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结业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工程结业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工程结业论文

环境类硕士研究生工程伦理课程开设

摘要:文章从工程伦理课程发展历程出发,明确了环境类硕士研究生“工程伦理”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阐述了环境类硕士生“工程伦理”课程设计、授课方式及考核策略。

关键词:工程伦理;环境类硕士研究生;工程教育

工程科技的进步与人类发展的命运紧密相连,伴随着人类大规模改造自然的工程行为,不可避免地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的多重价值追求,不同利益诉求也会导致人们在工程行为选择上的困境与冲突,从而引发当今社会对工程行为意义与正当性的反思,人类的工程实践不仅是一种改造自然的技术活动,也是一种关涉人与自然和社会的伦理活动,这成为“工程伦理”作为一门学科建立与发展的现实背景。

一、“工程伦理”课程介绍

工程伦理是在工程中得到论证的道德价值,是应用于工程学的道德原则系统,是工程技艺的应用伦理[1]。工程伦理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门哲学、伦理学与工程学、社会学交叉的新兴学科门类,在实践意义上,工程伦理为工程师提供了价值性的规范引导。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法国、德国、日本和英国等发达国家相继开展了工程伦理教育。我国工程伦理教育是在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推动下展开的。2014年6月,在清华大学召开的“工程呼唤伦理:学术界与企业界对话”工程伦理教育论坛上,企业界代表和学术界人士提出了工程教育要补上“伦理”短板,不但要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进一步延伸到价值塑造,而且要把价值塑造作为工程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同年12月,教指委启动“工程伦理”课程建设,并于2016年推出了“工程伦理”教材和在线课程。2018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了《关于转发〈关于制订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及说明的通知〔学位办(2018)14号〕》,将“工程伦理”课程纳入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公共必修课,并列入研究生培养单位实施人才培养、开展评估评优工作重要依据。可以看出,加强工程伦理教育,已成为工程硕士教育中的“标配”。

二、“工程伦理”课程开设的意义

传统环境类硕士生培养目标是:掌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具备独立开展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科研和从事环境保护工作能力。目标对学生掌握扎实的环境专业理论和技术表述较多,而对学生今后作为环境专业人员所必备的工程伦理素养和职业道德鲜有提及。环境类专业在解决环境污染、资源利用等环境问题时能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也面临着环境与生态安全问题、社会利益公正对待问题、环境工程管理制度的道义性以及环境工程师的职业精神与科学态度问题。特别是我国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统一与对立引发的工程伦理问题尤为突出。具体而言,一是环境保护工程公益性,使其出现了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之间矛盾的伦理问题,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矛盾的伦理问题;二是环境保护局部与整体的利益分配问题,因为环境问题没有国界,属全球性问题,而环境工程主要是保护和增加公共利益,大多会不可避免涉及甚至减损局部利益或私人利益,若处置不当极易引起工程伦理冲突,甚至破坏世界和平或引发局部群体性事件,例如“邻避冲突”与“邻避困境”出现;三是环境污染问题追溯和责任主体确认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例如,地下水污染和土壤重金属污染就是典型的难以溯源和界定责任主体,这都对环保工作者的职业要求非常高,也会涉及很多相关工程伦理问题;四是确立自然环境的伦理地位,工程师需要扭转一味追求技术效益和最大产出的功利观,明确对自然环境的伦理责任。因此,开展工程伦理教育是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紧迫任务。

阅读全文

艺体生创新能力培训策略

 

