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专业认证视角下工程教育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为保证工程技术行业的从业人员达到相应的教育要求,由工程技术行业的相关协会连同工程教育者对工程技术领域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质量加以控制的过程。[1]它以预先确定的基本标准为合格依据,对高校工程专业进行全面评估,判断其教育质量是否符合标准。其中,评估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是否符合毕业后在工程相关领域从事专业工作的要求,是专业认证的关键所在。作为高等教育评估重要组成部分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认证的性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一种针对工程专业的教育评估,是合格性评价,是对工程教育是否达到预先规定的最低标准的检查,并不是选优评估。因此,工程专业通过认证仅意味着达到最低的教育质量要求。其次,认证的主体。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主体包括工程企业界、教育界和其他相关群体。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一种社会评估,反映工程界乃至整个社会对工程教育的介入和质量干预。它不是囿于工程教育系统内部的自我评价,而是认证主体构成的认证小组考查、评估工程专业的教育质量过程,是院校、社会各界及其他相关利益群体具有开放式的互动反馈过程。最后,认证的功能。工程教育认证体现了对工程专业教育质量的控制,以保障未来的工程从业人员能够获得与其职业发展密切相关且具有质量保证的专业教育,这也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最主要目的。认证结果所反馈的教育质量信息资源还可以提供给有关需求群体,共同享有、共同研究。
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内容及对地方工科院校工程教育的作用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于2012年7月重新修订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其认证的通用标准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所设置的工程专业必须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并通过记录进程式评价的过程和效果,证明学生能力的达成程度,以保证学生达到毕业要求。在“培养目标”方面,除强调学生应达到毕业所需的要求外,还重视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职业领域能取得的预期成就。在“毕业要求”方面,对学生毕业时应该掌握的技能、知识和能力进行了具体描述,强调所培养的毕业生必须达到有关素养、知识和能力方面的10条要求;在“持续改进”方面,强调评价的结果被用于专业教学过程的持续改进上;在“课程体系”方面,强调课程体系设计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置应能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在“师资队伍”“支持条件”以及“专业补充标准”等方面,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旨,为有效支持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提供各种教学保障。工程专业认证标准的具体内容反映出工程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内在发展要求,它作为一种质量保证制度必然对地方工科院校的工程教育产生直接的引导作用。首先,它有效地保证了工程教育质量,有助于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专业认证着重从工程人才培养的7个方面提出基本标准和要求,对申请认证的各类工程专业来说,旨在促进工程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及学生毕业标准的制订,构建支持培养目标达成的课程体系,建立工程教育全过程的监控、反馈和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机制,创建满足工程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改善教学条件并保证教学的持久投入,以实现地方工科院校提高工程教育质量的目的。其次,它以学生能力的达成度为核心,彰显了“以人为本”的工程教育理念。清晰的专业认证通用标准,能够引导地方工科院校在制订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上,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和学校自身定位,并加强对学生学习产出和人才培养的结果是否与目标相吻合的考查。最后,它为社会各界提供参与工程教育的平台,促进工程专业教育与企业的有效接轨。专业认证标准在“持续改进”和“课程体系”方面要求各方共同参与,使工程教育能更好地反映当前工程技术的实际状况,从而增强工程教育的产业适应性,形成有关利益群体的互动,发挥工程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
三、构建地方工科院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主要措施
目前地方工科院校的工程专业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趋同、定位模糊和培养模式单一;工程专业教育与企业界脱节,缺乏地方行业的引导和支持;工程专业教师的实践经历普遍缺乏;学生工程实践环节严重欠缺,导致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设计能力较弱,缺少工程创新能力;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与人才培养质量不相吻合。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是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这已成为教育界和工程界的共识。构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地方工科院校应从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产学研合作、工程师资队伍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对照专业认证标准寻找学校工程专业教育中的不足,针对问题开展整改,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一)构建适应地方产业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效支撑。地方工科院校应吸收企业、相关行业专家共同参与、制订符合社会培养要求的教学计划方案。地方工科院校要注重课程体系的科学、合理及完整性,主干课程设置和主要教育实践要能反映相关产业发展的新要求,充分体现与区域社会、生产实践需求相结合的特征,为实现工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在保证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不削弱的前提下,强化训练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同时,实施实践教学课程的改革,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高校应与企业建立相关的合作机制,制订学生在企业实习阶段的课程规划方案,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创建专兼结合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
地方工科院校应通过完善管理机制,重点解决专业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历的问题,关注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改善工程教育的教师队伍结构,为教师提供参与工程实践活动的各种条件,使他们有机会深入相关企业的生产一线,促进教师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为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工程专业教学水平,学校还应优化教师从事工程教育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工程教学第一线以及参加企业工程开发和业务进修。另外,地方工科院校可与企业建立师资人才合作关系,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历的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为工程专业学生授课。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建设工程实践平台
