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联合站隐蔽工程管理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油田联合站隐蔽工程管理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油田联合站隐蔽工程管理研究

【摘要】

油田合站存在危险源点多、防火等级高、工艺复杂等特点,具有极高的安全风险。通过对联合站隐蔽工程的分析,指出其常见的问题及存在的风险,并结合事例,提出了隐蔽工程安全管理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

油田联合站;隐蔽工程;管理现状;对策

油田联合站主要承担原油的收集、计量、加温、脱水、稳定、储存、外输以及采出水回注等任务,因其功能多样、设施复杂等特点,安全管理难度很大,而其中的“三沟、两池、三井”隐蔽工程因自身“隐蔽”特性,管理难度更大,风险更高,如何做好隐蔽工程管理,对联合站安全生产至关重要。

1定义

隐蔽工程指:“隐藏且不易被发现、具有一定的容积空间、危险介质容易积聚并存在一定安全风险(爆炸、火灾、中毒窒息、淹溺、灼烫、触电等)的地下或半地下设施”。包括:管沟、电缆沟、排污(水)沟、干化池、污油(污水)池、排污井、检查井、水封井,统称为“三沟、两池、三井”。

2建设过程常见隐患及风险

2.1“三沟”常见隐患及风险

2.1.1电缆沟隐患及风险

(1)配电室(控制室)电缆(信号传输线路)总进(出)口端未实行有效封堵。当室外电缆沟窜入油气后,油气将通过墙洞进入配电室(控制室),遇电火花(电弧)时引发火灾或闪爆事故。(2)室外电缆沟未设置检查井或自然排液、通风换气设施。当电缆沟窜入油气时,不易及时发现和排除,导致油气积聚,引发火灾爆炸事故。同时,油水长期存在于沟内,对电缆有浸蚀腐蚀作用,引发电缆击穿事故等。(3)电缆沟管沟相交处处理不当,当发生管网破漏时,易燃介质进入电缆沟,引发火灾爆炸事故。(4)室外长距离电缆沟未分段沙封隔离,当局部窜入易燃介质时,造成整条电缆沟处于高危状态,事故风险及后果加剧。(5)电缆沟的地面未设置醒目标识,当进行挖掘、动土作业或有重物碾压时,易导致电缆沟及电缆外力损伤,引发触电、短路等事故。(6)电缆沟密封措施不完善,易造成地面雨水等进入沟内,电缆在潮湿或可燃液体积聚状态下工作,增加运行风险。(7)输油泵房、采出水回注泵房等电缆沟,未采取砂砾封填措施,给可燃介质积聚提供了空间,存在火灾、爆炸的风险。(8)电缆沟没有坡度,当窜入可燃介质时不能及时发现并排除,增加运行风险。

2.1.2管沟隐患及风险

(1)未设置检查井或自然排液设施。当管线发生破漏时未及时发现,存在建(构)筑物基础浸泡下沉或可燃介质积聚风险,引发坍塌和火灾、爆炸事故。(2)管沟穿越不同建(构)筑物时,未采用阻燃材料封隔(如:进出输油泵房、储油罐区等交界处时)。当管线发生破漏时,使建(构)筑物处于危险环境。(3)管沟未进行分段封隔。当发生管线泄漏时,与其相管沟也窜入可燃介质;当某处管沟着火,引发火灾蔓延、火势扩大。(4)管沟没有合理坡度,当管线破漏时,积液不易及时发现和排除。

2.1.3排污(水)沟隐患及风险

(1)排污(水)沟盖板不严密坚固。排污介质向外扩散或引起塌陷,引发伤亡等事故。(2)储油罐区防火堤外的总排洪口未设置泄洪阀(或关闭不严)或水封井。当罐区原油泄漏时,引发环境污染事故;泄漏原油着火,火势将迅速窜入罐区,引发更大火灾事故。(3)含油污水排入含油污水管沟或工业下水管沟时,其连接处未设置水封井。局部出现火险情况时,影响范围扩大。