为了促进学生艺术创新能力的发展,艺术高校必须深入分析当前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紧扣学生艺术创新能力生成的三大因素——动力因素、智力因素、知能因素,围绕教学改革的四大核心——制度、课程、教师、课堂,从教育生态的整体结构出发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为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与平台。   一、积极推行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环境   制度创新的主要目的就是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与成长的制度机制。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体现人文关怀的文化环境。艺术高校需对学生学习管理有关规定特别是学籍管理条例进行修订,破除传统专业培养制度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束缚,将学生学习的自由性、自主性体现在制度的各个方面。   1.实行弹性学制   本科教育的基本学制为四年,但学习年限可以设为3—8年,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定在校学习时间。同时,实行结业证换发制度,学生如果在规定的年限内未达到毕业要求,只取得结业证,结业后可回校重修、补考,符合条件者,换发毕业证并授予学位。这样的弹性学制,可以给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自主、自由学习不再是一种奢望。   2.加大学生的专业选择权   首先是在录取阶段充分尊重学生的专业学习志趣。   学校应改变以往划定一个录取分数线,线上考生调剂录取到各专业方向的做法,按专业(有的按专业方向)划定专业考试录取分数线及文化高考录取分数线,以学生填报的第一志愿专业方向录取,以此降低学生刚入校就盼望转专业的现象发生。其次是扩大转专业(方向)范围。   学生经过将近一年的艺术专业学习、对所学专业有了较深认识之后,对专业选择更为理智、也更体现其艺术学习的兴趣。因此,学校应将第二学期末定为学生转专业(方向)的办理时间,面向全校受理转专业方向的申请,不再对专业转入转出人数进行限定,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学习意愿。此外,还应简化学生转专业方向的审批程序,学生在同一个专业范围内转方向的,由各教学单位根据教学资源及学生的意愿确定,报学校教务处进行学籍备案即可。   3.实行免昕制度   对一些能力强、潜力大的学生,课堂上教师提供的教学服务往往不能很好满足其学习要求,容易出现“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此时严格要求学生到课堂听课,势必造成教与学的资源浪费。为此,拓展课程学习方式,将课堂教学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在“两课”外的其余课程推行免听制度,由任课教师审定学生的免听资格,将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的学习与创作提供更多的自主时间,促进学生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激活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战场,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成效。为此,艺术高校必须改变只注重教师专业能力水平的评价与提升,而忽视教学能力、教研能力提高的弊端,树立新型教学观,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性,激活课堂。   1.树立新型的教学观与学习观   有效的教学主要以学生的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指导,关心教学对学生的思想、态度、情感、思维、能力等方面产生影响,关注怎么教才能有助于学生学习这一关键问题。教学中,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自觉性,教师始终关注学生所处的学习情景、认识学生的差异性,不断对教学做出评估以改进学习效果。为了更好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学校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比如:召开“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主题研讨会,开展“课程改革建设年”等主题建设活动,围绕着“为谁而教”“为何而教”“学生怎么学”‘我怎么教”等问题,组织教师研究教学,在全校形成一个反思教学、学习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方法的热潮,建设一个成熟的学习型学校,提高教师从事创新教育的自觉性。   2.激活课堂教学   首先,采取适宜的教学组织形式,严格控制班级授课人数。在办学规模适度扩大的当下,艺术高校还必须回归学科的本真,采取个别教学、小组教学、小班教学等体现艺术教育规律的教学组织形式。严格控制班级授课人数,音乐类专业主课采取一对一个别教学,美术类专业控制在15人左右,设计类专业控制在25人左右,专业理论课控制在45人左右,公共人文类课程一般为60人左右。其次,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教师应积极采用参与式、探究式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方法,建立一种开放课堂教学模式,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活的艺术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实践证明,工作室制的教学方式、社会项目进课堂的实战教学方法、目标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写生与创作融合互动的教学方法、头脑风暴式的参与讨论教学法、问题式案例教学法等方式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   3.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首先是实施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与专业能力提升工程。鼓励教师根据自身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学校专业能力展示活动、各级各类专业比赛以及科研创作活动,激励教师岗位创新、岗位成才,全面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其次是形成有助于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通过专家评教、学生评教、学生选教制度的实施,促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成长.将教学成果、教学改革项目、教改论文等列入教师的职务晋升、考核评优、硕士生导师遴选条件,激励教师重视教学能力的提升,鼓励教师投身教学、研究教学,自觉掌握教育规律。三是强化教学团队的建设。实行新进教师与外聘教师导师制,发挥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开展精品课程课堂教学示范观摩活动,把课程建设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有机结合,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卓越大学教师的培养。#p#分页标题#e#   三、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构建课程体系,关键要处理好课程与学科发展、社会需求、学生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关注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与自身潜能的发展。   1.突出课程体系的先进性、适切性   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办学经验,学校每年都应对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以保证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前沿性。在课程设置环节,充分吸纳学生的意见,课程设置专家善于换位思考,同时将高年级学生及走向工作岗位2—5年的毕业生列入课程设置咨询队伍。在课程结构上,将学科课程、实践性课程、科研创作课程紧密结合,提高课程的综合化,保证创新能力素质结构与课程设置高度融合,以促进学生艺术理论素养、艺术创作水平、艺术创作能力技艺、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   2.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建立开放性课程   为增强课程体系的创新性与开放性,必须提高专业任选课的学分比例,增加专业任选课的开课数量,避免整齐划一的课程方案,让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学习。扩大公共任选课的学科知识领域,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要求音乐舞蹈类学生至少选修l门美术类课程、美术设计类学生至少选修l门音乐类课程,促进学科专业交叉渗透,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   3.设立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体系   分层教学,就是允许同一专业的学生在同一门课程上达到不同的目标,教师通过准确把握同一层面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实现自主设计、自主发展提供可能。   音乐、绘画、雕塑等专业课教学,具有实施分层教学的良好基础和现实需求。比如t在油画、版画、水彩、雕塑等专业(方向)采取工作室制,根据每个工作室的不同艺术风格,设定不同教学目标以及不同的课程计划,充分尊重学生的艺术个性,发挥学生的艺术潜能,赋予学生更高的学习自主权,为学生艺术创新能力的科学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环境.

