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个人德育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工作实践
摘要: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生事物迭起,适应了现代化快节奏生活的人们开始渐渐忘却流传千载的传统文化。因此,从根本上解决中华传统文化无人继承的问题成为小学德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德育工作宝贵的精神资源。我们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德育课程。这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立德树人的成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工作实践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关键词:教学方法;开展活动;成果展示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本。脱离了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根将失去滋润它的沃土。小学德育工作实践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如何高效地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工作实践相结合呢?首先,教师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次,教师还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各项实际活动,以实践促真知;最后,教师还应该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通过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达到巩固的目的。
一、变换教学方法
相对于形形色色的现代化元素,传统文化十分枯燥无味。同时,值得教师注意的是,教学方法是整个课堂教育的灵魂。好的教学方法决定了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为了更高效率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工作实践,教师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将优秀传统文化以多元化的方式融入德育教育,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这里提到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多媒体展示、以点带面、课堂展示等方法。[1]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例如,讲“仁义礼孝”中“礼”的部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现代社会中使用礼貌用语的案例视频,同时在礼貌用语和一般用语之间进行对比,如麻烦别人做什么事时,是否向对方说“请”和“劳驾”这类语言,别人帮忙后是否向别人道谢。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感受到采用礼貌用语给别人带来的愉悦感受,反之则会让人感觉不舒服。通过代入情境式地向学生进行展示后,学生就能直观意识到礼貌用语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实际上,相对于枯燥无味的传统教学法,像这样的实例教学对一个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
二、积极开展活动
积极开展活动对巩固课堂教学是十分重要的。积极开展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在德育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感,巩固学生在德育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同时,正确的开展活动对学生在实践中的操作也是十分重要的,对学生未来的影响也是十分重大的。在考虑开展何种活动时,教师需要考虑这些活动对德育教育的影响,争取做到在活动中获得更丰富的实践经验。活动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进行趣味知识竞赛、特定场景模拟等等。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保障学生安全的情况下,安排学生进行各种德育教育的相关活动。例如,在讲到诚信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经典案例“曾子杀猪”来指导学生进行情景再现,即安排各个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准备台词、道具来进行趣味比赛,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诚信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采用趣味知识竞赛的形式,通过让学生分组列举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诚信的案例,让学生明白诚信的重要性。同样的,教师也可以播放一些有关诚信做人的名人宣传视频,通过名人效应影响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在形形色色的活动中成长。
中职德育课有效教学方法
【摘要】客观来讲,我国中职学校德育课程的教学有效性还未达到理想状态,中职生的道德品质与个性特征都令人十分堪忧。教学方法作为实施教学活动与完成预期教学目标的技术载体,必须要做出相应的改革与调整,保证中职学校德育课的实效性,帮助中职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让受过系统职业训练和专业熏陶的合格学生毕业后顺利走向社会,独自谋生,接受用人单位的检验。本文将从应用任务驱动法、引入实践体验法、实施合作探究法三个角度分析能够保证中职德育课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教学方法
一直以来,中职德育课往往都是由教师单向传递德育知识的方式展开的,“灌输法”、“满堂言”是最常用的德育教学方法。然而,中职德育课程的抽象性较高,中职生很难通过被动接受的方式掌握这些知识的内涵与本质,更谈不上德育知识的内化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了。因此,中职德育课并不能真正对学生的思想与道德情操产生启迪与引导作用。另外,大多数中职生并不重视德育课程,认为德育课可有可无,所以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很低。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中职德育课的教学效果,不利于中职生获得长远而健康的认识。为了重新唤起中职生学习德育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们受到思想启迪与道德熏陶,教师便应选择能够发挥中职生学习能动性的教学方法,通过有效的教师引导帮助学生生成德育知识,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优良品质。
一、应用任务驱动法
