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水利工程建设影响因素(共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利弊权衡
(一)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本质是除害兴利,因此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因此其积极影响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优化水质。从当前我国河流的发展现状可以知道,我国大部分河流污染严重、河流的河道淤积,大大影响了水的质量。而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就是通过科学合理地构建蓄水水库,对河流的水资源进行污染的清理,进而自行进行水量调节,给城市或者乡村起到供水的作用,这样一来,就能有效对河流的水资源进行调节,进而缓解河道淤积,降低水流的浑浊度,给河流内的藻类植物提供清洁的生长环境。2)减少洪涝灾害。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主要目的是防洪,因此具有减少洪涝灾害的作用。我国河流的发展存在区域与区域之间不均衡的状态,某些区域水资源枯竭,而某些区域则洪涝灾害多发,这与自然环境以及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而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就是实现水量的调节和利用,在洪涝多发地区建设水利水电工程,能够对河流洪涝期进行储水,从而在枯水期提升河流流量,这样就能增强该区域的抗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进而就能减少洪涝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并且还能实现灌溉的作用,为农田提供充沛的水源。3)节能减排。水力发电产生的电能是可循环的清洁能源,避免了火电燃煤产生的污染排放、电煤大规模开挖、运输造成的环境破坏与污染。
(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不可避免要对原自然环境进行调整、干扰,因此对生态环境必然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水土流失的出现。水利水电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设置临时取土场和材料,这些取土场和材料对工程基地周围的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如材料堆积造成的地表受损等情况。其次在施工过程中也会产生废水和废气以及各种化学类污染物,基于以上两点,周围的草丛或者农田势必受到污染,从而导致植物死亡或者变异。2)水库富营养化。水利水电工程形成的人工湖主要是通过蓄水来达到调水的目的,因此当水库的水储存到一定范围后,由于水库的水不是活水,因此水的质量会逐渐下降,这样一来,水库中有沟壑的地区就会出现富营养化或者水华现象,造成整体水资源净化程度不高,大大影响了水利用质量。3)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还会对河流中的鱼类产生影响,河流中的洄游鱼类的繁殖会受到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的影响,从而出现鱼类数量变少的情况,这就大大影响了生态环境生物的多样性。4)河道径流的原有自然特征受到干扰,有的河道由于过度开发可能出现断流或长时间生态基流得不到保证,生态环境出现灾难性破坏。以某省重点水利建设工程为例。该项目主要任务是为特大型省会城市开辟第二水源。事关800万人口供水稳定、安全、生活健康品质提高。由于该城市位于咸潮河口下游,污染、咸潮及突发性事件频发威胁水源安全,项目在保护本地水源基础上,长距离(100km)上移生活用水取水口到上游源头水库,采用全程封闭隧洞输水,实现与本地水源互为备用、分质供水的水资源配置格局。该工程浩大(投资逾百亿元),影响面广(沿程百多公里,涉及大江大湖的原生态调整),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特别是妥善处理好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事情成败的关键。该工程做法:1.科学确定引用水量:以不对环境造成破坏为原则,以下游受益区生活用水为主,尽量少引水,低于原状态下为保证下游供水实际下泄水量,实现分质供水,多水源互为备用,既提高了水源安全与品质,又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2.最优工程技术方案:全程采用封闭输水隧洞,利用上下游水位差重力流输送。由于隧洞全程均位于山体和地面以下,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占用土地、干扰生态环境;重力流输送使运行成本降低,大量节约提水泵能。建设过程合理布置堆碴场,做好土石方平衡,及时复垦覆绿,减少水土流失;3.着力研究消除减轻环境不利影响的措施:可能因引水工程造成上游水源水库的水位变化和下游河道下泄水量减少,以及因此引起的水生态环境变化等。应对措施是通过优化水源水库优化调度,减少丰水期发电,加大枯水期发电,使工程实施后水库平均水位与现状相比不降低,枯水期下泄流量不低于现状95%的控制目标可以实现。通过客观、科学充分论证,以及社会公众广泛参与,该项长距离引水的战略性重大民生工程可以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公众幸福感受的满意平衡。
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于人类的发展必不可少,而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人类的责任。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过程中,要做到兴利除害最大化,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最多数群众幸福感受的科学平衡。以下提供一些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治理
为了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国家可以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法规或者相关奖励政策等手段,来规范或者鼓励施工方自行保护生态环境,加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严格执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科学评估的前置程序,对项目建设及施工过程中可能造成环境影响形成全过程动态监督,确保生态环境的保护落到实处。
(二)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目标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设计中,需要将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纳入到项目目标中去,因此,工程设计方需要对建筑所在地的水域情况以及生态情况进行调查,从而确定适当的开发目标,在具体施工中,也能避免施工方对生态环境的大肆破坏。
(三)建立相关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
监测技术的应用是一项较为庞大的过程,费用也比较高,但是其作用是比较显著的。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可以通过对中小流域试点监测的方式来初步应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从而达到保护的作用。
三、结束语
生态环境是人类与生物共存和发展的外在条件的综合,是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的大环境,因此,生态环境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核心作用,决定着经济的持续性发展。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尽管如此,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进程中,国家不仅要注重其对社会产生的经济效益,还需要密切关注其生态环境效益。在各方的共同参与下,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三个效益的科学平衡。.
