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年总结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高中学年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中学年总结

德育工作中班级管理论文

一、创新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发挥职责督导自我管控作用

抓好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科学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建设一支严谨入微、工作负责的学生干部队伍,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很好地实行自我疏导,使学生达到学有所教、有教无类,使科任老师更好地投入到科研立项的教学研究中去。具体做法如下:首先是确定人选,有意识地使一些优秀学生在班中树立模范,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与理解能力,使其能够胜任班委管理工作。其次是竞职演讲,使其有步骤地充分准备竞选演讲,到自如地发表就职演说,取得大家的认同。再次,拓展聚合两种方法相结合,使其权威与认可度日渐形成。最后,逐步松绑学生压力,使其有效管理,完成角色的完美替换。

二、确定班级宏观与微观建设目标

“倡导一个和谐的班集体,应该树立严格的学生日常行为标准,具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理性的德育方法。”这是师生默许的理念与追求。而努力培育的班级成员则应是:具有宏大的理想与坚毅的信念,更具有吃苦耐劳、关心他人等难得的道德情操。这应是高中学校教育的总体目标。在高一学年,完成学生的修养培育与素质提高;在高二学年则完成学生的学业教育与德育提高;在高三学年结合学生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开展德育工作疏导,缓解学生心理压力与不健康思想情绪。这是高中三年教育的德育工作交替展开,科学规划的微观目标。

三、实现班级宏观及微观建设目标的方法与途径

1.自我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

通过三年的过程管理,即:领着学生走第一年,指导学生走第二年,伴着学生走第三年,毕业时让学生达到自律自理的较高境界,使目标管理发挥最大作用,使得德育工作的中心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自律生活能力能够得以实现。班级各项活动的初衷必须与德育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才是缓解当前班级建设与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体制机制障碍的必要措施。

阅读全文

大学语文通识课程教学困境

摘要:高中课改后新概念“学习任务群”成为教学关注点。语文教学将面临从书本学习走向实践学习,从个体学习走向团队学习,从单科学习走向跨学科学习三个转变。这对大学语文类通识课程教学提出了挑战:面临教材、教法、课时量、班级人数、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局限。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方式对于师生双方的能力素质提出高要求。本文以实际教学经验为例,提出调查学情,设置小组学习模式,创设真实情境,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等方式,为大学语文类通识课程与中学语文衔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大学语文类通识课程;高中语文;课程改革

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基石,也是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2018年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是高中语文课程在新高考政策出台后的一次改革。文件中凝练了“学习任务群”这一新概念。它是“在真实情境下,确定与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1]。既涵盖了高中语文学习的具体内容,又囊括了与学习内容相适应的语言实践活动,旨在转变高中语文学习的应试性,并朝着实践性、综合性的方向发展。这一举措同时对大学语文类通识课程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语文新课标改革后的新转变

通过梳理新课标的内容可以发现,高中语文教学逐步向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发展。因此,大学与高中语文课程衔接需要面对三个转变:第一,从书本学习走向实践学习。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是传统的文本知识教授向语言实践活动转变的改革信号。这一教学方式指向了“社会生活、个人体验、学科认知为载体”[2](76-81)的知识习得过程。所以,在教学内容上与实际生活相关联,注重课程对于学生的实践意义是转变的新方向。例如课标中的“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这一学习任务群就是通过基础语言训练增强语言知识的实用性。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知识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第二,从个体学习走向团队学习。学习任务群让专题学习和项目化学习成为新的学习方式。从前学生学习知识是应试考试模式下的个人奋战,现在是组成学习共同体的团队作战。例如“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就包括参加社会调查、文学社团、文化研究、讨论当今文化热点等学习内容。这对于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学会协作分享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设置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第三,从单科学习走向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的开发让语文知识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学科,而是在多个学科之间架起了桥梁。例如“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就涉及了如何识别有效的网络媒介,以及如何加入微课、翻转课堂等新教学方式。所以,课堂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语文单一学科的知识内容,而是要将多个学科的知识融入教学之中。