近年来,虽然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中职学校招生规模逐年递增。但与此同时,高中段招生比例不断提高,中职招生门槛被迫放低,品学兼优的学生通常只占极少数。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多数中职生都是在日常学习活动中经历过失败与挫折的学生。这个特殊的成长经历虽然导致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较差,但是相反,正是因为中职生的失败经历居多,所以他们更渴望成功与进步,求胜欲更强。为此,中职教师便应使用任务驱动法,即根据中职生的认知水平布置有难度差异的学习任务,使其在任务刺激下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通过完成任务的成功经历积累学习成就感。就如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行业职业道德教学中,笔者便为中职生制定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即各个专业学生需调查本专业的就业前景,结合同行业企业的员工准则与企业文化等总结出本专业从业人员所需坚守的职业道德,以此作为职业指导的入手点。中职生的年龄较小,社会经历浅薄,但是他们却面临着就业压力,让学生调查本专业的职业道德需要可以提前让学生们了解社会对本专业从业人员的品质需求,使学生逐步达到社会要求。另外,由于本轮德育学习任务与中职生的未来职业生活紧密相关,所以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都比较高涨。
二、引入实践体验法
开展德育课程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传递学科知识,而是要对学生的思想与精神产生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正确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新课改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定为课程目标,大多数学科都将“知识与技能”看成基础目标,但是德育课程却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本学科最重要的课程教学任务,十分看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道德情操的变化。这就需要教师在中职德育教学中引入实践体验法,以实践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就如在“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学中,笔者便鼓励学生们调查成功人士的创业经历,如马云、李静等人,让学生们学习这些成功人士的创业想法与创业经历,重点强调这些成功人士面临逆境时的做法,使其意识到创业的不易与辛苦之处。另外,本校自建校以来也培养出了一批创业成功的优秀人才,充分利用学校就业科专门邀请他们到本校讲解他们的创业经历的机会,带领学生到现场学习交流,希望可以对在校中职生产生启示。中职生对未来抱有美好的幻想,不切实际,认为自己的未来前途十分光明,但一遇到困难与挫折就打退堂鼓。以实践加强学生的德育体验,可以让学生明白每个人的成长之路都是充满波折与困难的,这就可以让有创业打算的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
高中德育工作网络文化实效性分析
1.网络文化的优势与弊端分析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进步,互联网的发展改变社会发展模式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构造了丰富多元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囊括了包括政治、科技、经济、娱乐等方面的信息,具有高实效性以及复杂性。从过去的社会实践上看,网络文化为人类及时提供其发展所需要的大量信息,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然而,任何事物均具有两面性,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同时也包括了低俗、暴力、无用的信息,这对不具备成熟稳定是非判断力的高中生来说存在较大的威胁,不利于其健康人格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开展普通高中德育工作时应充分考虑网络文化的优势与弊端,通过科学利用优势、摒除弊端帮助学生获得有效发展。
2.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现状
基于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实践可知,目前教师在学生德育方面的工作内容、形式以及成效均存在一定的缺陷。笔者经过观察和分析,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将目前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的现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德育工作的内容没有与时俱进,无法切实解决学生发展与网络文化弊端之间的矛盾;(2)德育工作的形式未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成长规律,导致工作成效低下;(3)没有形成成熟、稳定、科学的高中德育工作思路,工作实际与网络文化背景的契合度较低,导致其工作实效性不足。总之,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网络文化背景下达成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目的。
3.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策略
3.1以时代特色为基础,对高中德育工作内容进行优化和升级
随着时代的改变,要真正实现高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教师必须首先以时代特色为基础,对高中德育工作内容进行优化和升级。首先,必须充分把握现阶段的网络文化背景特色,并通过交流、沟通、调查等形式了解高中学生普遍关注的网络文化领域。其次,针对学生的热门关注领域进行分析,结合传统意义上的高中德育工作内容进行改造、优化和升级。在改善与创新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德育内容应遵循学生的人格发展规律,利用“顺应与改造并举”的教育模式帮助学生获取人格的健全发展。
高职院校德育论文2篇
第一篇
一、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德育教育方法单一
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多是通过课堂灌输的教育方法来进行的,方法单一,手段落后。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指出:“灌输既不是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难以把德育内容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违背了德育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教育的基本规律。对于德育的工作方法,著名学者潘懋元曾有论述:“德育方法上的问题主要是形式化、简单化而不甚讲求实效。”这一深刻论述全面总结了高校德育工作方法存在的严重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2.德育工作体系不尽完善