阅读全文

高职计算机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探讨

摘要:

高职计算机教育在我国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但是高职计算机教育水平仍然不理想。出现这种状况,原因很多,但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高职计算机教师教学能力总是裹足不前,进展缓慢。该文将对高职计算机教师的教学能力要素及其现状进行分析,然后对高职计算机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进行探究。

关键词:

教学能力;计算机;教师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深入,用人单位对信息技术人才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但是培养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却难于跟上时代的步伐,大部分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都难于符合企业的要求,这样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出现这种情况,虽然存在职业院校学生入校基础差的客观条件,但是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差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问题。因此对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能力提升是当前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研教教的一个热门话题,不少专家和学者都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作为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的一员,希望通过这方面的研究来提升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

1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能力要素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本科教育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育人角色,承担着不同的社会功能。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存在着本质的区别,高职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本科教育是培养研究型人才,高职教育注重的是广度,而本科教育注重的是深度。因此高职教育对教师能力有着特别的要求,具体表现在,高职教师不仅需要基本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更需要对整个专业各门课程的认知广度。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又是一个相对于其他专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专业,其特殊性表现在,该专业知识更新快,淘汰快,这样一个专业特性,无疑对计算机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调研分析,高职计算机教师的教学能力要素需要满足如下几个基本条件。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不仅要有理论基础,还要有扎实实践操作能力。2)知识面要广,不能只会讲授1-2门课,而且要讲授一个项目整个工作流程的所有课程。3)要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讲授技巧,能够将自己的知识以最好理解的方式讲授给学生,使学生学起来轻松,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职欲望。

阅读全文

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摘要:二级学院是独立地代表学校的一个领域或一个方面的教学管理单位。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信息服务平台研究建设主要集中在学校一级,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研究相对少。本文主要结合工作实践,对高校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与实践进行探讨。

