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策划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工程策划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工程策划论文

英文科技期刊专题策划实践

1高度重视专题策划推动期刊发展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国际的学术交往不断增加,反映科研成果、作为国际学术交流重要平台的英文科技期刊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仅2017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就批准了30种英文科技期刊的CN号[1]。一本英文科技期刊从创刊到稳定在较高水平上发展,通常需要经过5到10年的艰苦努力。对于创办时间不久的新刊,由于其国际影响力还不够高,一般稿源相对不足,尤其是自由投稿的数量不多,质量偏低。而采用以策划专题的方式来组织稿件、集中反映热点研究方向的成果,是实现期刊顺利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国内一些研究者提出了科技期刊专题策划的方法和路径。黄敏提出专题的特点要新、实、特。“新”是具有新意,探讨的内容应该是热点;“实”是说创新与应用相结合;“特”是指专题应具有特色。丁筠归纳了通过学术会议组织英文科技期刊专题应注意的事项。张春丽探讨了发挥编委优势、建立优质论文作者数据库、跟踪学术会议和通过网络社交平台组约稿的模式[4]。《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版)》(《TsinghuaScienceandTechnology》)原为综合性英文科技期刊,创办于1996年。2011年,为提高该刊的国际竞争力和办刊水平,主办方清华大学将其改版为信息类专业化期刊。因为期刊所涉及的学术范围、读者群和作者群发生了重大变化,该刊实际上与创办一本新刊相差无几。在进行期刊定位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在国际上,同类期刊已经有数百种,仅IEEE(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的数字平台Xplore中就有300余种同类期刊。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期刊出版环境,如何找到突破口和立足点?该刊主编,时任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孙家广院士指出:信息领域的研究方向非常多,期刊一定要选择和跟踪热点研究领域做专题策划。主编团队和出版团队紧密配合,经过7年多的持续努力,策划和出版了近40期反映信息科学前沿发展的专题,内容涉及大数据、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云计算、普适计算、生物计算以及信息安全等。由于专题时效性强、反映的内容集中,出版后迅速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该刊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国内还有不少英文科技期刊也高度重视专题策划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如《中国通信》多年来坚持专题策划,每期出版一个FeatureTopic专栏,内含数篇热点研究方向的论文。《摩擦(英文)》自2013年创刊以来,连续5年策划了“Biotribology”、“Superlubrication”、“ScienceofFriction”、“ThinFilmLubrication”以及“6thWorldTribologyCongress”等5期专题,对《摩擦(英文)》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英文科技期刊专题策划的主要来源

2.1主编团队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版)》自改版伊始,由主编孙家广院士在全球聘请了10位国际著名学者担任副主编和副编辑,组成了一个主编团队,它是期刊的学术核心。这些学者绝大多数为IEEE或ACM(美国计算机学会)的会士,他们的主要职责是选择信息科学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进行专题策划,并聘请国际知名学者担任专题策划的特约编辑(GuestEditor)。该刊改版后第一个专题出版于2011年,是有关无线传感网这个热点研究方向,由副主编、IEEE/ACM会士、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刘云浩教授,副编辑、IEEE会士、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XiangyangLi教授和笔者经过多次研讨共同策划的。主编团队聘请了副编辑、IEEE会士、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YuWang教授担任该专题的特约编辑团队负责人。5位特约编辑在全球组织了15篇稿件,通过严格评审,录用了其中的4篇。该专题的其余5篇稿件是通过约稿的形式组织的,其中包括笔者邀请的副主编、IEEE会士、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教授IvanStojmenovic的高质量论文。

