施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26):241.

[2]昌永红,付丽文.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实训基础课程体系的开发———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