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课程体系建设下工程教育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课程体系建设
1.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教师的专业课程方向,结合企业人才培养实践,同企业技术人员进行研讨,共同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可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增设一些专业方向课或选修课,对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重新进行研究、整合。服务区域经济,增加一些新技术、新知识;删减一些过时的、陈旧的内容;整合一些在不同课程中重复的内容。
2.企业参与学院的教学与人才培养
企业可安排高级技术人员、人才培养专家参与学校和学院的教学研讨,协助实现并完善教学计划的制订、实施、检查和调整。企业就学院的专业设置、课程和评价参与意见,帮助学校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评价标准,使学校的培养方案更具灵活性、规范性、市场性。
二、校内实习基地建设
1.实验课教学
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实验课应包含一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实验课,每节课都要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以及内容。对上机实验内容要精心安排,对学生上机过程也要严格监督。为了保证学生认真对待上机实践,要求学生实验前做好实验预习,实验结束时教师认真点评。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每门课还应设有开放性实验。这种实验应给出解题思路分析和设计步骤指导,把它们在网络教学交互平台上,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选做。学生可直接从客户端下载实验软件和实验题目要求,能够获得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实验预习知识点等。学生在进行实验前或进行实验过程中,可进入讨论区在线实时询问实验相关问题,请教讨论区的教师。
2.课程设计
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挑选2个专业素质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让他们对本组项目全权负责,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的积极作用。这样既可以减轻指导教师的压力,又有利于课程设计质量的提高,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3.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模拟企业式培养模式,建设网上实践平台
高校可与企业单位积极合作,共建网上实践平台,使网络、多媒体等信息资源真正服务于教学,培养具有自主性和创造力的现代化人才。网上实践平台建设分两个阶段:首先,企业技能的普及学习。学生在网上可以在线学习企业需求的相关技能课程,这些课程有的包含在学校的课程体系内,有的是企业特有的专业技术。其次,企业技能的模拟训练。让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前完全模拟公司化的工作状态,选取企业的实际项目并融合课程体系内容,使之成为学生的实训项目,将其源代码及框架嵌入到学校,在网络平台上展现给学生。
三、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认识实习。通过企业参观、职业素质训练、项目实习、企业业务介绍、技术人员职业发展介绍、座谈讨论会等,让学生了解行业和企业的概况,对未来从事的工作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通过项目实习,让学生了解运用软件开发语言实现软件项目的过程。大学二年级学生的专业实习。通过技术讲座、行业分享、典型项目介绍、项目实习等,让学生对专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专业实习,进一步深入掌握软件开发技术。大学三年级学生的项目实习。通过职业素质训练、软件开发技能课程、软件工程课程、商务办公技能、项目实训等,让学生对软件开发有专业性的认识,激发学生为中国软件事业做贡献的积极性;通过项目实训,让学生达到软件开发领域的“基础层”水平。大学四年级学生的实训、实习。通过职业素质训练、面试技巧培训和演练、行业分享、技术讲座、软件开发技能课程、软件工程课程、商务办公技能、项目实践、业务实习等,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保障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达到软件开发领域的“工作层”水平。
四、面向“双师型”教师的联合培养
1.教师的项目实践
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真实项目的实训,学习最新的软件编程知识与技巧,熟悉标准化的软件开发流程与质量保证体系,积累项目开发与管理的实际经验,了解企业用人标准与需求。全面帮助教师实现知识更新,丰富教学案例,明确学生的培养方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最终提升其知识储备和教学水平,全面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
2.组织教师参加企业的高端技术、管理培训
学校每年选定若干名骨干教师,共享企业集团组织的高端技术、管理培训。同时,分析当前的就业市场对毕业生能力的要求,对于市场上急需而以前教学中未涉及的实践技能,聘请企业工程师到学校授课,对学生进行补差,使我们的教学和市场接轨,使学生符合企业的要求,为企业输送合格的软件人才。
五、培养国际化IT人才
针对企业对高端IT人才的需求,充分利用大连地区的国际化资源,培养学生涉外软件开发能力。包括IT类外语培训、涉外礼仪、国际化软件开发流程及质量保证体系,全面培养国际软件外包人才。
六、共建权威认证体系
随着IT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为了甄别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各种认证成了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校应和企业密切合作,进行软件领域的重要商业认证培训。
作者:李然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