关键词: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信息服务平台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各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校录取人数逐年增多,仅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每年录取近6000余名学生。学校下设的各院系也越来越多,且各院系间由于学科方向和专业规划不同差异很大。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是学校统一管理,但由于院系较多,学校统一管理覆盖面过大,很难取得很好的管理效果。因此近些年各高校纷纷进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以提高管理效果和工作效率。从发展趋势看,实现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比较符合目前高校教学管理的实际。通过校院两级管理,可以促进高校教学管理职能在一定程度上的转变,与传统的学校统一管理相比,二级学院教学管理机构将承担比过去更多的任务和责任,同时在管理运作上将拥有更大的自主权。目前,大部分的高校在校级层面已开始陆续探索利用教务管理系统来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并构建了校级教学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在校级层面从排课、选课、排考、成绩登录和查询等环节都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但由于校级教学管理服务平台面向的对象为整个学校,且各个二级学院的具体情况各有差异,使得在使用统一的校级管理平台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并且不同二级学院管理模式差别较大,所以需要建设符合专业实际的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信息服务平台。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食品学院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一、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的重要性

随着各大高校教学规模的扩大,高校教师人数也随之增加,教学实践环节和教学任务布置的层级不断增加,使得教学管理服务系统成为信息服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和水平以及加强学生、教师与教务员沟通的关键环节。教学信息处理的无纸化、网络化成为了实现学校、学院教学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二级学院作为高校教学的直接执行单位和管理单位,其教学管理工作不能再是传统模式,需要全面创新,提高教学管理手段和教学运行效率。教学管理手段的优劣将直接影响教学管理质量的好坏,教学运行效率的高低,进而影响到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利用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其高效、便捷的特点,避免大量的重复劳动,实现信息数据的资源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二、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

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网络化的对象与学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对象在性质与类型上是一致的,但学院直接面对教师与学生,因而又具有其自身特点。基于食品学院的现状,我们构建了食品学院二级教学管理信息服务平台。该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教学信息模块;学科建设模块;实践教学模块;网上答疑模块;考试管理模块。1.教学信息模块。江西农业大学食品学院现有教师50余名,三个本科专业约800名学生。学院虽然规模较小,但专职从事一线教学管理基础工作仅有1人,事情较为琐碎工作量繁重。为减轻工作负担,促进各项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我们构建了教学信息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教学通知与动态、查看,以及教师教学工作量的统计,这一功能有效地减少了教务管理员的工作负担。2.学科建设模块。学科发展是本科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便于专业发展,学院构建了基于专业的学科建设模块。模块中包含三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为任课教师介绍。介绍了各任课老师的基本情况,如学历、职称、专业、所教授课程及主要科研成果等。方便学生了解任课教师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也记录了教师每年的科研项目和获奖情况,实现数字化管理模式,便于管理和考核。第二部分为教学材料和教学资源。里面包含了全部课程的教学资源,将传统的教学材料网络化,教师将自己所教授的课程资料上传到教学服务平台建立资源库,实现资源的有效查询与合理配置。同时,以网页形式通过网络实现对外交流,方便学生及时掌握和了解课程及专业信息,下载有关资料,加强师生交流,促进学生学习。第三部分为学科发展模块。主要介绍学科前沿领域知识,拓宽学生视野。3.实践教学模块。实践教学在食品学院的教学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构建学院二级教学管理信息服务平台中,我们专门设置了实践教学模块。该模块包括课内教学实践、课外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几个模块。课内教学实践模块按不同课程给出了实践的具体要求和具体内容;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按专业给出了具体要求和参考的实习报告形式;毕业论文整合毕业论文完成过程中各种需提交材料的具体要求和参考模版,并提供优秀论文供下载。通过整合各实践教学模块,可使老师与学生更好地查看实践内容和具体要求,并便于管理。4.网上答疑模块。传统的课程答疑往往由课程老师自行安排,往往安排在固定的时间如期末考试前期,受学时限制,固定辅导答疑的时间短效率低,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教学管理信息服务平台中加入了网上答疑模块。在该模块中学生可通过填写表单的形式,随时提交各种问题。各任课老师或其他老师均可回答问题,并可对学生问的比较多的典型问题进行归类整理,以提高教学效果。5.考试管理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考试信息的查询和考试报名等与考试有关的信息。考试信息查询模块主要提供各种与之相关的信息查询,包括考试时间、考试地点、监考老师等,便于老师和同学查询。考试报名模块整合了各类考试的报名通知和报名网站,如补考、提前考试、期末考试、结业换毕业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普通话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并链接了信息平台的考试成绩查询入口,方便学生查询考试成绩。