目前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体系尚不健全,这主要表现在:学校管理层的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激励、保障和评价等各项机制没有系统地形成;德育工作的规章制度不完备;德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另外,学校的教育力量难以和社会、家庭等因素形成合力,不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对策思考
小组合作学习在中职德育课的应用
[摘要]因历史传统的长期作用,中职德育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德育的教学未能取得实质上的进展且难以评价,德育“知”与“行”两列火车长期背道而驰,中职德育教学体系缺乏科学的秩序以及系统化的运行程序,导致教育行为比较得过且过等。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其本质是交往、对话、互动和分享。它是对有限性的课堂教学的弥补和人在社会上生存发展的需要。然而现今的德育课存在着教师枯燥教学,学生反感思政、课堂质效低下等一系列问题。那么如何突破中职德育教学瓶颈?这是各中职院校德育课老师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实验证明,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利于迎合“立德树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育政策,提升学生道德品行、思想素质以及人际交往规则。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中职德育课;优势;途径探索
一、小组合作学习作用于中职德育课教学的优势
(一)多边互助、共同参与
小组合作是“公平公正”的代言人,学生可以轮流担任小组长,每人均能上台演示。小组是完成同一任务的集体组织,每个人参与其中都有小组的“主人翁”意识、责任感和归属感,大家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共同献计献策。小组合作学习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建设、培训好一个学习小组,就是把握住了高效课堂的灵魂。小组合作学习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建设、培训好一个学习小组,就是把握住了高效课堂的灵魂。(二)尊重个别差异小组学习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就感。小组合作学习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强化学困生、性格缺失以及基础不一学生在交流和分析过程中角色定位,让学生们在合作学习中带着自己的认知、思考点和观点参与到集体学习中,取长补短。二、在中职院校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的途径探索
(一)指导学生分组分工
按照“同质同标分,同质异标分组”原则合理安排小组人数、精心搭配小组成员、及时进行组间调整、明确组内成员分工。具体实践时应根据学生的数量、性别、功底、考试成绩、学习能力、体能智能、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学生个性特点等划分小组,每组最好由优等生、中等生、潜能生、学困生等组成,以便互为关心、帮助、鼓励以及调动学习竞逐的良好氛围。同时随着任务的进行,合作学习人员组合的各种问题就会暴露出来,教师应根据小组学习的情况和现实需要,随时将现有小组打乱,重新组合,让小组动态化,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
新形势下农村小学德育教育途径和探索
摘要: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信息全球化的影响下,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意识和价值取向开始变得多元化,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随之受到影响。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其个性化的健康发育,弘扬社会主义新风范,被提出了新的途径和方法。本文试图探究农村小学如何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新教育途径,以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探索。
关键词:新形势;农村小学;德育教育
新形势下,农村小学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的变革中,农村小学德育工作成为不可小觑的重要内容。目前,小学德育教师还通过不断地改革和探索,实现德育工作的新模式,通过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实现对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实现德育工作的有效性,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
一、强化农村小学生日常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应时常渗透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尚未成熟,特别容易受到一些不良风气和习惯的影响,在思想上可能会表现为履行差错,面对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农村德育环境脆弱等问题,应该逐步完善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教育布局。小学生思维灵活,可塑性强,凡事都容易产生好奇心。针对学生这一特点,强化对学生日常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元素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渗透在日常教学之中,渗透在多学科之中。强化农村小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德育教育,对于好的现象及时评价,对于不好的现象则侧面敲响警钟,在不影响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之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德育教育活动。根据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重视学生的情感修养,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边的榜样,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培养学生鲜明的爱国主义精神,逐步开创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新格局和新局面。比如,让少先队员在国旗下进行演讲,讲话的内容涵盖德育教育的多个方面,用爱国志士的英雄事迹感染着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同时,教师可以定期对小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进行评价,如果遇到有悖于道德教育的行为,教师可以批评,如果学生表现较好,教师应当鼓励,对学生精神上的激励,给其他学生敲响警钟。这样做是为了在农村生活环境下找到与德育教育相适应的内容,教师观察生活实践中的好人好事和德育教育的反馈,选出优秀的个人和班集体,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鼓励学生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提升集体荣誉感。由于农村小学生所处的环境对于德育教育的管理存在一定的偏颇之处,为了能够让学生规范言行,教师在平时一定要执行德育教育的一些基本要求,让学生能够自觉自愿地规范个人言行,时刻谨记在日常教学中德育教育内容的重要意义。
