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论文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论文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论文3篇

第一篇

1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1.1工程建设中的管理不到位

首先是工程招标阶段存在不正当竞争问题,然后是中标的单位往往将工程分包、转包,这样层层下来,就很难保证工程的质量,也难以形成有效地管理。在工程的监管方面,问题也是比较多的。比如工程监管人员素质无法达到要求,监管质量不高;再比如没有对工程监管单位进行科学地选拔,使得监管单位无法保证工程的监管质量。除此之外,施工合同的管理工作也不规范。比如合同中有关条约的规定不清楚、不详细,或者是合同履行其中一方不按合同规定施工,从每一个水利水电工程项目角度来看,使得施工过程中纠纷不断、影响施工效率和进度;从整体看,也不利于水利水电工程的稳定快速发展。

1.2工程建设资金容易被层层剥离

水利水电工程属于投资成本高、收益慢的工程,但是对整个国家和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所以一般是由政府来投资建设。但是在工程建设中,资金层层下放、层层被剥离,这就使得原来的拨款大打折扣,真正用到水力发电工程建设中的资金就少了很多了。而水利水电工程又是大项目建设,所需的建设费用很高。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就很难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也很难保证施工的质量。

2加强水力发电工程建设中管理水平的建议

2.1遵守国家关规定,落实管理制度

在项目责任人员的选定上,要选择有管理能力、有一定技术水平而且责任心强的管理人员。在招标投标方面,加强管理,严格程序。坚决清除信誉差、能力低的投标单位。加强对监管人员和监管单位的管理,增强其责任意识,加强对施工的监管。在合同管理方面,在条约制定时要清楚明了,明确权利和义务的分配以及违约处理方式,保障合同能如约履行、减少纠纷,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

2.2抓好水力发电工程的质量管理

水利水电工程关乎国家、社会、人民的利益,质量这根线必须紧紧握在手中。高质量的水力发电工程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为百姓带来福利;而低质量的水力发电工程不仅劳民伤财,对社会带来消极影响。为了得到高质量的水力发电工程,就必须加强制度上的管理。要建立完善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健全工程质量监督体制。另外要明确工程的责任人,促进体制完善。

2.3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工期进行合理的控制

以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为基础,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工期的控制,科学地规划施工的进度。将工期合理地划分为几个连续的阶段,确定每个阶段的任务和注意事项,并以此为依据分别制定好施工计划。在施工安排中,要协调好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各方关系,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同时,优化配置施工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设备和材料等。

2.4控制投资规模

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大型工程建设,自然离不开投资。投资的资金一般来自于当地政府。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影响,但这并不代表投资的规模越大越好。如果不考虑当地政府的财力而盲目地扩大投资规模,只会造成集资困难,从而延误工期。因此,在决定投资规模时,要具体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的财力。同时,在对每一段河段施工时,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说,有些河段的防洪能力本来就比较高,就可以将这几段的投资标准定的低一点;反之,有些河段的防洪能力较低,就可以将投资标准定的高一点。

2.5规范水利建筑市场秩序

市场自产生之日起就存在自发性等固有的弊端。因此,必须从制度方面加强对水利建筑市场的管理。首先是加强立法,完善有关水利建筑方面的法律法规,使得经济活动“有法可依”;还要加大执法的强度,完善执法体系,促使人们“有法必依”;同时,完善监督机制,使整个市场形成诚实守信的氛围。

2.6加强对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人员的培训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质量的高低,不仅与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具有极其密切的联系,而且与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也联系甚密。因此,要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除了加强对管理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外,还要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只有兼备知识能力与道德的人才才能保障每项工作高标准的完成。

3结语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水利工程的建设,水利工程的建设召唤更加完善的管理体系。不难分析出,良好的管理体系能促进水利工程更高水平的建设,带动水电行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同时也拉动其他行业的发展。我们需要学习和总结国内外水利工程建设的经验,指导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的管理体系的完善,促进水电行业的稳定快速发展。

