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个人健康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措施研究
【摘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初中生的生命安全与身心健康应该被放置在首位。一个初中生首先就应该是一个身心都处于健康发展状态的初中生,只有在这一基础上才能够实现全面发展。本文围绕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课题研进行究,在剖析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因素基础上,提出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对策,本文认为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因素,积极引导初中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才会对初中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产生极为影响。
【关键词】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行为习惯
初中处于人生发展初起阶段,这一阶段是其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这是因为初中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尚未成熟、对外界探求欲望比较强烈,性格敏感、情感活跃,先到为主的特点使一些不良习惯容易在其身上滋生,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极易可能造成终生遗憾,据此而言,从心理健康教育层面着手,构建其健康积极向上心理,就会起到天然免疫的作用,并逐渐促使其形成良好而又健康的行为习惯,为其终身教育奠定基础。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概念及特点
1.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概念。
基层计划生育队伍承担健康教育任务现状
【摘要】目的了解目前我国基层计划生育队伍承担健康教育任务的情况,探索研究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和模式。方法结合区域(东中西部)、健康教育机构是否独立、卫生与计划生育合并情况等因素,选择北京、河北、安徽、陕西和甘肃5省/市为调研现场;主要采用定性访谈(小组访谈和个人访谈)的方法,对其省、市、县三级卫生计生委、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宣教等相关机构的领导和骨干共134人进行了调查。结果当前我国的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尤其是基层人员数量严重不足,本次调研的项目区县健康教育人员配比均不足060人/10万人;绝大多数访谈对象(129/134)认为基层计划生育队伍承担健康教育工作的可行性较强;但同时机遇和挑战并存;目前部分省份已初步探索出一些基层计划生育队伍承担健康教育工作的做法和经验;针对基层计划生育人员的转岗健康教育培训,可将常用基层健康教育工作技能分为3类。结论我国的计划生育网络体系能够对目前的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起到补充作用;应有针对性的对基层计划生育队伍开展健康教育转岗能力培训;明确基层健康教育专业队伍与转岗计划生育队伍之间的职责分工。
【关键词】基层计划生育队伍;承担健康教育任务;现况;能力培训
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与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合并,建立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1],并对其原有职责进行了整合。在当前全国卫生和计划生育部门机构改革的大背景下,各地积极探索基层计划生育队伍承担健康教育任务的新模式和新思路。为了解目前我国基层计划生育队伍承担健康教育任务的情况,探索研究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和模式,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于2016年开展了调查研究,为今后基层健康教育工作和队伍建设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建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北京、河北、安徽、陕西和甘肃5省/市的省、市、县三级卫生计生委、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等相关机构的领导和骨干134人。
1.2方法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建议
[摘要]互联网已渗透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社交和娱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新形势下,高校应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有很多新方法,但目前还处于探索期,在实践中存在课程内容过于片面、缺少人文关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不稳定、网络教育条件基础较弱、缺少合力教育等问题,需重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建立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信息档案和及时反馈制度,注重各部门协同教育,提升整体教育质量。
[关键词]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一、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互联网集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及各种移动电子产品于一体,能够即时地将多媒体信息传送到拥有终端接收设备的个人或群体。当代大学生很容易被互联网中的各种新奇事物所吸引,这主要是因为互联网的固有特征因应了大学生的某些心理特点。
1.互联网影响大学生的判断力。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的社会资讯和不同观点的思想,其中既有正面信息,也有负面信息,甚至谣言。大学生阅历较浅,自主判断力不是很成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形成,面对真假难辨的信息很难进行判断,如果没有得到正确引导,一些不良信息就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2.互联网改变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形式。互联网的虚拟式人际交往一定程度上能够成为大学生发泄情绪的渠道。不过,在适当减压的同时,我们也要清楚,网络交流是一把双刃剑,长期沉迷虚拟社交,可能导致大学生和身边的朋友、同学或家人产生隔阂,严重者会引发现实生活中的孤独感或压抑的心理问题。
3.大学生在互联网上向往过度自由,逃避现实压力。由于真实身份在互联网虚拟空间可以隐藏,因此,部分大学生抛开真实世界的限制,在网络上进行着各种角色扮演。他们向往虚拟空间中的自由和真实自我,将隐藏的内心世界毫无保留地宣泄出来,逃避了现实中的各种压力,某种程度上弱化了道德感和个人控制能力,久而久之会使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变化。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共3篇)
第一篇
一、目前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正处于由个体向群体的转化发展过程中。专职咨询辅导老师缺乏,兼职辅导老师又往往由于专业知识欠缺,做不到位,更容易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如何做好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项即时性工作,不是一股时髦的流行风。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应该成为学校运作机制中一项常规性工作,成为21世纪现代化学校改革走势的标志之一。
二、自主自助心理健康教育在我校的实践与探索
1.发展校园心理文化,营造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我校自建校起,就树立了“先学做人,后学做事”的行为养成训练模式,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近年来更是加强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专业引导,通过定期下发心理方面的资料,心理报刊、心理展板、教室心理专栏、教室宿舍心理文化氛围的营造、广播站心理专栏的滚动播出、每周的心理电影的播放,多角度多方位宣讲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健康的理念,在学生中营造积极的氛围,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正确面对心理问题,当面对问题时能及时求助于老师或同学,早发现早解决。