阅读全文

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探析

摘要:文章在“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新工科”等国家重大战略的背景下,分析了我国工科专业面临的形势。以西安理工大学机械类专业为例,提出了在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方案,将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分别从课程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创新创业活动等方面,阐述了采取的具体改革措施以及成效,为推动新工科建设步伐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工科;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创业教育

一、机械类专业传统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大部分高校机械类专业传统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从层次方面说,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可以分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和创新实践四类。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与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并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使学生所学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等理论知识在实践教学中得到验证。西安理工大学针对机械类专业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系统的、合理的、标准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案

笔者在西安理工大学机械专业从教以来,参与过课程实验、教学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指导学生参加机械创新、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等各级各类竞赛项目40余项,指导学生申请专利10余项,有着丰富的实践教学和双创教育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案,如图2所示。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之中,贯穿于大学四年教育全过程。学生通过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受到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萌生出创新创意,进而形成相应的创新作品。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将去参加各种创新创业竞赛,冲刺各种奖项。之后,学生可以这些创新成果进行转化,根据成果类型可以申请相对应类别专利,可以发表学术论文,甚至可以寻求企业的创业投资。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需要学校各类平台的支持。

三、改革具体措施及成效

阅读全文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个人、医院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近年来,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具体培养办法和质量检验尚未形成综合性评价标准,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存在诸多不足,主要原因是:(1)学生自身动力不足;(2)导师培养制度的不完善;(3)研究生培养模式老化,制度不健全。因此,应采取与社会接轨,帮助学生做切合实际的规划,多开展创新实践比赛,合理安排个性化学习课程,组建“多导师模式”下的导师团队并设立监督职位,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医患矛盾等措施以加强硕士研究生综合素质与实践创新能力。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实践创新能力;研究生培养模式;人文素质教育;措施

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与实践创新能力塑造的意义

临床医学是研究疾病、促进健康、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学科,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人民对生活质量、生命健康日益关注与重视,仅仅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对医学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国家和社会已经对医学高层次人才提供了新的更高的要求[1]。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可以说是当今医学高层次人才成长的必经途径,我们需要通过探讨新的合理的研究生培养计划来打造全面发展的,适应日新月异社会要求的医学高级人才。综合素质即人的多种素质通过相互联系形成的一个集合,提高个人综合素质,能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2]。扎实的专业知识,高尚的职业道德,健康的身心素质,良好的人文素养共同构成合格的医学高层次人才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曾经有国家领导人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3]。建设创新型强国、打造人力资源大国,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是根本。医学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新时期的要求,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是高校深化改革、提高高校办学质量的要点和难点。这是高等教育的客观性对社会经济的充分反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性与内部规律性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性要求。[4]一个合格的、适应社会要求的医学高等人才,应当具备良好的应对时代变更的能力,这对于国家的进步、社会的稳定,有着特殊的意义。相比于欧美,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发展起步晚,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结合我国国情,将“职业学位”更名为“专业学位”后,相继配套了专业学位授予的相关制度。1998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颁布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确立了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我校成为首批专业学位试行单位之一。2013年我国批准首批64所高校开展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2015年正式出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5]。距离改革全面启动的2015年才短短4年,我们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经验还很少,以往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多是按照传统研究生教育模式进行培养,没有专门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综合素质和临床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及考量。而这两者恰是社会经济发展所需创新人才必须具备的良好素质。因此,如何根据医科大学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对现代医学高层次人才的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综合素质教育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构建基于培养良好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教育体系和教育管理与机制,成为一项迫在眉睫而又充满挑战的工作。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与实践创新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讨论