二、构建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工作体系
德育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学校对于农村小学生德育教育负有指导责任和义务,也属于日常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学校对于德育教育不能掉以轻心,应创造性地开展各类德育教育活动,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实践。为了能够使学生的德育教育产生力量,可巧妙地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作用,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服务和公益劳动等等,还可以通过社会调查,观察目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德育层面,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农村小学生生活的德育教育环境相对宽松,为了加强家庭的德育教育,农村小学应定期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和班会等,以这种新颖的形式带动教师思考德育教育的具体内容,同时又能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平时教师也应该特别注重与家长沟通,利用微信方式共享学生德育教育的总体思路,并在平时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和解决等。利用互联网和新闻媒体加强对于农村当地家庭教育的宣讲效果,做到德育教育知识家喻户晓,形成品德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比如,可与当地的养老院和其他福利机构联系,定期组织学生到这些福利机构做义工,平时也可以与家长进行积极沟通,掌握向学校反映信息的真实度等等。学校方面可借助多方面的力量,利用电话询问、家访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和沟通,积极反馈学生德育教育的问题,并能总结相关经验,充分地发挥德育教育的重要功用。农村学生有很多是留守儿童,家长可能身处外地,因此,教师应积极开展对不同类型孩子的帮扶情况统计,记录学生德育教育活动的反馈情况,观察学生内心的变化,如果发现异常,就应及时帮助学生改正,同时结合家长的力量进一步巩固德育教育的成果。在对本地德育开展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后,农村小学可以积极开展“学习型家庭”的德育工作,利用社会上各类德育阵地,组织开展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社会实践活动,借助这些丰富多彩的思想教育活动和文化活动,使学生受到社会正能量的感染。
高中德育工作网络文化分析
1.网络文化的优势与弊端分析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进步,互联网的发展改变社会发展模式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构造了丰富多元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囊括了包括政治、科技、经济、娱乐等方面的信息,具有高实效性以及复杂性。从过去的社会实践上看,网络文化为人类及时提供其发展所需要的大量信息,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然而,任何事物均具有两面性,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同时也包括了低俗、暴力、无用的信息,这对不具备成熟稳定是非判断力的高中生来说存在较大的威胁,不利于其健康人格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开展普通高中德育工作时应充分考虑网络文化的优势与弊端,通过科学利用优势、摒除弊端帮助学生获得有效发展。
2.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现状
基于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实践可知,目前教师在学生德育方面的工作内容、形式以及成效均存在一定的缺陷。笔者经过观察和分析,并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将目前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的现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德育工作的内容没有与时俱进,无法切实解决学生发展与网络文化弊端之间的矛盾;(2)德育工作的形式未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成长规律,导致工作成效低下;(3)没有形成成熟、稳定、科学的高中德育工作思路,工作实际与网络文化背景的契合度较低,导致其工作实效性不足。总之,教师只有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网络文化背景下达成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目的。
3.网络文化背景下普通高中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策略
3.1以时代特色为基础,对高中德育工作内容进行优化和升级
随着时代的改变,要真正实现高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教师必须首先以时代特色为基础,对高中德育工作内容进行优化和升级。首先,必须充分把握现阶段的网络文化背景特色,并通过交流、沟通、调查等形式了解高中学生普遍关注的网络文化领域。其次,针对学生的热门关注领域进行分析,结合传统意义上的高中德育工作内容进行改造、优化和升级。在改善与创新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德育内容应遵循学生的人格发展规律,利用“顺应与改造并举”的教育模式帮助学生获取人格的健全发展。
中职学生体验式德育教育平台设计探析
【摘要】为了切实提高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真正实现养成教育,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通过搭建情境化课堂教学平台、社团活动平台、校园文化环境平台、社会实践平台等八大平台,形成德育教学与现实生活、活动密切关联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社会家庭等有机结合的体验式教育模式,构建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新型量化评价模式,让学生在德育教育中回归“道德”本源。
【关键词】中职学生;体验式;德育教育;平台设计
一、中职学生德育教育路径选择
