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人力资本提升体制的构建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工程教育人力资本提升体制的构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工程教育人力资本提升体制的构建

一、政府为工程教育发展创造空间

1.加大工程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在当前世界经济背景与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的瞬息万变都对工程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人力资本能推动技术进步,我国物质资本投资所带来的新技术需要更多有技能的工人操纵。如果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落后于科技发展需求,则会削弱科技发展的成果。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工程教育的投入,这将为我们带来丰厚的回报。当前我国的工程教育改革、工程教育质量提高等均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做基础。如工程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产学研之间的合作,其中鼓励企业参与培养人才、建立实习基地等工作都需要财政支持;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国外优秀师资的引进等也离不开经费支持。政府应加大公共支出向工程教育的倾斜力度,将资金投放于工科学生培养与教师科研等方面;以及帮助学校与企业建立实习基地,通过对提供实习的企业予以资金补助、税收优惠等方式来促进产学研合作。

2.对工程教育发展予以政策支持

工程教育的招生、培养、就业等各个环节均势必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市场中存在的失灵现象也需要公共政策的介入。使国家的教育系统能有效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这应成为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工程教育发展对任何一个国家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西方国家也在为工程教育的发展做政策上的努力,且成效显著,如20世纪90年代英国政府教育政策的推出显著提高了理工科与技术类毕业生的数量。我国政府也应加强这方面的公共政策建设,对我国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统一规划,如制定工程教育人力资本发展战略、制定详细的工程师培养标准等;同时还应该为工程教育的国际合作搭建平台,推动我国工程教育融入世界工程教育的主流。另外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保持战略性的眼光、准确把握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避免企业短期行为的影响。

工程教育改革要具有全球视野,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标准也要着眼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目前我国正在申请加入《华盛顿协议》(TheWashing-tonAccord),以推进我国工程教育全球化进程。在当前全球已有的6个关于工程学历与专业能力的资格互认的国际协议中,有3个是涵盖工程教育的互认协议,分别为《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TheSydneyAccord)与《都柏林协议》(TheDublinAccord)。《华盛顿协议》是一项关于工程教育学士学位的国际互认协议,协议规定签约国所认证的工程教育培养方案在各签约国之间具有实质等效性,任何签约国认证的工程专业毕业生在其他签约国也同样得到承认;但是学历的互认不能溯及既往,只能从成为成员国的日期开始生效。《华盛顿协议》最初于1989年由美国、英国、爱尔兰、加拿大、澳大利亚与新西兰6个国家发起并签署;目前正式成员已经扩展到14个,在1989年基础上又已经增加了中国台北、中国香港、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南非与土耳其;临时成员有6个,分别是孟加拉、德国、印度、巴基斯坦、俄罗斯、斯里兰卡。《华盛顿协议》的加入将对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方向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促进我国工程科技人才国际竞争力的大幅提高。

2010年6月国家推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的实施范围包括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工程教育层次。卓越计划强调对工科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强调跨专业、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卓越计划还注重对学生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的培养。为此卓越计划推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如创立校企联合培养的新机制,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改革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校内重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强化工程实践、设计与创新能力,在企业则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卓越计划强调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注重工科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具体措施包括引进有丰富工程经历的教师、侧重评价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没有工程经历的教师到企业去工作、建立工科专业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等。卓越计划的标准将为优秀工程师的培养指明目标与方向。入选卓越计划高校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也将对其他高校的工程教育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正如卓越计划目标所说的,它作为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引领我国的工程教育发展方向,培养出拥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强、重职业道德的世界一流工程科技人才。

3.完善工程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我国工程教育人力资本的提升需要政府进一步完善工程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主要可划分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与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由高等教育机构自己组织的质量保障,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是由政府或社会中介机构组织的质量评估与保障。政府部门应促进建立科学的工程教育评估体系,建立科学的工程教育评估标准,充分发挥评估的引导与监督功能,督促高校树立社会责任感与提高办学质量。同时工程教育的发展还有赖于社会的重视与环境的熏陶影响,政府还应营造全民重视工程教育、崇尚科技文化的环境,为工程教育的发展培育健康的土壤。

二、提高我国工程教育质量

目前我国的工程教育培养体系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对工程教育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最新修订的培养标准(2012-2013),工科毕业生应具备以下11项能力:①应用数学、科学与工程知识的能力;②进行设计、实验分析与数据处理的能力;③在经济、环境、社会、政治、伦理、健康、安全、可制造型与可持续性等现实情况约束条件下设计一个系统、一个单元或一个过程来满足需要的能力;④在多学科背景团队中有效发挥作用的能力;⑤识别、阐明及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⑥对职业与伦理责任的认知;⑦有效的人际沟通能力;⑧全面的教育背景,能认识到工程方案在全球、经济、环境与社会大环境下可能产生的影响;⑨认识到终身学习的必要性,且有从事终身学习的能力;⑩了解当今时代的诸多问题;在工程实践中运用相关技术、技巧与现代工程工具的能力。结合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来看,当前我国的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能源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严重;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有待提高。加强我国工程教育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同时为迎接经济全球化与工程教育全球化的挑战,考虑到当前我国工科人才培养中的弱势环节,加强我国工程教育社会责任与沟通能力的培养也应成为我国工程教育质量提高工作的主要方面。