2.2学校资源

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由4个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自动化系、微电子与纳电子学系)、2个研究实体(信息技术研究院、微电子学研究所)、1个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等组成,承担着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一批重要的国家科技项目。清华大学在信息科学方面的雄厚研究基础为《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支撑。其中,一大批研究领域的研究水平与国际接轨,众多教师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并担任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的主编、副主编和编委,为《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版)》进行高水平的专题策划提供了浓郁的学术氛围。IEEE高级会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唐杰副教授与笔者共同策划了多期数据挖掘的专题,专题中包括IEEE/ACM会士、美国信息网络学术研究中心主任、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计算机系韩家炜教授的2篇高水平的论文[7,8]。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微电子与纳电子学系任天令教授为该刊策划了多期微电子学专题,吸引了包括IEEE会士、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AlbertWang教授在内的众多优秀稿件,同时专题中也包含了任天令教授课题组在石墨烯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随着清华大学信息科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有众多的国际学者来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进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包括访问学者或短期讲学等。出版团队利用国际著名学者访问清华大学的机会,与科学家紧密合作,策划高水平的专题。笔者就曾与来访清华大学的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滑铁卢大学ShermanShen教授一起策划了智能电网的专题,其中,ShermanShen教授课题组的论文[9]进入到2015年2月IEEEXplore百篇文献排行榜(每月在400万篇文献中按使用量高低顺序排列的前100篇),至今,该论文在WebofScience数据库中的引用量已达42次。

阅读全文

工程技术期刊发展困惑与建议

近年来,我国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学科科技期刊,如生物、物理、化学、材料等学科的期刊,取得日新月异的发展,其无论是在数量、质量,还是在影响因子方面均已迈上新的台阶。根据2018年6月26日WebofScience最新的数据,中国大陆地区主办的期刊已有46本期刊进入Q1区,然而据笔者统计,其中绝大部分期刊为生物、物理、化学及其他基础研究学科,而真正与工程技术密切相关的科技期刊仅有2种,占比仅为4.3%。一个国家的工程技术领域的发展极其重要,它是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环节,而工程技术期刊是创新性研究成果的交流平台,反映了一个国家技术科学以及工程应用的研究水平,因此,办好这类期刊的责任重大。2015年3月5日,总理在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计划。该计划重点关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等领域的发展,而其中绝大部分均为工程技术领域。科技期刊是传播创新成果的主要媒介。前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说过:“对科研工作来讲,科技期刊工作既是龙尾,又是龙头。”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受当前中国论文唯影响因子评价导向影响,我国工程技术期刊的发展举步维艰,陷入办刊困境。因此当前我国大部分的工程技术期刊难担此“龙尾”和“龙头”的重担。

1中国工程技术期刊发展困惑

1.1稿源匮乏

与生物、材料等基础学科期刊相比,工程技术期刊普遍存在影响因子偏低的问题。我们注意到世界航空航天领域公认的顶级期刊,如美国航空航天学会(AIAA)系列期刊;世界机械工程领域公认的顶级期刊,如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系列期刊,其影响因子与生物、材料类顶级期刊动辄大于10相比要低很多,大多仅在1~3之间徘徊。而中国的航空航天工程、机械工程类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与国际同类期刊相比则还要弱很多。由于当前国内科研机构唯影响因子评价论文的导向,造成许多原本做工程技术研究的科研人员“另辟蹊径”,找一些与自己研究领域关系不密切,但影响因子很高的基础科学类期刊(其中不乏所谓“灌水”期刊),以便于其职称晋升或获得更高的学术荣誉。由此出现大量优质工程技术类稿件外流至基础学科期刊,或是外流至国外知名工程技术期刊的现象,导致许多国内工程技术期刊稿源匮乏,发展举步维艰。试问如果一个期刊的稿源都已成问题,又何谈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

1.2稿源质量不佳

当前,我国工程技术领域的绝大部分学科仍然是以跟踪型研究为主,其直接原因是我国许多领域的关键产品与国际最先进产品相比存在代差,如航空发动机、汽车、通用机械行业等,行业提出的需求没有学术引领性和巨大挑战性,基本上可以按照国际上的既有路线解决工程问题。这样一来,直接导致一个现象:一方面,我国从事工程技术研究领域的项目很多,投入的经费很多;另一方面,其研究水平普遍不高,距离世界一流尚存在一定差距。在这样一个工程技术发展的生态环境下,我国要想办世界一流工程技术期刊确实面临许多挑战。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我们应牢记为读者、作者服务,为科技创新服务的办刊宗旨,立足本土,面向世界,通过多种途径与措施,吸引更多的优质稿件并将其发表在祖国的期刊上。以响应2016年5月30日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的倡议: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