作者:齐继贺 姜伟华 齐继光 单位:河南省水利水电学校 中国建筑土木建设有限公司

第二篇

1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1.1对水生生物群落的影响

J.R.Karr于1981年首次提出利用鱼类群落建立生物完整性指数(IndexofBioticIntegrity,IBI),进行生物完整性评价,以此反映群落的结构与功能特征,以及具有的维持自身平衡、保持结构完整和适应环境变。目前,已经发展成以不同类群生物为对象、采用不同群落特征指标的多种生物完整性指数形式,并得到了广泛应用。J.R.Santucci等调查了美国伊利诺伊州某河段(长175km)上15个小水坝对水生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然流态河段的生物完整性指数包括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F-IBI)、底栖动物状况指数(MCI),均明显高于蓄水区域。朱迪和杨志对三峡库区生物完整性评价结果表明,IBI指数值从坝前向库尾呈递增趋势。J.Musil等研究了捷克易北河、多瑙河和奥得河的幼鱼群落结构及完整性指数,包括欧洲鱼类指数(EFI)和捷克多度量指标(CZI)对河流障碍物(1118个堰、28个坝)的响应,结果表明:对幼鱼的不利影响(流水性鱼类减少和低IBI值)随着河流障碍物数量增加和连续两个障碍物之间距离的减小而显著升高;鱼类群落能够对流域尺度的障碍物表现出功能和数值上的响应。N.C.Wu等研究了香溪河23个径流式小水电站对底栖藻类生物完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作为参照的电站取水口上游样点D-IBI显著高于取水口下游、出水口上游、出水口样点;受小水电梯级开发影响,这些样点D-IBI评价结果显示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为中等。

1.2对重要物种的影响

在物种层面,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往往对洄游性鱼类造成较大影响,主要表现为阻隔对鱼类洄游造成了直接影响,使其无法正常地完成生活史,从而影响物种种群规模甚至是物种的生存。洄游鱼类包括溯河洄游(如鲑鱼)、降河洄游(如鳗鲡)、河流洄游或河湖洄游(如四大家鱼)等类型,其中,降河洄游涉及溯河产卵鱼类幼鱼、降河产卵成鱼和某些溯河产卵成鱼。对溯河性洄游鱼类的影响主要是阻隔效应。对降河洄游鱼类的影响包括:阻隔洄游或洄游延迟;幼鱼和某些鱼类经过溢洪道、水轮机,会因高压高速水流的冲击、撞击水力涡轮机等受伤和死亡,引起高死亡率;高坝溢流时,流水翻滚卷入大量空气,引起氮气过饱和,使鱼患气泡病而死。对河流洄游或河湖洄游鱼类来说,除阻隔效应外,坝下水流过程、水温过程的变化也会对其自然繁殖产生影响。对重要物种影响的因素因水利工程结构类型不同而异。径流式电站虽然对河流水文过程影响较小,但河道水流基本上通过引水管道和水轮机流过,往往对重要鱼类产生严重危害。岷江上游大量引水式水电站使相当长的河段在枯季完全脱流,导致珍稀鱼类-虎嘉鱼在该江段已难见踪迹。下面以长江流域珍稀鱼类中华鲟、特有鱼类圆口铜鱼、经济鱼类四大家鱼为例,探讨大坝建设对重要物种生活史完成、种群规模等方面的影响。