作者:奚雯 单位:浙江省钱塘江管理局勘测设计院
第二篇: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
1国内外水利工程建设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例子
历年来国内外已经有多起水利工程建设引起生态环境破坏的案例。例如阿斯旺水库的建设使得水库周围的土壤过碱化,并且缺乏营养逐渐贫瘠,不利于土地的种植。同时,水库本身及尼罗河的水质中杂质含量过高,严重影响水的质量。而前苏联为了解决国家用水问题曾实行了“南水北调”工程,在工程建设中认为地将里海周围的一些小河流并入里海这个封闭的咸海中,这个举措影响了河流及里海周围的地质,因此在工程建设中出现了河岸坍方事件。并且由于里海盐份含量过高,对河岸的土壤具有侵蚀性,因此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而国内同样也有水利工程建设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例子。其中我国的三门峡水库在1960年建成后就开始引发了许多生态环境破坏事件,由于河水不能顺畅流通导致淤积,使得周围的土壤严重处于碱性的环境,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最严重的是造成土壤的破坏,给当地的植被带来了不可逆转的破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建成几年后又重新对水库进行了整改,以利于水的流通和土壤的保护。除了三门峡水库之外,著名的三峡工程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在上个世纪90年代时,三峡工程的建成引起了国内外社会的高度关注,标志着我国特大型水利工程的建成,给我国的发电和运输带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三峡水利工程在巨大的光环下却隐藏了许多不良的危害生态环境的不利因素。首先,三峡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时,由于排放了大量的工业废水从而造成了水环境的严重污染,也给三峡流域的居民饮用水带来了一定的威胁。除了水环境的污染之外,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燃煤和燃油,而这些煤油的燃烧所带来的废弃污染也是十分严重的。据有关环境部门的检测,三峡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所带来的空气污染指标严重超出了正常的范围,大大降低了三峡水利工程附近区域的空气质量。除了水污染和空气污染之外,同时还存在着噪音污染、废弃物污染和致病因子的大量出现。这些污染都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并且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破坏。
2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
河流的原本区域、形态及生态环境都是在长期的演变中逐渐形成天然的和谐的河流环境。然而水利工程的建设在给经济发展和发电运输等方面带来巨大好处的同时,却对河流的原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仅仅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危害,同时也影响河流中生物的生存及多样性。在修建水利工程的时候,很多工程的方案都是对原始的河流进行截流及重新改造,而这些做法恰恰会改变天然河流原有的地理形态,造成河段在某些部位水位过深,含沙量不均衡,并且常常导致淤泥淤积等现象。这些现象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物理变化,同时也会给天然河流造成失衡与环境的破坏。除此之外,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的水质、地质环境、水温和周围的天气气候也会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当水库蓄水之后,河流的地下水位则会明显地升高,若水位超出河岸,则会对河岸周围的土地或者农田被淹没,淹没后的土壤处于碱性的水环境中,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并且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农作物会发生腐烂缺少养分的现象,因此,水利工程的建设往往造成周围农田农作物的损失。而水库蓄水之后还会影响周围的降水量,原因是当水库中水增多之后,蒸发量会大大提高,而水库周围环境的空气湿度则会大大提升,这样就改变了环境的降水量,有可能会带来洪灾等等。此外,水利工程建设会影响水域的水温结构,从而给生活在河流里的生物带来很大的伤害。其具体的原因是水库的面积一般会比原始的河流面积大,并且在蓄水之后水体明显增大,加上太阳的辐射作用,明显改变了河流原有的水温结构。而长期生活在河流中的鱼虾类水生物及微生物已经在进化过程中适应了原有河流的水温结构,若水温结构发生大的变化则影响这些生物的生长及繁殖,并且可能造成水中微生物及菌群的失调,从而引发水环境的失衡。其中,河流里存在着很多稀有的珍贵的水物种,若水温结构发生变化可能造成这些物种的毁灭,并且鱼虾类生物的繁殖也会受到很大影响,进而使得河流中生物种类发生失衡,也会影响周围渔民的收成。所以,水利工程建设给河流的生物生长和繁殖带来很大的伤害。同时,水利工程建设也会造成河流的水质污染,不仅仅是在建设过程中排放的污水废水会造成污染,同时也因为水库形成之后不能像原有河流一样具有较好的流通性,因此水中的泥沙等物质容易沉积,这样一来表面上看起来水库的水质是澄清的,但是水压却和高,水库中有害物质不能正常地被冲走,而是淹没在水库中,或是聚集在岩体的缝隙中,所以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带来很大的水污染。由于水在地下部分是互通的,因此水库中的水也可能会流入到周围的居民用水中,从而给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2.2水利工程对陆地环境的不良影响