2中国工程技术期刊突破困境的措施

阅读全文

数据挖掘助力科技期刊选题策划探析

摘要:基于《大气科学学报》2016年第6期和2019年第1期2期专刊策划实践,发现数据挖掘可有效提升科技期刊专刊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基于数据挖掘,科技期刊专刊可实现特色化的选题策划、精准化的组稿策划和个性化的运营策划。通过数据挖掘策划专刊出版,应充分发挥编辑、编委(主编)和专家的作用与优势,并最终形成办刊合力。为此,要牢固树立编辑的数据挖掘思维、充分发挥编委会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专家论文撰写和专刊宣传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数据挖掘;专刊策划;期刊影响

近年来,多家科技期刊的办刊实践表明,专刊出版可促进行业发展、扩大期刊影响、拓展期刊稿源和提高期刊引证指标[1-6],是提升科技期刊质量和品牌的重要途径,其中专刊策划是关键[7]。数据挖掘在专刊策划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例如,《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编辑部对相关学者和稿件信息进行分析和挖掘,为期刊在学者选择、专题策划、稿件筛选时提供了精准的数据依据,期刊学术影响力逐年提升[8]。蒋学东等[9]针对科技期刊传统选题策划面临的数据有限、信息精准度不高和以编辑经验为主等问题,探究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背景下的选题策划优化方法。董晶等[10]利用互联网中医学论文信息并使用数据挖掘技术来发现这些信息背后的知识和趋势,从而帮助医学期刊管理者及时发现领域内的热点方向及潜在作者。本文以《大气科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近5年围绕热点方向策划的2期专刊(2016年第6期和2019年第1期)为例,对数据挖掘在专刊出版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深入探讨。

12期专刊策划方式及影响力分析

1.1专刊主题及策划方式。《学报》2016年第6期策划出版了主题为“2015/2016年厄尔尼诺事件与气候异常”的专刊(以下简称“厄尔尼诺”专刊);策划方式为:2016年5月召开编委会,由主编和编委拟定专刊主题和约稿对象。《学报》2019年第1期策划出版了主题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研究”的专刊(以下简称“极端事件”专刊);策划方式为:编辑预先进行数据挖掘,拟定当前热点和相关约稿对象,提出专刊方案;2018年9月召开编委会,主编和编委根据专刊方案确定专刊主题和约稿对象。

1.2影响力分析。1.2.1数据采集数据来源为中国知网,数据采集日期为2020年7月11日。1.2.2结果与分析通过专刊与同年度其他期的论文数据比较可知:2016年《学报》全年被引522次,“厄尔尼诺”专刊被引67次,未达到2016年的期均被引次数87次,仅占全年被引的12.84%,下载次数为2153次,略超期均下载次数2147.17次;2019年《学报》全年被引84次,“极端事件”专刊被引47次,远超2019年的期均被引次数14次,占全年被引的60.00%,下载次数为2651次,超过期均下载次数1507.33次。考虑到发表时间对计量学指标的影响,又对2期专刊前后出版的2期论文的数据进行比较(表1),可见“厄尔尼诺”专刊及其前后出版的2期发文量为13~15篇,被引量等指标基本随时间增长而增长,即2016年第4期指标最高,“厄尔尼诺”专刊篇被引次数、下载量、篇下载次数和被引率略高于5期平均,其中前5篇高被引、高下载频次论文均只有1篇来自专刊;“极端事件”专刊及其前后出版的2期发文量为13~15篇,除专刊外的4期指标随时间增长而增长,专刊指标在5期中均为最高,且大大高于5期平均,其中前5篇高被引、高下载频次论文有3篇来自专刊。综上可见,“厄尔尼诺”专刊的关注度和学术影响力与正常刊期的水平相当,专刊应有的提升读者认可度、提高期刊学术影响力的积极作用体现得不够充分;而“极端事件”专刊的关注度和学术影响力则大大超过了正常刊期,专刊应有的特色和优势得到较好体现。

