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法规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工程法规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工程法规论文

PPP模式在棚户区改造的应用

[提要]本文整理了中国知网中PPP模式在棚户区改造中应用研究的相关文献,从文献计量和研究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理清该研究主题的研究脉络和研究热点;同时,结合文献分析发现的优点和问题,采用SWOT法对棚户区改造应用PPP模式进行分析,提出发展棚户区改造项目PPP融资模式的对策建议,以便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PPP模式;棚户区改造;文献;SWOT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全年全国各类棚户区改造开工165万套,基本建成205万套。棚户区改造是我国政府推出的一项惠民工程,但是棚户区改造又是一项准公共物品,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现阶段未改造的棚户区多为商业价值较低、实施难度较大的工程,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资金问题。近年来,国家政府和地方政府连续发文,鼓励支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政府工程(PPP模式)。基于此,本文通过对PPP模式在棚户区改造中的应用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从文献计量和研究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同时通过SWOT分析法对PPP模式应用于棚户区改造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发展棚户区改造项目PPP融资模式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PPP模式在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应用提供参考。

一、相关概念

(一)PPP模式。目前,关于PPP模式的起源,一般认为英国的PFI模式是现代PPP模式的发端。20世纪80年代,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在公路、水务、国防、教育等方面大规模推行私有化,通过政府与社会合作来共同经营提供公共服务。1992年,时任英国财政大臣的拉蒙特将撒切尔夫人在公共服务方面引入社会资本命名为私人融资计划(PFI),现代PPP模式由此萌芽。2015年5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统一PPP模式的定义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重大创新,即政府采取竞争性方式择优选择具有投资、运营管理能力的社会资本,双方按照平等协商原则订立合同,明确责权利关系,由社会资本提供公共服务,政府依据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资本支付相应对价,保证社会资本获得合理收益。贾康和孙洁根据人们对PPP的认识,并结合国内外机构和专家的观点,就PPP做出了一个新的定义:PPP是指政府公共部门与民营部门合作过程中,让非公共部门所掌握的资源参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政府公共部门的职能并同时也为民营部门带来利益。

(二)棚户区改造。棚户区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通常指建成区范围内平方密度大、使用年限久、房屋质量差、人均建筑面积小、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交通不便利、治安和消防隐患大、环境卫生脏乱差的区域。一般包括城市棚户区、国有工矿(含煤矿)棚户区、国有林区棚户区和国有林场危旧房、国有垦区危房等。棚户区改造是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兼顾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的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2008年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将棚户区改造纳入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大规模推进实施。根据国务院2013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的规定,要全面推进各类棚户区改造,加大政策力度支持,提高规划建设水平,加强组织领导,重点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及独立工矿棚户区、三线企业集中地区的棚户区改造。

二、基于文献计量层面分析

阅读全文

科技期刊与科研诚信建设浅论

摘要:科技期刊对于建立维护科研诚信的生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界定了科研诚信相关概念,分析了科研诚信与科技期刊的关系;其次梳理了国内外与科技期刊相关的科研诚信政策规范,重点阐述了科技期刊是维护和培育科研诚信的重要力量,指出科技期刊既是科研诚信的重要守门人,也是科研诚信的重要建设者,同时科技期刊自身的诚信建设也不容忽视;最后结合科研诚信建设面临的新挑战,指出科技期刊的诚信建设任重而道远,全社会应当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诚信生态。

关键词:科技期刊;科研诚信;生态

科研体系是一个复杂的自适应体系[1]。其中,科技期刊是促进科学知识传播、积累与增长的重要媒介,包括审稿人、编辑、编委、出版社、期刊行业协会学会等在内的科技期刊界是科研诚信建设的一方重要力量。截至2019年底,我国共有4958种科技期刊,不仅在国内的影响力呈上升趋势,也正逐渐得到国际学术界关注[2]。科研诚信建设对于科技期刊的发展日显重要。2019年,中国科协、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我国科技期刊改革发展的重要文件《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明确要求“建立论文作者及期刊从业人员诚信体系,完善学术不端行为预警查处机制,筑牢学术诚信和出版伦理底线”[3]。因此,深入分析科技期刊与科研诚信的关系、明确科技期刊在科研诚信建设中的角色与任务必要且重要。

