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工程教育认证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针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在应用型人才理解和探讨西方发达国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方案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想法和建议。提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以信息获取、处理、利用为主线,以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训练、毕业设计及其他实践环节为载体,以机电产品质量工程为特色,以“机电产品几何量检测”和“测控系统”为方向,以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为抓手,以培养学生专业特长为亮点,结合学生个人职业规划和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能够获得良好就业能力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基本条件。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工程教育认证;知识结构;专业特长
首先思考一个经常提及的老问题:学生想通过大学的学习获得什么以及大学应该给学生带来什么?作者认为,用英国威尔逊爵士的调查报告的结论来回答是最为简单和直接的:学生关注的首要因素是就业能力,学生学习就是为了具备就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而学校就是要提供学生能够获得这样的知识和技能的基本条件。而专业培养方案正是这样一种纲领性的文件,从专业的角度出发,设置专业所需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建立起在本专业就业所需的基本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所以,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显得十分重要,课程体系的设置更是重中之重。以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以下简称测控专业)为例,结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谈谈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转型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一、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测控专业的基本要求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先后公布了详细的标准和要求。现将其中与培养方案制定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简单罗列。其中毕业要求应包括学生在毕业时需要具备与专业相关的工程知识,具备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等能力,需要了解工程与社会发展之间关系、了解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在解决工程问题中的影响,具有良好的职业规范,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及项目管理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特别提出毕业生应该具备解决本专业“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另外重要的一点是,对于测控专业来说,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设置应满足与本专业毕业要求相适应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符合本专业毕业要求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22%;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8%;实践环节至少占总学分的12%;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8%;人文社会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
二、测控专业课程体系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建议
测控专业以机电产品质量工程为特色,精确定位、凝练特色、学生为本、质量优先、思路明晰、不断实践,面向仪器仪表行业、汽车、装备制造以及高新技术等行业,以机电产品检测技术为核心,掌握仪器设计、质量管理等工程设计与质量管理能力,培养能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基础知识较为宽厚、有一定专长、动手能力较强且具有一定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因此,综合上述分析和理解,将本专业分为“机电产品几何量检测”和“测控系统”两个方向,以信息获取→处理→利用为主线设置课程体系。设置该专业满修学分共173分,其中时间环节占总学分的16.8%共计64学分,突出实践应用。其余各项指标均达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整个课程体系的实施思路、做法与建议如下所述。
(一)课程学期安排上的考虑
为了尽可能提前让学生进入专业课的学习,特将思政课中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门课的上课时间分别从原来的第2、3、4学期调至第4、5、6学期进行,这样一方面可以给专业课提前让出时间,另外,这3门课的延后也有利于报考硕士研究生的学生备考学习。
(二)工程及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与想法
根据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尽可能提前让学生接触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且尽量增加核心课程的学时。开设专业导论与文献检索课,并分散安排在1-7学期开学初进行,并根据每学期课程安排情况,对学生进行学习引导和专业指导,并介绍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让同学们从大一开始,学会如何利用学校图书馆数据库资源及网络资源进行专业文献与资料的检索,具备通过资料的查阅进行自我学习的能力,能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情况。同时,可以根据对所学专业的了解,撰写个人职业规划,在第三学期时,给学生指定导师后,学生可以和导师进行讨论并获得导师的指导,及时修改完自己的职业规划,直到合理可行为止。关于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机械二维工程图是对三维实物高度抽象化之后的产物,只是人们表达设计思想、传递设计信息、交流创新构思的重要工具之一,只是生产部门、管理部门和科技部门中一种重要的技术资料之一。但人类认识实物的基本规律都是从三维开始的。因此,在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往往要借助三维实物教具或者三维模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所以这门课程的教学应该回归到人类认识实物的基本规律上来。基于此,建议在机械制图课程中首先进行三维建模软件的学习,如UG、SolidWorks、CATIA、ProE等,然后再讲授如何从设计的三维模型得到符合要求的工程图纸。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以三维建模软件功能本身的吸引力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避免学生对机械制图这门课产生望而生畏的可能,而且这也适应了中国制造2025发展趋势的要求。建议开设虚拟仪器及Labview课程,并在第3学期开设,这样可先以虚拟系统的形式给学生展示简单或典型的测控系统的基本组成,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可以提前让学生接触到测控系统的整体框架。建议在相关课程中增加相关重要应用软件的介绍,如在工程力学中介绍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在测控电路课程介绍PCB板制作软件、multisim电路仿真分析等软件,等等。在教学或者实践、学科竞赛等环节中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机电产品几何量检测”方向主要以机电产品的质量检验检测为核心,以学生能够利用相关知识和标准法规进行质量判定,做出准确的结论。“测控系统”方向主要以典型机电产品如电机、数控机床、机器人等为对象,在课程设置中重点让学生掌握常见物理量的测量、分析、系统设计及其相关编程等方法和技术。
(三)实践环节的想法和建议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了解到,学生经常疑惑的一个问题是“学了这门课到底有什么用?”。基于此,在每个课程群结束后,对应都设置一个课程设计,这样使得学生学习完了相关基本知识之后,尽可能早的将所学知识进行实际运用,去解决具体的工程问题,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很好的回答了这个学生经常疑惑的问题,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建议设计多个课程设计环节,且前一课程设计是后一课程设计的基础,后一课程设计是前一课程设计的进一步完善,最终都要求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在第7学期的专业综合训练中做出实物,实现设定的功能。
(四)导师制
这里所说的导师和学校的学业导师类似,但具体操作完全不同。其建议是,从第一个课程设计开始(第三学期末),将整个年级的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6-8名学生,每组配备一个指导教师,施行导师制。可每两个老师组成一个指导小组,其中一个教师偏电,一个偏机,共同负责两个小组学生的指导,一直到学生毕业。这样课程设计的题目由导师给定,题目能达到一人一题最好,若不能,则至少保证一个小组两个题目,并且要求所给题目所涵盖的内容应该包括一个基本测、控系统所包含的全部内容。
三、结束语
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转型背景下及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要求下,提出测控专业以机电产品质量工程为特色,以“机电产品几何量检测”和“测控系统”为方向,以信息获取、处理、利用为主线,以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训练、毕业设计及其他实践环节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为抓手,以培养学生专业特长为亮点,结合学生个人职业规划和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能够获得良好就业能力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基本条件。
参考文献:
[1].郑晓梅.应用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之辨析[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5(1).
[2]刘焕阳,韩延伦.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2(12).
作者:段正勇 葛宁 单位:重庆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