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机制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机制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机制研究

【摘要】专业实践是培养工程硕士的必要环节,也是产教融合的关键节点。为解决目前专业实践改革中阻力大、校企合作模式不稳定、制度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本文从建立新型合作关系、促进双方需求对接、政府统筹支持等方面提出了产教融合模式下开展工程硕士专业实践的方法,并提出了培养制度细化的建议。

【关键词】工程硕士.;专业实践;.产教融合.

0引言

在“新科技革命”和“新工业革命”态势的影响与带动下,工程硕士的培养受到了国家、社会和高校的高度重视。但在工程硕士的培养中目前还普遍存着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同质化严重、实践性与应用性特色不明显、与产业界协同培养机制不完善、与产业界需求适应性差等问题。对此,《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要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2018年5月的《关于制订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校企联合培养是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有效方式,专业实践是工程硕士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还明确了专业实践是工程硕士培养的必要环节,同时强调了专业实践与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同等重要,一般要求学位论文应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可见专业实践在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专业实践也将作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工作重点。

1产教融合模式下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的现状与困难

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产教融合与专业实践理念的深化,各大高校逐步意识到了与产业界紧密结合,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工程环境、工程任务、工程训练过程的重要性,但以产教融合的方式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实践过程中仍存在许多困难。

1.1思维固化造成改革阻力大

长久以来,各大高校普遍存在工程硕士与学术学位硕士混合培养的现象。培养单位与导师、工程硕士研究生都习惯了在校内实验室的环境中,由导师指导学生完成科研训练,很少强调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与产业界的合作,甚至很少强调对工程硕士工程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改革中提出的产教融合、专业实践等要求与原有培养模式有较大差别,短时间内难以得到各方的理解。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①校内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大多习惯于全程主导、安排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内容。如果要求学生进入企业开展长时间的专业实践训练,很容易削弱学生与校内导师之间的联系。②企业导师虽然具有很强的工程技术能力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但由于工作繁忙,没有主动培养学生的意愿和精力,很多企业导师只是挂名,专业实践流于形式。因此校内导师担心研究生培养质量受影响,不希望失去对研究生学习内容、进展,以及科研成果和学位论文质量的把控。研究生本人对于工程硕士的认知往往建立在往届学生传递的经验中,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学业的模式已根深蒂固,改变固有模式要求学生进入企业实践训练,容易让学生产生工程硕士不如学术硕士的想法。另一方面,学生对能否在企业中切实得到锻炼与提升,专业实践中的科研成果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学位论文是否能够达到学校标准持怀疑态度,对产教融合培养模式下毕业后能否得到招聘单位的认可等都没有信心。

1.2校企合作模式不稳定,专业实践效果难以保证

目前工程硕士的专业实践包括在企业中设立校外实践基地、企业在校内设立定向培养班、企业与高校共建研发中心等模式,从形式上建立了产教融合的通道,但部分合作模式仍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校内导师与企业合作深度不够。如果不是基于校内导师与企业合作课题开展的专业实践,学生在企业进行专业实践时很难持续得到校内导师的指导,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之间缺乏良好的对接和沟通,课程教学、专业实践、学位论文3个环节间易出现断层,难以实现产教深度融合,难以促进学生在学术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两方面共同提升。(2)高校与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的诉求和目标不一致。高校希望通过专业实践开发研究生的工程意识、工程思想,让研究生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得到锻炼,提升其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应用能力。而企业基于自身需求,希望学生能够直接为企业创造效益,倾向于让学生从事与其当前能力相匹配的工作,而不注重对其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同时,出于对核心技术的保护,企业也不会将核心技术研发工作交给不能承诺毕业后到该单位就业的学生,学生接触到的仅仅是辅助性的工作,难以达到研究生专业实践的目的。(3)合作层次不高,难以形成规模。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初期,许多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仅仅是为了满足产教融合的要求,企业也有为获得社会影响力而配合高校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的想法。但由于缺乏合作基础,高校、企业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机结合,最终的结果往往只是校内导师与企业内某个部门或某些技术人员之间的小范围合作,企业只能接收个别学生开展专业实践,难以规模化,且缺乏系统管理与支持。

1.3制度保障体系不完善,专业实践执行困难

在国家大力推进专业学位教育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宏观层面的设计不断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理念不断深入,《意见》也提出了相应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分工。但在微观层面,要实现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高校和企业的对接,做好专业实践与课程学习、学位论文的过渡衔接,实现对各个环节培养质量的把控,仍有不少关键问题需要解决。实践开始前,要确定合作企业的标准,明确培养目标及培养过程中高校、企业、校内导师、企业导师等各方的职责,避免出现把学生送入企业后无从把控培养质量或专业实践流于形式的情况。实践过程中,要选择校企合作的形式,在确定选题、研究方法、检查分析的过程中保证研究内容的实践性和创新性,保证校、企导师对学生指导的有效性和学生实践学习的有效性。在关键时间节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检查进行过程控制。实践完成后,还要做好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情况的评价,根据评价及时调整培养计划,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逐步提升。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清晰、具体的制度加以规范,需要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实现。

2产教融合模式下开展的工程实践

在过往的产教融合中,大多是高校与企业点对点接触,双方沟通渠道不畅。高校大多占据主导地位,合作中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而忽略了其利益诉求,合作根基不稳,效果不佳。