1.2.1对中华鲟的影响

中华鲟是我国典型的海、淡水溯河洄游性鱼类,在近海生长,发育成熟的中华鲟个体于每年9~11月洄游到长江的产卵场繁殖产卵。葛洲坝建设前,中华鲟天然产卵场分布在金沙江下游雷波冒水至长江上游重庆木洞间长800km的江段。葛洲坝工程修建后,中华鲟生殖洄游被阻隔,截流后的最初两年(1981~1982年),大量中华鲟聚集于葛洲坝下,1644尾被捕捞,造成中华鲟亲本损失。余志堂等调查发现,中华鲟在葛洲坝下游形成了新的产卵场,能够自然繁殖。为保护中华鲟,从1983年开始禁止商业捕捞,1984年起实施人工繁殖放流。1988年,中华鲟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996年,建立了长江湖北宜昌中华鲟省级自然保护区,尽管如此,连续监测结果表明,中华鲟唯一的产卵场被压缩在葛洲坝至庙嘴约4km的江段;由于葛洲坝下产卵场范围狭小,繁殖群体亲鱼性腺退化,种群补充量不足,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常剑波对中华鲟资源量和年际资源变动特征估算发现,葛洲坝截流后,繁殖群体的雌雄性比逐年上升;洄游至长江繁殖的中华鲟亲鱼数量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繁殖群体数量从1990年开始下降,并预测至2019年达到最小值,年资源量仅维持在400尾左右;中华鲟种群变化受葛洲坝建设影响显著;高欣利用VORTEX模型评价葛洲坝对中华鲟种群影响,结果显示:在葛洲坝一般影响下,模拟种群快速下降,种群大小为初始种群大小的16.8%;葛洲坝阻隔中华鲟的繁殖洄游通道,导致自然产卵场丧失,是造成中华鲟种群资源下降的主要原因。建设较晚的三峡工程对中华鲟来说不存在阻隔问题,但三峡工程的径流量调节能力远远大于葛洲坝水利枢纽,尤其在每年10月前后,水库蓄水使坝下径流量、水位、含沙量等条件有较大改变,2000~2006年间,蓄水后产卵期的特征水位下降5~7m,含沙量下降了70%左右。根据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所(以下简称“水工程生态所”)调查,1998~2012年间,葛洲坝下江段中华鲟产卵前群体多年维持在平均200尾左右。自2003年开始,中华鲟的自然繁殖时间有逐步推迟的趋势,自然繁殖次数也由之前的每年2次减少到1次(2011,2012年除外)。水温过程对于中华鲟性腺发育非常重要,因此,推测中华鲟繁殖延迟可能与三峡水库蓄水后繁殖期内坝下水温下降延滞、繁殖期水温过程变化有关。

1.2.2对圆口铜鱼的影响

圆口铜鱼是一种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金沙江中下游以及部分支流的长江上游特有鱼类。作为一种产漂流性卵的河道洄游型鱼类,成鱼只生活在干流的急流河滩和较流动的洄水沱中,受精卵需要在河流中漂流较长距离才能完成孵化过程,仔、幼鱼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金沙江下游江段及其主要支流,部分仔鱼可一直漂流到宜昌以下的中游江段。随着金沙江中下游、雅砻江干流梯级电站的逐步实施以及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影响,圆口铜鱼栖息地面积日益缩小,生境相互隔离,资源量加速萎缩。水工程生态所近年调查发现,金沙江中下游圆口铜鱼原有部分产卵场因蓄水淹没消失,圆口铜鱼早期资源量逐年减少,2013年早期资源量仅为2006年的1.4%。在此基础上,金沙江中下游梯级开发阻隔了顺流而下的圆口铜鱼幼鱼和卵,影响了对长江上游资源的补充;三峡水库蓄水使库区圆口铜鱼适宜栖息地向上迁移,多分布在万州以上江段;再加上过度捕捞等人类活动叠加影响,导致了库区及上游宜宾、合江江段圆口铜鱼相对优势度显著降低。

1.2.3对四大家鱼的影响

长江是我国四大家鱼的天然原产地和主要栖息地。四大家鱼是典型江湖半洄游性鱼类,在湖泊和河湾中摄食生长,产卵时洄游到江河流水中,卵需要在江水中漂流发育。为了评价葛洲坝对四大家鱼繁殖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年开展了相关调查,结果发现:截流后(1986年),四大家鱼繁殖未出现滞后现象,卵苗江汛规律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产卵场分布和位置变化不大;与截流前(1981年)相比,鱼苗产量波动幅度较小。因此,葛洲坝水利枢纽兴建对长江四大家鱼自然繁殖没有产生不良影响。但是三峡水库蓄水后,荆江段四大家鱼早期资源量显著下降,主要原因有:繁殖群体数量减少;达到其产卵下限水温(18℃)的时间有所推迟;三峡水库蓄水使坝下江段洪峰削平、涨幅减少、持续时间缩短,无法提供天然条件下可剌激四大家鱼繁殖的涨水过程;库区流速变缓、三峡工程阻隔作用等使来自坝上的早期资源补充量也减少。