二、新课标改革下的大学语文类通识课程困境

在高中语文课标改革的背景下,大学语文类通识课程势必面临与高中课程合理衔接的问题。这使大学语文类通识课程教学遭遇了几大困境:第一,大学语文类通识课程在教材、教法、课时量和班级人数设置上均存在局限。教材方面,该类课程教材内容多以赏析文学作品为主,种类和版本都不统一,造成教学目标难以准确定位,实践性内容全靠教师自己组织设计。教法方面,该类课程课堂教学多以传统的老师讲授为主,缺少对语文基础性、规范性和系统性知识的训练[3](46-50)。“一言堂”,学生“失语”等现象十分普遍。学生课后缺乏必要的练习和巩固,难以真正提升技能。再加上大学语文类通识课程的课时量较少,多数院校仅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大学四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参与语言实践的机会很少。最后,该类课程大班化教学让学习任务群方法难以开展。由于班级人数众多,超过任务群承载力,想要实现分组任务,并在课堂上展示任务成果的难度较大,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第二,学习任务群方法对于师生双方的能力素质均提出高要求。在教师方面,教师需要准确了解学生学情,驾驭新的教学方式,掌握信息。对于高校教师而言,除繁重的授课任务外,还为科研压力所累,缺少教学方面的进修和培训的机会。在新的教学理念下,迅速转型成为一项艰巨的挑战。在学生方面,在课堂上开展多项学习任务群教学方式,需要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怀有浓厚的兴趣。但这是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及部分非中文专业学生所匮乏的。在学生对课堂知识本来就缺乏基础和热情的情况下,高质量学习就成为难题。导致课堂环节不能顺利展开,教学效果不佳。第三,激励机制的匮乏让学习任务群的作用难以发挥。高中阶段有高考作为学习的强大驱动力,学生不仅课堂配合度高,还会在课后巩固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大学课堂评价方式遭遇激励机制的缺位。如何激发学生对经典文本进行深入思考和意义建构,一直是大学语文类通识课程课堂的一大难题。因此,学习任务群的核心驱动力缺少了发动机,导致学生上课多为学分,课后作业多应付了事,语文技能无法得到有效锻炼。第四,高校百万扩招背景下生源学情差距成为教学难点。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扩招一百万,其中不仅包括普高生源,还包括中职、退伍军人、下岗工人等生源。使大学语文类通识课程课堂既要面对适应高中教学改革的普高生,又要面对学习基础较差,甚至没有经历过高中教育的学生。学情的差距带来课堂教学的诸多问题,同一套教材、教法势必水土不服:基础好的学生学习过多的基础知识,语文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基础较差的学生听不懂上课的内容,课后作业一头雾水,最后只有敷衍了事。如何让不同学力的学生在大学阶段提高语文核心素养,这是大学语文类通识课程教师亟须面对的教学困境。

阅读全文

大学学期个人学结范文(3篇)

第一篇:大学学期个人学结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总是那么快,转眼我们大一即将结束了,首先,很感谢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怀,使我成为我们大家庭当中的一员。让我有机会为班级服务,尽管贡献不大,但我乐在其中,也很感谢那些给我帮助以及对我提出批评的老师和同学,使我懂的了很多。

回顾这大一的日子,军训生活、篮球比赛,拔河比赛等各项体育活动以及给我们带来团结精神。专业知识竞赛使我懂得了团结和学习两者的重要性。缺一不可。与同学们一起相处受益匪浅。

大家都来自五湖四海,口音的不同也带来不少欢乐。但还是没有改变我们之间的友谊,我们还是一家兄弟姐妹。

作为班里的一员我拥有同学们而感到欢乐,在班里同学们教会我如何去学习各类班级活动,在这各不相同的项目里体验其欢乐之余还曾进我们的友谊。在参加班内的和学院的活动中同学们的积极参与让班上添加很多色彩。

经历过这一学年的学习锻炼,使我学到了不少知识。经过了一年的学,我现在与从前的自己最大的不同就是:现在的我乐于做一个组织者奉献者,积极的参到各种组织活动中。

在这一学年,班里的气氛是和谐融洽的。在学习上大家都是争先恐后,使我感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但我们还是学的不够,然而我却无法系住时间老人欲行的脚步。