1.加强实践能力培养

加强工程教育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目前我国的工程教育对实践不够重视,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实践问题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方法问题,更深层次的应该是理念问题。在工程教育过程中应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渗透到教学与实践的每一个环节。目前我国工程教育的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如教学体系长期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老三段来划分和安排,缺乏适应现代工程特点的变化。基础课甚至相当部分专业基础课是按照科学教育的理念组织的,主要考虑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没有按工程教育的需要重新组合优化。专业课主要是讲技术、讲分析,以还原论为基础,缺乏工程的系统思维、综合思维,在学科定义、设计理念、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方面,都有待根据工程的特点予以矫正,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因此我国的工程教育课程体系需要依据环境变化进行改革,在课程设置中体现出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

同时各工程类院校也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培养若干个特色与优势学科。为提高工科生的实践能力,有必要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目前我国的工科教师普遍存在实践经验不足的现象,教师多数都没有在企业全职工作过,科研水平较高但是实践经验不足;企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员工又因缺乏科研能力及政策的支持而难以跨越职业鸿沟进入高校担任专职教师。工科教师队伍实践经验的提高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前提。高校可以通过适当从国外引进杰出的工科教师、从企业聘请优秀工程师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等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程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产学研结合。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解决实践教育缺失的根本途径。学生到企业中锻炼,才能真正地融入实践过程。目前我国还没有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大环境,企业不愿意承担起培养工程师的责任,只追逐眼前利益,缺乏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因此产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是工程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必需,政府应采取资金投入、政策鼓励等措施推动这一合作的有效形成;行业学会应切实起到高校与企业之间沟通者的作用,帮助搭建起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工程师的平台;企业也应树立服务意识,承担起培养工程科技人才的责任。

2.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被认为是人类独有的能力,创新意味着新颖和与众不同。创新能力是工程师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创新。科技创新对生产部门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在当前市场信息瞬息万变,新技术、新项目层出不穷的信息技术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尤为重要。我国的工程设计不能一味地进行跟随与模仿,更应注重原创性研究。工程教育应该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提高工程师的研发能力。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也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例如对人才队伍建设强调“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吸引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力度”、“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等。工程教育过程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挑战精神与对工学的热情,这也应体现在工程教育培养目标、课程设计等每一个环节。

工科教师应能准确把握学科的发展方向,鼓励学生关注有价值的学术研究空白领域。跨学科的指导与合作对工程师的创新能力培养也非常重要,目前在西方的工科类院校中,跨学科研究已经渗透到了各个领域,跨学科课程、跨学科指导已非常普遍;我国的工程教育也应进一步强调交叉学科的合作研究,发展跨学科专业、培养跨学科师资、开展跨学科课程等,增加工科之间、工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学术研讨、交流机会。同时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学术界与工业界的深度结合,国家与企业也都应为此做出努力。3.注重沟通能力培养。沟通能力与团队精神是工程师所应具备的必不可少的素质,ABET对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11条标准中的第7条即为“有效的人际沟通能力”,然而我国工程师的沟通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并不理想,加强我国工程教育中对沟通能力的培养已经非常必要。具体而言,我国在工程教育培养方案与课程设计方面应注重培养工科生的沟通能力,如通过设置人文素养方面的课程、提高研讨课所占的比例、规定学生在课堂上做报告、将成绩与课堂发言情况挂钩等方式。同时还应鼓励工科学生参加学校社团活动、多参加社会实践等。

三、推动建立灵活自由的工科毕业生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可以为人力资本服务定价,并激励劳动者不断提高技能,个人通过接受教育所获得的人力资本收益需要在劳动力市场上得到实现。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中国历来的工资政策倾向于为有技能的劳动力提供低回报。从20世纪80年代晚期直到今天,中国劳动力市场一直没有提供给工人较强的激励。如果我们比较教育投资真正带来的生产力和所支付的工资,中国劳动力市场并没有支付技能工人应有的价值。工程教育收益水平与国外相比也存在着明显差距,我国工科毕业生的收入并不能真实反映其对经济的贡献。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还不成熟,劳动力市场内部存在着严重的分割现象,国家应积极推动建立灵活自由的工程科技人才劳动力市场。就业市场的完善能够促进教育收益的实现,而流通性不佳的劳动力市场将成为毕业生教育收益实现的障碍。灵活自由的工科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也有助于提高工科毕业生的就业匹配度。从人力资本角度来看,工程师属于专用性人力资本,适用领域及职位的针对性很强,如果就业职位与专业背景不匹配将会限制工程师技能的施展,造成教育浪费,妨碍工程教育人力资本的价值实现,因此健全工程科技人才的劳动力市场对工程教育收益水平的提高意义重大。

总之,我国工程教育人力资本的提高需要政府、高校与社会的共同配合,主要途径包括加大政府对工程教育的支持力度、着力提高工程教育质量、推动建立灵活自由的工科毕业生劳动力市场等。在三方主体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工程教育人力资本水平将得到显著提高,国家科技竞争力与综合国力水平也将得到有效增强。

作者:范静波 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 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