2.培养专职心理委员,形成朋辈咨询的良好局面
古代文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研究的内容不深入
当今的文学课堂对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的研究都比较片面,且不能深刻地反映出古代文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何影响。当谈到可行性时,大多只是认为利用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能激励学生的斗志、宣泄情感、升华精神,但从未探讨过教学中文学作品对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消除等问题。在现有的研究中大多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谈古代文学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从文学教育的角度来探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其认为在文学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健全的人生观,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和谐发展。这类文章为今后人们对文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研究带来很大的帮助。
二、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探讨
针对当前中国对古代文学的课堂教学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做出以下总结:
1.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古代文学的传统课堂教学内容包括作者生平简介、个体文学的讲授和介绍、代表作品的研究和讲解等,这种教学方式过于死板、拘于形式,没有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当今的古代文学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以及教育理念中教师应着重注意学生的人格培养、情绪调适、意志培养、认知纠正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2.在课外学习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摘要: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希望所在,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大学生的素质是紧密相关的,更影响着我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水平。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全体国民关注的重点,而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种新思路。针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文章作了一些原因分析,通过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新办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大学生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如何运用积极学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操作性的指导,这是高等教育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二十一世纪出现的积极心理学是传统心理学领域的一次革新,它与传统心理心理学研究的东西有所不同,它是以积极的角度研究心理的新兴科学。2000年,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的文章,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产生。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幸福与和谐发展的,它运用了现代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科学的使用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吸取人们心理活动的积极取向,对抗出现的“消极心理学”[1-2]。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关注个体积极品质,推崇个体美德和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学在理论研究方面与传统心理学是有所不同的。积极心理学在关注个体积极品质和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不否认消极和挫折对个体的消极影响。当前,积极心理学所研究的内容如下:一是人们的积极情感体验;二是当前的积极社会组织制度;三是人们的积极人格。
二、积极心理学所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现有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如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紧张、心理焦虑、抑郁、恐惧等。这些心理问题产生现实情况是:1.个人发展的问题。学习压力、就业压力、人生发展与职业选择上有困难。2.现实环境问题。对本专业不感兴趣,不适应大学生活,恋爱交友受挫。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塑造积极阳光个性的大好时机,但心理健康问题成了大学生发展的阻碍。心理健康问题对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开展有针对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现并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大环境是个人无法改变的,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态,这是我们高等教育相关工作者的重要任务[3-4]。研究表明,通过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为:1.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研究者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弊端进行了研究。如学者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把注意力放在大学生自杀、抑郁等严重心理问题矫正,这样,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占用了心理健康教育大量资源,却对无心理问题的学生不关注,长此,学生会这样认为,有心理疾病的人才会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消极暗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不利的。2.积极心理学是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内容。研究显示,许多学者认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主要是从目标、方法、内容等方面来考虑。如有学者认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目标及方法上应提升其积极因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激发潜能和宣讲美德,情绪和性格的研究是内容,个体体验为主是方法[5-6]。
积极型模式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现状分析