1科研诚信与科技期刊

1.1科研诚信。讲究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作为一种价值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英文中的“诚信”表述一般用“integrity”。该词除了“正直、诚实,不搞欺骗、权术、虚伪和各种肤浅的手法”等含义外,还有“坚定地按照道德、艺术或其他价值准则办事”的意思[4]。同时,该词也包含了公正负责、可信的含义,高于所谓的“底线”,符合如哈格斯特龙所强调的“专门职业服务的提供者,必须强烈地承诺于更高的价值观”[5]。科技领域的诚信一般被称为科研诚信或学术诚信,是诚信在科技领域的具体体现。但目前国内外对科研诚信的认识无论是学术界、政府还是社会团体、公众都未见形成统一的定义。科研诚信的概念内涵随不同主体、地域和时间都有相应的改变[6]。狭义的科研诚信仅涉及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的诚信。广义的科研诚信涉及的主体不仅包括科研人员、从事科研管理和服务等活动的相关人员和单位、学会协会等,还包括学术期刊从业人员和机构等,涉及的行为活动除科学研究活动外,还包括对科学研究的管理、服务活动中的诚信。科学研究管理、服务诚信强调合规合宜,遵循科研管理与服务、科学传播与运用等行为涉及的法律法规、职业准则和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根据Martinson等(2005)和经济合作组织相关报告,将科研诚信涉及的领域总结归类为数据管理、与人或社会的联系、作者与出版、研究资助、研究方法等5个方面[7]。其中,包括科技期刊在内的“学术出版”是科研诚信涉及的重要领域之一。

1.2科研失信与不端。与科研诚信相对的概念是“科研失信”,但长期以来,我国在名词使用上相对集中于使用“科研(学术)不端”。不同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学者等对科研不端的含义解释各有不同,并存在同时使用科研(学术)不端、科研(学术)失范、科研违规等不同概念的情形。国外对科研不端有按照故意行为、疏忽职守、粗心大意等不同类型的区分,以及科研不端行为、有问题的研究行为、不良研究等不同实践的区分。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对科研诚信的负向行为提法是“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2019年,科技部等20个部门的《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制(试行)》首次在正式文件中将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简称为“科研失信行为”,并将其定义为“在科学研究及相关活动中发生的违反科学研究行为准则与规范的行为”。同时,《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制(试行)》明确列举了科研失信行为的6种具体类型和1项兜底条款,包括了情节较为严重的不端行为、违规行为,也包括情节相对较轻的不当署名、一稿多投等科研失范行为,以及相对独立的违背科技伦理规范的行为等。《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制(试行)》囊括的行为类型范围较宽,但涉及的主体则集中于科研人员和单位。涉及科技期刊的不端行为既包括科研人员,主要是作者的科研不端行为,也包括编辑、编委、审稿人和出版社等多方面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相关主体和行为类型都较为广泛,可与广义的科研诚信相对应。

2科技期刊诚信政策规范

阅读全文

科技期刊青年编辑能力素质提升研究

【摘要】青年编辑是科技期刊发展的主力军。为了满足科技期刊发展要求,提高青年编辑能力素质成为当前重点研究内容。本文强调提高青年编辑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提出帮助青年编辑提高自身能力素质的方法。

【关键词】青年编辑;科技期刊;能力素质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借助科技期刊交流学术,通过阅读他人的研究思想或者成果帮助自己产生灵感。其中,科技期刊是学术交流的关键,青年编辑作为创办科技期刊的主力军,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对提升科技期刊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提高青年编辑能力素质成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工作。笔者认为,青年编辑提高能力素质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补充职业相关知识

