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产业集群高等工程教育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等工程教育与产业集群逐步呈互动式协同发展趋势。以区域产业集群发展为导向构建符合产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是高等工程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高等工程教育教学的现状,探讨了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能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对接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对推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
产业集群;高等工程教育;对接
近年来,我国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在飞速地发展,人才缺口也相对较大。虽然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工程类专业较其他门类专业投入多、占比大,但却出现相关企业在高等工程教育类毕业生中找不到合适人才的问题。所以,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要重新审视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教育体系,通过与产业的对接,培养企业切实需要的人才。
一、对接产业集群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构建要求
(一)建立相关的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的优化
高校应该结合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与企业内部的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深入讨论研究,对高等工程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并且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在原有主修课程的基础上设置相关的专业性选修课程,促进教学内容的整合,体现新的社会需求,使得新的教学内容能够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为高等工程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新的技术和知识。对于已经不能符合当前工程教育发展需要的、陈旧的技术内容应该删除或者重新整合,并确保增设的选修课程内容与主修课程内容之间不存在重复的现象,否则会对课程体系的优化造成不良的影响。
2.企业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中去
为了实现企业人才的充足供应,企业应该积极与高校开展教育合作,为企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具体的实施方法是,企业可以安排自己内部的高级技术人员、专家等积极地参与到高校的教学研讨中去,协助高校教学计划的落实与完善,也可以参与具体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调整,实时地对相关的教学过程进行检查,协助高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且为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考核提供参考建议,协助学校深入了解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内容和标准,促使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机制符合当今市场对人才的需要,保证学生能够在将来的就业中及时地适应工作环境,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技术技能。
(二)建设校内实习基地
1.实验辅助教学
工程类的专业课程内容对学生的实践性和设计性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实验课需要被特别地重视。在具体的实验课中,要明确实验课的目标,根据工程教育课程的内容,对实验的实施进行具体的安排。尤其在学生的专业性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实时地对学生的实践行为进行监督,保证学生能够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实践教育活动。当然,学生实践操作的质量和学生实践前的充分预习有较大的相关性,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实践的具体情况,在实践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实时点评,指出实践操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学生的实践操作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提升。在设置开放性实验环节时,可以把实验的思路分析、设计分析与网络教学互动平台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便捷地在互动平台上找到相关资源,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后的练习中巩固。教师可以把新的知识资源上传到资源共享的平台上,让学生可以在实验前进行预习,并且对知识难点可以在线与教师进行实时的交流,在互动平台上就可以实现问题的解决。
2.实验小组设计
在具体的教学课程中,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设置相关的学习小组,小组内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担任小组组长的职责,对小组实践的项目负责,充分发挥这类学生在小组中的带动作用,减轻教师教学的压力,使学生能够在小组的操作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3.结合先进的信息技术
高校的教育可以利用现在发达的信息技术,以企业的需求为根据创建以企业和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具体的实践方法是,高校与企业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合作,与企业建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使用企业有价值的资源来辅助高校的教学实践,保证人才培养的目的性,为企业提供其内部运转需要的人才。创建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企业要在网络平台上提供企业相关知识技能的课程,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学习。企业提供的知识内容应该与学校的专业课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第二阶段,企业提供实践操作技能的模拟训练,保证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前就可以进入企业实践流程的模拟工作状态,在模拟训练的过程中,模拟内容一定要与企业的实际经营有最大程度的相关性,保证学生训练项目的具体性和针对性,最终与学校共同对学生的模拟成效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使学生能够及时发现模拟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改正,以保证学生符合企业和市场的要求。
