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经成为了当前工程教育的趋势。本文以重庆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对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究。该模式采取以目标输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并注重过程的持续改进。通过实践表明,该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充分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1]。加入《华盛顿协议》,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国际化迈出了重大步伐,能够促进我国工程类产业走向世界[2,3]。工程教育认证是人才国际化需求发展的产物,通过与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接轨,有助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明确学校办学理念和定位,推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育体系改革,促进专业建设,进一步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其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办学目的。
1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人才培养模式通常被定义为在国家相关方针政策和整体教育理念指导下,高校根据一定的办学理念,与学校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状况,为培养学生所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目标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4]。综合以上定义可以看出,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过程三个要素。本文将从以上三个方面来阐述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思路。
2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以输出为导向(outcome-based)、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三个核心。其主要思路是以需求为起点,根据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在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分别划分到所有的课程体系以及人才培养过程中。并通过问卷及其他方式来对实施成效进行评价和反馈,进一步改进不足,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性改进。重庆理工大学机械学院为了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针对学生就业情况以及所在企业对学生能力需求,对用人单位和已毕业学生开展了广泛的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和分析,明确了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能力需求。同时,聘请校内外及企业专家共同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以明确社会对毕业生的知识系统、个人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的需求,进而制定出面向工程专业认证的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3工程化课题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更是保证学生达到既定目标的重要手段[5]。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工程人才的培养要求,重庆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将课程分为了工程基础课程、工程专业课程、工程实践课程以及综合素质教育课程四个部分。
3.1工程基础课程
工程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两个模块,分别为公共基础课程和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其中,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物理、线性代数、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大学英语等课程。通过该模块理论课程的学习,使毕业生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基础,具有较熟练的听、说、读、写等外语应用能力;工程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导论、机械制图、材料力学、理论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精度设计、机械工程材料、液压传动及控制、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等课程。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可以使毕业生具有机械学科扎实的基本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工程基础课程可以为学生后续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3.2工程专业课程
工程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工程技术基础,使学生具有机电产品和系统的设计、制造、生产组织和管理的理论基础,能够解决基本的工程问题,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能力。其课程主要包括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机械创新设计、数控加工工艺及程序编制、机械电气控制及自动化、两个课程组和一些专业选修课程。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素质,在工程专业课程中尽量采用翻转课堂和基于项目等先进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项目管理等能力。
3.3工程实践课程
工程实践课程对工程教育培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重要环节。因此,构建科学完善的工程实践课程是达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关键。主要包括金工实习、机械制造基础训练、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专业课课程设计、专业(教育)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等。为了充分达到课程培养目标,重庆理工大学机械学院已经与长安汽车、卡斯马汽车等近10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企业的工程实践条件和导师能够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工程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3.4综合素质教育课程
综合素质教育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素养。其主要包括三个模块,分别为通识教育核心类课程、通识教育拓展类课程以及个性发展选修课程。
4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重庆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与长安汽车等公司进行了“3+1”人才培养模式。所有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均在大学前三年完成。第4学年,将学生派到企业,进行10周的工程实训,再结合企业生产研究计划,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进行工程实践,并根据实践内容选定题目作为毕业论文。除此之外,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先进成图大赛、无碳小车制作大赛等赛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导向的培养模式,重庆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通过企业的调研反馈,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受到了社会的好评。
5总结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当前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及大学教育尤其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当前工程人才的国际化趋势,高校必须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过程的持续改进。本文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办学目的,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详细分析了培养目标制定、课程体系构建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培养符合工程专业认证标准的机械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姝,刘晓曼,陈洁,等.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课程建设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5,33(3):88-90.
[2]楼建明,鲍淑娣,傅越千.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加强工程训练中心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11):340-343.
[3]陈文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其对高等工程教育的影响[J].高教论坛,2011(7):29-31.
[4]刘忠喜.人才培养模式概念、层次及构成要素[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107-110.
[5]董庆贺,殷贤华,李伟,等.面向“卓越工程师”的课程教学研究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214(7):169-171.
作者:谢俊 张明德 鄢然 马婧华 单位:重庆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