1.3对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大坝建设和运行对鱼类天然种群的影响,会通过其自然繁殖行为在不同世代的遗传背景值上表现出来。生境破碎化使鱼类种群被分隔成相对孤立的、较小的异质种群,由于异质种群间基因交流存在障碍,会导致遗传分化进而使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维持能力降低,可能影响种质甚至物种生存。Y.H.Sun等利用线粒体分子标记研究了长江宜宾、万州、宜昌和武汉江段胭脂鱼的遗传多样性,发现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E.Leclerc等对加拿大圣劳伦斯河310km河段黄金鲈鱼进行景观遗传学的分析表明,种群遗传差异和产卵场片段化程度成正相关,并支持该河段黄金鲈鱼已经特化为4个独立生物单元。史方等利用微卫星标记评估乌江彭水水电站对泉水鱼的遗传多样性影响发现,乌江流域泉水鱼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但出现了2个位点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且其中1个位点中出现了无效等位基因,且该位点的Hardy-Weinberg遗传偏离指数值也显示出杂合子严重缺失的现象,可能受到了水电站阻隔的干扰。K.Morita等发现大坝阻隔和生境破碎使日本白斑红点鲑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生存力减小,其程度与隔离种群大小呈负相关。吴旭等发现长江流域鳜的遗传多样性排序为长江、通江湖泊、无放流陆封型湖泊、有放流的陆封型湖泊群体;通江湖泊和陆封型湖泊群体的遗传分化较大。A.Drauch等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研究库特奈河高首鲟的遗传多样性表明,阻隔导致库特奈河的高首鲟种群表现出了明显的遗传多样性丧失以及种群数量的减小。但是,对于性成熟年龄较大的鱼类,其种群遗传结构受水利工程的影响需要经历较长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2减缓不利影响的对策措施

针对引起不利影响的因素,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总结减缓不利影响的补偿措施包括2个方面:①通过水利水电工程本身的工程建设运行管理、工程结构改造、生态工程建设等措施进行生态补偿;②通过人工增殖放流、栖息地保护与修复等其他措施进行生态补偿。

2.1水利水电工程生态补偿

2.1.1工程建设运行管理

一般工程运行管理中,通过下泄水量运行管理来满足最小生态流量,以保护下游生态环境。同时,为减缓对坝下生物繁衍环境的不利影响,也需要实施生态水量调度来实现下泄流量的运行管理。1950~1955年间,罗阿诺克河上大坝的修建导致该河鲈鱼数量锐减,洪泛区物种多样性降低,自1989年起,通过控制该河每年4~6月鲈鱼产卵期内的日流量及变化率,以刺激鲈鱼产卵。2008年2月,汉江支流兴隆河、东荆河等水域发生水华,为消除水华影响、阻止硅藻过量繁殖,丹江口水库增加300m3/s的下泄流量,以改善汉江水质。2011~2013年,三峡水库在四大家鱼繁殖期先后开展了5次生态调度试验,通过连续4~7d持续增加下泄流量的运行方式,人工创造了适合四大家鱼自然繁殖的洪峰过程,对四大家鱼产卵产生了一定促进作用。此外,为避免对关键栖息地的不利影响,需要加强工程建设施工管理。如在三峡工程建设施工阶段,为避免葛洲坝下游虎牙滩采石料场可能对中华鲟产卵场带来的影响,三峡总公司将原规划方案进行了调整,取消了虎牙滩、红花套料场。

2.1.2工程结构改造

对于生态影响大的工程,结构改造是工程生态补偿的主要技术手段,包括河岸生态改造,改造工程设计结构,拆除大坝或放弃大坝结构、功能等方面。河岸生态改造可以提高生境横向和垂向连通性、微生境复杂度,从而减缓生境破碎、匀质化对生物的不利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瑞士Zurich州河川保护建设局就将已建的混凝土护岸拆除,改修成柳树和自然石护岸,给鱼类等提供生存空间,把直线型河道改修为具有深渊和浅滩的蛇形弯曲的自然河道,让河流保持自然状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纷纷大规模拆除了以前人工在河床上铺设的硬质材料,逐步恢复河道及河岸的自然状态。在工程设计阶段,应尽量不采用引水式结构,以避免像岷江等流域引水式电站造成河流生态退化的情况再次发生。拆除一些效益不好的小电站。对已达到使用寿命的水坝进行彻底改造工程结构,是对水利水电工程本身实施生态补偿的另一途径。宾夕法尼亚州萨斯奎汉纳河流域的40多座小坝被拆除后,河流生态得到了恢复,并使鲱鱼产量大幅度上升[40]。有些干流水电开发开始以拆除支流水坝、恢复支流生境作为工程生态补偿措施。云南澜沧江苗尾水电站建设环保要求,拆除基独江第四级水电站水工建筑,封堵电站进水口,将基独江40.9km河段作为鱼类栖息地进行保护等。对于已建的生态影响大的工程,在进行局部改造后仍不能满足生态保护要求,且又无法拆除大坝的情况下,只能放弃水坝结构设计功能,完全开放水闸,尽量恢复河流的自然生境。最典型的是1994年6月建成的帕满水坝,为减缓建坝对河流特有鱼类等不利影响,2001年政府同意开放了帕满水坝的八道水闸。

