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社会实践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高中社会实践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中社会实践

高中政治社会实践策略

摘要

现在教学资源相当有限,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整合有限的教学资源。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将社会实践活动引入高中政治课程,有效促进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

社会实践;高中政治;策略

课程改革以后,高中的政治课程教学有了很大的突破,尤其是将实践活动引入课程教学,更是大大地促进了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发展。

一、开发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是课堂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因此学生不仅是受教育的对象,同样也是尤其重要的教学资源。第一,学生是特殊的主体,其生活经验、认知能力以及社会阅历等与成人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基础进行。第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要想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第三,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学生个体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必然会导致冲突与共享两种结果,如果合理引导,学生则可从差异中不断丰富和拓展自己,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首先,利用学生的社会生活信息。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学生掌握的信息内容作为课程教学的一种资源,所以教师的教学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如:参观红色革命基地,亲自感受革命先烈的英雄气概;参观科技馆,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知识;组织学生游览名胜,感受先人优秀的智慧。其次,利用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主体,每个学生的思维都是不同的,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种多样化思维,并将其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此外,教师应适时鼓励和肯定学生,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思维也得到有效的训练。最后,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高中政治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连,教师要将书本政治理论知识融入生活,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阅读全文

高中政治社会实践活动设计研究

摘要:单元规划要在遵照学科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联系教材内容,具体考虑实现学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任务。基于单元规划的社会实践活动设计,根据“市场调节宏观调控”这一单元规划,坚持单元学习活动设计的情意性、真实性、开放性等原则,设计以模拟政协为情境的社会实践活动,落实单元核心知识,提升学生科学精神、政治认同、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单元规划;社会实践活动;高中政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课程性质阐述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

一、高中政治社会实践活动设计

作为活动型课程,从活动空间看,可以分为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从活动形式看,可以分为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中提到:依据“知识从哪里来——知识如何发挥作用”这一逻辑,单元学习活动分为了解学习任务的学习活动、构建知识关系的学习活动、运用掌握知识的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探究的学习活动四种类型。目前已有的与政治学科相关的活动有很多:比如走进人大、模拟联合国、辩论赛、比较研究中外资银行等,笔者尝试了选择适合的社会实践活动合理地融入单元规划,为落实核心知识、提升核心素养而服务。笔者根据“市场调节宏观调控”这一单元以往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会对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尤其对于“宏观调控有助于解决特殊领域的资源配置问题”这一内容产生疑问,比如什么是公共物品,为什么特殊领域的资源配置和公共物品的提供不能由企业来承担等,在教学设计上需要做必要的处理和补充。“宏观调控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一内容,虽然难度不大,但是学生对其关注度较高,是否可以结合上一单元的社会保障制度,来谈政府在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相对公平方面已经做了哪些事情,哪些事情可以做得更好,还有哪些事情可以去做,并且能够感悟和认同背后的意义?这些都是笔者要考虑的问题。为了能够引导学生将认知与认同相结合,更好地认识社会,感受学科基本观点和知识的应用价值,在单元活动的设计上,笔者选择了以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见表1),指导学生在活动中解决问题。

二、社会实践活动设计原则

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前要做好前期的各项调查、预约、保障工作。同时,在设计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项原则。

阅读全文

高中政治课社会实践心得

摘要:信息技术的普遍运用使得传统“机械记忆知识”的学习活动在教育目标体系中的价值逐渐降低,也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新要求。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建议政治学科内容以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呈现。本文从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科育人价值出发,对高中思政课程教学中的社会实践活动设计路径进行了思考:教师要关注课程核心观念,确定活动目标;活动过程要指向活动目标,能够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合理设置社会实践活动评价指标,以评促学育德。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社会实践活动;核心素养