2.1学生自身动力不足

许多硕士研究生在自我认识、社会认知、目标设定、计划实施等方面存有不现实的设想,在培养学习过程中产生难以静下心学习、不能刻苦钻研、自控能力差等各种问题,导致基础专业知识不牢固,科研与创新实践能力也较薄弱,毕业后不能适应所在岗位的职能要求,职业前途受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后肩负着规范化培训和硕士研究生学习两方面的任务,在规培时,培训基地中的一些科室考虑医疗安全,认为进修生、规培生大多接触过临床,有更多的经验,而研究生有学校安排的课程和导师交于的学习工作任务,所以专业学位研究生相比于进修生和规培生,直面临床一线的机会少,缺少独立思考的机会。大多数学校对研究生的课程培养仅仅是基于课程表安排老师给学生讲课,不分主次和侧重,造成研究生灌输式学习、机械式工作、毕业时不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这样缺乏对自身认识、缺乏对社会认识、缺乏自己的职业规划的临床医学专业型研究生是不具有合格的综合素质与实践创新能力的。

阅读全文

开放教育中学分互认网络教育论文

一、开放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对比

自1999年国家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包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在内,我国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高等学校共计69所。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作为同生共存的两类教育形式,均以在职成人为主要培养对象,以基于网络通信技术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但在办学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他们是“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推进过程中同时催生的产物,诸多学者和一线实践者对两类教育形式认识模糊,甚至存在某种程度的误解。因此,对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的厘清和辨析,有助于搭建衔接两类教育形式的桥梁。

1.概念辨析

开放教育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开放教育泛指面向全体社会成员的教育,其本质是人人享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包括教育对象开放、教育资源开放、教育过程开放、教育方式开放、教育环境开放等。狭义的开放教育则特指的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中形成的开放教育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成为一种新型的常规教育形式,进入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网络教育同样也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教育是指学习者通过网络浏览各类学习资源,在没有教师有计划地连续指导情景下,同网络伙伴进行交流的学习。狭义的网络教育则是由普通高等院校组织的对学习者有明确培养目的、主要依靠互联网为学生提供的教学和学习支持服务。目前我国的开放教育和网络教育均是定位在狭义层面,是依据从事现代远程教育的不同高等教育机构来进行划分的,培养对象均是面向成人,尤其是以各类在职人员为主。

2.办学模式

开放教育由中央电大统一组织,普通高校、行业部委共同参与,各级地方电大具体实施的多级合作办学模式,有效整合了各类社会资源。相对而言,网络教育则是依托普通高校自身资源,由网络教育学院和校外学习中心通过一站式服务对学生实施教学以及教学管理服务。

3.教学模式

阅读全文

社区教育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一、主要做法和发展现状

1.加强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建立社区教育的运行体制

发展社区教育不但纳入到全市教育发展规划,而且纳入到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社区建设规划。目前,已确定龙会社区、越秀社区、工农社区、东南社区、仙湖社区等5个社区为“四星级”社区。在此基础上,计划通过三年努力,创建3个省级、5个绍兴市级、8个嵊州市级“五星级”社区教育实验区。

2.充分开发各类教育资源,形成社区教育的培训网络

(1)以市社区学院为龙头,面向城市居民开展教育

嵊州市建立了市社区学院1个,街道、乡镇建立社区教育中心(市民学校)共22个,村级社区教育学校370个。市社区学院在嵊州城区建立了三个校区,占地20亩,建筑面积6739.8平方米,教职员工56名。近三年累计培训90204人次,其中2012年参加各类教育培训30181次,占辖区总人口的35.6%,因此,当年被评为浙江省社区教育示范中心。

(2)以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为骨干,面向农村干部开展教育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