地方工科院校应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积极拓展区域内的社会资源,在人才培养及科研攻关等方面与共建单位开展多种形式和层次的合作,学校的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应吸收相关企业、行业专家加入,对专业发展规划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的制订实行全过程参与指导;鼓励企业、科研院所积极参与工程专业的教学活动,增强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的互补性。同时,推进工程实践平台的建设,促成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和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开展创新工程实践和项目开发的机会训练,让学生在体验企业工程实践的过程中,认识企业关注的实际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工程知识、素养和能力的全面提高。
(四)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保工程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不仅对工程专业建设提出具体要求,而且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质量保障要求。地方工科院校需修订和健全学校内部的各类管理制度,针对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教学过程和效果等各环节,从工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出发,完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校要优化内部质量监控机制,明确各个教学环节的具体质量标准;作为质量监控体系成员的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要及时反馈质量信息,有效解决教学质量中存在的问题。为便于评价工程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状况,学校应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毕业生跟踪与信息反馈机制,及时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的新要求,有效推动工程专业的教育改革。
四、地方工科院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具体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专业认证对工程教育具有促进作用的同时,也与工程教育的发展存在一些差异和矛盾,其根源在于认证制度本身所固有的特点。
(一)工程教育的个性化与专业认证的规范性
专业认证所体现的规范性,是一种规则和制度的要求,如强调开设工程专业必须具备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设置及支持条件等基本要素,这对保证工程教育质量、规范高校工程教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若过分或片面追求工程通用的认证标准及要求,也可能会妨碍地方工科院校工程专业教育的个性化和特色化发展,产生工程专业发展的趋同性现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构针对这类问题要加以防范,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在认证的标准方面,采用产出标准而不是投入标准;在认证的方法方面,多采用定性而非定量的方法,重点关注工程专业所培养毕业生的能力状况,促进工程教育的个性化发展。针对这一问题,地方工科院校在组织专业教学过程中,可根据自身工程教育的特点,以专业认证强调的通用和专业标准为基础,构建各类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为了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知识的掌握,学校应制订个性化的学生培养方案,促成学生能力的提升及人格的完善,办出工程专业教育的特色,为社会输送满足不同类型需求的工程专业人才。
(二)工程教育的多变性与专业认证的稳定性
从专业认证实施的角度看,实施的标准、要求和程序都是长期工程教育实践积累的产物,体现一种清晰、稳定的规则表达,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特点是有效实施专业认证的需要。但是变化发展的现实不断对工程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倘若不能及时更新专业认证的标准和要求,认证制度的质量保障作用不仅不能发挥,还约束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构对这一矛盾的解决,应重视认证的实施现状和效果分析,及时、准确地把企业和社会人才需求变化体现在专业认证标准中,以不断完善认证标准,从而使认证制度更有效地发挥积极作用。地方工科院校在工程专业建设过程中不能因一时的变化发展而“见异思迁”,应正确处理现实工程领域变化发展与工程教学规范稳定的关系。在制订、实施具体的工程人才培养计划时,学校应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条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不盲目照搬其他学校的做法,而应以新的认证通用标准及专业补充标准为工作准则,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三)工程教育的独立性与专业认证的开放性
工程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而专业认证制度是开放的,是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平台,是高校与社会外界的互动反馈过程。倘若工程界的力量过大,在实施专业认证中处于优势,那么地方工程院校在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教学运行上就可能忽视工程教育的自身发展规律,更多地考虑外界的需求。为此,为确保工程教育的独立性,专业认证小组应合理配置认证专家组成员的各方力量构成,强调各方力量的制衡和确保各方的利益,并给予被认证专业相应的申诉权等。地方工科院校应在遵循工程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人才培养的实际状况,分别从学校和用人单位的视角评价专业的总体教学效果,在专业建设以及主要教学环节管理中,正确处理好教育运行规律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以确保工程专业教学的有序进行。
(四)工程教育教学的多样性与专业认证的统一性
目前国内社会需求与工程人才培养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地方工程院校为满足新型工业化进程对工程专门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促进工程专业教育教学的多样性,以培养多元化工程人才。但是,同类型工程专业在培养目标上需要达到的最低标准,都是统一的,它体现了专业认证的基本思想、基本条件和要求,也是工程专业教育质量保障的最低门槛。因此,地方工科院校在执行工程人才培养方案时,需考虑工程专业人才和通用人才培养的协调统一。在教学活动中,学校要在面向工程实际、突出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兼顾通识课程,培养学生从事工程相关专业领域的基本能力。教学内容要体现行业与产业发展形成的新知识、新成果和新技术;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和研究性教学,创新实验、实训教学方法,采取项目训练、案例分析、分组学习和团队综合设计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协作精神,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等,从而促进工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多样性与专业认证基本要求的统一性之间的相互协调。
作者:洪晓波 单位:宁波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