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创新创业教育测绘工程人才培养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为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专业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和实践平台深度融合,从而构建了多学科交叉、整合优化教学和实践资源,集业务素养、创新创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等为一体的高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备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测绘类人才。
关键词: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机遇下,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前高校面临的最关键问题。为此,笔者以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计算机等优势交叉学科资源为基础,以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为重点,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教学之中。
1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深度融合
1.1建立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测绘工程专业培养要求是立足于对地观测与卫星导航等国家重大需求及现代测绘发展趋势,按照全面具备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3个二级学科(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的专业素质规划课程体系,一、二年级实行测绘通识教育,三、四年级按照大地测量学与卫星导航、工程与工业测量、地理信息工程等3个专业方向进行培养。多年实践证明,测绘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应遵循以下规律:①学科交叉。地理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知识架构交叉融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的潜力。②强化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增设研究型课程,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中,把科研成果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融入课程中,并与测绘科学技术重大攻关课题的实践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③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是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为此,需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如图1所示,笔者面向市场需求进一步整合教学、科研及社会优质资源,优化课程内容,建立融业务素养、核心能力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培养为一体的综合能力培养体系。
1.2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
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笔者按照“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原则,树立“优化课内、强化课外”意识,采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应用”及“课内课外相结合、重视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实践教学方式,形成“低年级重基本技能,高年级重工程实践”的实践教学模式;建立“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3个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实施实践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习实验方案和形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从而达到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目的。
2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体系深度融合
2.1构建“3基2线1融合”的课程体系
“3基2线1融合”的课程体系是按照“学科基础+专业方向+实践应用”的模块化分解集成思路构建的。“3基”对应学科基础,“2线”对应专业方向,“1融合”对应实践应用。“3基”是以测绘、地理信息、计算机科学3门学科基础理论与技术,构建测绘工程专业的3个基础课程模块,每一个模块全部由必修课组成。新课程体系保留了原测绘学科的大部分课程,强化了计算机学科课程,突出了地理信息工程类课程,增强了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形成了以测绘、地理信息、计算机科学3门学科基础理论与技术构建专业基础课的“3基”格局,拓宽了专业口径,夯实了专业基础,“3基”明晰了测绘工程专业的多学科内涵。“2线”是结合毕业生的就业定位,将人才培养规格确定为“测绘技术应用”和“测绘理论研究”2个方向,建立面向“应用型”与“研究型”2个层次的专业课程模块,由必修课和选修课共同构成。“2线”解决了单一专业方向人才培养规格与学生知识能力基础差异的问题。“1融合”是以实践应用为归宿,强调课程体系的实践应用目的。“1融合”还表现在课程内容上注重综合性,通过课程整合重组,精简课程门数,使不同课程的知识相互渗透、融合,达到培养“应用型”与“研究型”2个层次专业人才的目标。
2.2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是简单的开设一门或几门创新创业课程,而是将创新创业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之中,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把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创新创业精神进一步结合起来。测绘工程专业学生能力结构体系包括基础理论、测绘数据采集、测绘数据处理、测绘软件开发、测绘工程设计、测绘项目管理6个方面。根据测绘工程专业的特点,笔者将测绘工程专业课程具体设计为6个实践应用方向:测绘数据采集、测绘数据处理、测绘软件开发、测绘工程设计、测绘项目管理、测绘理论研究,如图4所示,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具体的测绘实践应用之中。“3基2线1融合”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穿始终,整个课程体系中的课程涵盖了所有这些能力结构的要求。
3创新创业教育与教学和实践平台深度融合
3.1以平台建设优化创新创业服务
融入教学科研成果,创建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学平台、实践平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理论研究和实践验证中形成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从框架构建到细节把握、从素材汇集到思想整合,无不来源于教学和管理实践,并在教学和管理实践中进行合理改进、动态优化,如各类实习实训、课程设计类课程都可以整合成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平台,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检验和总结。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依托测量学国家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测绘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广西空间信息与测绘重点实验室、测绘工程广西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测绘工程广西区教学团队、国家千人计划团队、八桂学者团队和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广西区重点学科所提供的优良实验教学条件,构建校内实践平台,初步建设完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分中心。此外,构建教学实践平台还需要广泛联系外行业科研生产单位,积极创建校外实习基地,构筑校外实践平台。
3.2以科技竞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水平
把组织、指导学生参加专业创新创业大赛作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利器”,并坚持科技竞赛与教学相互渗透,以竞赛带动教学,相互融通,汇聚合力,使学科竞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重要平台。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测绘工程专业近3年在全区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2项、银奖2项、铜奖3项,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国家级立项6项、区级立项14项、校级立项19项;先后与多个测绘仪器公司在全校范围开展“南方杯”“徕卡杯”“苏州一光杯”“华测杯”等测绘技能竞赛,每年参加专业数达10多个,参加人数达600多人;在连续4届全国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中均取得佳绩。2015年首次参加“则泰杯”全国大学科技论文竞赛(参赛队伍有武汉大学、中南大学、同济大学等测绘类专业名校),2名本科生分别获得了该学科组4个一等奖中的2个。近几年来,随着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实践,毕业生识别创业机会、捕捉创业商机的能力得到增强,创业的比例稳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初见成效,仅以笔者所在学校测绘工程专业某班级2011级毕业生为例,就有4名同学先后创办了自己的测绘公司。
4结语
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测绘工程专业人才,才是当前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测绘工程专业的特点决定其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创新创业的前提是要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专业教育本身就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一部分。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教学和实践平台的深度融合,能够使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加强,同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能够促进具备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测绘类人才的培养。
作者:王浩宇 刘立龙 黄良珂 谢劭峰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测绘地理信息学院 广西空间信息与测绘重点实验室
参考文献:
[1]高彦丽,马国亮.以测绘标准为导向的测绘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测绘通报,2016(9):143-145.
[2]王守刚,厉东伟,王铭,等.测绘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为例[J].测绘通报,2016(8):131-134.
[3]刘艳,闫国栋,孟威,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35-37.
[4]赵红,李敬军.测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测绘通报,2013(1):101-103.
[5]谢宏全,周立,高祥伟.基于测绘工程专业规范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测绘通报,2012(2):99-102.
[6]潘国兵,陈琨,李灵爱,等.测绘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测绘通报,2016(8):135-138.
[7]吴见,周亮广.地理科学专业地理国情监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测绘通报,2016(8):139-142.
[8]刘明星,朴彦辑.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科学,2013(9):220.
[9]林卉,赵长胜,王坚,等.以创新为主线,深化测绘人才培养方案改革[J].测绘通报,2013(3):109-111.
[10]许才军,秦咏梅.测绘工程本科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解析[J].测绘通报,2014(6):124-127.
[11]沙从术,蒋瑞波.基于注册测绘师制度探讨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70-72.
[12]焦明连,周立.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J].测绘通报,2012(1):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