2.2“两池”常见隐患及风险

2.2.1干化池隐患及风险

(1)污油池总进口未设置水封。当与污油池直接相连的设施发生火灾(爆炸)时,引发污油池火灾(爆炸)事故,当污油池发生火灾或闪爆时,殃及与其相连的设备设施。(2)污油池人孔(透光孔)长期露天敞开,遇外界火源易引发火灾、爆炸事故。(3)滤泥池未按规定铺设砂石,底部进液孔直接与大气相通,遇外界火源易引发火灾、爆炸事故。(4)超出滤泥池的功能和用途,在露天滤泥池存积污油(有时污油池液位过高,污油从滤泥池下部窜入),遇外部火源引发火灾、爆炸事故。(5)在设计布局时,干化池通常建造在靠近围墙处,存在外界烟头、烟花爆竹等火源进入的风险。

2.2.2污油箱(池)隐患及风险

(1)埋地污油箱总进口过高。箱内介质不能对总进口形成液封,当地漏处存在火源时,易将火源引入地下污油箱引发火灾、爆炸事故;在日常生产中,特别是冬季污油箱加温过程中,大量的可燃油气通过地漏管线反扩散至输油泵房、计量间等,增加了室内可燃气体浓度和风险。(2)埋地污油箱未设计安装量油孔,未考虑磁翻板液位计(故障率较高)出现故障时,液位测量及过滤器清洗放空、化验等现实情况,为确保生产运行,操作员工通常将人孔打开进行液位观察或倒污油,造成污油箱长期敞开,油气通过人孔无序扩散,增加火险隐患。

2.3“三井”常见安全隐患及风险

2.3.1排污井隐患及风险

(1)地下排污管道铺设时没有合理坡度,导致排污井经常性积聚污油,形成火灾、爆炸风险。(2)排污井设计或制作时,未设置沉淀泥砂的空间,使排污系统堵塞或排污不畅,引发环境污染等。(3)采出水储罐及其处理设施溢流进排污井时,未设置有效的水封设施。在排污井或排污系统遇有火源时,易引发采出水储罐及与其相连设备设施火灾、爆炸事故(通过多起相关事故案例分析,溢流出口端未设置水封井为主要原因)。(4)排污井井盖不密封、不防爆。导致外部火源或井盖撞击火花引发火灾爆炸事故。

2.3.2检查井隐患及风险

(1)检查井进液口下沿高于管沟、电缆沟,当发生泄漏时,不易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2)检查井进液通道过小,在检查井通风、晾晒时,不能同时对电缆沟、管沟进行良好有效的自然通风和换气。(3)未设计、建造检查井积液池,不易及时排除积液,增加人员进出作业风险。(4)未按标准、规范设置检查井,不能及时发现和排除风险隐患。

2.3.3水封井的主要隐患及风险

(1)水封高度未满足规范要求,不能有效发挥阻火、隔断功能。(2)需要进行双向保护的水封井只设置了一端,未受保护侧设施不受控。(3)未按标准、规范要求设置水封井,设备设施、工艺系统安全不受控。

3隐蔽工程常见问题

(1)没有建立完整、便于识别并与现场实际相吻合的管理档案。(2)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隐蔽工程专项制度。(3)没有对隐蔽工程实行目视化警示管理。(4)对隐蔽工程建设和改造缺乏有效监管。(5)隐蔽工程改造等相关作业时,未履行作业前安全分析等程序。

4加强隐蔽工程安全管理的对策

4.1应做到标准设计、规范建设[1-2]

