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互联网+工程教育初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类课程集族建设对优化地方高校学科专业布局,提升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均具有重要的战略核心意义。本文以地方高校工程教育认证需求为目标,在分析了当下信息类课程资源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后,针对课程建设集族的标准化过程及标准,从知识体系、知识传播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表达方式和成果评价方式五个战略方向着重进行了阐述和分析。
关键字:
1引言
为了加快推动国家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促进工业化、信息化的同步发展,众多行业通过“互联网+”思维将实践成果进一步与行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了行业中资源配置中的优化与集成。国家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并强调高等教育应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推动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从而深化教育改革,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1]。地方高校作为实施的执行者,它的转型及发展成为该目标顺利实现的保障。近二十多年来,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地方高校纷纷开设信息类专业,主要涉及计算机、软件、通信、电子等多个方向,以确保人才的多样化。然而由于信息类专业开设院校多,学生人数多,层次不一,使得信息类专业工程教育与业界脱节较严重,工程设计与实践教育教学相对不足;课程体系调整相对缓慢,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需求调整速度不相适应,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信息化产业的工程教育质量[2]。因此为了确保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顺利过渡,地方高校积极参加国家工程教育认证,从而确保信息类专业毕业生既能达到行业认可的质量标准要求,保障工程教育质量,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又能提升工程技术人员的国际竞争力,进而改善就业率低、专业对口率低、就业质量不高的生存窘状。
2课程集族建设的现实问题
地方高校借鉴参考了知名院校课程建设体系,结合本校特点及需求,采取了一系列建设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其中一项重要有效的手段就是将课程建设、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立一大批在线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和名师空间课堂[3],进而将传统高等教育模式与“互联网+”深度融合,这不仅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校的软实力,而且也有利于塑造高校教育品牌,进行教学推广。
3课程集族分析
考虑到信息类课程数量及专业数量的迅速增长,所涉及的学科方向从初始单一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到软件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等不同种类,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如何依赖尚有的课程资源及平台,建设具有较高自主性,有效利用社交媒体工具自发交流,组织协作,构建知识的扁平化学习体系,便于学习者个体和群体构建知识能力,实现关联学习及行为自主学习的创新学习,对学习者和课程建设本身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分析了国家级精品课程、MOOC课程等在线互动课程之后,确定了课程集族建设不是单一的多门课程建设,而是以学习者为中心,选择信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建设为依托,注重知识引导、穿插、鼓励课程研究、探索,改变简单的课程资源共享方式,以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为最终目标,采用知识块为单位,建设课程资源[5]。
4建设过程及标准
4.1创建以“知识传播+资源整合+知识发展”的扁平型知识体系
以知识共建、资源共享、学科发展、知识推动的混合模式作为课程集族的知识基础,这不仅帮助完成课程的数字化和多媒体化建设的课程资源整合,而且承担了知识传播、知识社交、知识融合和知识发展的功能。在开放交互的环境中采用潮流先进的理念、整体统一的风格、联动合理的创造建设有利于学校战略发展和品牌价值提升的高校课程知识偏平体系的建立。
4.2建立“知识碎片+交互练习”的知识传播方式
在知识爆炸的当下,迅速膨胀的知识资源呈级数增长,信息DNA传承度减少。为了增加知识的DNA遗传度,合理减少知识粒度,使课程集族能更好地建立“碎片”学习和“碎片”关联,增强知识的传播进度和传播范围,建立知识创想和优势知识的筛选,增快海量级知识的获取进度,减缓学生的学习压力,融合学生的学习动力,可以帮助实现知识传播,加快优质知识的自然筛选。
4.3依托“精致+得当”的教学内容
课程集族建设的核心是课程设计和课程建设。以实施为基本载体和依托的精致得当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投入度、参与度和关注度,以互动交流方式分享个人想法,有效进行协同学习。这种方式既不需要限定学习者的学习时间,也能有效忽略学生的文化背景差异,更有甚者能在保证课程关联、主题明确、体系完整的前提下,使学习者能自我选择具体明确的主题,聚焦个人学领域,实现对不同学习者的适应性和切入性。
4.4建立“趣味+持续”的教学表达方式
课程集族以学习情境启发学习者,有效增加文化背景和体验互动需求,发现不同学习者的学习偏好,进而利用教学团队中教师各异的教学表达风格,帮助学习者保持学习新鲜感和自由度。课程集族针对不同的学习者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与支持,从而持续长期地帮助学习者投入学习和自我提升,并通过必要的标签和标志点来增强学习者学习的交互性和可选择性。
4.5建立“‘互联网+’+大数据”采集的成果评价方式
课程集族在评价过程中结合‘互联网+’和大数据的软件及其评分策略与学习者互评方式,在学习者采用统一标准的前提下,真实有效的进行个人意见参评[6];并利用大数据采集策略,结合软件和机器优势统计、分析教学评价,预测教学成果,合理建议课程族群建设,人性化、智能化地分阶段修正评价方案,对学习者的学习背景、学习动机、学习状态和统计评价等方面进行定性及定量研究。
5总结
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已经势在必行,信息类专业参与并完成工程教育认证是其有力的转型手段和成果,这不仅是肤浅表面的转变,而是以国际认同度为依据,以提高质量核心为目标,以帮助地方高校信息类专业在转换成本低、性价比高的前提下改变传统意义上的高校教学需求为最终结果。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类课程集族建设从根本上并不能代替地方高校的应用转型,但是正因为利用“互联网+”的概念,将传统教学和现代教育手段结合,共享共建教育资源,会让地方高校努力适应转型的发展需求,加快转型的脚步。这不仅是我们高等教育改革的努力目标和方向,使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和学科专业布局更为优化,而且也是对地方高校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应用型大学转型的积极应对。
作者:杜敏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启迪.中国工程教育的问题、挑战与工程教育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2):4-8.
[3]沈丽燕,赵爱军,董榕.从精品课程到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发展看中国开放教育新阶段[J].现代教育技术,2012,(11):62-67.
[4]程翥,李贵林,刘海涛.中国高等教育MOOC平台现状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2):15-19.
[5]贾莹,王洪斌.MOOC潮流下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反思与应对[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1):11-13.
[6]刘继斌,赵晓宇,黄纪军,刘培国.MOOC对我国大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