1培育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对高中思政课的教学提出新要求

第三次科技革命后,计算机对于数据处理的智能化使得人们获取信息资源更加方便快捷,随着社会分工转化,传统的“机械记忆知识”的劳动价值减弱,新型人才的定义也在改变。为了应对新世纪的挑战,OECD进行了“核心素养框架探究”,并根据“DeSeCo”项目给出的核心素养最终报告《KeyCompentenciesforaSuccessfulLifeandaWell-FunctioningSociety》(指向成功生活和健全社会的核心素养),定义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拓展了核心素养框架。[1]我国林崇德教授带领团队探索核心素养框架,指导各学科的新课程编制,并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应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其中高中思政学科基于2017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以活动型学科课程为理念,要求实现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的统一,学科内容以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呈现,这意味着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2社会实践活动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育人价值

知识的情境性要求教学活动中知识教授的情境化,知识的情境化有两种主要途径:通过语言这一符号和模仿的动作给单薄的知识以生活化的情境;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给知识以真实的社会情境。而语言描述在体验性上远不如实践经历,所以,社会实践活动在使知识情境化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价值应该追溯到杜威“教育即经验的成长”理论,在杜威看来,儿童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发挥主动创造性,学习就是在活动中实现经验的内化。维果茨基认为,能力在内化之前首先是在人际情境中出现的,更有学者认为现今学校教学,有时甚至忽略了“发展是在社会中实现的”这一现实。[4]通过学校课程的学习,社会需要儿童掌握的是能够应对未来变化万千的社会情境的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借助学科社会实践活动来获得。

2.1社会实践活动呈现生活实际情境,具有真实性

阅读全文

高中政治学科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摘要:高中政治学科社会实践活动是实现核心素养目标的重要路径,政治学科社会实践活动要适应教学方式转变的新要求。以具体课例说明高中政治学科社会实践活动在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社会实践活动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国家提出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体系。其中,高中政治学科素养目标确定为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1]。围绕实现这样的核心素养目标基本的途径是做好课程的规划和设计,首要任务是要凸显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践性和参与性。高中政治课程作为一门活动型学科课程,既包括课堂内的探究、合作等活动,更包括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学科知识为依托,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兴趣需要与社会活动相结合,创造性地参与社会、服务社会,认识和尝试解决社会问题,拓展学生的自主发展空间,锻炼思维,提高社会实践能力,从根本上培养政治学科的学科素养,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一、社会实践活动是实现核心素养目标的重要路径

高中政治学科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内涵是以培养学生政治学科素养、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目标,以政治学科知识为背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社会力量为辅助的社会活动。该活动是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学科教学的结合,充分体现教育与生活的统一。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与社会实践活动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高中政治学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马克思主中国化最新成果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基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依靠课堂教学,还需要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会用所学的学科知识去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提高公共参与能力,增强社会责任。社会实践活动能将学科知识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尝试发现问题,形成学习动机,推动学科知识的生成,并验证学科知识的真理性,使学科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拓展和延伸[2];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理性思考,辨别真伪,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变换身份和角色,参与社会活动,遵守法律,明确规则,提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二、社会实践活动要适应教学方式转变新要求

随着新课改的全面推进,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强调了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而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惯性下,高中思想政治课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应试技巧的训练,而脱离的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师往往只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甚至有部分教师就是给学生划划书,背背题来应付考试。[3]特别是在2018年以后,辽宁要全面落实走班选课,教师成为了被选择的对象。政治课要增强学科魅力,唯一途径就是转变教学方式,将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社会实践活动不是新鲜事物,与政治学科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有很多教师尝试,但往往流于形式,难以形成比较稳定的教学方式。其原因有四:一是设计难度较大,需要教师对学生、对社会现状有准确的把握;二是活动内容需要整体规划,否则难以延续;三是缺乏活动评价的标准;四是社会资源开放程度有限,还没有形成有利于学科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支持体系。新版课程标准,一方面为广大教师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上提出了明确的建议,如模块3-2.4“领悟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的教学提示中,就明确提出可对所在社区考察,搜集相关素材;另一方面也为教师提供了几种社会实践活动方式以供选择,有社会调查、访谈、职业体验,角色扮演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难度。

阅读全文

活动型学科在高中历史教学的应用

摘要:活动型学科课程是一种新型的学科课程,具有课程内容活动化、注重活动过程、注重实践性、采取整体性评价等特点。高中历史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功能相通、核心素养培育相通、教学方式相通,因此,活动型学科课程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具有可行性。活动型学科课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开展的途径可从四个方面展开:教学手段信息化,拓展教育资源和教育空间;课程内容活动化,以议题设计为抓手;教师角色导演化,创设问题情境;走出校门制度化,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依托。