22期专刊影响力差异的原因分析

阅读全文

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建设方法

当今科技期刊正经历一个复杂的发展环境,国内科研评价体系多采用SCI的评价指标,国内大多数非SCI学术期刊都面临缺乏优质稿源的困境;另外,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环境下期刊工作模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科技期刊传统的出版模式受到严重的冲击,科技期刊进入到数字化网络化时代,读者改变依赖纸质期刊的阅读习惯和获取资讯的方式,国内学术期刊所处的境遇越发的艰难。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成为期刊所关注的重点问题。科技期刊的灵魂在于期刊的学术质量,而学术质量是期刊发展的核心和根本。因此,要发掘各种可能的途径,多种手段相结合吸引大量优秀的稿件和作者。同时,科技期刊作为一种传播媒介,想要扩大传播范围和影响力,还必须积极开展多方位的宣传工作,从而进一步吸引并获得学术界的关注,树立品牌形象。未来几年,科技期刊将经历一个复杂的转型过程。科技期刊应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推动科学研究成果的传播,加快信息交流的进程,最大程度发挥科技期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本文认为期刊提升影响力,需要从期刊学术质量建设和宣传推广两方面入手。在对众多科技期刊调研分析并结合《材料工程》和《航空材料学报》的实际,论述了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的方法途径。

1组稿和选题策划

跟踪前沿热点,注重学术创新,一直是科技期刊把握学术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以,期刊编辑要有“内容为王”的意识和敏锐的选题策划能力,及时报道学科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材料工程》《航空材料学报》两刊编辑部近几年来出版了发动机材料专题、钛合金专刊、航材院60周年专刊和基因组计划专刊,反响不错,提升了这两本期刊的品牌特色。要在组稿和选题策划上取胜,这需要编辑部经常性地与实验室进行前沿讨论,鼓励期刊编辑抓住前沿,走出去,走访实验室,参加大型学术会议。最近几年,两刊编辑部参加了很多材料领域的会议,如材料大会、第十一届中国橡胶基础研究研讨会等,深入了解材料领域前沿热点,便于结合国家的重大科研项目来组织相关专刊,结识会议上的专家,对期刊进行宣传。同时,北京高校、研究院所聚集,借助这个地理优势,两刊编辑部也走访了一些高校或研究所,如北京化工大学、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理工大学和天津大学,与专家进行交流,掌握了材料领域最新的发展趋势,及时追踪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为专刊主题的选择做好准备;通过参观实验室,具体了解每个专家具体的研究方向和侧重点,便于以后送审稿件和约稿。

2优化网站、出版和传播方式

网络化技术的高速发展给学术期刊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出版方式在编审、排版、传播等方面都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问题。而编辑部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与平台进行数字化网络建设,致力于为作者快速和传播科技论文,建立功能齐全、实用好用的期刊网站,开通微信公众号查稿件、查论文等自助服务,方便作者投稿、查稿;审稿方面建立完善的审稿人数据库,引进更年轻的专家进入到审稿人数据库。另外,科技期刊被多家数据库收录,也能大大提高期刊的显示度。优化编辑出版流程,网络优先出版可以适应作者和读者对成果时效性的要求,能扩大论文的影响力,提高论文的显示度,有利于吸引优质稿源,利于期刊的发展,编辑部与中国知网等数据库签约,使用“单篇文章优先数字出版”,这样不仅解决纸质刊物出版时滞问题,使科研成果尽早传播,同时也为着急毕业、评职称的作者服务,缩短学术论文的出版时滞,加快学术新知的传播,实现学术资源信息的社会共享。开放获取(OA)是科技期刊影响力提升的途径。开放获取是学术期刊论文的一种免费获取方式,一般通过学术期刊门户网站或者公益性学术期刊开放获取网站,科研成果可以得到广泛传播。开放获取期刊目录(DirectoryofOpenAcessJournals,DOAJ)是由瑞典隆德大学图书馆主办的一个了解和查找开放期刊的工具,它提供有质量控制的、可免费获取的电子期刊资源,是对全球OA期刊的收集和开放获取期刊目录的系统,是目前认知度最高的OA期刊目录。DOAJ收录的OA期刊都经过了同行评审,对论文学术质量进行了严格的控制,且收录的OA期刊数量众多,对学术研究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OA出版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期刊或论文的显示度和可获取度,目前,《材料工程》《航空材料学报》先后被DOAJ数据库收录,不仅为读者下载、传播文献提供了便利,同时扩大了期刊的影响。