1.补充编辑学知识。①青年编辑上岗后,应参加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借考试机会,让青年编辑加强学习编辑学理论,包括政治、编辑、出版基本知识等。在此过程中,青年编辑可以查缺补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自身编辑学理论水平。②在数据库中搜索一些高质量报刊,例如《编辑工程与标准化》《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等刊物,通过阅读相关栏目针对编辑工作提出的建议,开拓思路,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基础。③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编辑,除了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以外,还需要学会使用新媒体工具,访问网站,捕获最新资讯。另外,通过参加编辑学术交流会议,掌握前沿编辑学知识。

2.补充著作权知识。著作权是期刊数字化发展的产物之一,为了避免知识产权纠纷,青年编辑在为学者提供信息服务时,必须掌握较为全面的著作权知识。①为了提高青年编辑学习效率,可采用案例分析方式,向青年编辑传输著作权知识,如分析维普资讯有限公司侵权纠纷等。培训专家在为青年编辑讲解案例的同时,要求青年编辑将案例内容与自己负责的工作联系到一起,从而加快对著作权知识的理解,对著作权引起重视,做好科技论文著作权保护工作。②关注科学技术著作权法律法规,在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同时,尝试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填补著作权认证书内容,以规范科技论文刊发行为。在数字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只有准确掌握法律法规,才能促进科技期刊健康发展。

二、及时更新知识与技术

阅读全文

校企合作软件工程论文

一、校企合作的软件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的背景

近几年,各大学积极探索与地方企业合作办学,形成了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的,政府主导、校企参与、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综合性大学,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利于发展的因素,比如在合作过程中各方的利益保障和风险承担、各部门的政策差异等,仍需要学者们进一步研究。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培养软件专业的人才,需要与企业合作,才能事半功倍。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与企业之间交流不畅通

高校与企业虽然已经开始合作,但是校企之间缺少信息交流,学校很难及时了解市场的变化情况,企业也较难了解学校科研方面的新成果。在人才培养上,学校对当下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些人才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和技能都知之甚少,学校与企业之间没有真正建立起以社会发展为主导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在课程设置上,学校还是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应用型课程开设的少,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偏离校企合作的最终目的。

(二)校企合作没有真正做到服务地方经济和特色产业

校企合作是以服务地方经济和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做到,使得校企合作动力不足,没有建立互惠互助的合作模式,因而合作积极性不高。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校科研大多是以自己的爱好兴趣进行,没有结合地方企业的发展情况,脱离实际。从企业方面来看,面对激烈的竞争市场,学校的科研成果虽有一定的商业价值,但是企业重视眼前的利益,经营周期短,不愿大学生来企业实习,对引进的新技术缺乏科技内在助力。

阅读全文

期刊诚信危机治理制度规范与伦理建设

当今,世界各国在学术诚信建设上都给予充分重视,从出版制度、行业规范、行为准则、道德自律、责任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诚信危机防范。美国政府成立了学术诚信办公室网站,对学术不端行为、机构和学术期刊给予曝光,并限制这些主体接受联邦政府基金资助,情况严重的,可被起诉并判刑;美国新闻出版自由委员会高度重视媒体的自律,呼吁建设期刊自律系统,建立起完善的自律组织、规约和惩戒程序,并发展职业道德。欧洲科学基金会(EuropeanScienceFoundation,ESF)和全欧科学院(AllEuropeanAcademies,ALLEA)经过讨论研究,通过了《欧洲科研诚信行为准则》,制定了一系列编辑、出版机构伦理原则和行为规则。法国学者贝特朗认为,为了使媒体更好地服务于不同阶层的人,有必要建立起媒体职业道德规范。我国也极为重视学术诚信建设,同志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反对违背学术道德、违反法律的假学术行为,要注重诚信,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中国知网研发了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实现对科技期刊,为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技术支撑;国务院、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出版行为的法律法规,对诚信建设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一些文献研究重视科技期刊对学术诚信的保障作用,但忽视了科技期刊自身的诚信建设。文献提出了困扰科技期刊诚信的3个原因:官本主义、市场异化以及监督缺位;文献提出了科技期刊诚信建设原则,如利益冲突声明、公开责任编辑姓名;文献探讨了编辑、作者、外审专家、读者之间的诚信机制。这些研究成果对科技期刊诚信建设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研究不够全面和深入。科技期刊诚信危机是由一系列原因引起,不能仅靠制度建设或伦理建设,还要深入分析转型过程中科技期刊诚信危机的具体表现及其主要原因,二者有机结合,才能有效治理科技期刊诚信危机。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指出,“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这两样东西值得我们景仰与敬畏。在科技期刊诚信建设中,“头上的星空”指的是客观的出版环境,包括由出版法律法规、评刊体系、出版技术环境等各种要素组成的客观出版环境;而“心中的道德法则”是出版人员职业道德修养。客观的“头上的星空”和主观的“心中的道德法则”是科技期刊诚信建设的两个方面。科技期刊作为科学知识传播的守门人,肩负着促进我国科研成果传播的使命,必须建立和完善出版制度,包括出版诚信立法和完善学术评价体系等;同时,推动科技期刊业界的行业伦理规约建设,以及出版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建设等。

