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产模式包装印刷工程专业建设探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教科产模式包装印刷工程专业建设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教科产模式包装印刷工程专业建设探索

摘要:在齐鲁工业大学包装工程和印刷工程专业建设中,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思政引领、理实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等人才培养的改革实践,形成了教科产融合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将该模式应用于专业建设。实践表明,该模式在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和育人平台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建设成效,包装工程专业和印刷工程专业均进入一流专业建设点。同时,提炼出在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学科专业和工程实践方面的创新之处。

关键词:教科产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专业建设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高校坚持德育为先、德学兼修,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各教学环节。早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提出了“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要求——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内涵式发展已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时代要求,体现了党中央对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极度关切。齐鲁工业大学的包装工程专业和印刷工程专业是传统的轻工类专业,在长期的专业建设中,一直面临理论与实际联系不紧密、科研对教学的支撑度不足、实践教学条件有限、工程教育与生产实际脱节和师资队伍实践能力欠缺等一系列的问题。面对上述问题,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一直是解决问题的研究热点[1-2]。2020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3],强调产学融通。在包装工程和印刷工程本科教育方面,不少学校也进行了教科产方面的探讨[4-5]。齐鲁工业大学秉承建设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定位,一直重视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2017年齐鲁工业大学与山东省科学院整体合并,在科教融合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办学多年来,在专业建设方面坚持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积极推动学校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深入校企合作,提高专业群建设水平,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6]。随着产教融合从“融入”走向“融合”,专业建设中不断推动产教融合迈向新阶段[7]。以产教融合建设专业,其实践内涵包括学科专业建设一体化、体制机制一体化以及一体化资源共享3个方面[8],笔者所在学校的包装工程专业和印刷工程专业建设方面也积极推动资源、师资的共享。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作为传统的包装工程专业要实现内涵式发展还需要解决制约专业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培养产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这里对教科产融合模式中专业建设模式的探索和在笔者学校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总结。

1教科产融合专业建设模式的探索

针对包装工程、印刷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OBE人才培养理念,通过构建课程体系,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在思政引领下,形成基于教科产融合模式的包装工程、印刷工程本科专业建设改革方案。经过实践检验,成效显著。

1.1思政引领

坚持“德育为先、德学兼修”的全面育人观,构建了轻工类专业的课程思政体系,强化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包装工程和印刷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中,有机地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和职业道德教育,研究成果《课程思政建设-轻化工程》即将出版,撰写了《轻工类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指南》,保持课程与思政同向同行。

1.2理实融合

坚持问题导向,丰富教学模式,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加强轻工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理论与实际更加紧密的联系。针对教学中理论与现实脱节的问题,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构建了课堂、网络和移动端三位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新模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四轮驱动的教学体系,促进了“学、研、创”的有机结合。

1.3科教融合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加强科研同教学的结合,把“科学研究的密度”转化为“教学创新的浓度”,实现了科研对教学的有力支撑。学校和山东省科学院合并后开启科教融合时代,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推行“教师讲授-师生研讨-学生探究”三步推进研究型教学方法,支持校内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本科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1.4产教融合

坚持产业需求与教育目标统一导向,与轻工行业企业深度合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实现产教深度融合面向产业需求,以OBE-CDIO工程教育理念,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将产业发展的成果融入课堂;在包装工程和印刷工程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拓展轻工内涵,设立新媒体技术新工科专业。构建校内实践基地与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相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促进校企合作发展。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建设了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2教科产融合专业建设模式的应用

1)思政引领、科学规划,构建“教科产融合”的工程人才培养机制。在齐鲁工业大学“123”课程思政工作体系基础上,成立了轻工课程思政工作室,制定了《轻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指南》,培养方案支撑课程体系,课程教学大纲明确课程思政要求,课程教学设计实现专业内容和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引导教师在教学全过程中进行课程思政。以OBE-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科学规划轻工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构建了思政引领的教科产融合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机制,见图1。

2)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改革为手段,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建立学业导师制,因材施教,实行个性化人才培养。校企专家组成导师组联合指导,开展真实工程项目训练。充分利用虚拟仿真、智慧课堂、手机APP等信息技术手段,课堂、网络、移动端三位一体,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以“学生名匠”工作室等形式,提高学生“创意-创新-创造-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先后获“创青春”、“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大赛奖项,以及优秀大学生创业者等荣誉称号。