3优质的服务

科技期刊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作者本身就是读者,新的读者也是潜在的作者”。因此科技期刊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吸引新作者,巩固老作者。两刊为了吸引优质稿源,筹划举办表彰会,设立“高被引论文”“高影响力论文”“热心读者”和“办刊热心人”等奖项,对获奖的专家和学者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奖励机制,调动了编委、专家、作者和读者的积极性,丰富了稿源。编辑部的编辑遇到因毕业、职称和结题等原因需要优先出版的作者,尽量满足作者合理的需求,但不会牺牲其他作者的利益。另外,两刊编辑部经常与专家交流和沟通,适时报送期刊的发展动态,在节日给专家赠送纪念品,为优秀的审稿专家适当减免所投稿件的费用。

阅读全文

地方高校学报服务型期刊转型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学报越来越多地认识到科技期刊最根本的优势和价值还是在于内容,优秀的内容策划才是期刊创品牌、提质量的核心竞争力。科技期刊关注多是学术热点问题,而报道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的文章一般都刊发在科普类期刊或报纸上,地方高校学报为了提高学术期刊的服务能力,如果创造性地从科技期刊的角度贴近百姓民生,寻找读者关注的关于日常生活常识、疾病控制及环境治理等热点问题,具体包括疾病防治、大气污染指数、噪音污染、饮用水源保护、污水的处理和排放以及超标废水对环境的污染等问题,尝试性地策划刊发了一组相关内容的论文,一定会取得比较好的社会反响,并充分发挥了科技期刊作为科技媒体的正能量的传播能力,为向着服务型科技期刊转型做准备。近几年,辽宁大学学报就是按照这个思路,策划刊发了一组论文,包括《公共场所空气质量分析评价方法》《马铃薯贮藏蛋白Patatin及其突变体分子动力学和分子对接的研究》《沈阳市市区噪声检测———以地铁一二号线为例》《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现状及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路径分析》《景观遗传学中Mantel检验和dbRDA统计方法的对比分析》《桓龙湖水库生物监测及水质预警》。通过选题策划、内容确定、标题制作、版面形式等多方面的精心加工,使这六篇百姓民生的系列文章在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集中发表,反响很大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一、策划选题阶段,挖掘新闻热点背后的学术盲点

近些年,公众对环境污染非常关注,大气雾霾对人们健康的威胁,水环境污染、噪音扰民时有发生,这些热点焦点问题已经成为新闻热点,在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上被多次报道。但是新闻媒体对污染产生的原因和治理的方法报道很少,致使广大群众对产生这些污染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产生了误解,并形成了一些消极情绪。责任编辑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并通过专家的实验数据解读,发现这些大气污染主要是工业排放不达标所致,再有就是汽车尾气的过量排放;饮用水污染是工业生产产生一些有毒有害物质,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所造成的。另外国家正在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对这些污染产生的根源进行研究,并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和制定政策以期尽快解决这些问题,改善老百姓的生存环境。基于这个学术盲点,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更多科学知识,编辑决定策划选题与环境污染治理相关的内容,进行集中刊发。