关键词:活动型学科课程;高中历史;核心素养;议题;社会实践活动

活动型学科课程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版标准”)对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性质的界定。所谓活动型学科课程,“2017版标准”将其界定为:“本课程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学科内容采取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即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1]2活动型学科课程是经过多年实践探索改革而提出的新型课程类型,既不同于学科课程,也不同于活动课程。教育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朱明光指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塑造,不意味着改变其学科课程的属性,也不意味着赋予其活动课程的内涵,实质上是课程类型的创新。”[2]既然是“课程类型的创新”,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理念和观点就有被引用到其他学科课程的可能,而鉴于历史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在学科素养培育、课程目标、课程性质等方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而探索活动型学科课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特点及其开展途径

(一)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特点

1.课程内容活动化。将课程内容以活动的形式呈现是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显著特征,这里的活动可以是思维活动,也可以是社会实践活动。但无论是在课堂上开展思维活动,还是走出校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教师都应根据课程内容做好细致的活动策划,并以培育学生的的核心素养为纲。活动策划应基本体现活动目的、活动形式、活动实施方案、活动保障、评价方式等内容,社会实践活动还应做好相应的物质保障和安全保障。2.注重活动过程。活动型学科课程倡导过程思维,在活动中渗透课程内容,力求让学生在探究、讨论、调研等过程中理解并掌握课程内容。因此,教师应关注活动的过程,精心设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既要力求活动出彩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又要寓课程内容于其中从而把握活动的走向。3.注重实践性。传统的学科课程重理论轻实践,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脱节,是一种纯理论的灌输式课程。活动型学科课程倡导尽可能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倡导“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4.采取整体性评价。对学生采取整体性评价,是活动型学科课程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整体性评价要求教育部门及教师摆脱“标准答案至尊”的思维定式,不设置所谓的“标准答案”,鼓励学生敞开式发散思维;要求更加注重对学生在活动中行为表现的评价,而不是对活动效果的评价;要求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评价,而不是课程知识点的记忆评价。

(二)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开展途径

阅读全文

立德树人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作为一门融合了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及立场的学科,政治在学生日常学习中的渗透与发展需与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规律相结合,立足我国教育事业实际情况,加强学生对繁复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培养学生两个精神品格和创新能力,坚定个人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新一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中思想政治;渗透途径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现状

一方面,缺乏对学生德育的重视。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活动的开展多为应试教育,学校、教师及家长三方对学生的期望就是考入理想大学,这一内在要求的存在,将学生置于课程任务和升学双重压迫之下。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任务的执行者,过于注重理论性知识的传授,严重忽视学生德育。学生在缺乏集体活动的教育环境下,学习效果与预期效果差距极大,甚至出现高分低能现象。正是由于对德育过于放纵的教学态度,导致学生对德育重要性的认识过于片面,难以在短时间内养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另一方面,教学内容书面化。语数外是高中主要学科,覆盖文科和理科学生,而历史、地理以及政治作为必学科目,其中政治稍逊于其他两个学科,使得大部分高中教师认为政治学习作用不大,重视程度不高。从当前思想政治教学所采用的教材来看,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过去式,这一点在时事政治板块尤为明显。从教材内容来看,过于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甚至使学生产生“政治无用”的主观判定意识。学生参与政治学习只是单纯为了提高考试成绩,对政治学科理论及实践意义缺乏钻研及讨论,何谈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与提升?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策略

