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摘要:本文以现行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为研究对象,结合企业、专任教师和学生的调研结果,从实施性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活动以及考核方式四个方面,分析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班人才培养的优化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在不断加大实践课时的同时,需要改变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以更灵活更适合中高职学生的方式,进行课程地讲授和学分地获得,引入课程思政元素,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同时实现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观的目标。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在基础建设大发展的国情背景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和建筑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一直是建筑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传统专业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也日益更新。壮国桢[1]、朱建柳[2]等从课程角度进行人才培养的优化,万军[3]等从制度上进行了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徐兴林[4]等则从学分制的角度分析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每年向社会输送高技能人才大约300人,学生就业率超过98%,就业前景良好。2013年学院响应国家人才“立交桥”的教育改革,和江苏省无锡汽车工程中等专业学校,联合开办建筑工程技术专业“3+3”中高职衔接班,至今已有6年。在6年的中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发现,不论是学生素质还是教学并不是简单的中职加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班的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仍存在一些缺陷尚需优化[5][6]。

一、方案制定

针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的相关要求,制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优化策略。通过对企业、专任教师以及学生的调研,分析建筑工程专业的岗位能力培养要求,进而从实施性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活动以及考核方式四个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详见图1)。

二、实施性教学计划优化    

(一)实践课时比率增加

中高职衔接培养宗旨在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如何制定与中职阶段学习有差异,并具有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同步递增的教学计划呢?我院每一年都会对中高职衔接班教学计划进行修改,其中优化实践课及课时量是制定最新教学计划的核心,详见表1。分析2015级至2019级教学计划实践课时百分比变化规律可知,语文、英语等基本素质课的实践课时占比变化不大,以建筑CAD、土木工程识图为主的专业群平台课实践课时25%-42%之间,专业模块课和专业群互选课实践课时比率也是逐年增加,经过不断优化教学计划,2019年总课程实践课时比例达到51.4%。由此可见,学院高度重视对中高职衔接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课程的设置以及实践课时量的增加方面,逐步优化教学计划。

(二)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相结合

为实现人才培养和企业岗位需求的精准对应,促进中高职技能培养的提高,中高职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以及课程课时的优化逐年完善。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实施性教学计划可知,高职阶段的基本素质课,包括高职高专英语、高数等课程,计划课时数有所减少。而专业技能培养课程,例如土木工程识图、测量放线高级工考证实训、建筑CAD高级工考证实训等与岗位需求息息相关的课程的计划课时数呈增加趋势。

三、课程标准优化   

(一)技能培养与岗位需求相对应

提升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是中高职培养的初衷和目的。技能与岗位需求相对应是学生就业的重要保障。建筑工程技术中高职学生的培养,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基本专业知识,一方面提升学生在专业方面的技能。因此,课程标准设置知识目标、单项能力目标以及素养目标三部分,课程知识点采用任务驱动的情景教学法展开,并在教学中引入课程思政元素。

(二)课程思政元素的引入

优化课程标准是以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案达到最优教学目标。传统的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概述、目标、内容、教学要求、课程实施、教材编写与选用、课程评价等。在高职教育的新时期,课程标准优化的重点——引入课程思政。“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想教育已经不再是思政老师的“专利”,每一位教师每一门课应渗入思政教育的元素,犹如盐溶于水一般,将思政教育渗透在每一门课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性强、责任重大,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充分发挥“工匠精神”,在传统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

四、教学活动优化    

“教”与“学”如何能更高效更高质量地完成,是中高职教学班任课老师急需解决的问题。分析现阶段课堂授课可知,学生分为两类:一类对课堂学习兴趣不强,学生抬头率不高,学生参与性较低;另一类由于基础知识薄弱,教师授课内容较难,导致课堂注意力不集中。授课教师也分两类:一类传统教学法授课,教学活动单一,吸引力较弱;另一类采用一定的信息化技术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较大提升空间。60后70后80后的教师团队,如何能吸引90后00后的学生呢?现阶段的课堂教师所要“战胜的对象”已经转变成为手机、网络、数字信息化。如果教师的授课内容无法吸引学生,那么课堂就会被网络给“侵占”。如何解决学生手中的手机,如何解决当今网络对我们的影响呢?首先,转章节为任务,以任务驱动的方法,把传统“教-学”活动转变为“学-教-学”的课堂,增加学生的动手时间,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其次,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学生利用课下碎片时间,通过手机、电脑在网络平台上学习知识点、完成作业和测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第三,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教师在授课时以强调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为主,突出难点和重点,课后布置适当的思考题和作业题;课堂教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课堂上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开展讨论式教学。

五、课程考核优化     

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教师在授课时以强调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为主,突出难点和重点,课后布置适当的思考题和作业题;课堂教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课堂上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开展讨论式教学。加大平时成绩的考核力度。借助蓝墨云等平台开展讨论、测试、头脑风暴等活动,考核每位学生的参与度并形成经验值排名,学生随时查阅自己的学习现状和班级排名情况,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改变课程期末考核的方式。传统期末闭卷考试的课程考核方式,已经很难评价中高职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目前我院中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考核方式以开、闭卷期末考试为主,部分课程尝试采用形成性考核方式(调查报告、课程设计等;配合教学活动改革要点,增加平时学习的考核。“灵活学分制”(技能大赛获奖、创新创业免修或部分免修专业核心课等)改革还需大量实践和论证才能大范围普及。

六、结论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习难度大、技能要求高、社会需求量大,如何能培养和向社会输送高质量高技能的人才,是我国教育工作者“实践-优化”不断循环改进的重点。其中,中高职衔接培养是建立人才立交桥的重要举措。中高职衔接培养不单单是课程的叠加和教学时间的延长,而应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出发,优化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活动和考核方式,为技术岗位、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中高职衔接培养优化的效果还需长期实践中继续论证。

【参考文献】

[1]壮国桢.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7):7-9.

[2]朱建柳.基于课程衔接视角的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设计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17(5):59-63.

[3]万军.对中高职贯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度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34):32-35.

[4]徐兴林,赵梅莲.学分制下应用型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优化[J].教育与职业,2018(1):49-53.

[5]刘飞.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9(4):164-165.

[6]刘飞.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调查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9(4).

作者:刘飞 张姣 单位: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