二、策划组稿方向,深入实验室不间断追踪重点专家的研究成果

为改变坐等稿源“上门”的局面,为让读者了解正规工厂对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处理的常规方法和目前科研的最新进展,编辑深入环境学院的实验室进行调研,与作者通过面谈、电话、网络等多种方式进行了沟通,初步确定了论文的写作方向。策划过程中,本打算只刊发“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主题的一篇文章,但是编辑通过对课题和新闻的研究发现,读者对“生活用水的水质如何鉴定是安全”的这一问题比较关注,于是编辑建议作者再从这个角度撰写一篇论文。最终,作者接受了编辑的意见,创作了2篇关于水污染处理的论文。在论文内容确定的过程中,编辑充分发挥了媒体人的正能量,当作者在查找资料、选题、论文写作等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主动提供帮助,帮忙联系相关的企业单位,提供必要的数据和素材,使论文很快成稿。另外我们关注辽宁大学环境科学院宋有涛教授的科研团队已经十几年了,在宋老师刚刚被辽大作为特殊人才引进为特聘教授,我们就一直关注他的科研课题。早在2006年我们就针对他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刊发了一篇题为《超声提取绞股蓝总皂苷及抗氧化作用的研究》文章,此时他仅仅32岁并刚被辽大引进特聘为教授,之后他于2006年和2007年连续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并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此后我们一直在关注他的最新研究成果,直到2012年学报与他的科研团队才有了实质性合作,终于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认可,从2012年之后几乎每年在辽大学报的显著位置都可以看到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2012年第一期、第二期发表《疯牛病防治的研究进展》和《氯化镁促进溶菌酶淀粉样聚集的分子机制研究》,2013年又发表《巯基琥珀酸包被的CdTe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对毕赤酵母生字的影响》和《氯化锌影响胱抑素淀粉样聚集的分子动力学研究》,2014年发表《马铃薯贮藏蛋白Patatin及其突变体分子动力学和分子对接的研究》等。经过一系列的铺垫后,编辑与宋有涛教授团队沟通确定再组一篇文章作为该系列文章的重点文章。

三、启发作者论文题目“标新题异”,便于网络搜索和阅读

由于这几篇文章都与健康和环境相关,通过对文章的阅读,编辑发现,每篇文章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既涉及疾病防治、污水处理厂改造、城市水资源检测,又有空气质量检测、噪音检测等几个方面,因此,编辑建议作者针对每篇文章的创新点重新拟题。一次修改后的题目已经突出了要解决的问题,但是没有突出文章的创新点,编辑通过知网查询,分别搜索到多篇标题相似的论文,这个结果也充分体现了文章标题缺乏“标新题意”的问题。编辑将检索的结果告知了作者,但是作者并不理解,觉得文章随便起个题目就行了,想看的人打开看看就知道具体内容了,于是编辑这样启发作者:如果论文的题目不新颖,与以前发表的论文题目相似,那想查询的人就可能细化检索条件,你的论文被检索到的机会就少、被别人参考引用的机会就少,从而影响了的价值和意义。作者经过编辑启发后,意识到了标题的重要作用,进行了二次修改,结合创新点采用了新标题。编辑再次利用知网检索,没有发现同名的论文,充分体现了科技论文标题的创新点和要解决的问题,实现了编辑的“标新题意”的想法。在编辑的建议和启发的帮助下,作者经过几次修改最终确定了标题,最终的标题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充分体现了文章的创新点和要解决的问题,使读者一目了然,从题目就可以知道文章核心的内容,体现了标题的“精确概括、语义准确”。本栏是以环境科学为特色的专栏,研究内容与栏目报道内容相符,与本刊的宗旨、风格相协调。

阅读全文

政策导向对科技期刊发展影响

摘要:主席在党的五中全会中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是我国出版行业的机遇,也是挑战,因此,科技期刊的改革和转型势在必行。本文从科技论文大量外流的现象着手,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和导致的后果,梳理了近两年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意图分析政策导向的改变对科技期刊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科技期刊应对深化改革时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科技期刊;论文外流;政策导向;期刊改革