2.1.3生态工程建设

(1)过鱼设施。对鱼类阻隔影响大的工程,建设过鱼设施建设是工程补偿的主要技术手段,包括上行设施、下行设施和辅助设施3个类型[1]。上行设施包括鱼道、升鱼机、鱼闸、集运鱼船,国内外在上行设施的建设方面均有一些成功的案例。美国哥伦比亚河通过鱼道建设基本解决了鲑鱼、鳟鱼等鱼类的上行过坝问题;巴西伊泰普水利枢纽鱼道是在已建工程上进行改造,并建设高坝(196m)鱼道的成功案例;法国加龙河上戈尔费奇大坝、多尔多涅河上伊列雷斯大坝的升鱼机每年帮助数以千计的欧洲西鲱达到上游产卵场。与鱼道相比,鱼闸因效果不佳,有逐步被淘汰的趋势。目前,集运鱼船应用案例不多,美国Baker大坝建设了集鱼船,我国彭水电站正在开展高坝建设集运鱼系统的实践探索等。下行设施主要采取物理栅栏或行为栅栏,来防止下行鱼类进入水轮机受到伤害,并建造表层或侧、下辅助通道让它们安全过坝。为了提高过鱼效果,还需有配套的诱导设施和拦截设施。但是,对下行设施的研究没有上行设施深入,通常采用物理栅栏技术,仅欧洲、日本、新西兰和澳大立业等国建成了鳗鲡降河产卵的少数专用鱼道。

(2)调节下泄水温设施。针对高坝大库水库下泄低温水对下游水质和水生生物的不利影响,需要建设调节下泄水温的设施。目前,我国提高下泄水温的工程措施主要是建设竖井式、斜涵卧管式等分层取水设施。但对于大型水温分层型水库,水库流态和坝前水温分层结构比较复杂,其闸门设计更为复杂,如北盘江光照水电站于2007年9月建成了六孔叠梁门后置分层取水工程,是我国第一座实施分层取水的大型水电工程。监测结果显示,6~11月,叠梁门的运用,有效阻挡了水库下层低温水的下泄,发电引水多为上层高温水,下泄水温得到了较大提高,对保护下游生态起到了积极作用。

(3)配合工程生态调度运行的设施建设。在生态调度运行管理的工程生态补偿方面,有时需要建设相关生态工程设施,以满足补偿需求。为消除脱水河段,需要通过设置生态泄水闸或生态放水孔等结构来泄放生态流量。为防止泄洪中下泄水流氮气过饱和而引发的鱼类“气泡病”,可以增加溢流坝结构,降低水中氮气含量。此外,为提高水库下泄水流的溶氧量,需要增加表面水泵、掺氧装置、复氧堰等结构,如1991年田纳西流域管理局连同州、联邦资源管理局,制定了最小流量和溶解氧浓度指标,田纳西峡谷20座大坝根据自身情况,主要采用通过涡轮机脉动运行、适当的日调节、设置小型机组、再提高下游河道最小流量,通过涡轮通风、涡轮机掺气、表面水泵、掺氧装置、复氧堰等手段来达到目标要求。