在中国知网上,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为篇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129篇文章;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篇名进行检索,共检索到6篇文章;以“积极型心理教育”为篇名,检索到5篇文献;分别以“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和“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篇名进行检索,均仅检索到1篇文章。崔景贵(2006)阐述了积极型心理教育的理论来源与思想基础,分析了积极型心理教育与消极型心理教育的区别,并指出,积极型心理教育必定会成为21世纪心理教育的主导范式。崔景贵(2013)提出,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当代职校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类型之一。马学果(2014)从理念、目标、条件、程序、评价等五个方面对高职校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构建,并探讨了模式的建构原则。对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的已有研究进行梳理归纳,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从研究对象上看,涉及中小学、高校、职业院校、公安院校等学校学生,以大学生和中小学生为主,高职生的研究相对较少;二是从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上看,对策研究类和应用启示类较多,理论探讨类和校本探索类相对较少,理论探讨多停留在对已有理论的笼统解读,实践探索多是一般性、重复性的经验分享,缺乏理论指导下的特色校本实践和校本实践基础上的模式构建,也很少有研究对模式的内涵、分类、特征等进行系统分析。因此,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既需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也需要对教育对象有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二、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本内涵
在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积极”应当成为贯穿心理健康教育全过程的核心价值和主线,应使每一个体的心理素质获得更健康、积极的发展,使每一个体的心理潜能得到更充分、自主的开发。“积极”包含三个方面的意蕴:一是“积极”是对过分注重问题矫治的传统消极型心理健康教育的反动和变革;二是倡导积极的人性观,关注人性的积极面,注重发展个体的积极潜能;三是强调积极解读人类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能从中获得积极意义。概括起来讲,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以优化学生的心理机能、完善学生的积极品质、发展学生的心理潜能为目标,以帮助学生积极地应对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为核心任务,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和家长实施全员教育,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训练和辅导,指导学生成为一个心理健康、快乐幸福和自我实现的人的一整套实施程序和操作规范。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包含四层含义:一是模式的对象:全体学生;二是模式的核心任务:帮助学生积极应对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三是模式的方法:全员教育、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四是模式的目标:优化心理机能、完善积极品质、发展心理潜能,最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快乐幸福和自我实现。
三、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分类
根据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方式和内容,可以将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划分为以下类型。
(一)根据教育功能分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探析
【摘要】网络时代的到来一方面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多机遇,另一方面也直接冲击着学生原有的价值观以及思维模式。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之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备受关注,为了保障学生坚持正确的人生三观,高校开始重新调整教学思路,关注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教学理念的践行要求,分析新时代背景之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以及形式要求,站在学生的角度精心筛选教育内容及教学形式,保证学生能够在网络环境之下实现个人的个性化成长及发展。本文站在宏观发展的角度,将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相结合,了解网络环境之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以期为推动学生的全面成长及发展提供更多的依据和借鉴。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作为高校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对实现学生的全面成长意义重大,高校必须要注重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及创新,了解网络环境以及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给予学生力所能及的帮助以及肯定,保证学生能够坚持正确的学习理念以及思维模式。与其他教学改革相比,心理健康教育所涉及的内容更为复杂,对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为了尽量避免学生出现消极应对的情绪并保障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老师和学校必须要注重网络环境的分析以及解读,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涵,积极发挥网络时代的优势以及作用,通过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共享来为学生的良性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空间和环境。
一、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维模式以及行为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对于大学生来说,在完成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心理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学术界和理论界在对网络时代进行分析时明确提出,网络环境之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以及机遇,老师除了需要关注正面影响因素的分析之外,还需要站在客观的角度,以消极影响分析为着眼点,以此来更好地体现网络环境的正面引导作用,有效规避各种消极影响,充分凸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三观,实现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一)积极影响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和多元,网络环境之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产生了一定的变化,社会地位有了极大的提升。不可否认,网络对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学生在与他人进行交流以及沟通的过程之中个人的人格更加完善。另外,与其他的教学和技术相比,网络技术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拓宽学生的眼界,实现学生的及时交流以及互动,拓展学生的社交范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之中提升个人的社交能力。结合目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不难发现,网络时代背景之下的大学生所面临的机会越来越多,学生可以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交往平台与他人进行互动和沟通,打破传统交流方式的边界以及不足,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让学生能够主动说出个人的真实想法以及意见,学会在海量的信息之中进行有效地甄别,进而提升个人的判别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实现个人综合素养的稳定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