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采矿工程学生实践作品发展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实践作品大赛已成功举办五届,在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和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为进一步提高本项大赛的影响力,本文以历届竞赛参赛单位、作品质量、奖项设置等内容的详细分析为蓝本,对赛前组织、赛中协调、赛后总结过程中出现的较为显著的问题做以归纳总结,提出搭建官方网站、严控参赛规模、创新参赛项目、扩大参赛对象范围、吸引矿山企业参会、加快创新成果转换等多种途径,以期进一步提高学科竞赛在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关键词:
采矿工程;学科竞赛;发展趋势;实践创新
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和各知名矿业大学轮流承办的“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截至目前已经成功举办5届,全国30多所矿业类高校数千名在校大学生参与其中,已逐步发展为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全国大学生创新竞赛活动。为进一步推动竞赛的健康高效发展,使其在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特别是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发挥更为突出的导向作用,本文在汇总分析近5年来大赛相关数据的基础上,汲取国内外其他相关大学生顶尖学科竞赛的有益经验,对“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简要归纳,并对大赛今后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和适当的展望。
一、实践作品大赛数据统计分析
(一)参赛项目类别统计分析
大赛经过五年的实践摸索,基本已经形成相对固定的参赛项目类别,具体分为采矿物理模型、采矿数字模型、采矿数学模型、采矿学习模型、学生创新成果五大类。大赛自2011年首次举办以来,得到行业内相关高校的广泛认同,已逐步成为全国瞩目的大型赛事。参赛作品数目、参赛学生和指导教师人数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中,作品总数从2011的117件增加到2015年的400件,增幅241.88%,参赛学生人数增幅301.34%,达1200人,指导教师人数增幅244.44%,达310人。过去的5届比赛中,采矿学习模型和物理模型比重最大,而数学模型和学生创新成果所占比重相对较小。这与目前采矿工程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特别是教学实践环节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是一致的。但能够真实体现学生创新能力特别是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采矿工程中的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和创新成果方面应该予以加强,通过鼓励和引导,充分发挥大赛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优势显得异常重要。采矿数字模型的增幅最大,达到近200%,且保持持续增加的趋势。这表明培养学生使用一种或多种软件建立模型已经纳入本科生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日后从事专业生产实践或继续深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参赛高校类别层次分析
大赛自2011年首次举办以来,各个高校广泛参与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竞赛,参赛学校从最初的包括发起大赛的重庆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在内的22所高校增加到2015年的35所,基本涵盖了全国开设采矿工程专业的全部高校。第二届大赛开始,以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为代表的独立学院开始组织学生参赛,随后以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为代表的大专院校也开始参与大赛。至第五届大赛举办期间,除上述高校外,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陇东学院等相关高校亦参加比赛。考虑到各高校教学重点的差异,随着大赛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有必要根据需要将比赛分为本科层次、大(中)专层次,以确保比赛公正。除各高校参赛数目和层次变化外,各个院校对大赛的投入和积极性也在不断增长,各高校每年提交作品总数均在逐年增长,特别是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和山东科技大学始终位于提交作品数目最多的前五位高校行列。以2015年为例,提交作品最多的5所高校分别为山东科技大学(48件)、中国矿业大学(40件)、黑龙江科技大学(40件)、安徽理工大学(39件)、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6件)、新疆大学(25件)。获得二等奖以上比例最高的5所高校依次为山东科技大学(25件)、新疆大学(25件)、河南理工大学(25件)、中南大学(25件)、西安科技大学(25件)。
二、实践作品大赛发展趋势探讨
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经过5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全国性的赛事,在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特别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综合大赛举办过程中各参赛单位的反馈意见和笔者参与新疆大学承办的第四届全国大学生采矿工程专业实践作品大赛的体会,得出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的基本构想。
(一)搭建官方网站
随着参赛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参赛作品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全国大学生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高校认可,高校之间的协同创新需求进一步增强。由高等学校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统一搭建“全国大学生采矿工程实践作品大赛官方网站”作为交流平台和参赛资料共享平台显得尤为重要。搭建官方网站亦可以改变当前由各承办高校利用二级学院网站大赛日程、作品要求、获奖结果而产生的信息获取不及时、消息更新缓慢等弊端。同时官方网站可以设立专门的模块化窗口,利用最新的云存储技术,将历届获奖作品以附件或专题的形式呈现,以多媒体的形式将学生的创新成果公开化,不仅方便各个高校相互学习,丰富各高校采矿工程专业教学资源,还可以为社会特别是行业内的相关企业提供了解当代采矿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窗口。为企业发现创新型人才和创新成果提供一个互动平台,为创新成果的转化提供一种契机。
(二)严控参赛规模