2016年,主席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1]这使得我们将目光聚焦到科技论文的外流现象上来,更有学者很早就开始研究科技论文外流现象的原因。如,刘丽英等认为我国110个学科论文外流造成的文献经济总损失量为7.33亿元,其中农业工程领域论文外流导致文献经济损失总计为667万元[2]。董建军对我国学术论文的流失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优质稿源流失问题的根源,并提出了对策[3]。王泽蘅研究发现中国论文外流数量比日本多、两国间数量差异逐年增大[4]。刘彩娥研究分析了我国科研论文外流的数量、质量和学科分布,并提出了防止科研成果外流的措施[5]。本文简要分析科技论文的外流现象的原因,并分析政策导向对科技期刊发展的影响。

一、科技论文外流现象及损失

截至2019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总量为4958种,仅次于美国和英国。但是,中国SCI收录期刊仅占全球SCI论文总数的1.72%。2010—2019年间,中国作者发表了SCI论文275.5万余篇,其中只有2.2万余篇发表在中国SCI收录期刊上,仅占8.10%[6]。科技论文的外流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论文质量也都较高。中国作者发表SCI论文引文影响力为12.83,同期全球SCI论文引文影响力为14.11[6]。其中被SCI收录论文数量最多的学科分类为:基础学科、应用科学等,而这些学科大多数涉及我国的高尖端技术领域,国家在这些领域往往都投入了大量的科研成本、科研经费,这不仅可能危害到科技信息安全问题,还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国有资源外流。

二、科技论文外流的原因

国内大量优质论文外流的原因大致有两点。

阅读全文

学术期刊栏目设置要求

栏目设置是学术期刊总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反映期刊的主要特色和风格。使读者甫一拿到刊物还未细致阅读时,就可以对其中刊发文章内容有初步的了解,也能够掌握该刊物的发刊方向。学术期刊栏目策划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刊物的整体形象和学术质量,因此有必要对学术期刊的栏目设置进行深入的探讨,这有助于学术期刊的发展,提高刊物在读者群和作者群中的知名度。

1学术期刊栏目设置的重要意义

栏目是期刊的基本单位,是根据办刊宗旨,在内容上或表现形式上体现刊物一定特色,并有一个提示性、概括性名称的板块。栏目设置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准确地反映办刊方向、编辑思路、文章内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吸引作者的投稿,起到导读的作用。

1.1体现办刊宗旨

截至2014年,我国正式出版的各学科中英文期刊6435种,其中,社会科学类期刊2279种,自然科学类期刊4156种,英文版期刊205种。每一期刊都有自己的办刊宗旨,办刊宗旨是期刊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办刊宗旨的确定,为期刊发展奠定了基调,决定了整体走向,所刊发文章的性质、特色、品位等也随之确定。学术期刊多以为高校师生、研究机构科研人员提供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学术发展为宗旨。例如《基础教育论坛》中“教改论坛”“课例评介”“智慧课堂”“幼小衔接”等栏目,可以反映出其办刊宗旨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探究基础教育规律,服务于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因此在策划组稿时,对栏目的设置应紧扣期刊办刊宗旨,择优录用稿件。

1.2使文章有序化

大部分的学术期刊都设置有常设栏目和动态栏目,作者将文章投来时均是一篇篇独立存在的作品,经过编辑的精心策划,捕捉每篇文章的固有特征以及共同点,将其有序地归类至不同栏目,使原本单独存在的各篇文章体现出内容上或形式上的内在联系,使期刊眉目清楚、条理明晰,让读者一目了然,方便查找和阅读。同时,编辑在设置栏目时,既要塑造期刊的整体形象,又要关注文章之间的主次关系、栏目之间的逻辑关系,经过恰当合理的排列组合,使每期刊物形成一个有序化、条理化的严谨结构。学术期刊除了常设的定期栏目以外,还不定期地策划一些特色栏目,例如“人物访谈”“时事研讨”“热点问题”等,在安排不定期栏目时,需注意保持期刊整体架构的稳定性,既要醒目,又不突兀。可将这些特色栏目设置在首位置,并充分运用封二封三对栏目进行文字和图片的说明,引起作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应平衡每个栏目的发文数量,不要在整体上出现头重脚轻之感。结合形势变化,设立长远规划并及时予以调整。另外,并非凡期刊一定要有栏目,有些专业针对性很强的学术期刊在某段时间内也会出现不设置栏目的情况,而是按照图书分类法或学科关注度来对文章进行排序,例如《应用数学学报》《声学学报》《生态学报》等学术期刊,仅是不定期地将专论、综述、书评等单独列出来,其数量与整期刊发量比相对较少。