2.2其他生态补偿措施

2.2.1人工增殖放流

人工繁殖放流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普遍采用的水生生物物种保护、资源恢复方法。建立鱼类增殖站、实施人工增殖放流也是我国水电工程生态补偿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调研水电站蓄水阶段竣工环保验收情况发现,水电工程大多采用了人工增殖放流进行生态补偿,其中又有82.4%的修建了增殖放流站。2005~2009年,三峡工程实施了生态补偿措施———三峡工程珍稀鱼类增殖放流,放流中华鲟、胭脂鱼、达氏鲟共约250多万尾,对于这些珍稀鱼类保护与资源恢复发挥了一定促进作用。尽管近年来我国鱼类人工繁殖技术有很大突破,还有许多受工程建设运行影响的珍稀特有鱼类未能实现大规模人工繁殖,制约了人工繁殖放流工作开展。此外,为保障人工增殖放流效果,增殖放流的遗传管理、增殖站运行管理、放流效果监测与评估等工作也亟需加强。

2.2.2关键栖息地保护与修复

(1)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对重要生物及其栖息环境进行就地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有力和高效的方法,也是补偿工程建设运行对水生生物影响的重要途径。我国针对三峡水库和金沙江一期工程建设的影响进行生态补偿,建设了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建设对长江上游70种珍稀、特有鱼类及其生境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历经几次调整使保护区面临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不断增加的威胁。

(2)关键栖息地的微生境修复。关键栖息地的微生境修复往往是为鱼类繁殖提供水流、底质等必要条件,国外有一些人工产卵场营造的实践,如加拿大魁北克省的Prairie河上建立了湖鲟人工产卵场。我国水电工程有关产卵场人工恢复的技术手段主要是建设人工鱼巢,如阿海水电站建设人工模拟鱼类产卵场,为受影响的裂腹鱼类、高原鳅类、鲇类等产沉粘性卵鱼类提供可能的、一定面积的自然产卵繁殖场所。水工程生态研究所在三峡水库小江支流进行的人工鱼巢建设试点研究表明,人工鱼巢不仅能够恢复鱼类产卵生境,也可为部分底栖鱼类提供庇护场所;人工鱼巢效果与鱼巢材料、放置区域透明度、离岸距离等因素有关。

3结语

流域是进行生态系统管理的有效单元,协调好水工程建设运行与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关系,必须将流域作为一个单元进行科学系统规划。建议根据国家有关水生态文明建设、水电开发生态保护的指导思想,借鉴国内外流域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的先进经验,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科学规划,根据不同生态功能区确定生物完整性、重要物种保护等生态保护目标,统筹考虑干支流水电开发与河流生态保护的关系,合理确定开局和比例,确保生态需水、保留重要生态河段等生态系统保护底线。

作者:陈小娟 单位: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 水利部水工程生态效应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

第三篇

1水利水电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

1.1陆生生态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一般会影响当地土壤环境,在水库拦蓄的作用下,下游洪泛平原的淤泥肥源将会不断减少,土壤肥力不断下降,以至于土壤长期处于地下水位过高的过饱和水分状态下,最终会引发土壤次生沼泽化、盐渍化、潜育化等不良现前,即土壤环境的改变,严重影响陆生植物的正常生长。比如:库区蓄水会淹没土地资源,清除植被会损失生物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施工建设会破坏植被,污染居住环境,引入异源性疾病等等。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中,一旦引入外来物种,则会出现竞争捕食、改变生境、传播疾病等现象,直接威胁本地生物,不利于原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破坏区域生物多样性。比如:在水利水电施工的干扰下,会恶化施工区鸟类和兽类的生活取食环境,迫使这些生物远离栖息地;水库蓄水淹没森林,工程建设破坏地表植被;新建城镇、新道路系统分割并侵占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这一切都会改原始生态系统,威胁生物生存,加剧物种灭绝。

1.2水生生态影响

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会影响水生生态环境,具体表现为水电工程能使陆地变为水域,使浅水变为深水,使流水变为静水等等,这一系列的变化严重影响了生物的生存环境。一般来说,库内水流速度较小,大大降低了水气界面的交换速率和污染物的扩散能力,使复氧能力不断减弱,以至于水库水体的自净能力比河流弱库内的水流速度更小,或者处于静止状态。不仅如此,增大水层透明度,尽管有利于藻类的光合作用,但是坝前储存水因藻类的大量生长而形成了富营养化,于是出现了被淹没植被和腐烂有机物的不断滋生,进而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并释放沼气及二氧化碳,这又极易引发温室效应,再加上长期沉积于库底的悬移质,一旦存在有毒物质,或者难降解的重金属,都会形成次生污染源。此外,在施工和水库蓄水活动的干扰下,缩小了动物的原有栖息地,动物不得不外迁栖息,而大坝又切断了原有的天然河道,阻碍了鱼类的觅食和生殖洄游,从而改变了鱼类的分布和产量。

