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电气工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就当下而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许多职业院校的电气工程教育质量的提升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发展机遇。本文对基于创新型教学理念的电气工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主要阐述电气技术在信息时代下的创新型教学理念,然后分析电气工程专业教育建设现状,最后提出关于建设电气工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措施,希望能够为职业院校的电气工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创新型教学理念;电气工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之下,可以看到的是,针对电气工程专业的教育改革,仅仅只对其课时进行一定的压缩与调整,并没有对教学方式、模式进行较大的改变;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学一些皮毛的知识,没有对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与探讨,造成教育质量的严重影响。因此,必须要将创新型的教育理念,融入到电气工程教育中来,对与学生的专业知识、创新意识等方面进行重点培养,建立起一个电气工程教育的新模式。
一、电气信息时代下的创新型教学理念
(一)新教育质量观。目前,社会是处于一种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交替时代,而且电气工程作为我国一直以来都格外关注的问题,培养出优秀的电气工程人才,则是我国电气工程发展的一大保障。因此,提高电气工程的教育质量,就显得十分的必要。新时期下的电气工程教育,对于教育质量有了新的要求:一是电气工程教育建立在公平教育的基础之上,不断提高电气工程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二是提高教育质量,不仅是要学生掌握电气工程专业方面的知识,最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养;三是要将创新型的教育理念,逐渐融入到教育之中,以此加强开发出教育的新模式,以及教育方法、教育制度等方面的研究。
(二)教育创新思维的特征。对于社会进步、工业技术发展而言,这些都与电气工程有着直接的联系。因为电气工程教育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技的进步与提高。为了能够提高电气工程的教育质量,培养电气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我国的创新型人才发展,以便适应社会的电气工程人才需求。电气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需要的是这几点:一是要进行个体学习,电气工程专业的学习,需要的是实践与理论的相结合,才能更好的理解到电气工程的专业知识。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培养个体学习的这个习惯,与此同时,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专业知识。二是要开展协作学习,电气工程作为一门系统性较强的工科类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格外注重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以便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紧密的结合,形成一种互帮互助、协作学习的良好学习模式。三是要进行团队学习,通过举办电气工程相关的创新比赛,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融入到电气工程知识的学习中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电气工程创新教育新模式。在创新型的教学理念中,往往将电气工程教育质量的提升,当作是电气工程教育中极为重要的支柱;并且会通过改革教育的方法与手段、转换教育模式等一系列的措施,来以此提高电气工程教育的质量。接下来,针对几种教育模式进行说明:一是情景教育模式,在电气工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要为学生创造出一定的教学情景,然后将学生带到相应的电气工程应用现场中,以此将课本里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进行结合,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着深刻的理解,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二是发表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关于电气工程知识的讨论会,具体可以针对某一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而且在讨论过程中,让学生们畅所欲言,积极主动的发表自己的观念与看法,这种头脑风暴的方法,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电气工程专业教育建设现状
(一)拓宽专业基础与强化特色间的矛盾。近年来,在职业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加强通识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趋势,而且很多高校都实施以按照大类、学科等方式来进行招生与培养计划;一些高校在教育部的统一要求下,都一致认为是专业教育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一味地减少专业课的学时比例,甚至以学科来代替专业,让原本具有的专业特色也逐渐丧失。
(二)专业特色优势不明显。很多职院院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都有在相互借鉴与模仿,而盲目的随大流,也就造成了个学校之间的专业优势特色的缺失。他们在培养目标上,都将其定位于高级应用型的人才上,而差异性则主要体现于就业的行业、区域、层次等方面。在培养模式上,是以学分制为主,学年制为辅,总体上来说都是大同小异,根本没有实质上的差异。在课程设置上,又存在“后来的抄先上的”、“普通的抄名牌的”、“地方的抄中央的”等现象,在其主干课程的设置上是基本一致的,最主要的区别只能体现于少数的专业选修课上。
(三)青年教师缺乏工程实践。高等教育在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逐渐转变中,电气工程专业的招生规模在不断的扩大,也有大批的青年教师,走上了教学的第一线;然而青年教师,多数都是高校的应届硕、博毕业生,存在缺乏工程实践的相关锻炼与经验、创新与开拓能力也不是很充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电气工程教育的质量。
(四)素质教育体系的缺失。目前,虽然素质教育的理念,已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具体实施的状况却不是很理想。人们习惯于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这些的话语,来形容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其实,这也正说明了素质教育的推广力度与深度,都还有待加强与提升。就目前而言,虽然在电气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已加入了一些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选修课程,以及开展了一些第二课堂的活动,但是绝大部分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活动,仍然是以完成考试为目的,素质教育在其中只是一个漂亮的点缀,并没有发挥出实际的作用。
三、建设电气工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措施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师为主导”的教学。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的实践与创新,来调动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善教学体系的内容。相应的增加一些具有综合性、设计型等的实践操作项目,以此培养学生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使用“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等的教学方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等。还可搭建一个“开放式”的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开放、自主的实验环境,一个可以进行探索与发现的思维空间,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发挥出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二)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严格遵循优化专业课程、强调应用能力的课程建设原则,培养应用型的人才。而其培养所需要的课程建设,又包括了相关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促进等方面。在进行课程建设的同时,也要格外重视电气工程专业课程的教材建设。在教材建设的方面,应该体现出电气工程专业相应的教学成果,以此积极推进纸质教材、电子教案、教学参考书、教学课件等四位一体化的教材建设。除此之外,还可选用智能建筑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的高质量教材,使它与自身的课程相结合,撰写出相关的电气工程教材。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能够确保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的关键所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保障教学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加强教师队伍的能力培养,具体来说,可以制订一些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组织教师参与各种教研活动。与此同时,还可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鼓励理论型的教师走进实验室,积极开展实验实践型的教学研究,开发出一些具有综合性的设计,以及具有创新性的实验项目等。
(四)教学管理“信息化”。教师与学生可以登陆相应的教学管理系统,实现排课、选课、预约、演示、报告、提交、成绩查询、批改作业、师生互动等功能,依托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与高效利用,进一步提高电气工程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
(五)整合校内教学资源。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与电气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开展教学质量的工程建设,整合学科功能比较相近的专业课堂、组建起教学中心、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与高效利用。在校内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之下,再深人到电气工程企业的实际中去,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来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麻烦,不断提高电气工程的教育质量。
(六)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想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立起一套规范有序的教学管理制度,就是最重要的保证措施。为确保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落实,以及电气工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建设,就必须完善相关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对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提出具体的教学管理规定、并明确其要求,从而在制度上保障电气工程教育的质量;例如,学院可以成立一个二级教学督导组,具体由学院领导、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等人员来组成。其督导组的成员,想要通过平时听课、课下与教师和学生交流等形式,来了解教师的教学状态、学生的学习状态;此项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七)完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相应建设。电气工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贯穿于电气工程教育整个过程的始终。电气工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包括了学科的建设与调整、电气工程的教学过程、选用优秀的学生、一定的管理制度、学生毕业时的答辩、学生毕业后的去向等六个系统;在完善质量保证体系之后,又需要通过全面的质量保证体系,来进一步提升电气工程的教育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阐述电气信息时代下的创新型教学理念,分析电气工程专业教育建设现状:拓宽专业基础与强化特色间的矛盾、专业特色优势不明显、青年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素质教育体系的缺失,提出关于建设电气工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措施: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教学管理“信息化”、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整合校内教学资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构建创新型教学评价体系用、完善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构建具有行业特色的创新型教学体系。
作者:梁有勇 单位:广西机电工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