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及运行过程中不仅会造成水环境的生态破坏,同时也会对周围的陆地环境造成生态破坏。在水利工程建设初始阶段,首先需要对工程的周围范围内进行清理,而在清理过程中则会对陆地上的大面积的植被造成破坏,包括树木、农田和草坪等等。而植被的破坏不仅仅对环境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该区域陆地环境中的物种平衡。由于植被被破坏,导致食草的物种减少,从而破坏了该区域的正常食物链,严重打破了正常的动物植物之间的结构关系,甚至使一些稀有的珍贵品种的陆地动物濒临灭绝。而植被破坏也会影响该区域的光合作用及氧气的生成,对居民及动物的生存也会带来影响。因此,水利工程的建设会给周围区域的动植物正常生长生存带来很大的威胁和危害。同时,水利工程建设由于征地往往还要使大量的居住人员迁移,这样给长期居住在周围的人民还要重新适应新的环境,而有些居民生活在这里是依靠种植农作物来谋生的,当农作物遭到破坏之后,一些居民即使不用迁移也失去了谋生的田地,给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对于迁移的居民而言,许多老人家已经长期适应了这里的生存环境,当换了新环境之后,可能气候、饮食各方面的不适应也会给老年人带来身体上及心理上的不适。再者,在建设过程中往往要排放大量的工业废水,而这些废水的排放大部分是直接流向河道的,这样就给河道的水质及周围的土壤造成了很大的污染,进而影响生活在周围动物及居民。由于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许多生活在周围的陆地动物也发生了迁移,进而使该区域的生态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失衡。并且,水库的建成之后,在太阳的辐射下,水库的蒸发量发生了改变,从而升高了周围陆地环境的湿度。这些气候条件的改变会给一些动物带来很大的不适应,例如有些鸟类、禽类在长期的生活中已经适应了较低湿度的空气环境,当环境中的湿度明显升高之后,破坏了动物的生活条件,因此也导致了大量鸟禽类动物的迁移。
3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几点措施
从上述中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水利工程的建设的确给水环境和陆地环境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危害,并且给植物、动物及人们的正常生存带来了威胁,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义不容辞。只有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的水利工程建设道路来,才是真正的利民工程,否则尽管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却大大破坏了人们的居住环境,反而是不利民的建设。下面将提出几点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希望能够有利于实际水利建设中的应用。
3.1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因素
施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因素。首先,在规划设计水利工程建设时,要对所选区域的周围环境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勘探,通过分析各方面的自然条件之后,评估在所选区域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建设水利工程的基本条件,并且预计在建设水利工程后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应该组建专门的专家团队对该区域的气候、水环境及土壤等多方面自然因素进行考察,根据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评估河流周围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并预计和分析在建设水利工程后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的变化。根据这些评估的结果设计和规划出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建设方案,有针对性地避开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只有符合生态发展的水利工程建设方案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分析河流周围的生态环境因素时,可以通过不断的试验来探索可能的绿色途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水利工程所带来的环境破坏,而且有利于动物及居民的生活和生存。因此,在规划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设想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解决水利工程建设中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其次,在规划和建设水利工程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构造上的问题,可能会采取人工的方式来改变原有河流的形态,从而对自然的生态环境带来影响。