1.3其他生态影响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而言,除了影响陆生和水生生态环境,对于其他生态的影响也尤为普遍。①对于水土流失影响,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涉及地形、地貌、地质、土壤、植被、降雨强度等等;人为因素涉及施工扰动地表、毁坏植被、土方开挖填、弃渣等等。②对周围环境和人群健康的影响,过度的弃渣和料场开采,占用大片土地,而且在施工结束后又没有复垦和绿化,严重破坏了地貌景观与植被。③对于气候的影响,修建水库形成了大面积蓄水,然后在阳光辐射下,大大增加了蒸发量,致使降雨量也不断增加,而水库低温效应改变了降雨分布,加大了一般库区的蒸发量,使空气变得湿润。

2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措施

2.1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在水电工程建设中,相关人员一定要重视生态问题,充分认识水电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特别是在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过程中,设计、施工、调度、运行等方面的事项至关重要,需要认真考虑生态与环境的基本要求,水电企业不但要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要获得良好的环境效益。因此,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需要加强生态保护法规,做好知识宣传工作,从根本上提高水电工程建设中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度。

2.2建立实施生态补偿机制

建立实施生态补偿机制,需要坚持“谁开发、谁补偿。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重要原则。通常情况下,水电企业可以在环境影响预测评价的基础上,设置一些过鱼设施,或者设置基本的增殖放流和生境补偿措施,这样有利于协调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水生生物保护之间的关系。比如:由于开发河流会对水生生物造成负面影响,这时就要积极采取过鱼设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渔政等相关措施,同时还需要人工增殖放流等补偿措施,主要用来防止生物资源的衰退。

2.3加强施工环境保护工作

在水电工程施工中,需要加强环境管理,主要从大气、噪音、水体等方面来展开监测工作,并且要实时掌握施工期间的当地环境状态。与此同时,对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问题,工作人员应当立即处理,决不允许任何潜在的污染源蔓延滋生;对于施工产生的废气、废水等污染物,一定要要处理干净,而且要在完工后做好景观恢复和绿化工作。不管怎么说,杜绝破坏生态环境,需要加强施工环境保护工作。

2.4强化工程运行管理工作

强化水利水电工程运行的管理工作,需要科学地制定调度运行方案,并且要统筹兼顾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①需要满足人们的生活用水,尤其要将生态用水放在首位,然后兼顾其他用水;②在满足人们生活用水的前提条件下,主要以生态效益为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生态调度工作;③为河道留有一定的生态水量,同时要兼顾灌溉、发电、航运等的用水需求;④严格按照水电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和环境保护设计的基本要求,再加上调度运行的基本需要,合理拟定环境监测计划,并进行实时监测,更好地为水电工程调度运行服务。

2.5需要不断完善移民政策

完善移民政策,需要对淹没的土地,房屋,以及其他一切有价设施进行评估,可以将对生态环境的补偿作为股份,让移民和开发方构成一个有效的利益共同体,这样会使移民长期进行水电开发。在建设期间,至于安置移民的费用,可以用预支若干年应得的收益进行解决。另外,在移民区,建议地方政府和移民代表可以成为股东,积极地参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决策管理。

2.6工程建设中的后期措施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后期,需要建立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科学地评估环境情况。一旦发现不良现象,应立即提出解决方案,努力将破坏程度降到最低。工程结束以后,必须做好覆土工作,并且要采取草灌乔相结合的植物措施,快速恢复地表植被,快速恢复土壤的理化性质,同时要加强保护弃渣场、砂石料开采场、取土场、临时用地等非景区的水土,以防再次出现水土流失。

3结束语

总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保护生态环境需要贯穿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始终,这也是当前水电企业所面临的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现阶段,在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实施中,负责人员必须将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放于首位,充分认识水电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同时要积极采取措施,切实地保护生态环境,这样才能真正地造福人类,促进我国水电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白峰 单位:青海省雪龙滩水力发电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