(1)“三沟”应相互独立运行、构造坚固严密,达到不窜、不塌、不陷、不漏;根据现场地理状况,设置合理的自然坡降,在低点设置合理的检查井(观察井),便于日常通风、晾晒、检查、排液和检测;“三沟”在穿越建(构)筑物时,应在穿越处进行有效封堵,防止危险介质窜入室内;危险介质易泄漏的区域,应设置截断阀和水封井;室外电缆沟、管沟应进行分段封堵,且每段低点都应设置检查井;输油泵房等存在油气积聚的电缆沟、管沟应用砂砾完全填封;“三沟”地面位置,应设置醒目安全提示标识等。(2)“干化池”由于通常依站库外围墙而建,污油池透光孔、滤泥池排液孔应采取有效措施,与围墙外界进行有效隔离,防止外界破坏活动;干化池总进口处应设置水封高度不低于250mm的双向保护水封井,以形成有效的安全保护;滤泥池防止超液位等。“埋地污油箱(池)”进液口应设置在位于箱底20~30cm的位置,以形成有效液封,防止箱内可燃气体经扩散至室内,对埋地污油箱和建(构)筑物形成双向保护;埋地污油箱应设计量油孔,以便液位计维护时的安全操作。(3)“三井”应具有一定的强度和良好的密封,并设置一定沉砂空间;为确保排污井排污畅通,应顺流设置合理的自然坡降;采出水储罐等具有危险介质的溢流管道,应设置水封井,对排污系统和溢流形成双向安全保护。(4)检查井进液口应位于管沟、电缆沟的最低点,进液口尺寸足够,确保排液及时,通风良好;检查井应设置池内蓄液坑,确保池内积液及时排出;管沟和电缆沟应根据现场状况设置分段检查井。(5)水封井应按照规范要求设置,采出水储罐溢流出口、储油罐区泄洪出口、干化池及污油污水池总进口等存在重大危险源的部位应设置水封井;对于进出两端都存在爆炸空间的,应在进出口同时设置水封弯头,实现双向安全保护;水封液面高度不应低于25cm。

4.2规范日常管理,确保运行安全[3]

(1)建立健全隐蔽工程档案。准确、简洁、直观地反映出隐蔽工程的类别、功能、分布、走向、方位、设施、介质等基础信息。(2)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明确各级人员的检查、监控、检测及管理职责,并详细规定其监控、检测的方法、频次、记录、处置方式等。(3)严格管理制度的落实,并将隐蔽工程纳入交接班内容之中。(4)定期组织隐蔽工程风险辨识,让操作员工掌握隐蔽工程风险及应急手段。(5)加强目视化管理,按照《安全目视化管理办法》要求设置醒目标识。(6)做好隐蔽工程防火管理,有效防止火灾爆炸事故。

4.3加强定期检查,消除事故隐患[4]

(1)定期对电缆沟内的电缆相间绝缘电阻、对地绝缘电阻进行测试,对电缆接头进行检查,及时整改相关问题。(2)定期对管沟内的管网强度进行检查检测,对腐蚀严重、容易破漏的管道及时更换。4.4加强施工监管,确保改扩建质量(1)隐蔽工程维修与改造应遵循《工艺和设备变更管理办法》,履行相关程序;并严格按照国家、行业规范设计与施工。(2)隐蔽工程建设施工阶段要实施质量检查、监控、旁站监理,尤其要做好开挖、浇筑、交叉、穿管、并行等关键点的质量控制和验收,并存档管理。

5结论

隐蔽工程的隐蔽性、复杂性,其危险介质的易积聚性、爆炸空间的易形成性等诸多危险因素给油气站库日常安全运行带来了重大且难以防范的事故风险。因此,做到隐蔽工程标准设计、规范施工,健全、完善隐蔽工程相关基础信息资料和管理制度,扎实做好隐蔽工程日常检查和各项制度落实,加强各级人员对隐蔽工程的风险辨识与应急处理能力,加大隐蔽工程隐患的削减力度等,是确保油田联合站长期安全运行的关键要素。

作者:何建川 王小勇 杨鹏飞 单位: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十一采油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B50183-2004,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B50160-2008,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3]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国内外石油工业典型事故案例汇编[M].北京:石油天然所出版社,2007

[4]穆剑.陆上油气田安全监督实用技术手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