而当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建设的范围和影响的程度,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有的生态环境,争取不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再者,如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因为占用土地而破坏一些植被或者农田时,要在建设后进行相应的补救措施,多做一些绿化,尽量保持水库周围的绿化面积以减少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并且如果征用了居民的农田,应该给予补偿和其它的经济援助。
3.2结合工程实际打造生态堤防工程
对于堤防的堤线布置要考虑当地的原有情况,尽量不改变河流的形态原貌;堤型也要按照原生态的样式,保留自然的造型。当然,这些必须建立在做好工程的渗透稳定和滑动等条件之上。就河流本身的斜坡做堤型,也是在为后期植被的设置做好基础,更能保证水系统的联通,水中生物不受到影响。筑堤材料尽量使用施工地能利用的、自然的材料,尽量减少使用人工的混凝土和浆砌石做堤型的材料。
3.3对已建成的堤防进行生态修复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尽管进行了合理环保的建设规划后,还是不可避免地会给周围的生态环境带来影响,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然而,我们能够做的是将这些生态环境破坏降低最小,并且在建设过后进行生态修复补救,制定合理的绿色的补救规划来减少环境破坏,对已经破坏的植被景观做及时的修复。而在修复过程中,并不是说对环境进行新的整改,这样只会加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是综合多方面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生态环境保护、绿化美观及水利工程建设需要来进行生态修复。一些施工现场在施工过后可以进行土壤的重新平整并且覆盖肥沃的土壤,然后重新种植树木,并恢复植被,这样可以较好地恢复该区域原有的绿色环境,并对空气环境进行一定的提高。而在堤防两侧种植新的树木和植被的时候,要根据地形及植物的高度来进行合理的安排布局。这样经过修复后的堤防就能同时带来多种好处,不仅仅能够作为一道重要的防洪屏障,也会成为一道绿色环保并且美观的生态风景线。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的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建设及运行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不能只注重水利工程建设而不考虑生态环境。只有两者平衡发展,形成和谐的水利工程及环境条件才是真正的利民工程。因此,在建设水利工程的时候,要重视环境的保护,将生态利益、经济利益和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的水利工程建设道路,真正达到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目的。
作者:李江涛 单位:河南省泌阳县水利局三山水库管理所
第三篇: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水源优化
1饮水安全中工程建设的具体措施
1.1政府和人民的支持。
由于农村用水安全不仅是一项民生问题,同时也关系着我国农村的经济建设以及社会的稳定,因此对于农村的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还需要政府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支持,同时,广大农村人民也要有高度的责任意识,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高我国农村的饮水安全质量,并且也是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的基本条件。而饮水工程建设不仅是一项较大的工程项目,其中所要消耗的资金和人力物力都相对较为庞大,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不仅要筹措足够的建设资金,还要做好各项安全工作,其中费用的主要部分可以由政府来承担,其他费用可以由群众缴费来进行。而在城乡发展的过程中,财政收入也需要靠建筑建设来加以指引,人民在基本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的提供一些建设资金来作为帮助。并且政府可以通过招商的方式来进行资金筹措,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1.2科学规划工程方案。
在具体的规划设计时,要充分结合当地的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明确工程核心内容,综合考虑季节性缺水、基础设备简陋、水质差的问题,重点进行解决。并且详细调查当地河流信息,建设规模集中、城乡一体的饮水工程,实现饮水村村通的目标。在研究实际经济发展状况和自然环境基础上,确定工程项目的规模大小、建筑类型和供水方式,坚持“先易后难”、“因地制宜”的原则,最终作出正确决策,避免因失误造成不良影响,阻碍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建设。
1.3施工的管理运行。