阅读全文

课程结构变革历程审核

作者:赵文平 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

将合科教学的“社会”科改成“历史”、“地理”两科,分开进行教学。对于未实施五年一贯制的小学,其课程按教育部1952年2月5日颁发的《“四二”旧制小学暂行教学计划》,开设语文、算术、自然、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工8门课程。1952年3月18日,颁发试行《中学暂行规程(草案)》规定初中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外语、中国革命常识、时事政策、体育、音乐、美术等13门课程;高中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社会科学基本知识、共同纲领、时事政策、外语、体育、制图等13门课程。可以看出,建国初期经过改造、吸收和借鉴后的学校课程结构较为单一,所有课程均为必修课和分科形式。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三:一是建国初对有科学文化知识人才的急需直接决定了学校课程以系统科学文化知识传授为主,课程结构必然以学科课程、分科课程为主。二是对以往的旧课程否定较多,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只继承了以往中小学课程中分科目的部分,丢弃了民国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学课程中的选修课制度。三是受到了苏联当时教学计划只有必修科没有选修科的影响。这实际上一方面反映出在建国初期学习苏联时就已出现脱离中国实际的问题的端倪,另一方面则体现出建国初期在改革旧教育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漠视中国国情、薄待传统的“左”倾情绪,造成了对以往教育过多的否定。

“劳动化”特点的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课程结构(1953—1965)

1953年,我国提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伟大历史任务,并着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国家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几乎每年都重新颁布中小学计划。具体有1953年7月颁发的《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1954年2月颁发的《小学“四一制”教学计划(修订草案)》;1954年7月颁发的《1954—1955学年度中学各年级各学科授课时数表》;1955年9月颁发的《小学教学计划》;1956年6月颁发的《1955—1956学年度中学授课时数表》;1956年3月颁发的《1956—1957学年度中学授课时数表》;1957年6月颁发的《1957—1958学年度中学教学计划》;1957年7月公布的《1957—1958学年度小学教学计划》。1953年中学课程在1952年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主要变化是初一增设了卫生常识,但由于教材编订跟不上,教育部很快又通知暂不开设。而且,取消时事政策;总课时减少170课时。1954年,鉴于学生学业负担太重,教育部对中学课程作了新的调整,主要是减少课时和削减课程科目:(1)初中取消外语课。(2)削弱政治思想教育,取消共同纲领,改设政治常识。(3)教学时数初中一、二年级由1953年的每周30、32课时降为29课时,初三由每周32课时降为31课时;高一由每周32课时降为30课时。1955年7月教育部专文下发《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所以,1955年教学计划体现这一精神,进一步下调课时,初中一、二年级每周课时降为28课时,高一由32课时降为31课时,高二由30课时降为28课时。1956年是中学课程作出重大调整的一年。首先,开始注意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建国之后,国家建设需要大量科技人才,我国的课程改革重心一直放在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课程的改革上,如加大课时,重编教材,增加科技新成果在教学内容上的反映等。一段时间,忽视了对学生劳动技术教育。一方面,缺乏劳动教育,使全面发展教育失于偏颇;另一方面,这也严重脱离了中国教育实际。

当时社会,中学毕业生不升学而就业的是大多数。中学只有升学目标而未兼顾就业,使学生缺乏就业准备。到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这一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到1956年,国家开始关注中学就业问题,并于1956年7月下发《关于1956—1957学年度中、小学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通知》,课程中要求普遍加设实习,初中增设工农业基础知识。其次,改语文为汉语和文学两门学科。这是机械照搬苏联的结果。苏联课程中是俄语和文学分科。学习苏联,我国于1953年起也酝酿分科,1956年下学期起正式分科教学。1957年甚至进一步取消了汉语课。语文分科造成的消极后果是削弱了作文教学,语文课成为纯粹文学课,课文选材只限于纯文学,政论文、应用文等全部被排除在外。整体来看,这五年的学校课程结构变革体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仍然具有苏联化倾向。二是注意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加强生产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的培养,小学增设手工劳动课,中学增设生产技术教育课程。三是重视科学教育,当时学校教育为了向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技术人才,学校课程呈现出一种科学知识中心的价值取向,一方面增加科学知识使之课程化,另一方面又给予科学课程较多课时。如小学1955年比1954年每周课时减少2节,但自然科却增加了1课时。高中物理1953年高一(修订草案)规定2课时,后调整为3课时,1956年比1955年在二年级每周增加1课时,三年级增加1.5课时。