(三)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高校不能把学生的实践活动全部集中在毕业阶段,应该为高校的每一个年级阶段都设置符合该年级学生实践需求的实践项目。例如,大一的学生,由于刚开始接触大学的课程,所以在实践项目的设置上应该保持简单易懂的技能培训特点。主要的实习途径有,企业经营环境的参观、职业素质知识的传授、企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的介绍、专家讲座等,让学生可以初步了解企业发展的情况,对自己未来将要从事的行业有一个初步了解。在具体的实践项目中,对工程专业知识整体架构有初步的认知。在大二的时候,可以逐渐展开专业的实习,在经过技术讲座和项目实习的介绍、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后,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可能会提高、对专业实践的积极性会不断提高。通过专业性的实习,掌握初级工程技术技能。大三的时候就要适时地展开职业素质的训练,通过专业的工程技术、项目实训等,使学生对专业知识能够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在一定的程度上奠定学生在未来从事领域的基础水平。大四的实习是高校学生最终要经历的一个实习阶段,通过系统的实训和实习,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为职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奠定一定的基础,为学生的就业质量提供专业性保障。
(四)高校教师的实践培养
1.教师的项目实践
教师只有具备专业的技术技能,才能指导学生顺利开展专业实习项目的训练。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技能,才能使学生掌握最新的工程知识和技巧。教师通过知识资源系统的更新,可以在教学备课中利用更多的教学资源信息对专业知识进行扩充,对企业的用人标准能够以市场的动态状况进行客观分析,提供给学生符合企业用人要求的知识技能,明确培养学生的方向。教师通过系统的项目实践,能够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操作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其教学的水平。
2.教师参与企业的高端技术、管理培训
高校为了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就应该制定与企业人才要求标准相吻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在高校人才培养的体系中,教师是最重要的指导参与者,所以高校应该定期地对相关教师进行合作企业的高端技术、管理培训。让教师在企业的技术培训中,了解当前市场的动态以及人才招聘的具体情况,把培训中领悟到的技术技能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校也可以邀请企业工程师到学校为学生进行专业性的知识授课,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学校的教学与市场接轨,保证学生的培养模式能够符合企业的具体要求,为企业输出合格的人才。
(五)培养国际化的高等工程人才
现在国际合作频繁,学校可以进行国际的校际交流,可以利用国际上先进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先进的高等工程技术和能力。例如,实施国际化工程实施流程、加入《华盛顿协议》等,为企业培养国际化的高等工程类人才。现在工程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注册工程师是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技能的一项重要证明,是现在企业对人才招聘不可缺少的一个条件。所以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竞争力,要展开与企业间的密切合作,为学生提供工程领域的重要资格认证培训。
二、与产业集群对接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构建策略
(一)汇集高校智力资源,创新多样化的公共服务
产业集群的发展,是提高区域经济优势的重要因素,需要高校充分提供智力支持和科研资源,为产业集群提供公共服务的平台。首先,要以高校为主体,进行高水平的合作创新,建立科学有序的集成创新模式,实现企业与高校的资源共享利用,在此基础上解决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生产关系问题。其次,建立专业的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专家顾问团队,依据高校的工程技术,搭建公共服务的平台,结合实际的产业发展情况,调动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创新资源,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集群产业在社会经济市场中的竞争力。最后集群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造成资源的消耗,所以保持与高校的科研资源的配合,建立产业生产服务的检测平台,使高校的技术人才与产业形成对接关系,不断扩大行业与高校的合作层次与范围,实现产业公共服务的多样化。
(二)构建高等教育区域中心,实现与产业集群的多元互动
产业集群有其特殊的生产能力和生产工艺,需要建立高等教育与产业经营多元互动的关系。高等教育区域中心是人才和技术集中化的一个区域,在区域中有不同类型和规格的高等院校,可以在此特定的区域中心,实现人才培养功能、社会服务功能等最大程度的发挥,促进整个区域内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区域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但在区域教育资源的整合中,要以集群产业的产业化思路和商业化生态模式为实际参考,创新高校科技发展的模式。科技创新发展的模式有:第一,高校应该积极充分地利用政府下拨的资金以及民间投资的资金,推动自身校内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政府职能的充分发挥在高等教育与产业多元互动机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职能的充分发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高校实现社会资金的吸纳,为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提供保障。第二,企业根据其合作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发展企业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提供就业保障,打造高校特色品牌的高新科技产业集群,促进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机整合。第三,高校选择经营管理完善的企业,作为自身教学技术创新的基础,利用企业独具的优势,建立高校的科研实践基地,是高校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三)构建高校学科与产业集群发展的网络机制
产业集群的发展和高校的学科内容有很高程度的关联性,高校学科是培养技术人才的基础,人才的供应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所以根据产业集群的分布状况和资源的配置情况,来确定合作高校的基础学科内容和实践课程的科学配置。高校应该设立重点学科作为自身品牌专业,并与相关产业相适应,使产业生产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充分体现出知识技能的重要性,与高校的主体学科进行对接,在实现产业集群发展的同时,还能有效促进高校教育功能的优化。当然,产业集群的发展不能脱离先进的产业文化,只有充分发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对产业集群发展优化的引领作用,才能实现高等工程教育与产业集群的对接。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逐渐实现了与产业集群的整合协调发展,主要是通过利用高校的智力资源,创建多样化的公共服务体制;构建高等教育区域中心,与产业集群展开多元化的互动;构建高校学科内容与产业集群发展的网络机制,建立高等工程资格认证机制,实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与产业集群的对接。
作者:张宁 单位:燕山大学教务处
参考文献:
[1]赵哲.大学与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阶段演进及推进策略[J].教育探讨,2013(01):11-15.
[2]李然.对接产业集群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06):111-112.
[3]董爱梅.基于CDIO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34):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