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科技型企业工程技术人才机制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我国科技型企业在新兴行业经济规模、科技含量、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具有领先与示范地位,对工程技术人才培育提出了更深刻、更高的内涵要求。本文对科技型企业与高校合作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必要性、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现有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关键词:
科技型企业;工程技术人才;人才培养机制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各发达国家都在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复杂的国际竞争局势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科技型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必要性
2015年中央经济会议上,提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将积极促进科技型领军企业的发展作为发展科技创新工作的首要任务。科技型企业,尤其是科技型领军企业迎来最佳发展时机,与此同时,对工程技术人才的依赖性进一步加深,对工程技术人才培育提出了更深刻、更高的内涵要求,加强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开发迫在眉睫。
1.科技型企业成为经济增长重要动力
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时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已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科技型企业作为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己经成为各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突出创新驱动,努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节点,科技型企业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机制灵活、成长迅速等特点,使其对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增加就业以及提高国家整体经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工程技术人才制约科技型企业发展
与传统企业相比,科技型企业是以科技人员为主导、以追求创新为核心经营内容的知识密集型企业。技术创新是科技型企业成长的动力源泉,技术的转移与扩散则是实现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关键过程,因此技术因素对科技型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工程技术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他们是技术因素的重要载体,是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工业生产中实际应用技术的关键因素,因此工程技术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科技力量和人力资本。工程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和科技型企业的发展。
3.工程技术人才队伍培养机制不完善
我国目前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机制尚不健全,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企业方面因素。许多企业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工作不够重视,出于成本和对人才流失的考虑,存在不科学的短视行为,例如缺乏对人才发展的规划,企业内没有形成完善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等。甚至有不少企业仍采取“师傅带徒弟”的陈旧型培养模式,仅限于一些与提高工作效率有关,或以提高某项专业技术或业务技能的培训,而没有挖掘员工潜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力。另一方面是高等教育方面的因素。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使高等教育步入“规模重于结构”的误区。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对于人才培养偏理论轻实践,社会急需大批能将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物质产品和现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型人才,而高校因为自身定位与实际情况,在培育知识与技能兼备的应用型科技人才、创新型工程人才方面举步维艰,成长缓慢。
二、国内外校企联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模式借鉴
我国目前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现状,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需求,教育与产业的对接迫在眉睫。为了更好的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对国内外的一些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研究和经验学习。在这些校企合作的典范中企业都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这种模式为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同时也大大促进了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
1.“硅谷”科技园模式
国外有许多知名大学都有自己的科技园,科技园已经成为校企合作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载体。美国的斯坦福大学科技园、英国牛津大学科技园、日本筑波大学城等,都是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成功案例。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斯坦福大学科技园,它是斯坦福大学副校长、“硅谷之父”特曼教授于1951年创建的世界上第一个大学科技园。他从校园中划出一部分土地出租给高科技企业,此后逐渐发展形成了“硅谷”,科技园的创建为校企合作搭建了平台。高校与企业之间通过各种科研项目建立起密切往来,他们共同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一方面实现了高校先进的科研成果迅速转化,另一方面也在这过程中为企业培养了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实现双赢。
2.西门子校企合作模式
西门子公司作为国际科技型领军企业,多年来一直寻求与高校开展广泛合作,目前与我国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多所学校建立合作关系,为学校提供科研资金和奖助政策,与学校共建相关实验室和研究所,同时享受由高校提供给他们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西门子作为校企合作的成功典范,目前已经与70多个国家600多所大学开展项目合作,其合作伙伴遍及五大洲。
3.国内校企合作模式
近年来,国内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逐渐重视起来。2010年6月,教育部关于批准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的通知正式,揭开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序幕。以培养工程人才的实践教育活动直接面向社会经济活动的前沿。高等工程教育是以工程和技术学科作为基础,以工程职业训练、技术服务和工程应用为主要目标,它是科学与技术活动的深度融合。这种培养方式,是当前工科院校培养应用型科技人才、创新型工程人才必然选择。另外,许多高校也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有效路径。2005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充分发挥双方优势,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联盟”,合作成立了全国第一所培养轨道交通专业人才的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它将教学、科研、服务这三项大学之“本”通过产学研这根链条串接了起来,让学校的办学模式趋向立体,高校与行业“协同育人、协同办学、协同创新”的“三协同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现代产业的零距离对接,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高等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培育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成功范例。一些高职院校选择了走“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道路,而其中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作为校企之间最直接、最有效的合作,已经取得很不错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校企双方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科技型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模式
科技型企业为了满足自身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与外部进行合作结盟,共同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而与高校合作的人才培养,则是企业获取稳定的技术人才来源和维持自身持续不断竞争力的重要平台和途径。通过校企合作,搭建好科技型企业与高校之间的“立交桥”,积极探索产学合作的多元方式,真正发挥企业作用,同时不断探索高校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双方双赢互惠中,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依托,以产品为目标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逐步实现高校学生由书本理论知识到企业实践能力的转化,提升高等教育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
1.形成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
我国科技型领军企业在新兴行业经济规模、科技含量、社会影响力方面具有领先与示范作用,当科技型领军企业与在相应研究领域处于领先水平的高校建成战略联盟,就能够相互利用优势,形成互利互惠的战略关系。企业能够通过联盟这个平台明确人才培育目标和规格,培育企业、产业急需的工程技术实用人才,吸纳高校中优秀的人才进入该产业和企业,也能够更直接地享用高校中先进的科研成果和智慧资源;高校借助产学研联盟这个纽带,缩短了“人才培养与人才目的地”间的距离,借助企业提供的实践基地,提高了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
2.校企合作组织机构推动人才培养
受到国外校企合作经验的启发,也为了更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功能,可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这个组织机构中要包含校企双方的代表,专门负责校企合作中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络,处理政府、企业、高校或科研机构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在这个机构的统一指挥和指导下,开展校企之间的多种合作活动,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增强校企之间的互动。校企合作专门组织机构的设立,一方面能够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另一方面对促进校企之间长期合作互动有积极作用。
3.企业“导师”进校园
通过企业“导师”进校园,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到企业人士、认识企业,帮助他们了解行业动态及相关技术的实际运用,从而在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有更加明确的方向。让企业导师走进校园,来指导学生制订职业规划与发展,为学生学习、就业、创业等提供专业指导,甚至可以邀请一些科技型企业的知名人士或成功企业家,担任部分课程的任课教师。企业人员最突出的优势在于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对市场状况的良好把握,这些使他们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的授课内容更加丰满,让学生更感兴趣。他们选择的案例多来自于实践,更贴近当今市场现状,能让学生在案例中直接得到启发,并学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最实用的知识。此外,企业教师的进入,还会对高校中现有的教师队伍起到一定的影响,让他们感受到“学院派”与“实战派”在授课内容、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性,并在自己今后的授课过程中,更注重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4.建立校企实践基地
科技型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关键的节点在于让学生与企业或产业间有更多的交流和互动。可建立工程认知实践基地,为在校学生提供参观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建立就业创业实践基地,在资金和项目上对高校学生给予支持;构建科技成果孵化器,转化校园里的科研成果。积极创新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通过这种互动平台的搭建,使学生获得“真实”学习机会,参与经验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从而促进他们实际工作能力的提升,培养更符合当今企业需求的工程技术人才。
作者:文峰 张颖 王岳 郭艳 单位:天津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陈丽春,毛建卫,茹潇潇,等.校企协同创新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74-75.
[2]宁滨.行业特色型高校产学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6-10,36.
[3]李伟铭,黎春燕.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1(5):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