阅读全文

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培养

目前,我国共有科技期刊5000余种,科技期刊青年编辑1万人左右。在大力发展科技期刊的同时,注重编辑队伍建设,尤其是青年编辑的培养,是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以下简称学会)近年来的重点工作之一。为培养青年科技期刊编辑人才,在中国科协的指导和支持下,在学会成立30年之际,学会于2017年8月至9月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了首届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业务大赛,最终12名选手进入决赛。作为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奖的获奖代表和参加科技期刊发展论坛的与会代表,我们很荣幸地观看了决赛,聆听了选手的精彩演讲和指导老师的权威点评,受益匪浅,愿与广大青年编辑分享心得体会。近年来,很多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年轻人进入编辑队伍,他们的加入为我国科技期刊编辑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对科技期刊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尽管青年编辑学历层次高、外语水平好、创新意识强,但在日常工作中,也会遇到具体的困难和难题,有时可能还会动摇青年编辑的职业认同感;因此有必要关注青年编辑的思想动态,并为青年编辑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使其在编辑实践中加深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自愿为我国的科技期刊编辑事业贡献力量。

1青年编辑的自我成长

1.1尽快完成由学生到编辑角色的转变

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离开校园进入编辑工作岗位以后,均应尽快完成角色转变。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在学校的所学专业并非编辑学,新岗位的工作与自己的所学专业有一定的差距,这可能会导致部分青年编辑从业时不太适应这种职业转换。但是青年编辑正处于朝气蓬勃时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有较强的可塑性。这时编辑部可安排1名有带教经验的资深编辑带领青年编辑,一起进行选题策划、送审退修稿件、编辑加工稿件、出版发行和市场营销,让他们熟悉编辑出版的环节和流程,激发青年编辑边学边干的热情。资深编辑在教授编辑知识的同时,还要潜移默化地培养青年编辑的职业精神,让他们树立政治意识和团队意识,要宣传科技期刊编辑为人作嫁的工匠精神和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青年编辑在编辑实践中,针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应本着虚心的态度请教资深编辑或者与资深编辑一起探讨。

1.2尽快掌握编辑出版理论和规范

参加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和编辑业务培训班,在短时间内集中、系统地学习,是掌握编辑学基本理论、出版专业国家标准的有效途径。2001年起,国家实施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在备考过程中,青年编辑对编辑出版理论和规范进行深入学习,全面掌握出版专业知识,提高编辑素养。近年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十分重视青年编辑的继续教育,期刊主管和主办单位也经常举办各种培训和专题研讨会。如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每年均会举办“全国医药卫生期刊编辑业务培训班”和编辑沙龙,请国内编辑大家或行业管理者对青年编辑进行培训。青年编辑在接受继续教育的同时,开阔了思路,结交了朋友,增加了职业认同感。另外,青年编辑每天应保证一定时间的阅读,一方面更新知识,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对文字的兴趣。青年编辑应该经常阅读与自己期刊专业相近的期刊,以提高职业敏感性和职业品味。同时还要多阅读《编辑学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科技与出版》等编辑出版类期刊,不仅拓宽思维、开阔眼界,更可为青年编辑尽快熟悉行业规范、进行编辑学研究打下基础。近年来,各种科技期刊青年编辑技能大赛也如火如荼地举行。如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已成功举办6届青年编辑劳动技能大赛,参赛编辑充分学习了编辑规范,增强了业务技能,提高了编辑策划和沟通能力。

1.3加强专业学习、关注本领域的前沿进展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