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推进高等工科教育改革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推进高等工科教育改革,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推进高等工科教育改革

摘要: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针对我国高校工程实践的现有的问题,探讨一些有效的方法推进工程实践教学改革。为早日完成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工程实践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培养具有创新性人才为目标,结合行业的需求,与理论教学应相互促进融合,建立先进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实践教学

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推进高等工科教育改革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越来越深入的参与到国际竞争中,中国工程教育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去适应来自国内工业界的新要求,面临来自国际工程教育的新挑战。我国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的规模世界第一,但是在这第一的背后,难以掩饰我国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适用性不强的尴尬。[1]因此,我国与2015年成立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的工程类专业教育实施专业性认证,其目的是为相关工程技术人才进入工业界从业提供预备教育质量保证,早日完成工程教育国际互认。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主要参考美国《华盛顿协议》。[2]我国高等工科院校各专业进行认证,是响应教育部的号召,是提升高等工科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2高等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

实践是工程的灵魂,也是工程教育的基本特征,什么叫工程?简而言之是人造物,高等工程教育培养出来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实践能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毕业要求中明确的提出了培养目标和详细的毕业要求,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应用知识,不仅能解决简单的工程问题,而是要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多方面强调了毕业生的实践能力。[3]因此,为培养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为了达到认证标准,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虽然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已经具备较为完善的体系,但是结合工程专业认证的标准和认证方法,本科工程实践教学还需要进行进一步改革。

3工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完善实践教学的措施

3.1实践教学与行业需求结合

工程专业认证是“产出导向”的培养体系,以产出为导向就是的教学设计是以行业需求来确定培养目标,从而确定毕业生的能力特征和职业能力。[3]工程教育是培养多层次工程技术人员,而企业是人才的需求方,工程教育必须面向企业,企业也应该依靠工程教育。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行业产品的变化升级,企业向高校提出新的人才需求。从实践情况来看,首先,工科院校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学校虽作为高科技的源头和人才基地,但不能闭门造车,因此学校教师要走进企业,也要将企业技术骨干请进高校,做到取长补短,学生才能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其次,在工程教育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变得越来越“去工程化”,理论教学日益“中心化”,工程实践教学逐渐被“边缘化”,这就造成许多毕业生面向实际的工程训练不足,能为行业所用的毕业设计和工程论文的数量偏少,为企业业界培养的人才数量偏少。教育部高教司曾做过一个调查,有关于工科专业毕业生在企业的表现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动手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团队合作能力差。[4]这些问题主要因为学生缺乏实践技能的训练。因此,结合企业的需求,强化工科学生的实践教学是“产出导向”的培养体系的保证。

3.2实践教学与课程体系结合

课程体系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大学根据本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设计和构建的由一系列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课程所组成的有机整体。但本科工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内容较行业发展陈旧,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课程体系没有实现与人才培养的对接,这是当前存在的普遍问题。工科的课程体系的安排,是以学科自身发展为主,以社会需求为辅,更过的强调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因此造成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要学的科目越来越多,真正学懂能实际运用的却越来越少,理论课课程过多、课业过重也造成了学生没有时间消化思考,减少了学生实践和自主探索的时间。[5]工程专业认证的课程体系中,明确要求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至少占到总学分的20%,在毕业要求中详细阐述了各工科专业的毕业生应具有的实践水平,进一步强调了在工科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是认知的基础,认知也是进一步实践的基础。因此,工科院校需要加大实践培养力度的课程改革,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在优化课程知识点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课程体系,给学生预留出自由探索和主动实践的时间,实践课程的设置要能够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企业情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达成工程专业认证的预期成就。

3.3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

实践环节与理论课程是人才培养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功能和性质上是有差别的,理论知识能够为工程实践提供必要的指导,也能为实验现象提供科学的解释说明,而实践经验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为进一步的理论创新提供经验依据。但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是不可割裂的。然而,工科院校通常把工科课程区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两大块,且分别选择相应的科目和活动,为了配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安排得比较零散,教学环节之间衔接不够,且形式较单调,这样虽然在教学安排上比较分明、也易于实施。但从人才培养和学生发展角度来看,可能造成学生知行不一致,眼高手低的现象。[6]大学四年的实践教学应该是一条生态链条,环环相扣,通过发挥每一环的效用,让学生不断积累起来,才能最终达成工程专业认证的毕业要求。再者,理论课程中也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必要的实践性项目,实践课程中也可以穿插理论知识的讲授,两者可以做到有机的融合。

3.4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结合

创新能力是一个优秀工程技术人才的基本特征,工程专业认证的毕业要求中对学生创新意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实践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操作性,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可替代的环节。要培养有创新能了的人才,首先就要有创新的教学理念和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大力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教学,倡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营造活跃、浓厚的学术氛围,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与多位的学术视野。[6]改变单向接受信息的被动局面,实现教学过程中角色互换、信息互动和认知互动。从而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教师、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其次,要有创新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增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的考核,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能力、技能和创意赢得创新学分、技能学分和素质学分,实现创新能力的增长与专业知识的掌握综合评价。可以通过实习报告、现场操作、设计和答辩多种形式全面检查,同时,实形自评、互评、实习单位考评、学校综评结合起来,实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7]创新性的实践教学既能促性学生的专业技能的掌握,由能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升思维和实践的创新能力。

3.5实践教学与学生发展结合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贯穿了工程专业认证从入口到出口的全过程。学生通过四年大学不仅要掌握基本的数理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更重要的要让形成工程师的思维,这其中就包括设计能力、创造力、对社会的与环境的影响、沟通能力、职业伦理、理解顾客需求、时间成本等。[6]工程专业认证毕业要求中对这些能力的都给出了具体的要求:学生应学会正确评价工程与社会的关系,考虑工程对环境的影响,遵守工程职业道德与规范,在团队合作中懂得沟通与交流、信任与尊重,了解工程管理原理和方法等。[3]要达成这些要求离不开实践教学。将培养学生的能力融入到实践教学中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与国际互认的需要。大学四年工科学生可以通过课程设计、综合练习、综合实验、毕业设计、科技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具备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社会实践、企业实习了解环境需要可持续性发展、工程人的社会责任感、个人在团队的职责以及有效的沟通方式。这些对于学生毕业以后的发展都起到了举足亲重的作用。

4小结

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指导下,工科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紧跟行业发展脚步,紧密联系企业,优化课程体系,并且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力度,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创立创新为主导的研究平台,建立项目研究的实践型模式,模拟企业项目开发的流程和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从容的面对毕业后的种种挑战,也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资料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网站的“科技统计资料汇编2008”.

[2]方铮.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国际化之路——成为《华盛顿协议》预备成员之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72-76.

[3]工程教学认证标准[M].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2015.

[4]科学技术部发展计划司.我国工业企业创新调查基本情况分析报告[EB/OL].

[5]白宗新.我国近现代大学课程的发展与问题研究[J].2006(10):65.

[6]陈国松.我国重点大学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D].2013.

[7]陈鹏勇.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育,2010(6):72-76.

作者:熊瑛 莫亚武 向阳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