我国目前的中职教育主要由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级中学组成,这些学校既承担着初中后高中阶段教育的功能,又肩负着培养各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教学管理与教学组织相对复杂,育人任务尤其繁重。1.中职学生的特点。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已有许多报道,中职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期,思想活跃,探索性、参与性强,精力充沛,行动性强。但在他们成长学习过程中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学校关注的学生的主要综合问题表现于:(1)学习意识弱,尤其是不擅长理论学习与逻辑思维能力;(2)规范意识差,无组织无纪律的现象普遍;(3)在专业学习上目标不明确,对于前途没有清晰的认识与打算,内心空虚;(4)自控能力较差,明辨是非的能力弱,容易受到生活环境中不良现象的蛊惑;(5)多受溺爱,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意识与社会意识;(6)吃苦耐劳精神差,攀比享受意愿强,独立生活能力缺乏;(7)心理普遍比较脆弱,抗挫折能力弱,易现出自卑、焦虑现象,易出现极端行为:(8)存在大量网络上瘾、吸烟、酗酒、言行不文明等现象。2.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路径。在德育教育中,面对中职学生的特点,传统的理论说教对学生来说如同嚼蜡,对老师来说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出现学生不愿上课、上课坐不稳、借故逃课等现象,非常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在现实中让学生头疼、老师痛心,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毫无作用。德育教育不是通过简单记忆或学习理解就能达到其教育目的,德育需要的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理解与行动齐头并进的教育成果体现方式。针对中职学生的优势,积极改变应试教育遗风与枯燥的口头灌输模式,采用情境化、行动导向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将教学与生活、活动、体验密切关联,在真实感受和主动感悟中提升学生“德育”感悟,是德育教育回归“道德”本源、实现养成教育的正确选择。
二、中职学生德育体验式教育实施平台
1.体验式教学的内涵。体验式教学是由美国的一位教育学专家大卫•库伯在1980年首次提出,体验的“体”意为设身处地、亲身经历,“验”意为察看感受、验证查考。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实现体验式学习,就要将学生作为主体,让学生亲自参与或置身某种情境中,通过经历、感受、关注、欣赏、评价,获得某种知识、技能、情感,或加深对原有知识、技能情感的认识,进而影响其人生态度、价值观,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作用。2.德育体验式教学的实施平台。体验式教学的关键是将经历或感受与意识的形成有机结合,其核心是经历或感受。同时,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影响的结果,这就要求在德育教育中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社会家庭相结合,搭建全方面的教育平台。(1)情境化课堂教学平台。在学校教育中,德育课堂教学仍是不可或缺的主体方式。在教学设计上,要从授课内容所要传达的实质性教学目标出发,精心设计一系列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生较为熟识的案例、问题、行动或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对主客观现象的评判能力。在方法手段上,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利用视、听教学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直观、形象地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刺激,让学生的思绪进入所创设的特定氛围中,激起相应的直觉情感和思考。在课堂组织上,可设计一些简单的活动,让学生形成深刻的认识。在课程授课计划中,要设计一定的实践学时,由教师统一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考察、参观、访问、帮扶等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轻松地完成体验,形成体会。(2)社团活动平台。学校团学机构要重视并引导成立多样化的学生社团,如爱心行动、环保志愿、公益服务、扶贫服务、国旗护卫、校园说法、杂志社、体育运动、电脑爱好者、表演、摄影摄像、书法、音乐舞蹈等。通过完善社团管理机制、筹集保障经费、进行活动宣传等方式扩大社团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使其成为学生的第二重要课堂。实践证明,社团成员在走向社会后,普遍表现出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较其他未参加社团锻炼的学生社会能力更强,思考问题更全面。(3)多样化体育活动平台。除体育课外,要开发符合学生身心特点、适合学生群体参与的多样化的体育活动、游戏和比赛等团队项目,开辟一些个人拓展训练项目。团体项目可以培养沟通能力与人际协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感;个人项目可以挑战自我,挖掘潜能,增强自信心,提升心理素质。(4)校园文化环境平台。学校要将文化环境的打造以一些规定制度固定下来,并沉淀为特色育人文化。首先,重视教师及工作人员的言行在学生体验式德育教育中的作用,在授课、管理、活动组织、事务办理中教职员工的态度、行为方式对学生形成直接的感受与影响;第二,多平台、多形式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人物、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先进人物、优秀校友宣传;第三,通过绿色校园建设、劳动周活动,让学生身体力行,心外兼修;第四,吸引学生进入图书馆,通过优秀作品的慢慢渗透,潜移默化地影响提高学生自身人文素质。(5)社会实践平台。利用周末或寒暑假,开展与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法律教育、经济社会等课程关联的社会实践专项活动,有针对性的设置一些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指南,让学生自主确定题目并走出课堂、深入社会,了解和思考各种社会现实问题,以实践报告或调查报告的形式总结自己的所做、所见、所思、所想,并进行交流分享,扩大认识面,实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6)地方文化平台。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文化资源,如自然风景名胜、历史人文遗迹、革命纪念胜地、特色传承文化等,联合建立学生文化思想教育基地,运用到学生德育养成实践中去,形成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精神。(7)专业实践平台。依托校外实训基地,从学生进校起,通过生产参观、考察活动,让学生感受社会工作实际,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预期;在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个人任务与小组任务相结合,锻炼独立工作能力与团体协作能力;通过组织开展各类各级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引导学生学技能、练技能、精技能,在训练与竞赛中经受考验与磨练,体会成功与失败,增强韧性,激发上进心。(8)移动通讯平台。充分利用中职学生喜欢浏览手机信息的特点,将手机作为德育教育的新型平台工具。要注意辅导员(班主任)必须加入相关群,参与学生集体中,因势利导,把握大方向,保证主题积极向上。
三、体验式德育教育下的学生德育学业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