在落实工程建筑前,要走访调查群众的意见观点,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要求,并根据这些内容,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将其彻底落实到施工步骤中,以此规范施工队伍行为。在确定工程方案设计时,按照农民承受水价的能力,选择成本费用低,管理操作方便的方案。在施工之前,明确水价标准、管理运行机制、所有权等问题,采用新型工艺材料,提高工程运转水平,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进行严格把关,选择专业技术高超的施工队伍,做好监督管理工作,购买正规的材料设备,等到竣工后,站好最后一班岗,做好工程验收工作。
1.4保证饮水质量安全。
在饮水工程建设时,不但要保证充沛的水源,而且要提高水质的重视,只有做好水量、水质工作,才能更好的满足农民用水需求。要对水质进行彻底检测,确保碘、氟等污染物的数值在规定标准内,并且兼顾长远利益,保持水源的长效性和实用性。另外使用净化设备,对污染水源实行净化处理步骤,在水源附近设立工作室,定期对水质进行监测,确保饮用水质量达标。
2农村水源优化配置的分析
对农村水源进行优化配置,首要任务是合理分配各区域水源情况,并掌控经济成本,解决地方饮水安全问题。水源优化配置的特点是,操作执行简单,目标准确单一,由此可得出“线形规划”模型最适合处理这一问题,在数学领域,线形规划的方程表达式如下:其中方程式的系数要满足线形函数的要求,且价值系数符合单一性标准,该方程式的主要作用是计算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所需的总供水量。但是在农村,会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为了更好实现水源优化配置,在现实供水中,经常会发生多个水源地给同一地区人群供水的现象。通过分析表明,这种方法并不利于经济发展,但是面对特殊情况,要结合实际对供水地区进行重新划分,使水源达到优化配置的效果,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2.1优化配置水资源
第一,对现有地表水实行详细调查记录,其中包括运行状况、基础设备、工程规模布局等,综合这些因素采取整治手段,对供水区进行合理划分,明确各村镇的管理使用范围。第二,严格控制水源周边区域的水质管理,杜绝有机肥、垃圾等有害物质的使用存放,以免水源遭受破坏。第三,建立健全饮水安全检测系统,卫生部门、水利部门等相互配合,共同完善监测体系。第四,供水单位实行权责统一制度,明确人员的任务和权利,保障信息畅通无阻,定期维护保养基础设备,及时更新技术方法,挖掘潜力增强供水性能。
2.2为确保水源达到国家标准
第一,必须坚持高标准、因地制宜、统一设计规划的原则,从施工人员、材料、设备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在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同时,加快施工进度。第二,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对施工技术进行指导控制,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按时按量完成任务。第三,树立责任意识,将水源管理工作放在首要地位,严抓严打以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第四,加强对管理体系的研究,以提供优质水源为目标,服务群众为宗旨,不断适应时展需要,建立符合市场体制的管理制度。第五,按照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水源情况,设置水价范围,以保障饮水安全工程发挥自身作用。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源是生命之本,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石,是任何物品都无法替代的生活必需品。政府不断出台颁布法规政策,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加强对饮水安全建设,所以要提高工程项目质量,对监测环节严格把关,确保符合国家标准后,再将水源输送到千家万户。本文通过对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研究,以及水源优化配置分析,希望能为农村饮水安全提供一些积极意见,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作者:丛丹 单位:东宁县水务局
第四篇: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分析
1真道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现状
真道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大量建设主要是从2005年开始,负责实施的部门为水务局,水务局专门成立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办公室,负责为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提供技术指导和工程建设管理。真道县属于贫困县,县级财政资金无力投资饮水工程的建设,因此,资金来源主要是由中央投资、省级匹配及市级匹配。人均投资从2005年的340元/人、2008年的403元/人、2009年的503.75元/人,到2013年的535元/人,真道县一直按国家的建设标准建设实施。截止2014年底,全县农村饮水工程243处,共解决21.975万人的饮水问题,累积投资达10532万元。2015年计划建设51处饮水工程,共解决3.81万人的饮水问题,计划投资2038.37万元。