1转型过程中科技期刊的诚信危机

1.1科技期刊诚信危机的严重后果

“诚信”一词中,诚为诚实,不弄虚作假;信为践诺,即践行所作承诺或根据相关规定履行义务。诚信就是诚实地践行承诺或履行相关义务。科技期刊诚信出版是指科技期刊出版人员严格遵守出版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公平公正处理出版过程中的每一道程序,最终满足读者对科技期刊的合理预期。科技期刊诚信危机是指科技期刊出版人员在出版过程中存在违反法律法规或职业道德的行为,导致读者降低对期刊的最终期望满足度,当期望满足度降低到一定程度,人们不再相信期刊办刊人在出版过程中能持公平公正的态度,对期刊质量和期刊品牌产生怀疑,诚信危机就产生了。科技期刊诚信危机将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1)助长学术不端之风。科技期刊出版人员本应是学术诚信的把关者,并应在端正学术风气、促进学术发展、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方面起桥头堡作用,但却在工作中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出版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成为学术不端行为的始作俑者。一些科技期刊甚至成为追求不当利益的交易工具。(2)学术评价体系无法客观反映科技期刊水平。学术不端行为造成了统计期刊的来源数据不准确,使得核心期刊遴选难以得到公平、公正、科学的客观评价结果。(3)我国科技期刊影响力和公信力严重受损,使得国内大量优秀科技论文投向国外名刊。稿源外流现象不利于我国科技期刊质量的提高,进而影响了我国的文化自信。总之,科技期刊诚信危机不利于传播科学研究使命,不利于在世界学术话语权的竞争中掌握学术评价的主动权和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更不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1.2科技期刊诚信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

诚信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办刊过程中存在诚信问题。在市场化经营理念左右下,一些科技期刊在出版定位和导向上向经济效益看齐而忽略社会效益,存在一系列违反出版管理条例和道德伦理的出版行为。例如,有的出版单位以各种变相行为收取管理费、刊号费、版号费或以其他名义收取费用等,这属于法律法规明文禁止的买卖刊号、版号违法行为;有的出版单位没有严格实施三审制,将组稿、审稿、编辑加工等重要出版环节外包给第三方,从中收取一定比例的“外包费”;有的出版单位利用评刊指标的缺陷,制造互引,人为抬高影响因子,达到“入核”目的;有的出版单位通过行政干预,打开审稿制度缺口,导致低质量关系稿、人情稿的发表等。诸如此类的诚信问题日益突出,导致科技期刊的信任危机日益严重。诚信危机的产生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1)转型过程的复杂性。当前,我国科技期刊正处于多方面的出版转型过程中,例如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出版转型,由单一的纸媒出版向全媒体出版转变,以及从非法人出版单位向出版企业转变等。转型过程中涉及到一系列机制改革,以增加科技期刊出版的活力和竞争力,使科技期刊成为市场主体,自负盈亏。但转型是在摸索中进行,其复杂性决定了在此过程中遇到一些挫折在所难免。(2)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法规是科技期刊诚信出版的保障,但由于一些出版法律法规建设滞后于科技期刊的改革和发展,导致出版定位和导向偏离了已有规定;或法律法规缺乏震慑力,违法成本低廉,使得违反出版相关法律法规成为常态;或现有的法律法规缺乏监督机制,导致违法行为没有被有效追究。(3)我国科技期刊出版伦理建设没有得到重视,尚未建立起有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出版伦理规约等。(4)现有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存在缺陷,对影响因子的过度依赖导致科技期刊过度关注期刊影响因子,进而人为操纵被引频次来提高影响因子。