社会主义改造计划提前完成,我国于1956年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从1958年开始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全国范围开始了工农业生产的“”,社会急需大量劳动技术人才。当时的教育方针确定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为贯彻这一方针,培养社会急需的劳动技术人才,学校教育要加强劳动教育,教育部分别于1957年7月和1958年3月,颁发了《1957—1958学年小学教学计划》和《1958—1959学年度中学教学计划》。[2]其中,制定中学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是:第一,初中各年级每周教学总时数最高不超过30小时,高中各年级最高不超过31小时。第二,保证语文和数学两科有充分的教学时数。第三,不减少物理和化学两科的教学时数。第四,适当减少历史和地理两科的教学时数。第五,注意各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配合。

1963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讨论试行全日制中小学工作条例草案和对当前中小学教育工作几个问题的指示》,批转下发了这两个条例,其中,《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共40条(简称《小学40条》),《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共50条(简称《中学50条》)。它们系统地总结了建国13年来,特别是1958年后二三年的教育经验与教训,对中小学教育的任务、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生产劳动、教师等都作了全面、具体的规定。在课程结构方面,按规定,为更好地适应各类高等学校的需要,发展学生的志趣和才能,高中阶段在保证学好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校的师资、设备等条件,酌设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制图、历史文选、逻辑等选修课程。高中三年级学生,可以根据志愿和爱好,任选一门或两门。选修课程不进行考试。这一规定在新中国课程历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对摆脱苏联早期单一课程结构模式的影响,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学校课程结构变化的特点是:(1)形成了劳动化课程。中学教学计划规定了参加劳动的时间,并开设了“生产劳动”科和“体力劳动”科。取消“农业基础知识”课和规定的14天农忙假。规定学校应有14~28天体力劳动,另规定初中和高一、高二每学年应有6天参观时间,以使各科知识与生产劳动更紧密相结合。在小学,也在农村小学(包括大中城市的郊区和小城市的小学)五、六年级增设农业常识,每周各1课时,全年68课时。农村小学原则上不设手工劳动课,但有条件的小学也可开设。(2)恢复外语教育在课程中的地位。“计划”认为外国语是“吸取各国科学成就的重要工具,在中学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所以,要加强高中外语教学。[3]这具体表现为高一外语由原每周4小时增为5小时,并加强课堂练习机会。另外,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应在初中开设外语科。增加外语科所占用的课时,通过减少语文、历史、生物和生产劳动的课时解决。(3)重视理科课程轻视文科课程。减少历史、地理课时,初中二、三年级和高中由每周3小时减少为2小时;只在高一开设经济地理,每周3小时。增加生物、化学教学时数,初一、初二、高一生物均增为每周3小时,初三化学增为3小时。在初一算术中增加珠算和簿记的教学内容,所需教学时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厅、局研究决定。#p#分页标题#e#

阅读全文

高中学校管理目标管理应用研究

一、目标管理在高中学校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一)明确目标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早期研究发现,明确的目标要比只要求人们尽力去做有更高的业绩,而且高水平的业绩是和高的目标相联系的。有效的教学管理必须是目标达成度高的教学管理,在学校的日常管理当中,首要的是目标明确。每学年学校制定工作计划时,都要确立年级目标和学科目标,围绕两个目标,总体规划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学科发展目标、年级发展目标、班级发展目标、学生发展目标,层层分解,目标明确,责任到位。

(二)参与决策

目标管理中的目标不是像传统的目标设定那样,单向由上级给下级规定目标,然后分解成子目标落实到组织的各个层次上,而是用参与的方式决定目标,上级与下级共同参与选择设定各对应层次的目标。我们高中学校也是采用类似的方式,民主通过学校各项决策。从这个角度来说,目标管理法是适用于高中学校管理的。

(三)规定时限

目标管理强调时间性,制定的每一个目标都有明确的时间期限要求,如一个季度、一年、三年等,或在己知环境下的任何适当期限。某些目标应该安排在很短的时期内完成,而另一些则要安排在更长的时期内。同样,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制定长期发展目标和短期发展目标,大到长远发展规划,小到一个学期、一个星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阅读全文