至2015年底,真道县累积解决25.78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达农村总人口的86.2%,饮水工程共计294处,累积投资达12570万元。从工程建设规模看,工程规模最小的一处为三桥镇桥塘村安置点,共解决33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工程规模最大的一处为隆兴镇隆兴人饮,共解决7200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在建成的饮水安全工程中,1000人以上规模的共计33个,累计解决9.194万人的饮水问题,占总数的41.84%;而1000人以下的饮水工程为210处,共解决12.78万人的饮水问题,中总数的58.16%。这就使得真道县的饮水工程有着点多、面广、分散的特点,给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而工程规模大小不一,其水处理工序也不一样。规模较大的集中供水工程一般都采用取水———沉淀———过滤———消毒———用户的处理过程,而规模较小的供水工程一般都采用取水———沉淀———用户的处理过程,没有过滤和消毒的处理工艺,很多地方只是实现了饮水解困的问题,还没有达到饮水安全的标准。加上真道县农村供水管网的布置均为树状网的形式,一旦管网某段发生损坏时,其管段以后的管网就会断水,而且树状网的末端,用水量较小,水量缓慢甚至不流动,易致水质变坏。这就造成了现状供水水质的严重安全隐患。
2真道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现状
根据笔者的调研结果分析,目前真道县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工程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发挥。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其运行管理现状,下文中的基础资料是2014年底统计和调研得出的。
2.1组织管理方面
全县已经建设完成的243处饮水安全工程,明晰工程产权的有195处,但大部分工程的运行管理模式不合理。而管理机构主要为乡镇水利站,管理人员一般为2-4人,管理人员配备不够,管理设施条件一般,管理制度的建设与执行效果不显著,无专业人员管理工程档案。
2.2工程管理方面
根据笔者的调研,结合乡镇水利站和水务局饮水安全办公室的统计资料。全县饮水安全工程设施设备完好率达85%,工程维护维修率达80%。由于真道县属于山区,居住条件艰苦,农民居住又比较分散,按国家标准投资建设的饮水工程,很多由于工程小,资金少,无钱配备消毒净化设备。因此,只有27%的工程配备了水处理设备,水质状况比较令人担心。
2.3安全管理方面
真道县饮水安全工程的水源主要是山泉水和溪沟水,泉水点多、流量小,难以采取措施保护,尤其是沟溪水,保护难度十分大。但真道县交通十分不便,很多水源地无公路,受人为污染程度小,农村地区的水源相对来说还比较卫生。根据水利站的数据,全县农村地区的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5%左右,水量保证率在70%左右。由于很多地区比较偏远,工程规模也比较小,因此水质检测率远没有达到生活饮用水的标准,大概在10%左右。2014年10月县水务局饮水安全办公室从210个无消毒净化设施的饮水工程中,抽出30个工程,检测其管网的末梢水,水质达标率为80%。
2.4经济管理方面
全县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只有三桥镇和旧城镇两个乡镇在经济方面管理得比较好。这两个乡镇中,有80%的饮水工程在水利站的有效管理范围内,水价合理,能够正常收取水费,资金收支管理和账务账册管理都很清晰。而其他乡镇基本上只管好了镇集人饮和乡镇附近的工程,资金收支管理和账务账册管理比较混乱,有些乡镇甚至就没有账务账册管理。
2.5群众满意度方面
根据饮水安全办公室对所建饮水工程的调查回访,群众对工程的供水质量和供水服务总体比较满意,很多偏僻地区的农民也能吃上自来水,这是他们从来没有想到的。但是很多地方的农民由于文化比较低,政府的宣传力度不足,群众积极参与度还不够,依赖心理比较强烈,加上很多地方农民收入比较底,上交水费不积极等。然而,只要工程有一点问题,饮水到不了家,就找到政府解决,投诉上访时有发生。政府部门基本上都能积极想办法解决人民群众所反映的问题,基本上能保证群众的满意。
2.6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
真道县饮水安全工程的设计年限均为十年,人口增长率按6‰设计。因此,所选取的水源在平水年基本能保证饮水需求,工程保障能力也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然而,很多地方由于没有收取水费,工程没有维修养护经费,政府也还没有制定完善的经费保障机制,工程的经济保障能力较弱。同样,大部分乡镇也没有成立专业化维护队伍,工程出现问题之后就是就近找相关师傅维修,维修维护能力较低。由于县级财政收入不高,政府在饮水安全工程上的扶持力度还不大,主是是靠国家投资。很多工程权责还没有明确,政府监管力度也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工程的长效运行。
3结论
由上分析可知,真道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在建设和运行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离国家的建设标准和效益实现还有一定距离。因此,需要相关单位引起足够重视,不断努力,进一步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行管理能力,为新时期构建小康社会提供安全保障的自来水。
作者:刘邦贵 单位:贵州省道真县水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