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工程教育下机械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由于国内各个学校在进行机械专业课程建设时所采用的标准不统一、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快等原因,导致该专业学生的综合工程能力不足,不能适应现代工程实践。该文简要论述了基于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在确立课程体系改革思路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课程体系改革的有效措施,以供参考。
1引言
在美国,专业认证与高等院校专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只有经过可靠的认证机构认证的专业才是被承认的专业,只有通过认证专业培养的学生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指专业认证机构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的工程类专业教育实施的专门性认证,由专门职业或行业协会(联合会)、专业学会会同该领域的教育专家和相关行业企业专家一起进行,旨在为相关工程技术人才进入工业界从业提供预备教育质量保证。美国工程和技术认证委员会(AccreditationBoardforEngineeringandTechnology)成立于1932年,是美国工程和技术专业领域最权威的认证机构。目前,全美大概有550所大学的2700个相关专业通过该机构的认证。1989年,美国、英国、加拿大、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六国的民间工程专业团体发起并签署了《华盛顿协议》,它是国际上第一份相互承认的有关本科工程学历专业认证的协议。2013年6月2日,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高等工程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其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基本满足了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我国,工科专业在校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0%,90%以上的本科高校设置了工科专业,而专业认证是工科专业得以发展的基础。
2基于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基于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课程体系建设,对民办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可以立足本校,围绕一条主线、两大教学体系、三大教育平台,结合民办高校的学情,对全国民办高校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有带头示范作用,后期在西京学院同类专业或其他兄弟院校同类专业中试行、实施、改进;其次,公办院校的其他专业对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已有所研究,但民办高校的其他专业尚未涉及,因此,该项目的研究能为下一步在本校其他专业开展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再次,在社会效益方面,能够为国家、社会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最后,在经济效益层面,只需投入同样的时间和培养经费,就能获得明显优于传统教育的成果。
3改革的思路
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即高校构建1233型人才培养模式所使用的思路,其中,“1”是指一条主线,即围绕拟建设的省重点实验室“智能工艺装备”学科内涵支撑需求,体现专业特色;“2”是指两大教学体系,即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支撑专业教育全局;“3”是指三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结合、产学研结合、专业教育结合;“3”是指三大教育平台,即人才培养过程被划分到公共基础平台、专业技术基础平台、专业技术平台。该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了专业主线体现人才培养特色,确立了专业课程和专业能力体系。
4当前机械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为了提升工程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国家与高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试图探索出一条正确的改革道路,但由于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未能解决,导致迄今为止都未能取得满意的成效。首先,一些高校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忽视了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只重视对工程专业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学生自我价值以及生存能力的教育并不关心,导致机械专业学生的知识面狭隘,环境适应能力低且核心竞争力差,甚至无法将掌握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相融合。其次,专业课程体系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许多高校的机械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市场发展相脱节,只是以单纯的理论内容为教学核心,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无法得到培养和提高[1]。虽然也有学生参与校内的实践课程,但通常是由几个学生共同完成某个项目,然后再以某个学生的成绩代表整个小组,实践过程流于形式。最后,机械专业的知识结构无法与企业生产实践相统一。在机械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通常是以“文化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这一传统的方式为主,这种方式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对于学生的系统化学习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5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机械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5.1理论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除了要有高校的支持之外,还要把学生的就业需求、职业素养、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纳入考虑范围,这样才能确保高校机械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出的人才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5.2重视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实现“一专多能”。高校可以调查当前用人单位对于不同岗位人才的需求和标准,然后把这些内容与课程体系相结合,彻底摆脱“学科本位”的陈旧课程思维,优化课程结构;调整机械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核心,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把专业课程中的一些公共课和基础性的内容进行淡化处理,摆脱传统课程体系的局限性[2]。由于国内产业格局的变化,高校在机械课程体系中如果延续传统的单一性结构,就无法适应新时期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因此,高校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说教模式,在教学中运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要做好大专业课程的设置,依据未来的职业取向和岗位需要增设相应的小专业课程。这种方式既可以让学生具备更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确保学生在同行业、同岗位竞争中有更多的优势。
5.3理论与实践课程的配比改革。对于机械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配比不均的问题,高校要因势利导,把原本课程内一些冗余、重复的内容进行整合,把一些文化课和选修课内容进行适当删减,把更多的课时用在专业教学和实践操作上。把传统的“三七模式”(即理论知识占总课时的七成,实践课程占总课时的三成)调整为理论与实践“五五开”的学时分配模式;按照专业发展的需要,高校除了要重写专业大纲之外,还要增加机械专业核心课程“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实验课时,以确保工程专业的理论与实践配比能够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此外,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在重视机械产品性能的同时,对于材料、造型设计上也有了更高的追求。因此,高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中,除了要引入当前主流的机械专业知识和技术内容外,还要及时更新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在“工程材料”中加入一些最新的材料学科理论和技术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能在今后的就业与发展中加以运用。
5.4实践课程体系的改革。5.4.1推行校企合作机制改革。为了解决机械专业学生实践交流机会少、实践水平不高的问题,高校应结合现有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探索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机械专业校企深度合作问题。学校在原有教学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可以和西北地区一些知名度高的机械制造企业(如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等)进行沟通交流,并与这些企业联合构建“产研一体”的职业人才培养基地,随后再邀请这些企业的专家和技术骨干参与机械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又能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此外,校企合作可以帮助机械专业授课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为教师构建先进的科研环境,还能解决企业在技术上的难题,可谓一举多得[3]。5.4.2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改革。针对机械专业学生专业创新力不足的问题,高校要从根源上着手,在课程体系设计时将“机械创新理论”引入机械专业,并将其设为必修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高校也要加大教学上的投入,扩大实验室的规模,购买先进的实验设备,为广大师生创造科研条件,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本专业的科研活动。此外,高校也可以组织师生参加国内各种机械工程技能大赛,以此来调动机械专业师生创新的积极性,进而提升师生的创新能力。
6结语
综上所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推行对于加快我国机械专业发展、提升人才专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并成为“五位一体”高等教育评估机制的标准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大高校的机械专业要与时俱进,从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上着手进行改革,在推行校企合作共赢战略的同时,重视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合格的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秀红,李文辉.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3):36-38.
[2]赵倩,孙首群,钱炜,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机械专业课程教学改革[J].科教导刊,2018(8):45-46.
[3]何秋梅,何良胜.基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高职机械专业基础课程改革[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9(7):84-86.
作者:姚良 单位:西京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