新课改普通高中课堂管理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功能、教学方式、内容、结构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调整,传统课堂管理势必做出相应改变,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主要内容,关系到能否顺利达到教育教学目的,学生能否顺利成才。如何改善课堂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很多教师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个人发展,营造学风优良、蓬勃向上的良好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充分的成长。然而,高中阶段是人生发展的特殊期和关键期,高中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时代的发展变迁交融,使教师工作变得更加具有挑战性。

关键词:

教师管理;教师主导;问题现状

国家的崛起、民族的复兴,关键在于人的素质的提高,人的问题教育是关键。在社会转型的今天,学生权利意识逐渐觉醒,越来越强调个性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从知识化数量化到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发展的背景,也就是说,教育的发展要受制于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必须服从并服务于一定的社会发展要求,必须体现时展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否则课堂管理目标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和作用。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制定出的课堂管理目标一定会得到社会的支持,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能够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1]。教师的功能地位不再是纯粹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形象不应该再是板着面孔的师者,更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激励者和促进有效学习的环境创造者。

一、当前普通高中存在的问题

(一)由于我国教育发展的特殊历史和制度因素,中学阶段分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的国情决定了不同层次学校同一阶段学生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和其他能力素质存在差异甚至相差甚远。重点高中按中考分数优先录取高分学生,分数较低学生则流入普通中学。尤其到高中阶段许多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已经落后,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学习习惯更是相差悬殊。部分城市普通高中及乡镇高中学生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动机学习风气涣散似乎已成常态。

阅读全文

工商学院经济法论文

一、山西工商学院经济法课程开设情况概述

(一)山西工商学院和法学相关的课程开设情况

1公共课

公共课也称为公共基础课或必修课,指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中学习任何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高等学校的公共课,主要有政治理论课、德育课、外语课、体育课、生产劳动和军事训练等。我校在这些课程中和经济法有关联关系的课程有公共基础课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公共基础课选修课社会法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般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三个学分,以考查课形式考查。而社会法制一般在第二学年第四学期开设,两个学分,以考查课形式考查。

2专业课

专业课是指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中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修习的专业知识与专门技能的课程。我校开设的专业课中和法学相关的专业基础课有经济法基础(经济、管理类专业)、税法(会计类专业)、广告法(广告类专业)、建筑工程法规(建工类专业)、旅游法规(旅游类专业),专业必修课有广播电视法规(广播电视编导类专业)、学前教育政策法规(学前教育类专业)。这些课程不同学院不同专业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开设时间、课时要求与考查形式不尽相同。

3实践课

阅读全文

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研究

数学在高中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数学的教学显得更加重要.在新课标的学习当中,怎样将高中数学的课堂学习效率有效的提高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也是如何将学生们从题海中解脱出来的一种方法.对于课堂效率的提高,还可以从教师的能力方面入手,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但是,由于长时间以来,传统教学方式被广泛地采用,进而一直制约着课堂的学习效率,从而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所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是现阶段高中数学必须重视的关键问题.

一、目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分析

1.受到以前教学理念的影响

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这就使学生承受着高考的压力.数学在高考中所占据的比重比较大,所以会受到学生以及老师的重视.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这种应试教育,往往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对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并且,很多老师还会占用放假时间来为学生们进行数学的补习.许多教师秉承多做题会让学生成绩提高的观点,让学生们陷入到题海战术当中,对于重点以及非重点题型都进行大量的练习.没有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练习.这种做法让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让学生对数学以及练习充满着恐惧的心理.

2.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没有进行精心的准备

高中学科中的数学比较难,一些老师在课堂之前没有确立课堂目标.与学生掌握的知识基础不相符合,所以,会产生学生跟不上老师的授课节奏的现象.这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很难投入到课堂的学习当中.除此之外,有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够合理地把握节奏,所以,对学生的学习引导效果极其的差.在课后,教师还不能够及时地了解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不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一直循环下去,让课堂的学习效果得不到改善.

3.教师在课堂上缺乏及时应变的能力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