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工程管理垃圾处理新模式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堤防工程管理范围内垃圾的来源
(1)生活垃圾极易"上堤",由于历史原因沿河村庄民房多临堤而建,村庄距堤近,人口稠密,村内现有的垃圾堆放地点距沿堤居民区很远,大多数村都选择"路顺又方便倾倒"的大堤坡脚、路口作为垃圾倾倒场地,导致护堤地垃圾成片、多个上堤路口垃圾堆如山.
(2)农作物秸秆随便丢弃,堤顶作为当地主要的交通道路,一到秋天玉米秆、玉米皮、花生秧等在护堤堤顶随处倾倒,现在禁烧工作做得很到位,庄稼地临堤的直接将无法处理的秸秆堆到护堤地,没有护堤地的直接扔到堤坡上面。垃圾上堤的原因:农村垃圾污染日益严重,治理工作面临诸多制约,垃圾量增加,收集、清运、处理困难,乡村垃圾处理专项费用很少;村民环保意识差,大多村民不愿跑远路倒垃圾,都是怎么方便怎么来,只要不是威胁个人利益的一般丢垃圾没人指责,认为自家门口没有垃圾就是干净卫生;沿河村人多地少,村内土地紧张,近堤垃圾堆放地点选址困难,硬件设施落后,沿堤线无垃圾中转站。
2堤防工程管理的现状
为保证堤防工程完整、保持堤防面貌整洁,河务部门每年都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垃圾收集、清运、处理等工作,它已经成为堤防上的老大难,难以根治。由于村庄离堤防较近,而村里临堤又没有集中堆放垃圾的设施,导致堤顶、堤坡、护堤地、上堤路口,到处都是垃圾,难以管理。为此,河务部门专门成立了专项整治小组,采取过很多措施,如:运行观测人员与堤防养护人员联合分段、分片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垃圾及时清理。水政监察人员进村入户开展宣传教育,并设有举报电话及奖罚办法,但效果均不明显,堤防工程管理中的垃圾问题日趋严峻。虽然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巡查养护管理和水政执法,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在垃圾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缺乏统一部署、缺乏收集设施、缺乏治理资金,"工程范围内的垃圾随处可见"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特别是上堤路口已经成了村里垃圾堆放场,污染严重、清理困难,给工程面貌造成了极大影响。就此,我们到有关部门和沿河村进行专题调研,弄清楚垃圾源头,从改善乡村生活环境入手进行宣传教育,取得了群众的支持,提出治理措施,从而找出更好的问题解决办法。
为彻底尽快解决堤防"脏、乱、差"现状,河务部门转变工作思路,变被动清理为主动管理。我们围绕农村垃圾治理和环境整治,以开展新农村建设提升行动为契机,积极与沿河村庄结合,谋求建立农村与堤防垃圾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针对沿河堤防垃圾的来源和特点,多次深入农户给他们讲解防洪法、环境保护法,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与村委会协商,探讨如何处理垃圾这个难题,理清思路"变堵为疏",最终得出结论-积极建设"垃圾中转站"。采取垃圾综合管理模式,以加强管理的想法,改变传统的垃圾收集方式在垃圾中转站的设计上注重便于垃圾清运和处理,为垃圾找到了"出路",实现垃圾不上堤。"垃圾中转站"简单地说就是"公共场所的环卫垃圾桶",主要作用为:方便沿堤村民扔卸生活建筑垃圾与农作物垃圾,避免因无处倾倒而在堤防上乱扔乱弃,影响堤防工程安全及概貌。河务部门积极与临堤村庄协商,一致认为"垃圾中转站"选址应遵循既方便村民清运、又不影响防洪工程运行管理为原则。建设实施的"垃圾中转站"外形为矩形,根据各村选址地形情况不同大小可适当调整,长度7-9m,宽度4-6m,高度1-1.5m,混凝土砌砖墙,单个造价约4000多元左右。由河务部门会同村委会,对临堤村庄的垃圾中转站统一进行规划和部署,合理规划出近堤"垃圾中转站"占地,从老百姓生活环境实际考虑,通过村民村民委员会大会确定。垃圾堆放设施是生活垃圾处置的重要载体,为支持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由河务部门筹措资金进行修建。为确保"垃圾中转站"运行的长期效果,设施的后期管理维护由村委会负责,成立专门的垃圾清运队伍,选聘那些热爱环保工作、有责任心、有一定威望的村民担任保洁员或监督员,制定严格的工作制度,根据实际情况,明确垃圾池和垃圾站的清运间隔时间,做到及时清运垃圾,轮流进行清理,每半月清理一次。首先选择紧挨堤防且占线又长的"难点"村庄为试点,该村的生产、生活垃圾乱倒乱卸问题严重,尤其到农作物收获季节更为突出,几乎是随便丢弃,护堤地垃圾遍地。"垃圾中转站"项目实施前,水政人员及运行观测人员天天进行宣传教育和堤防巡查,养护人员也是每天进行清理,如此以来,不仅加大了养护职工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同时增加了费用的支出。经核算,仅该村每年的垃圾清理费用约3500元。"垃圾中转站"项目实施后,有效改善了这一"顽疾",节约了垃圾清理费用,效果非常明显。既美化了环境,又减少了二次污染,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清运成本。以前堤上乱倒垃圾的现象不见了,我们的工作人员也轻松了,又保持了堤防概貌。"垃圾中转站"项目的实施,提出了"变堵为疏"新思路,改变了以往垃圾清运的落后局面,解决了村民无处倾倒垃圾的苦恼,也减少了养护职工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实现了河务部门与沿河村庄互惠互利;统一规划设计,高标准建设,美化环境,村容面貌更加整洁,又保持了堤防整洁、美观,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
作者:李红 牛海丽 张若东 单位:焦作黄河河务局武陟第二黄河河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