为确保各参赛高校和行业相关企业对大赛成绩的认可度,在积极鼓励广大学生参赛的基础上,必须严格控制参赛作品的数量,特别是各高校同一项目类别的参赛作品数目。尽管第五届实践作品大赛已经对各高校上报的参赛作品数量进行分项限制,但作品总数依然庞大。大批量的提交作品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整个竞赛的评审工作量,过高的获奖比例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赛成绩的认可度。为解决这一问题并确保学生的参赛积极性不受显著影响,建议按照行政区域将全国矿业类高校划分为西北赛区、东北赛区、东南赛区、西南赛区,由各委员单位按照赛区进行初赛的组织评审活动,并按照规定的人数比例将获奖作品推荐至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决赛。同时,决赛前将所有拟参评作品在大赛官方网站上予以公示,以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特等奖、一等奖的角逐。采取这一措施,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各委员单位在区域协同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鼓励更多的学生全程参与赛事,保证了大赛的公平公正和开放。
(三)创新参赛项目
在继续保持大赛采矿物理模型、采矿数字模型、采矿数学模型、采矿学习模型、学生创新成果五类参赛项目的基础上,为保证大赛的时效性和竞争性,建议在大赛决赛前半年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面向各委员单位和相关矿山企业征集竞赛选题范围,在大赛开始前10天公布竞赛题目。由各参赛队员根据题目要求自行完成既定的任务目标,根据作品完成的实际情况对规定时间内提交的参赛作品进行评奖。此举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增加大赛的竞争性和创新性,作为现有固定参赛项目的有益补充,可以最大程度地展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同时,为更好地体现学生参与的主体性,真正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大赛宗旨,鼓励并支持学生以现场演示、答辩的方式参与竞赛。为保证这一举措的顺利实施,建议在分赛区初选和决赛网络初评配合专家评审的基础上,对拟评选特等奖和一等奖的选手设置公开答辩的环节,实现学生—评委—指导教师的零距离接触。
(四)扩大参赛对象范围
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目前主要面向在校本科生,结合国内矿业类人才需求和采矿工程专业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的参与现状,有必要将参赛对象的范围扩大到全国范围内的高职高专、本科生、研究生。考虑到目前大赛的影响范围和影响力和社会对矿业类人才不同层次的需求,将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纳入参赛范围不仅可以进一步发挥大赛在推进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示范效应,更能够更好地体现全国性赛事应有的导向性作用。除此之外,不同学历结构的学生参赛可以充分展示我国采矿工程专业教育特别是创新实践能力之间的差异,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创新型人才梯队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规范作品格式
为充分展示各高校参赛队伍的特色,目前对于参赛作品的格式规范未做强制性要求。致使各参赛高校提交的作品格式五花八门,甚至出现同一指导教师同一参赛类别的说明书格式3个版本的情况。随着参赛作品数目的增加大赛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对参赛作品格式做统一化要求显得尤其重要。建议在后期大赛通知中附加大赛作品文本格式(PDF)、电子版格式(.AVI)要求,确保提交作品统一化、标准化。
(六)吸引国际学生参加
随着国内外学术交流的进一步加强,近年来国内矿业类高校和国外大学在本科生、研究生培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特别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发起的由11所矿业、能源、环境领域的世界知名高等院校组成的国际矿业、能源与环境高等教育联盟为大赛国际化提供一种可能。通过吸引国际学生参赛,不仅可以向国外矿业类高校充分展示我国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创新成果,同时对于加强国际间的人才培养模式、方法的交流起到良好的平台作用,通过大学生间的竞赛,不仅可以充分认识到国内外人才培养的差异,同时对于促进我国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意义重大。
(七)鼓励矿山企业参会
作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地矿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全国矿业类高校轮流承办的全国性赛事,基于其非盈利性的基本属性,在过去5届竞赛过程中仅有的两家工矿企业以大赛的赞助商形式出现。为更好地掌握企业对采矿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需求特别是对毕业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需求,有必要在后续的比赛中邀请更多的矿山企业参与其中,通过参会的形式及时了解各相关高校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所做的工作,同时及时发现学生创新成果中的原创性、开发性成果,促进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与此同时,通过参会的形式加强与各高校特别是应届毕业生之间的双向沟通,对于推进以目标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起到促进作用。
(八)设置教师竞赛项目
目前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与全国高校采矿工程专业学术年会同期举行,为充分利用国内矿业类领军专家集中交流的机会,建议专门设置指导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广泛参与的教学水平竞赛活动,包括但不局限于采矿工程专业核心课程讲课(说课)比赛、采矿工程专业实践实验课程教学竞赛,改现有的大会交流为竞赛形式,既可以更好地展现国内地矿类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指导学生从事创新实践活动的能力,亦可以有效地促进青年教师对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展开最为深入的交流,同时可以接受专家评委中肯的意见建议。
三、结论
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通过近5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国大学生特别是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大学生课外学术活动,在采矿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广泛的示范效应。为确保本项赛事能够朝着健康高效的方向发展,有必要采取搭建官方网站、严控参赛规模、创新参赛项目、吸引国际学生、鼓励矿山企业参会、设置教师竞赛项目等方式予以实现。
作者:赵红超 刘洪林 陈辉 张晓雷 吕金星 单位:新疆大学地质与矿业工程学院 Faculty of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参考文献:
[1]陈辉,张东升,管伟明,等.依托学科竞赛培养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新疆大学采矿工程专业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4,(3):83-86.
[2]刘洪林,张东升,管伟明,陈辉,等.新疆大学采矿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特色[J].煤炭高等教育,2014,32(5):114-116.
[3]陈辉,张东升,张志强,等.基于“宽采矿”的《采矿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9):147-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