(一)整合教材资源,优化教学内容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高中思想政治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难度,均高于其他学科项目,对基础性理论和常见内容知识的提取难度较大。而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机会对传统思想政治教学教材进行全面解读,对其中所蕴含的精神理念进行思想不断深化,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学习及生活,加快思想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中相关知识的有效衔接与深度融合,在政治教学中引入开放性及探究性教学方法,在科学与生活、思想与价值两个关系之间构建有机统一体。在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学习过程中,对核心价值观资源的有效整合,除了可以从现阶段高中生所需具备的人格修养以及家国情怀方面进行汲取外,还可从公民法治意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及生态文明教育等方面获得。例如,在进行“市场配置资源”学习时,对市场交换中“今天付款,过段时间提货;先取货,过段时间付款;甲地付款,乙地取货”等现象,如何开展相应的风险把控。通过对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及环境的综合分析与全面了解,学生可在当前变换不断的消费及形式下,深入市场经济开展相应的探究,并通过与自身经济生活的有效结合,进行问题优化策略的制定。并以此为基础,对由市场交易延时所引发的一系列利益损害问题,以及因非对称信息而引发的消费欺诈行为等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此外,通过对市场交易中可能潜藏风险的了解,教师应在学生探究市场风险问题时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正确意识的建立,如法律意识、诚信意识以及合同意识,进行市场经济环境完善对策的研究,从根本上促使学生养成诚信的品质以及良好的道德意识。

阅读全文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摘要】在核心素养下如何进行高中政治课教学的研究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意识,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责任,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的有为青年。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核心素养培养

高中思想政治课使高中学生培养德育素质的最重要的途径,是学生培养道德素质和高尚情操的主要渠道。在核心素养的大框架下,培养学生成为对社会有意义的人,树立高标准,严要求的道德准则,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有担当的人,就需要在高中的思想教育课中明细教师的教学任务目标,教师需要及时的更新教学的观念,利用有效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的评价机制来完成。高中是进入大学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建立对于社会的正确的认知观念,有利于其在大学中更好的学习和深造。

1.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和核心素养的培育的必要性

2016年9月13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会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将核心素养界定为“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主要培养高中学生的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为学生以后走入社会提供着最基础的素质教育。

2.高中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内容

2.1使学生拥有正确的政治认同

阅读全文

活动型课程下社会实践活动学习对策

摘要: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政治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追求发展核心素养就必须克服知识与生活相脱节的弊病。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因此,本文主要从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评价四方面提出活动型课程视域下社会实践活动学习的对策。

关键词:活动型课程;社会实践活动;学习对策

根据《2017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思想政治课程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性学科课型。强调以“活动”为纽带,把“学生主体”与“学习内容”有机联结起来,要求以“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承载学科内容的载体。这一转变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以提高政治的核心素养,但是受“高考指挥棒”和各地课程资源分配不均的影响,如何让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能只流于形式,真实的促进学生学业水平的发展,本文就这方面进行探讨。

一、学习的内涵及界定

学习是个体心理的积极建构,而不是对教学的被动接受,学生在开放的、充满意义解释和建构的环境中,通过协作、会话达成意义建构的目的。1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我们很容易将学习等同于认知过程,这不仅将学习的概念窄化了,还将学习的途径固化了。因此,学习的丰富性和深刻性要求学习是学生作为主体的多样化实践活动,通过知识理解,社会参与、情感体悟等环节,将抽象的知识表征与具体事物的特征建立关联,以实现个性化和社会化的教育宗旨。学习经验的最终归宿在于意义的创生,而这一系列内化的过程只能在生活中得以发生。《2017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规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性质是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并在实施建议中多次提到以社会实践活动为方式承载学科内容,这无疑为我们学习指明明路。不可否认,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一定工具性,使学习在情景中发生,它的开展建立在问题解决、复杂情境、多层次的互动上,学生通过理解、体验获得新知,这也是学科核心素养中社会参与的必然要求。

二、活动型课程视域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

活动型学科课程是思想政治课程“专享”的标识性概念,而学科内容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是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显著特点。围绕议题,展开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身处在社会前沿,既仰望星空,又照进现实,让学生愉悦地体验到身边“熟悉的风景”中蕴含的学科知识,师生合作交流中将知识得以内化,这是我们未来教学的愿景。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的开展建立在问题解决、复杂情境、多层次的互动上,学生得以在不同的情境中提高自己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本领,促进道德定力和及辩证思维能力的培育养成。并且,将学生“放出去”,真实接触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理解、体验获得新知,这也是学科核心素养中社会参与的必然要求。

阅读全文