2.1校企利益融合,建立新型合作关系

企业可以借助高校的科研能力,取得技术研发的进展,吸引培养的学生毕业后继续为其服务;高校可以借助企业的实践资源,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具体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①推动校内导师与企业合作。在目前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导师与企业合作紧密、横向课题丰富,能够较多参与横向项目实践工作的学生,其学位论文内容往往更丰满,评价更好,学生择业时也更受企业欢迎。因此,应鼓励校内导师转变观念,主动与企业进行科研合作。项目可来源于企业的实际应用需求,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学生也能够真正实现在校内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参与企业核心技术的研发。②联合企业开展定向培养。尝试订单式、项目制等培养模式,以企业人才需求或横向科研项目为依托,让企业从招生或导师选择环节开始加入对学生的培养中。以学生就业和项目合作要求为向导,有利于整合校企双方的资源,加强对研究生培养的投入,实现高校、企业、学生三方利益的融合。这种模式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中较为普遍,随着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推进,华为、吉利等企业均与不少高校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为订单式、项目制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基础。

2.2搭建第三方平台,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

高校与企业作为两个独立的群体,要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对方在合作中的需求,以及能够提供的实践项目和其他资源,进而建立合作关系,这需要付出较高的沟通成本。在面向企业开展的产教融合培养现状调研中,很多企业反映有意向与高校开展合作,但找不到恰当的合作方式和机会。也有企业反映虽然与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但没有实质的合作内容。通过第三方平台获得供需信息,可以较好地解决以上问题,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并监控合作质量。平台须具备以下内容和功能:①权威认证,提升信息可靠性。由行业协会或有关部门牵头,经地方政府认证搭建的第三方平台可以成为校企双方信息、查询合作需求的渠道,这种由行业协会等的信息公信力强,可为合作的建立打好基础。②严格监控,跟踪合作质量。行业协会能够了解企业综合实力,并判断其所提供的项目是否适合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训练。平台可以要求企业提供项目内容、企业导师资质、接收规模、培养条件、专业实践进度安排等详细信息,确立准入条件并严格把关,将优质的企业信息提供给高校。同时,可以要求校企双方定时向平台提交专业实践过程管理材料和阶段性成果材料,定期组织考核与评估,监控专业实践的落实情况。第三方平台工作机制如图1所示。

2.3政府统筹支持,加强宣传引导

为了推动国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战略部署,《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公布了财税、用地和金融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政府作为国家政策的实施推进者,可以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鼓励企业加大对产教融合项目的投入。例如,对企业用于开展产教融合专业实践项目的资金减免部分税收,划拨专用土地用于专业实践基地建设,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学生补贴和购买保险等。政府还可以发挥号召力,宣传成功案例,对先进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营造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使产教融合模式下开展的专业实践被更多高校、企业、学生和家长所理解、认可。

3细化培养制度、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合作模式建立稳固后,还需要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保障制度,使专业实践过程处于有序的安排和严格的管理中,切实发挥实践环节在工程硕士培养中的作用。

3.1推行专业实践课题审核与双向选择制度

在专业实践开始前,要求教师(以校内导师为主)上报项目内容、合作企业、校内导师及企业导师的专业实践课题计划。成立校内专家与行业专家、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对课题项目的工程应用性、学术创新性、安排合理性等进行审核,筛选出适合开展工程硕士专业实践的课题供学生选择。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共同对选择其课题的学生进行考核并确认资格。课题审核与双向选择模式如图2所示。建立双向选择机制,可以促使校企双方在专业实践开始前充分沟通,预先安排,为实践的开展做好准备。可以将专业实践的研究内容、具体安排、成果要求等尽早提供给学生,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不能达到专业实践课题设立要求的导师将无法获得指导研究生的机会,这对校企双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校企双方不断优化专业实践的内容与环节设计,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

3.2形成过程管理的系列制度

在原有的研究生过程管理方案基础上,针对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设计更加细致的管理方案,在各个时间节点严格把关。①制定校企导师定期互访制度。校内导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现场了解实际项目环境与需求,企业导师定期到学校了解研究生培养相关要求,双方加强交流,巩固合作基础,共同推进专业实践进行。②制定定期汇报与评估制度。要求学生每半个月或一个月制订一次实践计划,经校企双方审核后严格按照计划开展实践工作。每个时间点计划中包括学生对本阶段工作内容及目标达成的总结,校企双方共同评估学生阶段性工作的效果,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与督促。由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抽查评估结果,加强实践过程中的实时监控。③制定专业实践考核公开答辩制度。专业实践完成后,要求学生对专业实践报告内容进行公开答辩,由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对实践成果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不能进入毕业论文撰写环节,避免了形式化考核降低专业实践效果的现象。

4结语

专业实践是培养工程硕士的关键环节,以产教融合的方式开展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是推进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改革和产教协同育人的有力抓手。产教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合作模式的构建和管理制度的细化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为提升高层次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焦磊,郭瑞迎.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专业实践绩效管理机制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5):43-47,76.

[2]张志霞,卢才武,范妍.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实践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文汇,2018(9):71-72.

[3]王振洪.校企利益共同体的价值取向及其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4(2):78-80,94.

[4]赵丽娜,王传毅.我国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职责、经验、问题、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2):46-50.

[5]李振武.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8(10):49-51,102.

[6]王勇.普通本科转型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7(2):80-83.

作者:刘晶 单位: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