3)推进科研资源融入课程教学,科教协同育人,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依托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整合教学和科研资源,教师将高质量科研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有效建构“教师讲授-师生研讨-学生探究”三步推进式研究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加强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支持学生加入科研团队,激励学生自主进行创新性学习。大二开始进实验室参与科研项目的学生比例超过40%。近5年来,学生获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

4)深化产教融合,共建共享优质产教资源,建设“双师型”教学队伍,提升学生工程素养。坚持产业需求与教育目标相统一,以学科前沿、产业最新发展更新教学内容、改进课程体系。深化产教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建立资源共享、协同育人机制。邀请企业专家加入教学指导委员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产教联动,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共建实验中心、“学习工厂”,合作开发课程。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聘请近20位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促进企业为教师提供挂职锻炼岗位,增强教师实践能力。目前校企合作单位、实践教学基地等达到40余家,“双师型”教师占比80%以上。

3教科产专业建设模式创新之处

3.1培养理念创新

德育为先、思政引领,挖掘凝练轻工类专业教学中的德育元素,构建了轻工类专业的课程思政体系。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教育方略,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包装工程、印刷工程专业建设中深入挖掘凝练课程和教学过程中的德育元素,强化德融课堂建设,给课堂注入红色基因和工匠精神。撰写了《轻工类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指南》,重构了培养方案、课程大纲、教学设计。10门课程被评为校级课程思政好教案、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3.2培养模式创新

创建并应用了轻工类专业建设的“教科产融合”的模式,成效显著。面向产业需求,以OBE-CDIO工程教育理念,科学规划,通过理实融合,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加强轻工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科教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高水平的科研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通过产教融合,构建了符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轻工类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了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建成了一批高质量校企协同实践教学平台。印刷工程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包装工程专业入选“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3.3学科专业创新

创立印刷与包装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拓展轻工内涵设立新工科专业,开创轻工类专业建设新格局。针对印刷工程和包装工程专业没有对应的二级学科、高学历人才匮乏的问题,2013年设立印刷与包装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迄今已培养了60余名硕士毕业生。为满足传统媒体产业转型过程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综合利用教科产资源设立新媒体技术专业,拓展了轻工内涵,学科专业影响力显著提升。

3.4工程实践创新

建成轻工工程“学习工厂”式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共建共享覆盖包装、印刷与媒体产业链的“学习工厂”式实践基地,配置了材料检测、制版、印刷、虚拟演播等先进设备,为学生提供了实训教学、课程教学和工程研究环境,开创了轻工领域“学习工厂”式实践基地建设的先河。

4结语

教科产融合专业建设模式应用以来,在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建设、育人平台组多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高。近5年来,学生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20余项,发表论文、申请专利总计80余篇(项)。每年为包装印刷行业输送应用型人才100名以上。据第三方专业调查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在95%以上。毕业生于世平荣获“山东省优秀大学生创业者”称号,赵文全荣获“第二十二届青年泉城榜样”称号,程明武荣获“山东省十大就业创业标兵”称号。2021年校友会轻工类大学排名中笔者所在学校居第2位,软科学科排名笔者所在学校的轻工技术与工程居前30%、新媒体专业排名第1位。

2)师资建设效果明显。通过“教科产融合”模式下师资队伍建设,建成了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学团队。通过“思政引领”模式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先后获得“教学名师”、“师德标兵”、“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近5年来,取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2项,承担省级及以上教研科研课题20余项,国内外公开刊物发表教学科研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3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

3)育人平台持续提升。包装工程、印刷工程和轻化工程等轻工类专业协同发展,建成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等6个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平台。目前与国内知名轻工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和联合实验室共计30余个。与英国利兹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国外科研院所建立交流平台近10个,定期选派师生进行学习交流,2020年派出了首批4名交换生赴泰国朱拉隆功大学交流。通过实施教科产融合的专业建设模式,笔者所在学校包装工程专业和印刷工程的专业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成效显著,印刷工程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包装工程专业入选“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今后的专业建设中,笔者团队将继续深入研究思政引领下教科产融合模式,推动专业建设发展。

作者:褚夫强 林茂海 罗运辉 吴光远 晁季蕾 徐倩倩 单位: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a.轻工学部  b.基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