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应用型工程教育课程改革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课程改革是本科应用型工程教育的核心,该文以课程改革的定位与目标出发,探讨了课程改革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定位和课程改革的实施,为深化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思路和理论策略。
关键词:本科应用型工程教育;工程应用;课程改革
根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将我国的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大学、专业应用型大学或学院(即应用型本科)、职业性技能性高等院校[1]。应用型本科具有3个特点:(1)知识结构的现时性、应用性和复合性;(2)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3)更强的社会能力[2-3]。新疆工程学院是在高等教育趋向大众化时期新成立的工科本科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既重视理论知识学习也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毕业生中90%以上直接服务于自治区的工业生产第一线,因此学校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侧重于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属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在建设的过程中需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根本,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重在培养创新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基础扎实、职业素养好、实践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高级应用型人才[4]。
1课程改革的定位与目标
(1)课程改革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着眼点与落脚点,课程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定位。应用型工程教育的课程定位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紧密聚焦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技术并得到应用的专门人才,面向现代化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生产中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生产正常运行的高等技术型人才[5],即“技术的实施者和应用者”。而不是培养“技术的发明者”和“技术的使用者”。课程既不同于传统的本科教育,也与高职教育存在较大差异。(2)课程改革的目标是真正打破传统本科教育的知识体系和逻辑关系,改变传统教育以知识体系的逻辑关系为主线,以知识讲授为形式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工程应用需求为主线的工程能力培养体系,以主动知识学习和积累式知识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2本科过程及关键问题
本科应用型工程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坚定以“工程应用”为出发点与落脚点,教学模式实现从“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根本转变,教学主体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广泛调研、行业企业能力需求分析、课程载体设计、课程教学的实施与动态反馈、课程内容修改与完善、课程总结等环节落实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2.1行业、企业调研
行业、企业调研是课程改革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科学的调研对课程改革的效果发挥着指导性作用。调研的针对性、真实性、时效性、合理性将直接决定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是课程改革中的关键性问题。如何有效调研、提升调研质量是开展调研前就必须首先思考的问题。因此调研必须明确调研目标,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2.1.1调研的前期准备
(1)调研的行业企业选择。课程改革调研的行业、企业选择的出发点不仅是以课程所属专业应用广泛或学生就业较多,而是要聚焦“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聚焦“课程包含的技术在工程应用现场使用的密集度”,重点调研对发展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较大的,广泛应用课程所涉及的技术的行业、企业。这两者表面上看来差别不大,但关注点不同,调研的需求差异较大,调研的行业企业选择就会不同。(2)企业参与调研的对象选择。企业参与调研的对象必须明确,企业调研不仅是领导座谈,必须要聚焦“知识和技术应用”以及“综合素质”两个关键点,选择“技术”的应用者和“综合素质”的管理者即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作为调研对象,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企业真实技术应用需求与人员综合素质要求,为课程改革提供基础性培养目标与依据。(3)调研内容的准备。在调研前,学校要准确分析课程所含技术的内涵,对课程包含的各项知识与技术进行分解,细化知识、技术点、其他素质需求及需求层次,制定完整的调查需求问卷或需求表,方便调研对象根据自身经验和经历完成对应调研任务。
2.1.2调研实施
在做好调研前期准备的前提下,调研的实施形式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座谈、电函、问卷调查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形式,相对而言将企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及相关领导与学校的专业教师一起面对面座谈的方式能好的反映调研效果,座谈过程中参与调研的企业专家和教师能就问题作出现场的解释和回答,有利于问题的全面沟通解决。同时面对面座谈时,现场氛围能激发不同专家的思想碰撞,思考问题时间更充分有效。
2.1.3调研总结
调研完成后,要对调研过程中在调研范围、调研形式、调研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以及调研结果方面进行分析,为进一步调研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初步分析,对课程改革提出初步的指导性意见与建议。
2.2行业企业能力需求分析
2.2.1调研结果的分析
受调研对象工作范围、环境和自身能力的差异性影响,调研的结果存在发散性,不规则性和非关联性特征。因此,必须对问卷调研结果进行科学性分析,运用科学的数据分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结果信息进行全面分析,要将调研信息与调研对象工作范围、环境和自身能力等因素都纳入分析要素。通过科学分析得出能够指导课程建设的基础信息,为课程改革提供实践应用依据。
2.2.2能力要素分解
经过科学分析的调研结果能够代表企业的技术能力和素质需求,但由于企业的实际工作对技术与能力的需求的具体内涵与传统教育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何实现教育从“知识体系向技术能力构架”转变,知识体系教育向工程能力培养转变就成为工程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点。为此,必须首先对企业需求的“技术能力”构架的内容进行分解,以在实际工程应用一致性与工程技术应用产品、设备的基本分类为划分原则,将“技术能力”细分为许多基础“能力点”与“技术点”,为实现教育从“知识体系向技术能力构架”打好基础。
2.2.3课程内容分解
课程内容的分解实际上就是将知识体系逐层分解成若干个知识单元,最终分解成知识点,也就是要把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分解成一系列“知识基本单元”。为打破传统知识体系教学模式,实现从知识培养转变为技术能力培养做准备。
2.2.4形成知识载体单元
形成知识载体单元是实现课程教学模式转变的关键,通过对课程内容在工程应用的实践应用分析,以实际工程应用为目标,将若干个密切关联的“能力点”与“技术点”构建并形成一系列“技术能力基本单元”。同时,将经过知识体系分解后的各个“知识基本单元”融入每个“技术能力基本单元”中,每个“技术能力基本单元”包含若干个“知识基本单元”。即以“技术单元为载体”,以“知识单元为内涵”。
2.3课程教学的实施与动态反馈
在按照“课程设计(课程教学载体,不是传统意义的课程设计)”的预定方案实施课程教学工作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抓手推动课程教学。要特别关注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积极研究整改与解决办法。通过不断改进提高,提升学生培养能力与水平。
2.4课程总结
课程改革是应用型工程教育永远的主题,课程改革永远在路上。因此,要实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课程总结工作尤为重要。课程总结的基础性信息不但要来自于指导教师的实际感受,还要收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真实体会、后续课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企业对学生的相关能力评价等相关信息。通过科学分析,发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正,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目标,不断提升课程改革的实效性。
3结语
应用型工程教育课程改革是摆在许多应用型高校面前的共同问题,各个高校都推出了富有特色和适合该地区该学校的课程改革方法,鉴于个人工程及教育水平能力所限,文中关于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尚有许多不完善和不足之处。但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能力一定会不断提升,学校的应用型工程教育水平必定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吴中江,黄成亮.应用型人才内涵及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66-70.
[2]夏建国,刘晓保.应用型本科教育:背景与实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3):92-95.
[3]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57-60.
[4]王家军,俞亚萍.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的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10(1):56-58.
[5]章跃,朱永江.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及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7):7-10.
作者:魏成伟 张宁宁 谢丽蓉 单位:新疆工程学院控制工程学院 新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