2科技期刊诚信制度规范

阅读全文

多举措提升化工专业毕业设计质量分析

[摘要]随着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对化工类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对学生的培养更侧重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化工毕业设计作为化工实践培养环节最为重要的一环,针对其质量存在逐年下滑的情况,详细分析现状和质量不能保证的原因,将多种举措应用于改革和探索有效提升化工毕业设计的质量,以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培养复合型化工人才做出贡献。

[关键词]化工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本科;教改化工类

专业人才的培养着重于培养工程设计的能力和训练系统实践技能。其教育内容非常注重合成、过程分析、设计、模拟与优化等教学内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1]。虽然是大学生在毕业前才开展的综合实践环节,但其综合了学生四年期间所积累的专业知识,不仅是一次所学知识的总结,更是学生能力一次升华的机会。毕业设计的质量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主要依据,也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毕业要求的重要支撑[2]。《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新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及质量保障等各方面提出了系统性的要求。随着我国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伴随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绿色化工”、“新安全生产法”、等重要政策法规,对传统工科教育模式的改造升级刻不容缓[3];通过对企业的调研及毕业学生的回访,发现企业对化工人才的要求也逐年升高,不仅要求毕业生具备工程设计、生产运行、技术开发、信息智能化等多方面的理解运用,同时也要对政策法规、技术管理、合作创新等方面有所突破。然而,目前高校对学生设计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亟需开展系统化的改革与调整[4]。在这种情况下,为满足新时代企业对新型化工人才的需求,为提升地方院校本科生的工程能力,对化工专业的毕业设计环节进行综合分析和探索改革刻不容缓。因此,多举措全面提升毕业设计的质量对于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达标评价体系,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具有深远的意义。

1化工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1课程知识体系处于割裂状态,理论与实践不能同步

要做好一篇优秀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学生需要对基础核心课程,如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工艺学,化工热力学、分离工程、化工制图、仪表自动化、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工过程模拟、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化工设计等课程的知识有整体及专业的认识和学习。目前各个课程教学情况是各自为政,学生学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于某一门课程对于整体项目设计中处于什么地位没有清晰的认识,各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联动还很缺乏,教师在现有课时能够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已经很困难,想要与其他课程联系起来有难度。教师也满足于耕耘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不能够将专业涉及的各个方面串联起来,每位老师代课集中并且侧重一两门课,缺乏沟通和讨论。另外,课程教学内容偏重理论,教学理念及内容比较陈旧,缺乏现代工程的理念,也不适应工程实践需求[5]。

1.2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局限,单一化,课题数量偏少,且立意陈旧

阅读全文

成果导向的本科毕业设计评价体系构建

摘要:指出了毕业设计是工科专业课程体系中最后一次综合性实践环节,其教学目标和方式与其他普通课程显著不同。在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下,基于成果导向的理念和毕业设计的实施特点,秉承“过程管理、定量评价、持续改进”的原则,对毕业设计建立了课程目标评价体系。其主要实施逻辑流程为:确定课程目标;反向设计毕业设计实施环节和评价单元;制定评价标准;确定评价方式和成绩构成;计算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提出各评价单元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成果导向;本科毕业设计;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可持续改进

1毕业设计评价体系改革的意义

经历了4年专业知识的学习,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即将离开校门走向工作岗位的最后一个重要教学训练环节,是进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1]。毕业设计质量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主要依据。毕业设计的课程目标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毕业要求的重要支撑[2]。课程是工程教育的基本载体,是支撑毕业要求达成,实现培养目标,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3]。在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下,为了支撑所建立的基于成果导向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机制,需针对理论课、实践课建立 相 应 的 课 程 目 标 评 价 体 系。然而,在过去的毕业设计评价体系中,由于课程目标不明晰、考评方式相对单一、缺少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因而不能有效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4]。所以,建立基于成果导向的毕业设计评价体系对于完善学生的学业评价至关重要,是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本科一流专业建设中的一块基石。

2毕业设计评价体系的构建框架

在我国,按照惯例,毕业设计(论文)都安排在第8学期,即从3月开学一直持续到6月直至毕业前夕。一般都安排有调研、开题、设计(或实验)、绘图(或撰写论文)、翻译和答辩六大环节。在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中,毕业设计的课程目标可承担多个毕业要求,比如: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工程与社会、个人和团队、沟通、终身学习等。因此,评价毕业设计的训练成果,需立足于“过程管理、定量评价、持续改进”的原则,从多目标、多角度、分阶段来实施。

2.1评价方法

阅读全文

实验动物行政管理现状及对策

0引言

实验动物被广泛运用于科研、生产、教学等多种科学实验,是人类生命安全研究的“替身”和“活着的精密仪器”[1-2]。实验动物管理体系是指国家或机构(团体)为保证实验动物质量、满足科学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业务管理等所组成的体系。《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3],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验动物标准》等的颁布促进了我国实验动物管理迈向法制化、标准化、专业化。近期,国家又陆续了《实验动物质量管理办法》《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以及《野生动物保护法》《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等[4-5]和其他有关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这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出台让实验动物法治化管理迈出了一大步。根据《条例》等法律法规,各省市和有关部门也制定了实验动物管理的地方政策与法规,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区域实验动物管理工作[6-7]。为加强实验动物管理,江苏省实验动物实行许可证制度,有效保证了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质量[8]。截至2018年年底,全省共拥有许可证307份,同比增长7.0%,较2013年增长46.9%。其中生产许可证有51份,使用许可证有256份。实验动物设施单位总数达167家,其中生产单位有45家,使用单位有140家,既是生产单位又是使用单位有18家。多年来,江苏省一直不断努力推动实验动物管理法制化、规范化、便民化。但是管理体制、制度体系、人才队伍建设等还不完善。为此,本文拟通过比较研究、信息统计、现场调研等方式,对江苏省实验动物行政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1江苏省实验动物行政管理现状

江苏省是我国实验动物起步较早的省份之一。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依法行政并不断推动“放管服”改革,全省在实验动物法制化管理、制度体系完善、产业化推进、科研水平提升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1实验动物管理日趋法制化、规范化

2000年1月,江苏省《江苏省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许可证办法》”)。2008年又《江苏省实验动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质量办法》”),标志着全省实验动物迈向了法制化管理。近年来,还陆续了《江苏省突发实验动物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试行)》《关于印发<加强实验动物行政许可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等,保证了相关工作规范运行。根据《条例》和《质量办法》等有关规定,1995年成立的江苏省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动管会”)负责全省实验动物管理和协调工作,提升全省管理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水平,促进全省实验动物行业发展。省动管会聘请从事实验动物相关的政策研究、生产使用、福利伦理、运行管理等方面的专家组成专家组,为省动管会工作提供技术咨询和建议。省动管会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省动管办”),省动管办与江苏省科技厅科研机构处合署办公,加强全省实验动物行政管理。另外,江苏省13个设区科技局有关处室根据要求,协助江苏省科技厅做好其辖区内实验动物单位日常监管工作,有效加强实验动物工作规范化管理。

1.2地方标准与质量监督机制逐渐完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